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9-07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在汉武帝的支持下,桑弘羊派出大农部丞分赴各地,并指派各地“均输官”分管,“令远方各以其物,如异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同时在京师设平准官,接受各地聚积运来的货物,“贱买贵卖”。这一政策的施行( )
    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阻碍了商品正常流通 C、提高了地方官员工作效率 D、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
  • 2.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汝窑所生产的青瓷,完全没有花俏装饰,造型简洁典雅(如右图)。但蓝色的产生对空气湿度有严格的要求。“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正是宋徽宗对汝窑天蓝色瓷器的感叹。这反映出宋代汝窑( )

    A、瓷器体现出理性之美 B、瓷器烧制技术的高超 C、制瓷业得到政府支持 D、制瓷业占据主导地位
  • 3.  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提出,君臣同治的基础是“为天下”和“为万民”,而“非为君也”,君臣皆应以“天下万民为事”;还提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据此可知,明清进步思想家( )
    A、认为君主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 B、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 C、试图宣扬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D、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民本思想
  • 4. 学者张海鹏提出了太平天国史研究的三点原则:第一,不能将其看作传统的农民起义,要关注其鲜明的近代风格;第二,不能全盘否定;第三,注重其推动历史的作用。下列史事符合第一条原则的是( )
    A、《天朝田亩制度》平均分配社会财富 B、抗击英法洋枪队执行反帝的任务 C、席卷半个中国沉重打击清王朝统治 D、《资政新篇》提出新社会经济政策
  • 5. 1948年8月,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已经控制东北,7%的土地和86%的人口,正规军和民兵共有100万人。国民党军队共55万人,但被分割包围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沈阳、长春通向山海关内的陆上交通被切断,补给全靠空运。这反映了( )
    A、全国战略决战时机已成熟 B、东北地区具备决战条件 C、国民政府忽视东北的地位 D、东北地区群众基础良好
  • 6.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确立的国际体育活动方针明确要求,只能与苏联东欧人民民主国家有些来往,对于在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在未建交国家举行的活动,能不参加即不参加。这一要求旨在( )
    A、改变中国体育的落后局面 B、积极配合国家的外交政策 C、推动国际反帝力量的联合 D、打破西方国家的孤立封锁
  • 7. 1472年,伊凡三世迎娶佩戴着双头鹰徽记的索菲娅公主,她来自拜占庭帝国。伊凡三世认为自己是东罗马帝国的当然继承人,便仿照拜占庭帝国国徽,制定了双头鹰国徽。这反映出( )
    A、俄罗斯与拜占庭政治体制相同 B、拜占庭对俄罗斯有深远影响 C、俄罗斯与拜占庭宗教信仰一致 D、俄罗斯完全照搬拜占庭文化
  • 8.  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完“全球航路开辟”一节后进行的知识总结。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探寻新航路始于哥伦布发现美洲 B、两个投资方是指葡萄牙和意大利 C、四个航海家包括荷兰航海家巴伦支 D、新世界是指全球性联系的首次建立
  • 9. 美国开国元勋们深受洛克、孟德斯鸠学说的影响,是富于远见的政治设计师,他们坚决摒弃君主专制的旧损式,另辟题径,把启蒙学者头脑中的“理想国”变为现实,这主要表现在( )
    A、实行分权制衡 B、废除黑人奴隶制 C、建立责任内阁时 D、实行直接民主
  • 10.  19世纪40年代,美国大学里逐渐发展出新的学术组织——系,可以帮助学生专注于专业化的课程,为研究生教育奠定了基础。农业、机械、矿业等专业开始繁荣,大学的古典课程开始向实用性课程过渡。据此可推知( )
    A、美国率先开始高等教育的改革 B、工业国家普及高等教育成效显著 C、工业革命影响高等教育发展方向 D、自然科学进步引起教育内容变化
  • 11. 1915年在四线服役的英国诗人维尔弗雷特·欧文写到:“我的朋友,你不应该以巨大的热情告诉孩子们,让他们追求那些绝望的光荣。”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
    A、凡尔登战役的失利引发悲观情绪 B、一战后极端民族主义再次泛滥 C、协约国在战命中逐渐掌握主动权 D、一战引发了人们对战争的反思
  • 12. 1946年5月17日,法国正式颁布国有化法令,对煤炭、电力和运输业实行国有化,以加强国家对它们的统筹管理。在金融领域,法兰西银行和四大商业银行以及34家保险公司都实行了国有化,到1946年底,法国国家占有股权在50%以上的公司已经达到130家。这反映出当时的法国( )
    A、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 B、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C、金融资产阶级的实力增强 D、社会福利制度日渐完备
  • 13. 唐初皇帝经常让低品级官吏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官员往往要加“参知政事、同三品”等衔,高宗以后,尚书省的左右仆射也加“同三品”衔参加政事堂会议。这反映出唐代( )
    A、宰相制度逐渐被废除 B、科举制得到较快发展 C、专制集权进一步加强 D、尚书省淡出决策体系
  • 14.  威廉三世在接受(权利法案》同时,提出了“无国王、无内阁”的原则。而18世纪中期以后,国王在内阁会议中逐渐缺位不出席,“大臣由国王的臣仆转化为政府的公仆”。由此可推知,当时( )
    A、政策的连续性得到确保 B、内阁的权势日益超越议会 C、国家的行政权发生转移 D、人民的民主权利不断扩大
  • 15. 1941年,陕甘宁边区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这次改选( )
    A、根本上扭转了根据地严重的经济困难 B、有利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 C、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D、弱化了中共对敌后抗日政权的领导
  • 16.  下图为商鞅变法时县及以下户籍管理的组织结构示意图。这表明商鞅变法( )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加强了地方统治 C、瓦解了宗法制度 D、扩大了统治区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作为“上帝的使者”兼“文化大使”的耶稣会士,直接在中西双方架设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就来华的耶稣会士而言,当他们面对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国家统一,经济与军事实力相对较强大的东方大国,而明智地认识到,唯有遵循“恪守中国的法度”礼俗,方能有在华立足安身的机遇。大量西书的传入,使得明末清初出现译书热潮,这些译著是当时中国知识阶层吸纳和摄取西方科学文化的重要源泉。与此同时,耶稣会士也把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输入欧洲,儒家思想在欧洲广为流传,对当时法国启蒙运动影响极为深刻。入清以后,清帝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为维护“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和“天朝上国”的地位,清廷竭力推崇明末以来逐渐形成的“西学中源”观念。1837年后,为清廷效力的传教士遂告绝迹,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遂归于漫长的沉寂。

