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检测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9-1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英国外交官员富礼赐在《天京游记》中说:“我不能不承认他是我所认识的最开通的中国人,他极熟悉地理,又略识机器工程,又承认西洋文明之优越。”材料中的“他”是( )
    A、洪秀全 B、石达开 C、洪仁玕 D、李秀成
  • 2. 1840年,英国挑起对中国的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A、保护鸦片贸易 B、打开中国市场 C、中国国力弱小 D、虎门销烟
  • 3. 有人认为,“洋务运动未必是一场失败的运动,理由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虽然失败了,但在近代化的道路上中国也及格了,只不过从成绩上分析不如日本这个优等生成绩好而已”。此观点旨在强调洋务运动(    )

    A、开近代中国改良主义之先河 B、“求强”未果,但“求富”已得 C、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 D、改变了民族自卑的大众心理
  • 4. 马克思指出,鸦片不曾产生催眠的作用,而倒产生了惊醒作用,历史的发展好像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可能把他们从原来的麻木状态唤醒似的。马克思所说的“唤醒”主要是指( )
    A、鸦片战争期间的爱国官兵抗英斗争 B、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C、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D、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
  • 5. 据记载,鸦片战争前后白银大量外流,1831年外流超500万两,鸦片战争后十年间,白银外流量高达一亿五千万两以上。这最有可能( )
    A、促进清政府自身不断进行改革 B、推进中外和好局面的形成 C、引发如太平天国式的农民起义 D、加快西方进一步侵略中国
  • 6. 左宗棠在给清政府的奏折中说:“自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江浙大商……不能减价以敌洋商…是非设局急造轮船不为功。船成之后,不妨装载商货,借以捕瓷而护商。”左宗棠在此强调( )
    A、创办洋务企业应该以民用为主 B、实现对外贸易顺差,必须造船 C、清廷应缓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D、清政府应急造轮船,以敌洋商
  • 7. 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中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
    A、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B、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英法火烧圆明园
  • 8. 1874年,某官员在奏疏中说:“夫日本东洋一小国耳,新习西洋兵法,仅购铁甲船二只,竟敢籍端发难……若再因循汇沓,而不亟求整顿,一旦变生,更形棘手。”为此他主张( )
    A、创办军事工业 B、创办民用工业 C、向日本派遣留学生 D、创办近代海军,巩固海防
  • 9. 近代诗人黄遵宪有诗云:“城头蓬蓬雷大鼓,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成败利钝非所睹,人人效死誓死拒,万众一心谁敢侮?”该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爱国官兵在黄海海战中迎击日军 B、徐骧、丘逢甲领导义军斗争 C、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运动 D、民族资本家提倡“实业救国”
  • 10. 1874年,日本政府借机入侵琉球和台湾,强制清政府签订《北京专条》。面对危机,不少知识分子和闽台官员明确提出要以国际法处理冲突,申明中国在台湾全境的主权,要求日本退兵。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国际争端通过谈判来彻底解决 B、宗藩外交体系开始受到冲击 C、近代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增 D、近代外交意识推动爱国斗争
  • 11. 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潮的书中,《海国图志》《康輶纪行》《灜环志略》等书明显地以地理学为突破口。他们的宗旨在于( )
    A、注目时局 B、服务于反侵略战争 C、经世济时 D、突破天朝上国观念
  • 12. 义和团运动期间,《清议报》发表了一系列的专文:“志者乘其(义和团运动)机而导之以国民之义务那么可望20世纪之中国将“张自由之旗鼓”'夺回自由之民权'扫专制之颓风'开共和之善政”。”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
    A、改良了中国政治体制 B、有利于民主思想发展 C、承担起民主革命重任 D、挽救了清王朝的统治
  • 13. 清末,以“扶清灭洋”为旗帜,以下层民众为主体的群众运动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公车上书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护国运动
  • 14. 鸦片战争,中西会面,三千年一大变局,面对变局一些有识之士积极搜集资料,编写书籍,如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寰志略》等。这些书籍的内容,主要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   )
    A、主动了解西方世界动向 B、积极探寻求强求富策略 C、全面展现救亡图存热情 D、力图全面接轨西方文化
  • 15. 下表出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上)1600—1923》。其中列举了1751—1792年停泊在广州口岸的外国船舶数目。由此可知( )

