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9-11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跨文化传播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旅行,旅行途中能够见识各种人文风光。风景是客观 的,对风景的价值判断却因文化不同而异。努力消除不同认识带来的种种问题,才可能 实现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个人、民族、国家之间的正常交往。 

     跨越文化进行交流时,原本熟悉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陌生起来,心理上的种种不适也随之而来,这种情形被称为“文化休克”。美国人类学家奥伯格首次提出这个概念,他写道: “文化休克是由我们失去了所有熟悉的社会交流符号所带来的焦虑引发的。这些符号包括我们适应日常生活的各种方式:怎样购物,何时回答,何时不回答。它们可能是言语、姿态、表情、风俗或准则,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学会的,并且像语言和信仰一样常年成为我们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依靠这上百种符号来维持内心的平静,尽管大部分的符号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文化休克与人们对异文化的了解程度、在异文化中生活时间长短以及文化心态是否开放包容等因素有关,还与人们文化意识的强弱有关。在幼儿身上,文化休克一般不会出现,因为本民族文化对他而言还很隔膜。文化休克在成年人身上表现得比较强烈, 原来的文化烙印还在,新的文化又在不停打上新的烙印,两种文化夹击的人会需要很长的时间去磨合,这一磨合的过程甚至持续终生。所以,上世纪 80 年代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有一句台词:②“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去;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去。” 

     在跨文化传播中,人们因缺乏对异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而下意识地认为别人与自己一样看问题,按照自身文化的价值观、信仰、模式、风俗等去要求别人,当所期望的事实没有发生时就会产生挫败感,从而形成传播障碍。跨文化传播学者斯道蒂描述了这种认识过程:期望对方与自己一样——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现实与预期落差很大、引起文化冲突——感到愤怒、恐惧——决定退缩。这种认识误区是造成跨文化传播障碍的重要因素。 

     跨文化传播学者布·霍尔谈到一个实例:一个加拿大人竞聘日本学校的英语教师职位,他在简历中写上了他担任学生会领导,曾经是运动健将,有很强的文化接受能力等。推荐他的美国教师认为写得很好,但日本教师们看了简历后对他的评价是“骄傲”“自以为是”。幸好这位新教师到任后的表现很好,才打消了日本教师由于文化差异而对他产生的认识偏差。 

     刻板印象是社会认知的一类,指人们先入为主,对某个社会群体、事物、人物的一种简单而固定的看法。专栏作家李普曼就此写道:“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 而是先定义后理解。”比如说法国人浪漫,犹太人精明,英国人绅士等,便属于这类给定的结论。这些显然不能扩展到具体种族的具体个人身上,但又并非完全没有根据。 

     刻板印象来自于社会个体的经验,比如通过自身与某个群体的亲身接触而对他们进行概括而形成的经验认识。如果相当多的人都有类似的共同经验,便会产生关于某一种族具有某种特点的认识。刻板印象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方式,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知的简化形式。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人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亲为”以获得认识,在这个意义上,刻板印象是不可或缺的。 

     但刻板印象毕竟是对社会事物的一种简略的概括,它仅局限于认知对象的总体特征, 忽略了很多真实情形以及个别情况。虽然刻板印象不会完全一成不变,但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情绪化特征,一经形成很难根本改变。在跨文化传播中,刻板印象使人们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传播对象的文化属性,忽略了其文化中更多的具体情况。过分持“刻板印象”看待外部世界,可能产生偏见和歧视,甚至导致缺乏理性依据的偏执。 

     文化中心主义也是一种普遍现象,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从生理的角度对其原因进行了解释:“当人注视宇宙时,他对宇宙的奥秘不过是投之一瞥,而且这甚至可能是不可靠的。人类观察者不得不从他本人所在的空间某一点和时间某一点上选择一个方向,这样他必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是成为人的一部分代价。因此他的观点必然是片面的、主观的。” 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中心主义有各种表现,例如对异文化不屑一顾,不与异文化的人交往甚至敌视他们,等等。 

     消解文化中心主义有利于消除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于是产生了与之对应的一个词:“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相对主义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强调各种文化的和平共处,认为各民族文化都是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化价值标准,特定文化的成员也没有权利对异文化指手画脚。 

