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9-11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文学是生活的产物。诗人的诗歌创作与其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中国古代诗人的主体是以政治事业为己任的士人。正是以此为前提,欧阳修提出了“穷而后工”的观点,指出了士人的政治生活与诗歌创作的密切关系。其《梅圣俞诗集序》曰:“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欧阳修此处之所谓“穷”,指古代士人的仕途困顿、政治上不得意的状态。对欧阳修的这段话,人们一般多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角度理解。这当然是对的,但往往忽视了此处特指的对象,即诗人的社会角色。这里,诗人实际上是士人,或者是官人。一个诗人若想在诗歌创作上达到“工”的境界,必须与政治体系有密切联系。这是“穷”的前提。也就是说,在人生实践中,诗人必须参与政治,进入仕途。否则,离开政治体系,便无所谓“穷”“达”,诗之“工”之与否就不存在。

    在思想上,他们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热情,胸怀崇高的政治理想,并以儒家政治伦理为依归;而且还必须以政治事业为第一生命,以政治业绩为自己的终极的人生价值。即使“自放于山颠水涯之外”,也必须有政治上的“忧思感愤之郁积”。否则,胸中没有高昂的政治热情,对政治事功无家园之感,也不可能做出好诗。

    要具备以上两点,他们一般具有特殊的政治背景。即按照当时的社会体制,他们具有不可摆脱的政治义务。不仅在道义上,而且在身份上与当时政治事务有某种必然的联系:无论是血缘的还是裙带的,他们与国家政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否则,若可以轻易脱离政治体系,便可能一挫即退,成为乡间野老,就会失去特殊的政治情怀。脱离了政治体系,就脱离了可使人“穷”“达”的环境,所谓“穷而后工”也无从谈起。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的中国社会中,所谓政治并非广泛意义上的社会活动,甚至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政治,而是由执政者掌控的政府政治或官场政治。官场以外的政治活动绝无存身之处。也就是说,步入仕途,加入政府为君主服务,是知识分子所能参与的唯一政治活动。其思想感情、人生价值观乃至思维方式,都被固定于特定的政治模式之上。他们的生活状态只有“穷”“达”两途:在穷达之间,形成了固定的思维和情感模式;只有在穷达之间,才能激发出高昂的诗情。

    因此,政治窳败,仕途困顿,他们无路可退,反而能激起他们更为强烈的责任感,促使他们对政治理想(道统)和政治事业(事功)的寻求。即使身处江湖之远,也大都心存魏阙。古人所谓“怀才不遇”,看似处于脱离仕途的在野状态,实际上更显示其加入体制的政治渴望。而且身处下僚,更能广泛地接触社会,更能激发他们修补国家政治的热情,能“写人情之难言”。体现在诗歌创作上,便“愈穷则愈工”。

    (摘编自李双华《从“穷而后工”到“隐而后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穷而后工”是说仕途困顿、政治上不得意往往能激发士人高昂的诗情,催生出好诗。 B、进入仕途,进入政治体系,士人才能有“穷”“达”的人生体验,就有可能写出好诗。 C、流连山水自然美景的诗人能写出好的诗歌作品,与这个诗人是否有家国情怀无关。 D、能够做到“穷而后工”的诗人,都是与国家政治有着种种联系而无法脱离政治体系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文学与政治生活的关系的角度论证了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这一观点。 B、文章阐述“穷而后工”中“穷”的内涵后,强调要从“穷”的主体的身份角度探究。 C、文章第三、四段将“政治热情”和“政治背景”进行对比,运用了对比论证法。 D、文章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先提出观点,然后从几个方面分析,最后总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提出了“穷而后工”的观点,此后,诗人的诗歌创作就与其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B、人们往往只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角度理解“穷而后工”,忽视了更重要的因素。 C、诗人一旦失去特殊的政治情怀,就会成为乡间野老,“穷而后工”也就无从谈起了。 D、一些“怀才不遇”的古人看似远离了政治,实际上心系朝廷,具有修补国家政治的热情。
  • 2.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谈到三星堆遗址,常用“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来描述。将时钟回拨至上世纪20年代末,广汉太平场的燕道诚淘浚溪流,在溪底发现璧形石环数十枚及石圭、玉踪等,就此意外揭开了三星堆考古大发现的序幕。

    沿着三星堆遗址考古的时间轴线,1934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那一年,由时任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的美籍学者葛维汉带队,在广汉太平场月亮湾进行了三星堆的首次发掘,出土器物及残件600余件。

