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名著导读《经典常谈》同步检测

试卷更新日期:2023-09-08 类型:同步测试

一、填空题(7分) 

  • 1.  填空题 
    (1)、《经典常谈》是作者在1942年受著名学者鼓励而写的一部著作。 
    (2)、《经典常谈》共十三篇,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的顺序,并把文字学经典《》放在首篇。 
    (3)、《经典常谈》所讲经典中,《史记》《汉书》属于“史”,《周易》《尚书》属于“”,《离骚》《九章》属于“”,《墨子》《吕氏春秋》属于“”。 

二、选择题(12分) 

  • 2. 下列有关各种古典书籍的介绍,符合《经典常谈》主张的一项是( ) 
    A、《尚书》包括夏商周三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尚书》又有《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两种。 B、“诗言志”中的“志”关联着政治或教化。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这里的“志”也指教化。 C、汉代所见的“记”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大戴记》。 D、唐代出现了“话本”。“话本”是“说话”的底本,后世白话小说是由“话本”发展过来的。
  • 3. 下列对《经典常谈》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个朝代,大部分是号令,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中国的记言文是在记事文前发展的。 B、诗的源头是歌谣,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两种,其中徒歌指的是跟随着伴奏唱歌。 C、《周易》之所以成为儒家经典,是因为在战国末期儒家受到阴阳家和道家的影响。 D、象形字的起源是图画,起初百姓经常用画来记名、记事,这便是象形的由来。
  • 4. 学习《经典常谈》后,同学们对于传统文化经典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以下为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论述,请找出其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关于礼,汉代学者所传习的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和《周礼》。《礼古经》已亡佚,《仪礼》和《周礼》相传都是周公作的。 B、朱熹最早将《大学》《中庸》《论语》《春秋》编在一起,后来这四部经典被称为“四书”。 C、刘向编定的《战国策》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我们所谓的战国时代,便是《战国策》记录的这一段时期。 D、《史记》开创了“纪传体”的形式;《汉书》“断代述史”的创新深深影响了后世正史的写作。
  • 5. 今年四月,远航学校举行“书籍点亮人生,书香洋溢校园”读书节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任务。 
    (1)、任务一:同学们最近阅读了名著《经典常谈》,下面对《经典常谈·〈诗经〉第四》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言志”是一句古话,但古代所谓“言志”和现在所谓“抒情”并不一样;那“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的。 B、孔子采取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 C、《大序》说明诗的教化作用;这种作用似乎建立在风、雅、颂、赋、比、兴,所谓“六义”之上。 D、《毛传》只在有比的地方标出,不标赋、兴;想来赋义是易见的,比、兴虽都是曲折成义,但比在发端,往往关系全诗,比较更重要些,所以便特别标出了。
    (2)、任务二:请在下表的横线上填入合适的选项,使《诗经》名句与理解相符。                                                                                                                                           
     

     《诗经》名句 

     
     

     出处 

     
     

     理解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 

     
     

     ①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③ 

     

     A.以雎鸠的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淑女应配君子的联想。 

     B.用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好。 

     C.现在化作成语“投桃报李”,用来比喻互相赠答,礼尚往来。 

     D.借助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比喻借助外力来提高自己的见识,改正自己的缺点。 

三、材料阅读题(31分)) 

  • 6. 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回答问题。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可是照近人的说法,那记事的几篇,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应该分别地看。那些号令多称为“誓”或“诰”,后人便用“誓”“诰”的名字来代表这一类。 

    (1)、《尚书》有两种,一种是秦朝博士所藏的《今文尚书》,一种是在孔子旧宅发现的《古文尚书》。 
    (2)、《尚书》中,除了“誓”“诰”,还有“命”“谟”。请你根据选段所在篇章的内容,把这四种名称准确地填入下面横线上。 

     一般号令叫“”,军事号令叫“”,君告臣的话多称为“”,臣告君的话有的称为“”。 

  • 7. 《经典常谈》一书介绍了许多传统文化,小悦最感兴趣的是《四书第七》的内容,根据阅读积累帮助她完成下面读书笔记。                                                                 
     

     原文摘录 

     
      
     

     《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 “阙疑”“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 

     
     

     结合课文《〈论语〉十二章》,我更理解了儒家思想的核心是①“”,语段中“时习”的介绍也让我联系到课文中【答案】 

     

     ②“”这一章,论述了做学问的方法;“择善”让我联系到课文中【答案】 

     

     ③“”这一章,论述做人的学问。结合课文,我更容易理解作品的内容,而朱自清先生的介绍也让《论语》的内容更通俗易懂。 

     
  • 8.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问题。 

     【文段一】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编撰者的工作只是编撰罢了。 

     【文段二】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 

     【文段一】中的“书”是指《》,“小学”是指;【文段二】中的“许氏”是指 , “这部书”是指《》。 

  • 9. 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他游说秦惠王,秦惠王老不理他;穷得要死,只好回家。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他恨极了,用心读书,用心揣摩;夜里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这样整一年,他想着成了,便出来游说六国合纵。这回他果然成功了,佩了六国相印,又有势又有钱。打家里过的时候,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头,嫂嫂爬在地下谢罪。他叹道:“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真是少不得的!” 

    (1)、上文中的“他”是。“他”劝东方六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所以属于派。 
    (2)、“他”成功之后,可以佩六国相印。像“他”一样的游说之士为什么这么受各国君主重视? 
  • 10.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问题。 

     “按儒家说,礼乐刑政,到头来只是一个道理;这四件都顺理成章了,便是王道。这四件是互为因果的。礼坏乐崩,政治一定不成;所以审乐可以知政。'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这段文字选自朱自清的《经典常谈》,阅读上面的选段可以得出儒家认为礼乐具有的作用。 

  • 11.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问题。 

    “他,蜀人,明皇时作供奉翰林:触犯了杨贵妃,不能得志。他是个放浪不羁的人,便辞了官,游山水,喝酒,作诗。”

     选段中的“他”指的是 , 他的生活态度是出世的,写作也全任自然,因此他被称为。 

  • 12. 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请完成下面填空。 

     《史记》成于一人之手,《汉书》成于四人之手。表、志由曹大家和马续补成;纪、传从昭帝至平帝有班彪的《后传》做底本。而从高祖至武帝,更多用《史记》的文字。这样一看,班固自己作的似乎太少。因此有人说他的书是“剽窃”而成,算不得著作。但那时的著作权的观念还不甚分明,不以抄袭为嫌;而史书也不能凭虚别构。 

     《经典常谈》所讲的主要“经”书中,《》和《》也是史书。写《汉书》的四人,除了上文中提到的班彪、班固,还有班固的兄弟和曹大家的夫人。 

  • 13. 名著阅读。 

     汉代有五经博士;凡是一家一派的经学影响大的,都可以立博士。大戴仪礼学后来立了博士,小戴本人就是博士。汉代经师的家法最严,一家的学说里绝不能掺杂别家。但现存的两部“记”里都各掺杂着非二戴的学说。所以有人说这两部书是别人假托二戴的名字纂辑的;至少是二戴原书多半亡佚,由别人拉杂凑成的——可是成书也还在汉代。 

    (1)、上面文段选自著名学者(填人名)的《经典常谈》;文段中的“记”是指《》。 
    (2)、“二戴”分别有一部“记”,是什么?哪一部被更多的人诵习?为什么?根据名著内容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