    年份 国家

    英国 

    法国

    荷兰

    瑞典

    丹麦

    美国

    其他

    总计

     

    公司船 

    港脚船 

    1751 

       

    19 

    1780 

    12 

    12 

    — 

       

    34 

    1787 

    29 

    33 

    81 

    1792 

    16 

    23 

    57 

    注:港脚船为东印度公司颁发特许状,允许持该公司执照航行于印度和中国之间的私家商船。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是出超地位 B、英国在中西商贸中有明显优势 C、广州因一口通商而有外贸优势 D、英国在西方造船业中水平最高
  • 16.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 )
    A、清政府统一组织领导 B、以外国教堂作为目标 C、采取武装斗争的手段 D、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 17. 有学者对某史事是这样描述的:“挟千里席卷之势,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天堂之梦在烟焰和烈火中化为灰烬,则是他们的悲刷。”这描述的是(  )
    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武昌起义
  • 18. 京师同文馆是由清政府设立的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新式学校。与传统的单一课程设置不同,京师同文馆采用了新的课程计划。下表是京师同文馆的“五年制课程”设置情况。这体现了( )
    1876年京师同文馆五年制课程设置
    年次 课程 备注
    数理启蒙、九章算法、代数学 至汉文经学,既当始终不已,故于课程并为另列。向来初学者每日专以半日用功于汉文,其稍进者亦皆随时练习作文。
    学四元解法、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
    格致入门,兼讲化学、重学、测算
    微分积分、航海测算、天文测算、讲求机器
    万国公法、富国策、天文测算、地理金石
    A、西方教育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B、对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视 C、中国近代教育形成完整体系 D、中国传统文化格局发生改变
  • 19. 许倬云在评价某一运动时说,一方面是汉人的反满运动,另一方面是社会底层与边陲反抗上层……它采撷了中国民间的朴素社会主义和西方的救世主观念。这场运动(    )
    A、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方案 B、沉重打击清王朝和帝国主义力量 C、直接导致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 D、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制
  • 20. 1900年初夏,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灭”改为“招抚”是为了( )
    A、消除与义和团的矛盾 B、承认义和团运动的正义性 C、控制和利用义和团 D、依靠义和团抗击帝国主义
  • 21. 李鸿章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业可精,而才亦可集。”这表明李鸿章强调国家走向富强最终取决于(   )
    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B、引进西方工业设备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兴办学校培养人才
  • 22. 如图是英国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塑造的一尊林则徐夫妇蜡像。关于英国人塑造蜡像原因,清政府驻英副使刘锡鸿参观后认为英国人非常敬重林则徐“忠正勇毅,不以苟且图息肩”的品格:王韬认为大清帝国钦差大臣林则徐放在蜡像馆门旁显眼处,竟然成了一个门卫!感到莫大耻辱。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刘锡鸿站在清政府立场上看问题,不足为信 B、王韬受封建思想影响较大,缺乏现代气息 C、评价历史易受研究角度的影响,有一定主观 D、历史本就“横看成岭侧成峰”,任由后人评说
  • 23. 与《南京条约》相比,《马关条约》增加的规定有( )
    A、割占领土 B、赔偿军费 C、开放口岸 D、投资设厂权
  • 24. 下图是一幅反映洋务运动的漫画。图中人物所说的这些“洋玩意”的含义是( )

    A、西方洋枪队 B、外商企业 C、西方近代科技 D、西方政治制度

二、材料分析题

  •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戊戌变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身上,突出其历史贡献和思想启蒙作用,但是在戊戌变法时期同样积极参与改革,更为广泛的官僚群体,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光绪二十四年(1898)六七月间,中央官员通过对《校邠庐抗议》的签议,展开了一场关于改革的大讨论。讨论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在官制改革中,焦点是裁减冗员和吏胥专权的问题,官员们普遍主张裁减中央和地方一些不合理的机构;在吏胥问题上主张简明则例,寻求可以替代吏胥的人选等……此外,官员主张大力发展制科取士,如推广荐举和经济特科等。在洋务改革问题.上,他们主张适当引进一些西方政治思想,不再拘泥于中体西用的学说……