    时间来到了1986年,由于砖厂工人取土,于当年七、八月先后发现一、二号“祭祀坑”,随后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了青铜面具、青铜人像、青铜神树、金面罩、金杖、大玉璋、象牙等珍贵文物千余件。相关专家认为“多数文物前所未见,揭示了一种全新的青铜文化面貌,也由此掀起了一个国内外探索三星堆的热潮”。

    (摘自《考古三星堆》)

    材料二:

    不少人认为,以三星堆文化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某种异域文化。但从大量中原式样的青铜尊,以及象牙雕刻的中原式云雷纹来看,都仍在中国本土文明范围内。

    比如,把青铜礼器作为一个文明最重要的价值承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质。无论是古埃及、爱琴文明、古印度,都没有将其上升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个高度。而古蜀文明、中原文明,在这一点上是一脉相承的。

    从青铜礼器的形制看,夏代二里头的绿松石青铜兽面牌,在三星堆有类似发现,二里头的玉牙璋以及祭祀鬼神的陶孟,在三星堆也有大量分布。即使是在夏朝灭亡后,三星堆的古蜀文明仍在礼制上保守着中原传统。

    从商代礼制上讲,这次新发现的祭祀坑中,有中原式青铜尊出土。尊是酒器,殷人重酒,人类学家张光直先生就曾指出,酒在商代祭祀中具有通神的重要意义。这一点也被古蜀人所接受。……

    因此,结合这次三星堆的新发现可以看出,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分支。

    (摘自李竞恒《三星堆新出土文物,再证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分支》)

    材料三:

    三星堆的IP解化之路来之不易。我们都知道,由于缺乏文字和史料记载,三星堆的IP在价值转化时又无法像秦文化的兵马俑、清文化的故宫等一样实现更大化。因此,三星堆迫切需要通过现代流行表达方式,进一步解读三星堆,推动三星堆文化更加广泛地传播。

    谈及主要做法,三星堆相关负责人告诉我们,要从多个维度,多元化打造这个超级IP。比如积极推出各类三星堆文艺文学作品。这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现在年轻人最容易接受的网游、电影、动漫。构建文创产品体系方面,三星堆独特神秘的古蜀文化和丰富的文物都为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此外还需打造全媒体“网红”、传统媒体比如央视、纪录片、大面具上春晚等;其次是一些真人秀和创新节目,比如《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第三是自媒体,通过三星堆的两微一抖,用互联网思维做博物馆。最后要立足品牌合作,打造全球重量级IP。目前,三星堆博物馆与众多国内外头部授权机构合作,开展授权联名合作,实现品牌的强强联合、互推共赢。接下来,三星堆文创将系统推进与各类品牌的合作,树立高端形象。

    (摘自肖婷源《三星堆:古蜀文明与文创产业碰撞融合打造现象级IP》)

    (1)、下列对“三星堆”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世纪20年代末燕道诚陶浚溪流,在溪底发现了石环、石圭、玉琮,这说明三星堆的发现是一场意外。 B、因为三星堆发掘出的多数青铜文物前所未见,所以相关专家认为它揭示了一种全新的青铜文化面貌。 C、上世纪30年代,由葛维汉带队,在太平场月亮湾进行的三星堆首次发掘,出土文物众多,意义重大。 D、尊是酒器,因为殷人重酒,人类学家张光直先生就曾指出,酒在夏代祭祀中具有通神的重要意义。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是在夏朝灭亡后,三星堆的古蜀文明仍在礼制上保守着中原传统,说明古蜀在夏代或者之前就与中原有文化交流。 B、三星堆发掘出土了一颗雕刻有中原式云雷纹的象牙,这说明三星堆文化在中国本土文明范围内,不是异域文化。 C、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大玉璋等,不仅引起了人们极大地好奇心,还为盗墓小说等网络文学提供了写作素材。 D、人们对“三星堆”的关注,不仅展现了人们探讨历史、关注文化的浓厚兴趣,也体现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
    (3)、围绕“三星堆”话题,上面三则材料分别阐述了什么内容?说说这三则材料对你有何启发。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单文本

    在心里点灯的人

    张颂文

    算命先生盲佬摸骨算命,趋吉避凶,解答人生困惑,指点命运方向,凡事皆可问,深得四里八乡春仆人的喜爱。“佬”字里,带有尊敬抬举的意思。那时在我们乡下,一个气定神闲见过世面出口成章有如神算的盲人先生,无疑是一个大仙。他是我们那个小地方唯一一个不是城里的、不种地却能天天吃肉的人。

