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检测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9-11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45分) 

  • 1. 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以下石器说明半坡原始居民(    )

    A、已从事农业生产 B、以捕鱼狩猎为主 C、住半地穴式房屋 D、会人工种植水稻
  • 2. 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划分这两个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
    A、房屋结构样式 B、农作物的种类 C、使用火的水平 D、石器制作技术
  • 3. 儒家文化占据了我国古代的思想主流,在儒家的政治理想中,天下“有德者居之”。下列制度体现了“有德者居之”的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科举制
  • 4.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从上述史料中可得到的信息是( )

     ①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②从夏朝开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③夏朝存在了四百多年 ④夏朝时建立了军队和监狱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 5. 历史上商朝又称为“殷商”或“殷”,是从下列哪一事件开始的( )
    A、商汤灭夏 B、武王伐纣 C、盘庚迁殷 D、平王东迁
  • 6. 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里,常年展示着一件“国之重器”——宜侯夨簋(如图),年代为距今3 000多年的西周初期,它的出土在中国青铜器研究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划时代意义。它镌刻的铭文记载了西周康王分封夨为宜侯。下列哪项是宜侯不需要向康王尽的义务( )

     

    A、镇守疆土 B、向周王贡献财宝和特产 C、服从周王调遣参加作战 D、参加周王举行的考试
  • 7. 小明正在研究我国古代青铜文化中铜如何开采和冶炼的课题,下列考古发现能够更加直接为研究此课题提供可靠依据的是(   )
    A、商王武丁妻子妇好墓中出土的铜刀 B、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铜镜 C、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的鼓风炼铜整炉 D、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
  • 8.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原因是( )
    A、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B、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实施了分封制 D、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 9. 《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B、迁都频繁,异姓反叛 C、周室衰微,诸侯争霸 D、列国征战,诸侯兼并
  • 10. “战国”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因战争众多、激烈而得名。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 )

     ①马陵之战 ②桂陵之战 ③长平之战 ④牧野之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11.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仅兼并小国,而且大国之间也出现兼并现象。这突出反映了(    )
    A、变法使各国实力增强 B、统一趋势增强 C、各国君主争霸野心强烈 D、分封制彻底崩溃
  • 12. “秦国之强,起于献公而成于孝公……孝公之立,在公元前361年,是进入战国的一百二十年了。”认为秦国之强成于孝公的主要原因是( )
    A、一入战国,秦即最强 B、秦献公时奠定的基础 C、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 D、秦孝公时统一了六国
  • 13. 商周时期,爵是身份的象征,用以排列贵族、士人地位的高下。在商鞅变法中,哪一措施有利于改变爵位世袭与庶民无缘的局面( )
    A、奖励军功 B、鼓励耕织 C、确立县制 D、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 14.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的主张是(    )

    ①“仁者爱人”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④“贵贱有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5.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极力宣扬得众、爱众和济众思想,如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宽则得众”,孟子主张“民贵君轻”“与众乐乐”。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学( )
    A、适应了封建统治需要 B、以批判法家刑罚为宗旨 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D、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非选择题(16题20分,17题18分,18题17分,共55分)

  •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材料二 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的种子等。 

     材料三 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 

     材料四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义》 

    (1)、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为什么? 
    (2)、材料二证明了什么?它所证明的事实有什么意义? 
    (3)、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一个什么重大变化? 
    (4)、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时代相当于我国哪两个远古居民生活的时代?他们分别主要种植哪两种粮食作物? 
  • 17. 分封制与西周王朝的兴衰关系密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初分封略表》 

    要封国
    首封对象
    姬姓贵族
    姬姓贵族
    姬姓贵族
    姬姓贵族
    功臣 先代贵族
    分封目的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武王灭商之后,分封了对周人比较温顺并在商朝人中有影响的微子启,以此来统治商的遗民。
                                                                                                                                                                                                                                                                                                                                                               

     材料二 “封建亲戚”的主要国家,大体就在黄河中下游的农耕文明区;其中鲁、卫、晋、燕这些姬姓封国势力最为强大,地处要冲,足以决定大局。 

     ——伊藤道治《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 

     材料三  

     材料四 

    (1)、结合材料一说明西周分封制的受封对象有哪些?周天子为什么要分封这些人为诸侯?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信息,说明诸侯国对西周统治的巩固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材料四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怎样的政治形势? 
  • 18.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二 孟子认为“大丈夫”是人生的最高目标,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孟子所谓的“大丈夫”具备四种重要的德行,“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全力发展此“四端”,便会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 

     ——摘编自《中国通史》 

     材料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不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位著名思想家的什么政治主张? 
    (2)、材料二中,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具备怎样的道德品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孟子的政治主张。 
    (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该观点是哪家学派的观点?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奠定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基础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是什么?据材料四,概括指出该局面出现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