     跨文化传播的目的不在于为某一种文化谋求霸权,而是各种文化的和谐相处和沟通。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在其 1992 年的报告中就指出:“文化全球化的过程并非为一个国家所控制,既非美国,也非‘西方’或‘北方’。来自孟买、里约热内卢、瓦加杜古的文学艺术,与来自纽约、伦敦、利物浦和巴黎的文学艺术一样流行世界。” 

     (摘编自陈力丹《语言和非语言的跨文化传播》)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往往依靠自己熟悉的各种社会交流符号来维持内心的平静,一旦失去这些符号,人们会感到焦虑,文化休克由此产生。 B、在布·霍尔谈到的实例中,美国教师与日本教师对应聘者简历的评价悬殊,说明文化差异会带来认识偏差,影响价值判断。 C、认为法国人浪漫,犹太人精明,英国人绅士等,都属于刻板印象,这类刻板印象先入为主,充满偏见,一旦形成很难改变。 D、“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化价值标准是不存在的,人们不能一味按照自身文化的价 值观要求别人,也无权对异文化指手画脚。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幼儿对本民族文化还很隔膜,没有浓厚的本民族文化烙印,一般不会出现文化休克现象,可见文化休克与文化意识的强弱有关。 B、在跨文化传播中,如果不期望对方与自己一样,就不会产生落差、引起文化冲突, 也不会感到愤怒、恐惧,甚至产生退缩的心理。 C、刻板印象虽然可以提供一种认知的简化形式,但局限于认知对象的总体特征,忽略了更多的具体情况,可能不利于跨文化传播。 D、文化中心主义是一种普遍现象,从生理角度来说,文化中心主义的产生也有其必然性,但它不利于各种文化的和谐相处和沟通。
    (3)、下列选项,不属于“文化中心主义”的一项是( ) 
    A、李约瑟认为:“在中国完成的发明和技术发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并因而也确定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 B、弗里德里奇·哈耶克断言,在希腊人和罗马人奠定的基础上逐渐成长起来的西方文明,是非西方国家应当效法的榜样。 C、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在所有的文明之中,唯独西方文明对其他文明产生过重大的、有时是压倒一切的影响。” D、1793年,英国特使马戛尔尼率团访问中国,清廷要求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时行跪拜礼,双方因跪拜礼仪问题产生争执。
    (4)、请简要分析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5)、假如你在学校举办的“跨文化传播论坛”上,发表“加强文化交流,促进跨文化传播” 的主题演讲,请结合材料列出你的演讲要点。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休息 

     王愿坚 

     一个星期以前,将军带病来到了医院。他很想找点工作做做,可这里啥事也没有…… 想了好久,才想到写稿子的事。一年前,政治部约请他写一篇关于红军时期斗争生活的回忆录,可一直没有时间动笔。 

     “可是,写哪一段好呢?” 

     他想到了任局长。这位老战友,因为患着下肢麻痹,已经在这里休养好几个月了…… “依我说,写我们那次休息倒挺有意思。就是你踢了我两脚的那一次。” 

     “踢你?”将军觉得茫然了。 

     “嘿,看你,打了人还不认账。1935 年,在锁蛟岭,记得不?”他伸手摩挲着大腿, 故意苦着脸说,“那两脚真够呛。呶,就是这里!”好像那地方至今还在痛似的。 

     1935 年、锁蛟岭,这熟悉的年代、熟悉的地名,把将军引进一个深深的回忆里…… 这天,秘密交通员送来命令:要他们立即动身赶往武功山区,和大队会合。命令像钢钉砸在铁板上似的:必须在五天内到达! 

     但是,他们一离开根据地,就被敌人盯上了。和敌人纠缠是不行的,他们只得钻进山 林,兼程前进。 

     最难耐的还是困倦。一连三四个日夜没有合眼,战士们像喝醉了酒,东摇西摆地走; 稍微一停步,队伍里就响起了鼾声。 

     第四天,走上一道崖边时,一个战士因为睡得太沉,一失脚,掉下山沟去了。他不得不组织了一次阻击战,又伤了两个同志,才堵住敌人,派人下到山沟里,把这个战士找到, 但他已经牺牲了…… 

     “在那些日子里,我们不但有战斗的英雄,也有累死的烈士呢!”想着,将军不由得 激动起来,他深深地爱上了这个材料,而且有充分的信心能具体地写下来。 

     但是,当时为什么决定休息的?什么时候打过人?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想着,他不由得说出了声,“我干吗打你嘛?” “嘿,不就是为了睡那二指嘛!” 