    盲佬四十五岁左右,两道粗眉,一张瘦脸,两个大白眼球滴溜溜,瘦长的身形,像一只野鹤。盲佬的盲是天生的,他不像很多盲人那样戴墨镜,他的眼睛不停地眨,时不时翻飞一下,始终看不到黑眼珠,两个眼球满满的都是眼白。

    他的装备很简单,一根竹竿,一个斜挎的军用书包。他拿竹竿的动作就像拿一根超长的筷子或一支笔,食指和拇指轻轻夹着一根手指粗的竹竿,嗒嗒嗒地点着地走,自有他的节奏,一听声音我就知道盲佬来了。他那个宝贝军包,永远是鼓鼓的,里面有一个圆钵,每当他坐下来,多数都是拿出钵来吃红烧肉的。

    盲佬吃红烧肉的样子,举世无双。看见他吃肉,你会疑心一辈子最美好的事情也莫过于此。盲佬微微仰着头,小心翼翼地夹起一口红烧肉郑重地放进嘴里,还要嘬两口筷子免得掉落了油水,上下牙齿一碰,眯起眼睛露出惬意的神情,仿佛动人的交响乐响起第一乐章,接下来是高潮迭起的部分,盲佬所有的器官和表情都在配合红烧肉的肥美,一副幸福万年长的样子。盲佬的嘴巴有规律地动着,发出吧唧吧唧很有弹性的咀嚼声,嘴角总是流出一缕肥油,不等流到下巴,盲佬就用舌头舔走。盲佬吃肉时的表情极为放松,佐以微笑,吃到高兴处,眉毛还会轻轻上扬,仿佛乐队指挥沉醉于一个又一个悠扬的片段。吃完最后一块红烧肉,钵子里还有一汪肥油,用一块馒头仔细地在钵子里旋转几圈,直到确信已经浸满肉汁,把馒头送进嘴里,心满意足地用手背抹抹嘴,发出一声悠扬的鼻音“嗯……”华美乐章宣告结束。此时,盲佬的双唇丰盈饱满红润如同涂了唇膏。

    盲佬生过一场病,卧床不起,爱面子,又穷,不肯出门就医。烧得都快糊涂了,差点丢掉半条命,才挣扎着到门口拦人求助。我妈妈自己掏钱拿药给他,打针退烧,临走还烧好一锅水留给他喝。他感激我妈妈,他曾握着我的手说:“阿文,你妈妈冯医生是好人,是好人啊,你长大了要像你妈妈一样。”

    许是这份亲近,天生好奇的我闲来无事就跟着盲佬走街串巷,帮他引路,听他说话,倒像是一个徒弟,跟他见识了很多人和事。

    盲佬会“感应”。一日他走过一条巷子,站住对一个扎堆闲聊的大爷说:“你最近是不是生过病?”

    “哎呀盲佬,你真的太厉害了,我三天前刚病了一场!”

    “对,我说的就是三天前。”

    “是什么大病吗?”

    “不严重,没关系。”

    “那太好了,我也觉得不要紧。感冒。”

    “平时饮食方面注意养肺,没问题,别担心。”

    那个人不停地拱手道谢。

    私下里,盲佬并不避讳对我解释奥秘,他说:“说话中气不足,必是身体有恙或小病初愈。”有人问:“盲佬,我们这边上学不方便,我想把小孩送去他姑姑家,因为他姑姑家在镇上,你说去那边上学好还是不好?”

    盲佬闭上眼睛捻起右手,做若有所思状,沉吟片刻睁开眼睛说:“非常好呀,你这个小孩不得了,到镇上学习成绩会非常好,而且身体很棒,对姑姑也孝敬,姑姑会很喜欢他。”盲佬告诉我,一个人决定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无论被肯定还是被否定,他终究还是会去做那件事。他还说,这个人之所以来问,一来怕小孩离开身边不习惯,二来怕亲戚家为难,但谁都知道镇上比乡下好,问与不问,他必然还是会送孩子去镇上。

    人类的耳朵只听得见想听的话。盲佬的预言,全部遵循自然规律,说来说去,都是人们最需要的话。回想起来,盲佬算命靠的是人情世故的经验和投机取巧,他指点迷津的方法和心理咨询师解开心结的思路异曲同工。未必没有人看出来盲佬的小把戏,但在那艰难单调的日子里,一句吉言就是一个希望,一个安慰,甚至是支撑生命的力量,没有人愿意拒绝和破坏盲佬带来的美好。

