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3-2024学年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检测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9-1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 )A、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 B、中国古代一直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 D、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2. 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文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 )A、宋朝统治者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汉唐的坊市制度最终被宋徽宗废除 C、商业发展严重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 D、商品经济的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3. 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中心均有转移,并且逐渐发展为多元与多中心的现象。唐代政治中心在长安——洛阳的轴线上,宋代则建都汴梁。其主要原因是( )A、方便都城的物资供应 B、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C、顺应对外贸易的需要 D、北方遭安史之乱破坏4. 下表是某班同学为历史故事会收集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 )A、卫青北击匈奴 B、岳飞抗金 C、文天祥抗元 D、戚继光抗倭5. 辽宋夏金时期,各少数民族都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见下图)。这些文字体现了( )A、民族文字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 B、宋朝实施了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 C、不同民族间的文化相互借鉴吸收 D、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6. “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材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削减冗官冗费 B、增加财政收入 C、全面整顿吏治 D、加强军事实力7. 在《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汴京街道上有少量“正店”,即获得了政府特许酿酒权的酒店,其余则有众多“脚店”,他们需要从正店买酒。据记载,当时汴京有七十二家正店,脚店则有成百上千。据此史料可以推断出( )A、北宋的餐饮行业受政府的有效管理 B、专卖制度是北宋政府的增收途径 C、脚店的规模和经营水平都不及正店 D、饮酒之风在北宋发展得日益壮大8. 辽、夏、金、元在学习中原制度的基础上呈现出“因俗而治”的特点,他们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A、完全传承了汉人的政治制度 B、达到了巩固国家统一的目的 C、体现了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 D、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9. 北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年两熟稻麦复种的耕作方式,但实行之初种植规模并不大。到了南宋时期,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这反映了( )A、经济重心的南移已经完成 B、政局动荡引发耕作方式变革 C、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 D、江南地区人民饮食习惯改变10. 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注重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元朝时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而设置了( )A、宣政院 B、西藏行省 C、驻藏大臣 D、伊犁将军11. 宋朝时期,土地买卖、典当等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也比前代更为松弛。这说明( )A、土地兼并获得合法地位 B、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 C、社会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D、社会成员实现了自由平等12. 在元朝的广大疆域内,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并形成了一个新民族。这个民族是( )A、回族 B、维吾尔族 C、藏族 D、苗族13. 宋代士人赴京应考、官员外地履新、富人出行远路、商贾长途贩物,无不雇人运输,这种状况遍及各个行业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反映了宋朝( )A、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B、运输经营方式拓展 C、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D、交通运输比较发达14.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A、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15. 在朱熹等人影响下,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一现象反映出( )A、理学思想世俗化的趋势 B、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C、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 D、读书重学风尚的形成16. 北宋末期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考生需要考( )A、策论 B、诗赋 C、戏曲 D、小说17. 某学者研究宋代法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分权的目的还是集权,集权的目的是加强皇权。”考察宋代中央机构的变迁,以下可以为此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A、废丞相,权分六部 B、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C、设通判以督察州府长官 D、抽调各地精兵以充实中央禁军18. 朱熹的诗《观书有感》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该诗意在( )A、赞美池塘优美的风景 B、强调书法取法于自然 C、克制欲望来探究天理 D、借自然现象说明事理19. 如表为某同学记录的历史笔记。笔记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
1、建立者为完颜阿骨打,1115年称帝