     噢,对了,这都是睡那二指的过。 

     那天下午,他们抬着战友的尸体,在树林里一阵疾走,暂时甩开了敌人,他们挖开碎 石,把战友埋葬了。 

     当一切安排好,他喊了一声:“快走哇!”但是走出几步以后,却发现队伍没有跟上来。——刚才子弹在头上咝咝地飞着,他们还可以拼死战斗,这会儿一停下来,疲困却更强烈地袭击了整个队伍,人们有的已经睡熟了。 

     这里面就有副支队长任丕祥。他吃力地扶住一棵小杉树,焦躁地喊道:“老范,给我半个班吧!我去给大家争取点时间睡一睡!” 

     “不!”他和任丕祥一样焦躁。可为了睡觉而打仗,这不成;而且前面还有七八十里 路呢。 

     “要不,就让大家稍微打个盹,只睡……睡二指就行……”任丕祥的话越说越低,眼睛合上了,腿像被抽掉了骨头,身子沿着树干慢慢地滑下来,蓦地,咕咚一声栽倒在地上,脸被石尖扎破了,殷红的血一滴滴地落到草梢上。口里还在喃喃着:“稍微……二指……”他睡得那么香,长长地打着鼾,脸上泛起满足的笑容。 

     他的心一阵紧缩:任丕祥是数得着的硬汉子,他都撑不住了,那……就在这一刹那, 他大声地喊道: 

     “休息!” 

     事情已经过去了二十三年,将军却仍然能够回忆起当时复杂的心情。谁知道敌人什么时候到来?这每一分钟的睡眠是要用同志们的血来换哪!他应该为这一百多人,为明天的战斗负责,可是…… 

     想着,他不由得瞥了任局长一眼。这会儿,他正聚精会神地看着文件,不时地在文件上批写着什么。 

     后来发生的一切都清晰地记起来了: 

     他抽出一根枪探条,来到一个高高的山包上,把探条笔直地插进土里。一条影子斜斜地映在地面上。他伸出两指头按住地面,在阴影转移的方向二指远处画一条细线,凭经验,这是半个多钟头。 

     这时,他才觉得眼皮是那么沉重。 

     “就是困死也不能睡着了呀!”他找来了一节竹筒,接了一筒泉水,含上口水,朝天一喷,冷水像小雨似的洒下来,人清醒些了。可不久,眼前又变得云遮雾罩了。 

     就在这时,感觉有一簇黑点在晃动,他蓦地一惊,揉了揉眼睛,这才看清远处出现了一群人的影子。回头望了望那根枪探条,影子距离他画的线还有一指多。 

     “狗东西,来得这样快!”他咒骂着,一面端起竹筒,撩起水湿着眼睛,一面向睡觉的同志们跑去。 

     他焦急地来到任丕祥身边,使劲晃着他的肩膀。他哼了声,翻了个身,咂咂嘴巴又睡着了。没有时间磨蹭了,他抬起脚向着任丕祥的腿上踹了两下,把手里的一筒水猛地泼到他的脸上。 

     冷不丁打一个寒战,任丕祥醒来了。 

     “老任,赶快想办法把同志们弄醒,向苏家墟转移!”说完,他带着三个战士,迎着 敌人跑去。 

     当他向敌人打出了第一枪以后,好大一会儿,他才看见队伍躜上背后那一道山岭…… 一阵急骤的电话铃声,把他从紧张的回忆里拉回来。任局长正伸手抓着电话听筒: “喂,噢,王部长,我是任丕祥……” 

     将军望着任局长那兴奋的神情。这一瞬间,想把这件事情写下来的愿望强烈地激动着他。他做了个要走的表示,便离开了庭院。 

     在走出大门的时候,他还听见任局长在大声地吵着:“……啥都不缺,就是缺点事干,给点工作!工作…… ” 

     回到宿舍,将军扭亮了台灯,拿出了纸,端端正正地写上了两个字:休息。随即头也 不抬地写下去: 

     “我们常说:永不休息。这话并不确切。人是需要休息的。但这事对于战士说来,却有他们自己的方式!……” 

