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9-08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 1. 他完成统一大业后,采取了经济上编订全国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等措施,促进了隋朝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隋朝成为国力强盛的王朝。“他”是( )
    A、杨坚 B、杨广 C、李渊 D、李世民
  • 2. 隋朝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材料主要论述的是科举制的( )
    A、创设时间 B、发展过程 C、消极作用 D、积极作用
  • 3. 唐太宗当上皇帝后,大力提倡节俭,力戒奢侈浪费,注意减轻百姓的赋税和徭役负担。他之所以有这样的觉悟,主要得益于他( )
    A、出身贫寒家庭 B、历经战乱岁月 C、吸取历史教训 D、虚心接受批评
  • 4. 唐朝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妇女地位相对较高。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许多妇女受过诗书、音乐方面的教育 B、许多妇女经常骑马出行 C、许多妇女参加科举考试获取功名 D、射箭、弈棋等娱乐活动中常见女子倩影
  • 5. 在大唐王朝“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是( )
    A、李白 B、玄奘 C、鉴真 D、魏征
  • 6.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历经坎坷,故他的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据此完成下题。
    (1)、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囗囗”之称。“囗囗”处填写( )
    A、诗仙 B、诗圣 C、史诗 D、诗史
    (2)、唐朝由盛转衰的拐点是( )
    A、安史之乱 B、陈桥驿兵变 C、澶渊之盟 D、清军入关
  • 7. 黄巢起义后,队伍迅速发展到65万人。这一现象表明( )
    A、唐朝统治不得人心 B、中央无力控制藩镇 C、安史之乱不得人心 D、唐末人口不断增长
  • 8. 所谓“五代”是指唐朝灭亡后在口口流域先后出现的五个政权。“囗囗”填写( )
    A、长江 B、黄河 C、淮河 D、运河
  • 9. 宋朝建立时,还同时存在着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割据势力。由此可见,当时宋太祖赵匡胤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是( )
    A、发动兵变 B、加强皇权 C、统一全国 D、发展科举
  • 10.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设置“通判”是为了( )
    A、防止宰相的权力过大 B、分化地方官员的权力 C、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D、扭转尚武轻文的风气
  • 11. 唐朝末年,北方汉人为逃避战乱,纷纷逃到契丹族游牧的地区生活……到9世纪后期,契丹族也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由此判断北方汉人避乱迁移的方向是( )
    A、由北向南 B、由南向北 C、由东向西 D、由西向东
  • 12. 观察下图,不能够得到的信息是( )

    契丹货币 西夏

    A、货币样式模仿中原钱币 B、契丹、西夏创制了文字 C、契丹、西夏商品经济发展 D、两种货币在中原广泛流通
  • 13. 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 B、唐朝对外的主要交通线 C、辽、北宋、西夏的并立 D、金、南宋的对峙
  • 14. 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在广州设市舶使,掌海上贸易。徽宗崇宁元年七月又在杭州、明州(今宁波)温州、密州(今山东胶县)、秀州(今上海淞江县)等地设市舶司,负责检查进出船只商货、收购专卖品、管理外商。由此可见,宋代政府( )
    A、重视海外贸易发展 B、鼓励造船技术提高 C、推行招商引资政策 D、提倡培育优良品种
  • 15. 1200年左右,北方金朝人口约4380万,而南宋人口达8060万,几乎比金朝多一倍。金朝每年赋税1431.9万贯,南宋则为6000万贯。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
    A、全国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B、宋金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C、岳飞抗金维护了南方地区的稳定 D、北方地区的经济退步与商业停滞
  • 16. 据有关资料统计,口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占6.97%。“囗”应是( )
    A、 B、 C、 D、
  • 17. 根据图中文物,可得出的合理推断是( )