    十三岁的暑假,因为在学校里总受欺负积压的委屈,加上因为什么事被爸爸骂了几句,我那天走在盲佬身边,格外没精神,一句话也不说。路过一棵大槐树,盲佬叫我坐下歇歇。他摸摸我的脑袋顶,郑重地说:“阿文,不瞒你说,我是糊弄人混饭吃的,并不懂什么真本事。可是你相信我,你长大了一定很有出息。”我抬起头看盲佬,满心的委屈一下子变成眼泪释放了出来,哭了个痛快。

    渐渐地,上学离家,回来越来越少,很少见到他了。十五岁那年再回去,没有人知道他去哪了,就像他从来没有来过。

    他给我的那份暖意,我无处回报。

    见过太多的假天师、假活佛、假隐士,越发地怀念盲佬。我想,他虽然看不见,心里却有一盏灯。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我”的视角,叙写了盲佬的故事,塑造了一个立体、丰满的盲人形象。 B、文中“我”的母亲救了盲佬,因此盲佬很亲近我,让我跟着他走街串巷以增长见识。 C、文中盲佬真诚地劝慰满腹委屈的“我”,让“我”在一场痛哭中释放了不良情绪。 D、文章文笔细腻,描写生动,真挚而深切地表达了“我”对算命先生盲佬的怀念之情。
    (2)、作者将盲佬吃红烧肉的全过程描写得意趣盎然、超逸脱俗。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3)、作者为什么说盲佬“虽然看不见,心里却有一盏灯”?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 4. 文言文阅读

    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皇太子即位,诏赦天下,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冬十月,召致仕南宗兵都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恕至京,庶吉士邹智往语之曰:“三代而下人臣不将见君所以事事苟且公宜先请见君实时政不善者历陈上前其有济受官职更无可见时矣”恕善其言。时恕昂重望,其居冢宰,铨政多厘正焉,孝宗弘治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都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文升 , 赐大红织金衣一袭,盖上在东宫时,素知其名故也。文升感殊遇,自奋励,知无不言。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即斥去。三月少詹事杨守陈上开讲勤政疏,上嘉之。马文升条时政十五事,曰选廉能以任风宪,禁摭拾以戒贪官,择人才以典刑狱,申命令以修庶务等,上嘉纳之,悉施行。五年五月,遣延臣赍内帑银,赈杭、嘉、湖大水。十一月,拟停止生员、吏典开纳事例,王恕言:“永乐、宣德、正统间,天下亦有灾伤,各边亦有军马,当时未有开纳事例,粮不闻不足,军民不闻困弊。近年以来,以此例为长策。既以财进身,岂能以廉律己?欲他日不贪财害民,何由而得乎?”上从之。六年,时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丘浚与恕俱阶太子太保。一日内宴,浚以内阁位恕上,恕以己冢宰,不宜居礼部尚书下,颇有言。会太医院判刘文泰援例求进,事下吏部,格不行。文泰讦奏恕变乱选法及不当令人作《大司马王公传》,详述留中之疏。浚谓恕卖直沽名,恕上疏 , 乃下文泰狱。恕求去益力,诏允之,命乘传归。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代而下/人臣不得见/君所以事事苟且/公宜先请见/君实时政不善者/历陈上/前庶其有济/一受官职/更无可见时矣/ B、三代而下/人臣不得见/君所以事事苟且/公宜先请见/君实时政不善者/历陈上前/庶其有济/一受官职更无/可见时矣/ C、三代而下人臣不得见君/所以事事苟且/公宜先请见君/实时政不善者/历陈上/前庶其有济/一受官职更无/可见时矣/ D、三代而下/人臣不得见君/所以事事苟且/公宜先请见君/实时政不善者/历陈上前/庶其有济/一受官职/更无可见时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陛见,意为臣下谒见皇帝,“陛”与《荆轲刺秦王》“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中的“陛”字含义相同。 B、教坊,掌教习音乐、舞蹈、谐戏等的机构,宋初设置,明代隶属礼部,《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就曾属教坊。 C、庶务,意思是众多政务,“庶”与李密《陈情表》“庶刘侥幸,保卒余年”中的“庶”字含义不相同。 D、生员,明清时指通过最低一级考试得以在府、州、县学读书的人,俗称秀才,《范进中举》中又称“相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弘治皇帝在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日登基,在十月份就把退休的南京兵部尚书王恕召回且任命他为吏部尚书。 B、马文升在弘治元年被授予左都御史一职,同时皇帝还赐予他一袭大红织金衣,马文升因感念皇恩而更加勤勉。 C、王恕认为前朝也有灾害战争,并未因无生员捐官而导致粮食不足军民困弊,所以建议停止生员吏典开纳事例。 D、明孝宗广开言路,对朝廷大臣上疏提出的建议都能采纳,如马文升上呈时政十五事,他也全部实施并且推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以财进身,岂能以廉律己?欲他日不贪财害民,何由而得乎?