     一九五八年十月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任局长是将军红军时期的老战友,对那段艰苦的革命岁月有着更深刻的体会,所以将军写回忆录就想到找他帮忙。 B、任局长建议写踢了他两脚的那件事,又做着苦脸,表明他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 对将军有些不满但还是能够理解。 C、将军记不起什么时候踢过人,主要是时间太久远让他的记忆有些模糊,并且当时情况紧急,他的注意力并不在此。 D、在任局长的帮助下,将军回忆起事件的详细过程,其中“睡二指”的情节让将军做出写“休息”这个材料的决定。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从将军想找点事做写起,现在清闲的休养生活与过去紧张的战斗生活形成对比,突出将军无事可做的失落。 B、“命令像钢钉砸在铁板上似的”一句,运用比喻形象地突出命令的严肃、有力, 为后文紧张的急行军做了铺垫。 C、本文详细描写任丕祥的睡态,以点带面,凸显了整个行军队伍的疲惫状态,这促使将军决心让战士们“睡二指”。 D、本文以将军视角记述了一次战略转移的艰难过程,中间穿插了将军的心理活动, 富有感染力,让读者身临其境。
    (3)、王愿坚的小说虽写的是残酷艰苦的战争,但也充满了人情味。请简要分析本文蕴含的“人情味”。 
    (4)、本文在写将军的回忆时,几次插入了对现实中任局长的描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五年,康国请归附。时太宗谓侍臣曰:“前代帝王,大有务广土地,以求身后之虚名,无益于身,其民甚困。假令于身有益于百姓有损朕必不为况求虚名而损百姓乎?康国既来归朝,有急难不得不救;兵行万里,岂得无劳于民?若劳民求名,非朕所欲。所请归附,不须纳也。”贞观十四年,兵部尚书侯君集伐高昌,及师次柳谷,候骑言:“高昌王麴文泰死,克日将葬,国人咸集,以二千轻骑袭之,可尽得也。”副将薛万均、姜行本皆以为然。君集曰:“天子以高昌骄慢,使吾恭行天诛。乃于墟墓间以袭其葬,不足称武,此非问罪之师也。”遂按兵以待葬毕,然后进军,遂平其国。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北狄世为寇乱,今延陀①倔强,须早为之所。朕熟思之,惟有二策:选徒十万,击而虏之,涤除凶丑,百年无患。若遂其来请,与之为婚媾。北狄风俗,多由内政②。亦既生子,则我外孙,不侵中国 , 断可知矣。以此而言,边境足得三十年来无事。举此二策,何者为先?”司空房玄龄对曰:“遭隋室大乱之后,户口太半未复,兵凶战危,圣人所慎,和亲之策,实天下幸.甚。”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盖苏文弑其主而夺其国政,诚不可忍。今日国家兵力,取之不难,朕未能即动兵众,且令契丹、靺鞨搅扰之,何如?”房玄龄对曰:“昔汉武帝屡伐匈奴,隋主三征辽左,人贫国败,实此之由,惟陛下详察。”太宗曰:“善!” 

     太宗《帝范》曰:“夫兵甲者,国家凶器也。土地虽广,好战则民凋;中国虽安,忘 战则民。凋非保全之术,殆非拟寇之方,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孔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故知弧矢之威,以利天下,此用兵之职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征伐》) 

     [注]①延陀:北方部族名。②内政:由妻室主政。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假令A于身B有C益D于百姓E有F损G朕H必I不J为K况L求虚名M而N损百姓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候骑,巡逻侦查的骑兵,与《使至塞上》“萧关逢候骑”中的“候骑”含义相同。 B、中国,中原地区,与《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的“中国”含义相同。 C、幸,指幸运,与《鸿门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中的“幸”含义相同。

     殆,指懈怠,与《六国论》“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中的“殆”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康国请求归顺这件事,唐太宗不愿像前代帝王一样贪图虚名,而是从军队和百姓的利益出发指出危害,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B、侯君集讨伐高昌,有人提议趁高昌王葬礼进行突袭,两位副将都表示赞成,侯君集却认为这种做法不符合武德,不是正义之举。 C、对于如何处置北方延陀部的问题,唐太宗认为,要么主战,派大军征讨;要么与之和亲,实施安抚策略。房玄龄赞成和亲之策。 D、唐太宗对盖苏文弑主夺权非常气愤,但是考虑到如今国家兵力不足,于是选择不出兵,打算暂且借助契丹、靺鞨的力量搅扰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遂按兵以待葬毕,然后进军,遂平其国。 