    ——摘编自常小龙《清廷关于戊戌改革大讨论的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戊戌变法中中央官员提议改革官僚机构的原因及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中改革官僚机构失败的原因以及对后世改革的启示。
  • 26. 图书的历史折射了文明的演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多数学者认为雕版印刷创始于隋唐之际。唐代印刷活动主要用于印刷佛经、教材等书籍。《金刚经》由7张麻纸连成,印有楷体经文,图文精美。造纸中心成都、江浙一带成为印刷业较为发达地区。唐代后期,雕版印刷术已相当普及,印刷的书籍作为商品开始普及。据日本九世纪末史书记载,当时日本所存汉文图书多达一万六千余卷。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1773年,乾隆帝下诏设馆纂修《四库全书》,历时17年,主要囊括了我国清代乾隆以前的历史、政治、宗教、哲学、天象、文艺等内容。乾隆帝趁编书之际,查禁焚毁书籍、石刻等,其数量几与《四库全书》中保存的相当。

    ——摘编自王家范等编著《大学中国史》等

    1751-1772年狄德罗主持出版了《百科全书》二十八卷,无论在自然科学方面,还是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它都代表了18世纪的最高学术水平。有学者统计,1789年以前,欧洲的出版商一共印刷了大约24000部《百科全书》,至少11500部到了法国读者手中。

    ——摘编自罗芃等著《法国文化史》等

    材料三:1850-1904年中国译著概况简表                                                                                                        

    时期

    译著类别

    译著来源

    总计

    应用科学

    自然科学

    历史地理

    社会科学

    哲学艺术

    英美

    日本

     

    1850—1899

    40%

    30%

    10%

    8%

    3.5%

    85%

    15%

    567种

    1902—1904

    10.5%

    21%

    24%

    25.5%

    11.3%

    16.8%

    62.2%

    573种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推动唐代印刷业发展的因素,概述唐代图书传播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四库全书》和《百科全书》在社会影响方面的不同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1850-1904年中国译著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三、论述题

  • 27. 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郭嵩焘使英开创了近代中国向外派遣公使的先例……1875年当朝廷宣布郭嵩焘为出使英国大臣以后,人们都认为这是一个极为耻辱的差事,好心的朋友纷纷前来规劝,要他退却此事以保全自己名声。可是郭嵩焘却出人意外地乐意受任了。他说:“数万里程途避而不任,更有艰巨,谁与任之!”此言一出,舆论哗然。同僚目之为“汉奸”,同乡“耻与为伍”,也有人连声叹息:“郭侍郎文章学问,世之凤麟,此次出山,真为可惜。”好事者甚至编了付对联讽刺他:“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熊月之《郭嵩焘出使述略》

    阅读上述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80 年12月到 1881年2月间,清廷内部掀起铁路大论战,直接起因,一是唐廷枢于本年10月间开始兴建唐胥铁路,以满足运输开平煤炭之需,论战随之而起;二是本年中、俄关于伊犁问题的交涉急骤紧张,修筑铁路巩固国防成为当务之急。

    刘铭传进京上奏是引发此次争论的导火索。他指出:造铁路“显露自强之机,则气势立振……不独俄约易成,日本窥伺之心亦可从此潜消矣。” 刘背后的操纵者是李鸿章。李很清楚,修建铁路最大的阻力来自意识形态层面的“道义”,所以奏折开篇即努力“证明”修建铁路与圣贤之道是相通的:修铁路,与圣人们“济不通”“利天下” 本质相同。接着陈述了建造铁路的九大好处,如沟通南北物流,利于国计民生;利于军队输送,巩固国防;于救灾物资运输大有裨益……

    反对者以通政使参议刘锡鸿为典型,并得到重臣李鸿藻、翁同龢等人的支持。在他看来,对清帝国统治的稳定,四书五经所规范的意识形态远胜过实实在在的火车。他认为,守国之道在于人和,并兼重地形之险,而不在铁路; “圣朝之生财自有大道,岂效商贾所为”,与修铁路无关;修筑铁路将使“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更会引发民乱……

    最终,刘锡鸿的“精神火车”战胜了李鸿章们的实体火车。朝廷的旨意是:刘铭传的建议,“毋庸再议”,搁置起来,不必再提。

    ——据腾讯历史《转型中国第 17 期:铁路之殇:以爱国之名窒息改革之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这场有关修造铁路问题的论战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论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