    ——摘编自马骏骐《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质》

    材料二 鸦片战争爆发之前,英国曾经派遣使团来到中国,以期达到通商的目的,而乾隆皇帝却拒绝了这一使团有关开商埠减课税的要求,理由是天朝物产丰盛,没有与他国通商的需要。回顾两者的社会背景,英国此时是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仍然留在封建社会不发达的经济形态中。英国屡次派遣使团来华的过程中,都在觐见皇帝之时发生冲突,即三跪九叩之礼。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廷中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觉醒,开始了解、接受西方文化,更全面地关注到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地理历史、科学技术、经济贸易等。这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力,并使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转型。

    ——摘编自赵君尧《鸦片战争与近代中西文化冲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西学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对西方文化态度的转变及原因。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斯图亚特王朝,就拼命地想把一个专制的权力继续地向前推进……这些个企图,就引起了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一致的反抗。

    ——摘编自钱乘旦《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历史考察》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英国《权利法案》

    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以后,内阁逐渐取代了枢密院,成了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构。18世纪初的英国国王乔治一世不谙英国事务,很少出席内阁会议。从1714年以后,乔治一世再也没有否决过内阁会议的决定,事实上放弃了对行政权的控制。

    ——摘编自《世界史资料》

    材料三:第一款 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任期四年,副总统的任期相同。总统和副总统按以下方法选举:每个州依照该州议会所定方式选派选举人若干人,其数目同该州在国会应有的参议员和众议员总人数相等……

    第二款……总统经咨询参议院和取得其同意有权缔结条约,但须经出席参议员三分之二的批准。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二,简要说明英国国王权力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三,概括美国总统权力及其特点。指出英、美两国元首在产生方式上的不同。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正处于经济危机之中,大量资本过剩需要输出,苏联积极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斯大林强调,速度是决定苏维埃政权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应该从巩固政权的需要出发,不惜一切代价把速度搞上去。苏联长期实行的是一种以粗放经营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主要不是依靠科技进步和企业内部的潜力,而是依靠不断增加资金、物资和劳动力的投入来实现扩大再生产。

    ——摘编自毕延河《苏联工业化的奇迹,为何变成了全球最大的工业废墟》

    材料二 斯大林模式对现代化的促进作用,首先表现为工业化的成就和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又带动苏联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使苏联在斯大林逝世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此外,苏联增加了对科学事业的投资,创建了大批科学技术研究院、科研所,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创造了突出的科学技术成就。并且在全苏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体制,培养出各类专业人才,全面促进了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

    ——摘编自吴怡冉《斯大林模式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 20.  下面是15世纪末至17世纪上半期世界形势与贸易图。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层次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