     ②选徒十万,击而虏之,涤除凶丑,百年无患。 

    (5)、《帝范》中体现出唐太宗对战争怎样的认识?请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留诲曹师等诗[注] 

     杜牧 

     万物有丑好,各一姿状分。
    唯人即不尔,学与不学论。
    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
    孝友与诚实,而不忘尔言。
    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
    念尔无忽此,期以庆吾门。 

     [注]此诗作于大中二年(852 年)。杜牧临终留诗,诲其子杜晦辞等。曹师,杜晦辞的乳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本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短歌行》均属古体诗。 B、开篇两句写世间万物姿态不同,美丑各异,诗人以此教导曹师等人应当追求美好。 C、“而不忘尔言”“念尔无忽此”,一再叮嘱,谆谆教诲中体现出诗人的良苦用心。 D、诗歌语言直白平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情感诚挚恳切,发人深省,有教育意义。
    (2)、诗人给儿子留下了哪些“教诲”?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笑仲由的原因是“”。 
    (2)、《谏太宗十思疏》 中,“”用对比手法表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带来不同结果,进而说明能否以诚相待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3)、“孤舟”作为古典诗词中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往往寄寓诗人漂泊孤独之情, 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眼中的日照,是什么颜色的?近年来,日照积极践行“双碳战略”, 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为建筑产业全面植入绿色“基因”,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精致城市,逐绿而行;和美乡村, 焕绿新生;绿色建造,转型升级;智慧城市,向绿赋能……绿色,已经成为 A 

     4月15日,第六届山东省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新技术产品博览会在日照国际博览中心开幕。本届“绿博会”以“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建设美丽宜居城乡”为主题,活动形式主要分为 B 本次展览展出了 200 余家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纷纷亮相,涉及绿色低碳建筑、美丽村居、绿色城市等多个领域。论坛活动共 22 场,涵盖 1 场主论坛、15 场分论坛、3 场工作会、3 场推介活动,历届绿博会数量和规模之最。多位行业知名专学者受邀齐聚日照,围绕建筑节能减碳、新型建筑工业化、住建数字化转型等热 

     点,⑦开展技术交流、政策解读等活动,⑧着力开创有碰撞、有借鉴的学术研讨氛围。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黛玉见他这般劝慰,也不肯负他的豪兴,因笑道:“你看这里这等人声嘈杂,有何诗兴!”湘云笑道:“这山上赏月虽好,总不及近水赏月更妙。你知道这山坡底下就是池沼。山凹里近水一个所在,就是凹晶馆。可知当日盖这园子,就有学问。这山之高处,就叫凸碧;山之低洼近水处,就叫凹晶。这‘凸’‘凹’二字,历来用的人最少,如今直用作轩馆之名,更觉新鲜,( ① )。可知这两处,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 水,竟是特因玩月而设此处。有爱那山高月小的,便往这里来;有爱那皓月清波的,便往 那里去。只是这两个字俗念作‘洼’‘拱’二音,便说俗了,不大见用。只陆放翁用了一个‘凹’字,‘古砚微凹聚墨多’。还有人批他俗,岂不可笑?”黛玉道:“也不只放翁才用,古人中用者太多。如江淹《青苔赋》,东方朔《神异经》,以至《画记》上云‘张 僧繇画一乘寺’的故事,( ② )。只是今日不知,误作俗字用了。实和你说罢,这两个字,还是我拟的呢。因那年试宝玉,宝玉拟了未妥,我们拟写出来,送给大姐姐瞧了。 

     他又带出来,命给舅舅瞧过,所以都用了。如今咱们就往凹晶馆去。” 

     (节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1)、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有四组“一”“一”对写,“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说说它们和“有上下、明暗、高矮、山水之搭配”相比,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3)、请简要分析两篇语言文字运用中的两处问号的用法和效果。 

     你眼中的日照,是什么颜色的? 

     还有人批他俗,岂不可笑?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荀子·修身》 

     荀子的话对我们颇有启示意义。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