    元代火铳

    A、唐朝已经发明火药 B、宋代没有管形武器 C、战争变得更加残酷 D、该武器由竹筒制成
  • 18. 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口口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口口”应是( )
    A、西藏 B、新疆 C、台湾 D、澳门
  • 19. 元末全国税额比元初增加20倍,大批蒙古贵族抢占土地,加之中原连年灾荒,更使得百姓破产流亡,无计为生。由此可见,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是( )
    A、赋税不断增加 B、天灾人祸交加 C、中原连年灾荒 D、蒙古贵族占地
  • 20. 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战斗力大为增强。由此可见,明朝取得抗倭斗争胜利的原因之一是( )
    A、部队军纪严明 B、百姓大力支援 C、将领善于创新 D、兵源质量优良
  • 21. 随着清朝政府对全国控制范围的不断扩大,皇权加强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这一趋势在雍正帝时的表现是设立了( )
    A、议政王 B、军机处 C、枢密院 D、节度使
  • 22. 与西汉初年“七国之乱”、东晋时期“八王之乱”、唐朝中期“安史之乱”相比,清朝时期噶尔丹叛乱的特点是( )
    A、战火连年,百姓遭殃 B、分封之祸,争权夺利 C、藩镇割据、威胁中央 D、勾结外国、分裂祖国
  • 23. 嘉庆帝还是皇阿哥的时候随父亲南巡,在杭州时他目睹八旗兵将士接受骑射检阅,但见“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坠地。”他当政后,犹每每述说此事引以为戒,可见乾隆时口口口口的情况给他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口口口口”应是( )
    A、君主集权 B、文化专制 C、结党结私 D、军备废驰
  • 24. 对教材中“清代绘画《茶园演剧图》”和“紫禁城畅音阁大戏台”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标志着京剧成为最主要的剧种 B、说明戏剧深受群众喜爱,也得皇室追捧 C、反映了清朝皇帝与民同乐的盛世景象 D、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思想大一统局面

二、非选择题。(50分)

  • 25. 看图,回答问题。

    隋朝大运河

    (1)、写出上图A、B、C的地名。
    (2)、有诗云“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船更不回。”也有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大运河开通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材料二:《贞观政要》记载了唐太宗以民为本的很多言论,如“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民本思想就是贞观之治的核心思想。…贞观朝,群臣敢于说话,敢于发表并坚持自己的见解,甚至敢于批评皇帝,形成了清新健康的政治风气,对整个唐代言论自由的社会气氛产生了良好影响。…贞观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形成在决策和执行中相互配合、相互制衡的体制。唐代的三省制有效地抑制了个人独裁,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决策失误。…建立唐朝的李氏家族,他们的血统是汉族和鲜卑族的混合体,是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造就的集团。唐太宗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是贞观之治乃至大唐盛世的基础。

    ——《初中历史课程“点——线”解析》

    (1)、材料一中的“唐太宗”是谁? 
    (2)、据材料二,概括“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
  •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宋朝初期虽然还处在战争状态,但赵匡胤对开科取士却没有丝毫懈怠,建国当年便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录取了19人;第二年考试,只录取了11人;此后数年,每榜进士大约都在10人左右,最少的乾德四年(966年)仅录取了6个人,可谓凤毛麟角。而唐、五代以来,每科进士都录取在二三十人上下。

    材料二:开宝三年(970年),宋太祖命主持科举的礼部整理近十年以及后周乃至后汉的举子档案,统计一下,看历经15次考试全部终场还没考中的究竟有多少人。礼部经过仔细核查,列出了以司马浦为首共计106人的名字。赵匡胤大笔一挥:这些人实在不易,统统赐本科进士出身。后来,在宋朝,这种进士有个专门的名称,叫做“恩科进士”,即皇帝开恩特赐的进士。

    (1)、据材料一,指出宋朝科举选士呈现的趋势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大笔一挥”是在落实什么政策,此政策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变化。
    (4)、上述材料、问题探究的主题是什么? 
  • 28. 看大事年表,回答问题。

    1368年 明朝建立

    1405-1433年 郑和下西洋

    16世纪中期 东南沿海抗击倭寇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9年 清军击败沙俄侵略者后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1757年 清廷下令只许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和清朝前期中华民族对外国侵略活动取得的相同结果是什么。
    (2)、表中“郑和下西洋”说明明朝前期实行的对外政策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政策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对我国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