2、保持了女真特有的猛安谋克制
3、1153年,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
A、辽朝 B、金朝 C、元朝 D、清朝20. 元代的急递铺是专门传送官方文书的通信机构。阅读下图元代镇江路丹徒县急递铺概况,据此可认定的史实是( )府州县
递铺
概况
镇江府域
录事司总铺
北至西津铺十里,南至南门铺十里,西至施水铺十里。
丹徒县
西津铺
北渡江至瓜州十八里,南至府前总铺十里。
南门铺
北至府前总铺九里,南至张家山铺九里。
张家山铺
南至丹徒十里。
丹徒铺
南至谏壁十里。
施水铺
东至府前总铺九里,西至下鼻九里。
下鼻铺
西至乐亭九里。
乐亭铺
西至洪信九里。
A、急递铺的道路网络较杂乱 B、急递铺分布由政治中心向外扩散 C、急递铺的运作重视保密性 D、镇江路的丹徒县直属于中书省21.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自李顺(农民起义领袖)作乱,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奸弊百出,狱讼滋多。乃诏知益州张咏与转运使黄观同议,于嘉、邛二州铸景德大铁钱……民甚便之。”据此可知,北宋时期( )A、封建政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B、交子最早是在李顺起义后出现的 C、交子的存废源于民间实际需要 D、突破了封建社会经济内向性特征22. 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的人口南迁图。该时期应是( )A、4世纪 B、9世纪 C、12世纪 D、17世纪23. 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结、积淀,人们的思想、情感在这里郁积、释放。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发展顺序:诗经一楚辞一唐诗一宋词一元曲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出自《诗经・小雅》 C、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创新发展阶段 D、“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属于婉约派词作24. 有学者认为: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元朝( )A、推动了华夏族的最终形成 B、之前的朝代包括汉唐疆域面积狭小 C、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疆域辽阔并实现了多民族的大统一二、材料分析题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淳祐元年(1241年),理宗亲撰《道统十三赞》,“就赐国子监,宣示诸生”,正式肯定从二程到朱熹是孔孟以来道统的真正继承人,使程朱理学成为继孔孟以来的正统思想和钦定的官方哲学。程朱理学在宋学中取得了独尊地位以后,理学家及其信徒在政治上把持了仕途要津,他们因循守旧,反对任何革新,“以致万事不理,丧身亡国”。程朱理学在思想上取得了垄断地位,朱熹所撰之《四书集注》逐渐成了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不允许士人“务自立说”,从而严重地阻碍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二 一小部分欧洲人开启了与万历朝士人的对话,并产生了重大影响,但这不是明人信仰发生变化的唯一原因。信仰的动摇来自文化内部的压力:万历、天启年间庙堂之上的道德败坏、急速的商业化、社会等级的松动、边疆的军事危机、环境恶化。在这些条件下,一些人开始对过去确信不疑的东西产生动摇,并努力寻找理解世界的新途径,而这些往往是处江湖之远的思考。李贽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摘编自[加]卜正民主编《哈佛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程朱理学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李贽学术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贽学术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26.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宋辽西夏对峙时期。北宋的东京开封府是最大的商业中心。此外还有一些地区性商业都会。这些大商业城市已完全突破坊和市的限制,商业活动也更为自由。在县城下面,有许多镇市,城镇郊外的农村还有草市定期集市贸易。在南宋统治区内,商业以杭州为中心,在长江流域及江南广大地区继续发展。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在宋代,商人、何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土地买卖、典当也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你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更换职业,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松弛。与此同时,瓦肆、勾栏等场所的兴起为市民阶层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文化生活。
——摘编自郭尚或《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等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社会生活的新气象,并结合所学指出其与材料一所反映现象的内在联系。三、论述题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东汉末年开始,在中原地区历次战乱的推动下,南迁人口逐渐增多。至唐中期,南方一些地方人地关系开始紧张起来。在人口压力下继续实行火耕水耨易田制的耕作方法,显然不能解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量。北方人南下过程中,首先采取的是复栽技术实行土地连作,土地利用率从原来的50%提升至100%。
稻麦复种制出现于北宋时期,但实行之初种植规模并不大。南宋时期习惯面食的北方人大量南下,为了满足需求,南宋朝廷多次下诏劝民种麦。在朝野的共同推动下,冬小麦种植范围逐渐扩展,江南一带(即太湖平原与长江三角洲地带)四五月间“处处稻分秧,家家麦上场”已不是稀罕之事。由于农时要求收麦与秧稻几乎在一周左右完成,充足的劳动力是实现“双抢”的必要保证。农作物一年两熟使土地利用率从100%发展到200%,并在这一基础上加大了精耕细作的力度,进而在亚热带地理条件的支撑下,为江南赢得经济重心的地位。
北宋中期江南部分地区平均人口密度简表
地区
主要地形
平均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苏州、湖州、常州、秀州
平原
104
稳住、台州
丘陵
55
歙州、睦州
山区
30
——以上材料摘编自韩茂莉《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综合以上材料,拟定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北宋汁京货品来源表
产地 货品 产地 货品 江淮地区 稻米、麦 河北 铁器 沿海地区 水产 西北地区 炭 洛阳、成都 酒 渐江 漆器 山西、江南、福建 各种果品 陕西 陶瓷 江淮、四川、福建 名茶 辽、西夏 牛羊 南方地区 丝织品 高丽 墨料 山西、成都 纸 大食 香料、珍珠 福建、成都、杭州 印本书籍 日本 扇子 ——吕振基编著《中国史析论》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