    ②浚谓恕卖直沽名,恕上疏自劾,乃下文泰狱。

  • 5. 古代诗歌阅读

    庚子荐饥(其三)

    戴复古[]

    饿走抛家舍,纵横死路岐。

    有天不雨粟,无地可埋尸。

    劫数惨如此,吾曹忍见之。

    官司行赈恤,不过是文移。

    [注]戴复古,南宋诗人。字式之,自号石屏,一生仕途失意,长期浪游江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宋庚子年间连续发生饥荒,流民充斥,殍死盈路,诗人有感于灾情写下这首诗。 B、诗歌的前半部分侧重写饥民抛家离舍、饿死郊野的凄惨景象,历历在目,触动人心。 C、诗歌的后半部分揭露了官府虚伪应付的罪行,笔锋犀利。其中五、六两句有反诘意味。 D、全诗综合运用白描、用典、对比等表现手法,从不同角度深化主题,语言有感染力。
    (2)、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追求杜甫诗歌风神,请谈谈这一特点在本诗中的体现。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两句均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出鹏鸟体形硕大无比。
    (2)、杜甫《望岳》中“”两句,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高大巍峨。
    (3)、李煜《虞美人》以一句无理之问“”开篇,接下来春天的消息随即引发词人“”的嗟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最近,从高职院校毕业后到清华大学任教的“90后”女教师邢小颖火了。

    2014年,在实习中已获得清华认可的邢小颖,以专业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从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入职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任教。高职毕业也能去清华当老师,教比自己学历高的学生,本身就能说明很多道理,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可以飞出德才兼备的“金凤凰”,而声名赫赫的名校也可能出现不堪重用的庸才。

    古往今来,“学历”不高但能力超高的例子____。人们对于这样的人生样本,往往心存敬意。因为“出身名门”者毕竟是少数,众多平凡的人,都面对着残酷的现实。

    邢小颖在清华实习阶段只争朝夕抓实操、对着空气讲课的刻苦,让我特别感慨。多年前,20岁的我在中原地区一家地级日报社的编辑部实习,那时作为部队选派的战士报道员、一年前的梦碎高考者,我并没受到太多重视。但我深信____,除了____地苦读,我还经常一个人骑辆破自行车到处找新闻、采访,在编辑部老师登门指导下,其中一篇文章荣获了报社征文三等奖。10多年之后,我转业了,在仅有高中文凭的情况下,参加该报招聘,被破格录取。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不得体,请指出并进行修改。
    (3)、请你写一段话表达你对邢小颖入职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任教这一事件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是非分明,不超过60个字。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古代称惊蛰为“二月节”,即二月的节气,它标志着二月仲春的开始。最早这个节气的名字叫“启蛰”,汉代为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____。“惊蛰”这个名字,表现的是生物对季节变化反应的一种物候现象:到了惊蛰时节,春气萌动,春雷开始震响,惊醒了蛰伏越冬的小动物。实际上昆虫类的小动物是听不到雷声的,天气变暖才是它们结束冬眠的原因。

    在汉代初年,启蛰是排在雨水前面的,改为惊蛰后,____。可能是古人发现,正月就打雷太罕见了,所以将惊蛰移到了二月。惊蛰这天,各地有一些独特的民俗活动。有些地方会举行除虫仪式,在害虫刚出来的时候就将其清除,以保庄稼丰收。在一些地区,全家会聚在一起吃“炒虫”,寓意消灭害虫、人畜安康。____,而是玉米、黄豆等。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给“惊蛰”下一个定义,不超过45字。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

    (孙权)

    ②路要靠自己走,才能越走越远。

    (居里夫人)

    ③独行快,众行远。

    (阿拉伯谚语)

    对于以上观点,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全面理解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