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同步备课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09-08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史载: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该设置有利于( )A、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农耕文明的发展 C、避免北方游牧民族袭扰 D、政治中心的稳定2. 辽在上京设国子监,普遍设立府州县学,“勒石能铭,登高能赋,师旅能誓”者不在少数;西夏设立番学和汉学,官学规模不断扩大;进入官学或私学是金朝士子步入官场的主要通道,“士由科第位至宰辅者接踵"。这表明辽夏金的科举实践( )A、阻碍了政治制度的转型 B、推动了经济文化重心的转移 C、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D、强化了中华一统的发展格局3. 西夏反宋后,北宋“即诏……绝其互市,废保安军榷场”,导致西夏“互市久不通,饮无茶,衣食贵,国内疲困”,后“元昊请臣,数遣使求复互市”。这说明榷场贸易有利于( )A、维护民族关系稳定 B、促进西夏经济发展 C、北宋获得经济利益 D、少数民族的封建化4. 金世宗时创建女真进士科,金章宗时加试骑射。河南发现的《女真进士题名碑》用女真文字记录“十五日试策,十七日试论、诗”。这表明金朝科举制度( )A、由女真人独创后来推广至中原 B、推动汉人学习和使用女真文字 C、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作答题标准 D、模仿汉制但是保留其民族特色5. “喜鹊报喜”是汉文化中的传统意象。元杂剧《虎头牌》中,女真族将领中山寿马从六儿口中得知有客人来访后,开心地唱道:“疑怪这灵鹊儿在枝头上稳,畅好是有定准儿”。这反映了( )A、女真统治者接纳汉文化 B、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 C、北方少数民族能歌善舞 D、元杂剧深受社会上层欢迎6. 下面为四幅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7. 宋代时,“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元代时,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这表明从宋到元( )A、中央加强对地方权力的监督 B、地方权力扩大抗衡中央 C、政府通过分权加强中央集权 D、地方行政体制有所调整8. 元代行省以下的路、府、州各级政府,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尹、知府外,还设达鲁花赤一名。达鲁花赤是蒙语,意为镇守者、制裁者、掌印者,代表中央驻扎地方。达鲁花赤的设立( )A、完善了元朝的监察体系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 D、削弱了门阀势力9. 元代建立后,元世祖在朝廷中设中书省,并由其管理全国政务。之后频繁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元世祖后期,行省具备“分镇方面”“方面之寄”权利,行省的治所多在水陆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地。据此可知,元代行省的设置( )A、改变了地方积贫积弱的现状 B、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C、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10. 元朝后期,燕山支脉居庸南口过街塔楼的壁面上镌刻了很多题记,包括用梵文、八思巴字蒙古文、回鹘文、藏文、西夏文和汉字书写的陀罗尼经经文,以及用后五种书面语记载的建塔功德记。这一现象可以用来佐证元朝( )A、多种文字的创建与并存 B、存在跨地域的文化交流 C、各民族间和谐共同发展 D、大一统国家意识的形成11. 经的人,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课本,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参考书。由此,科举再次成为思想与权力之间的制度化链接。此举意在( )A、尊重前朝传统文化信仰 B、争取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 C、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恢复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12. 关于元代的“四等人制”,学术界有下列观点,据此可推知( )
主要观点
来源
逮蒙兀儿忽必烈汗灭宋,禹贡九州始尽沦胡俗。于时大别人类为四等,曰蒙兀人,曰色目人,曰汉人,曰南人。
【清】屠寄《蒙兀儿史记·忽必烈汗本纪》
元代之政治情态……第一最著者,为其政治上之显分阶级,一切地位不平等。元代依种类分为四种:一蒙古、二色目、三汉人、四南人。
钱穆《国史大纲》
将元代人口划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并规定其差别待遇的“四等人制”,从未见诸任何元代官方文件。
刘晓《元代司法审判中种族因素的影响》
“四等人”概念不宜绝对化或夸大理解,也可称为“四种人”“四类人”“四圈人”。四个集团彼此的界限不完全清楚,与其说他们是元朝统治集团划分的,不如说是客观存在或是自然形成的。
张帆《元代真有四等人制吗?》
A、元代客观上存在族群差异 B、“四等人制”按照民族划分 C、当代学者的研究更加可信 D、民族歧视导致了元朝灭亡二、非选择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里头时代(约距今3800~3500年)的二里头都邑,就是当时的中央之邦;二里头文化所处的洛阳盆地乃至中原地区,就是最早的“中国”。……二里头文化与后来的商周文明一道,构成了华夏早期文明的主流,确立了以礼乐文化为根本的华夏文明的基本特质。
——许宏《最早的中国》
材料二 至北宋时期,石介对当时“中国”一词的概念进行了总结性的界定……在地理上,“中国"是指以“九州”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聚居之地,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和长江、珠江流域,即所谓“天地之中”,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中国”之人主要是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农业的汉族,少数民族也不在其中。
——郑炜、崔明德《辽金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材料三 经郝经的阐发,元人的“中国观”完备形成,其要点是:“中国”的疆域,是元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大系统;“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
——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国观”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中国观”变化的原因。(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中国观”变化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