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训练基础卷:3.4 升华和凝华

试卷更新日期:2023-09-07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我国北方秋冬两季,有时地面和房顶会出现霜、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树枝上出现树挂。这些现象中发生的物态变化都是(  )
    A、液化 B、凝华 C、汽化 D、升华
  • 2. 在一些特殊天气情况下,需要进行人工增雨作业。用飞机、高射炮向云层中播撒干冰和碘化银等特定物质,迫使云层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下落后就变成了雨。干冰的主要作用是(  )
    A、熔化吸热 B、汽化放热 C、升华吸热 D、凝固放热
  • 3. 以下所述生活实例中,属于放热现象的是(  )
    A、春天,冰封的河面解冻 B、夏天,运输食品时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品腐烂 C、冬天,窗子上出现的“冰花” D、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 4. 将液态氮(沸点为﹣196℃)倒入盛有奶浆的碗制作冰淇淋,观察到碗中液态氮沸腾,冰激凌周围“白气”缭绕,碗壁出现白霜,则(  )

    A、冰激凌周围的“白气”是氮气液化形成的 B、碗中液态氮温度不断上升 C、冰激凌周围的“白气”过一会消失是液化现象 D、白霜是空气中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 5. 为改善光学性能,可以给太阳眼镜、照相机、望远镜及其他光学仪器的玻璃镜头镀上一层极薄的金属膜,了解到金属一般具有较好的延展性,甚至直接变为气态,根据题中所给信息(  )
    A、金属压成薄片直接粘到玻璃表面 B、金属先汽化后液化到玻璃表面 C、金属先熔化后凝固到玻璃表面 D、金属先升华后凝华到玻璃表面
  • 6. 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B、 C、 D、
  • 7. 小明和小亮做了图甲、图乙所示的实验来探究碘的物态变化,小明将碘锤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小亮将碘锤放入热水中加热。已知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碘的沸点为184.25℃,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小明的碘锤中会出现紫色碘蒸气 B、小亮的实验中水浴法加热的主要目的是使碘锤受热均匀 C、小明的实验证明碘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 D、若要做碘升华实验,小亮的实验方案更好
  • 8. 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雨在下落过程中有熔化现象发生,放出热量 B、树木蒸腾作用属于汽化现象,放出热量 C、云的形成有液化现象,放出热量 D、大量开采地下水可以解决部分地区饮水问题,对环境不会造成多大影响
  • 9. 课上老师做了一些有趣的实验:(1)把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放入试管中,在试管口套气球(如图1),气球会鼓起,一段时间后,试管底部的外壁出现了白霜(如图2);(2)取一块干冰放入常温下的水中(如图3),杯中的水立即就“沸腾”了,水中有大量气泡上升,并且在杯口出现大量“白气”,关于这些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球内主要是水蒸气 B、“白气”是气态的二氧化碳 C、霜是室内空气凝华而成的 D、“白气”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 10. 如图所示,图中tA、tB两点坐标的温度分别对应是某晶体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该晶体物质的温度 t<tA , 该晶体物质处于Ⅰ区域,是液态 B、若该晶体物质的温度由Ⅰ区域到Ⅱ区域时,该晶体物质发生熔化现象,且放热 C、若该晶体物质为氧,通常情况下,空气中的氧气的温度处于Ⅲ区域 D、若该晶体物质由Ⅲ区域的状态到Ⅰ区域状态时,该晶体物质发生升华现象,且吸热
  • 11. 物质存在的状态不仅与物质所处的温度有关,还与其所处的气压有关。如图是碘物质的状态与气压、温度的关系图像。OA、OB、OC分别是三种状态的临界曲线,O点称为三状态交界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19.6kPa气压下,当t>114时,碘物质一定处于液态 B、119.6kPa气压下,当t<114时,碘物质可能处于液态 C、101.3kPa气压下,将100的碘蒸气冷却至室温25 , 碘蒸气凝华并对外放热 D、101.3kPa气压下,将室温25下碘物质缓慢加热到100时,碘先熔化再汽化
  • 12. 如图是市场上出售的一种网红食品——分子冰激凌,其制作过程非常简单。

    ①将沸点为-196℃的液氮倒入容器中,液氮瞬间消失不见;

    ②冰激凌盒中的牛奶瞬间制成冰激凌;

    ③分子冰激凌周围“烟雾缭绕”;

    ④吃到嘴里的冰激凌解暑降温。

    对这四个过程包含的物态变化解释正确的是(  )

    A、①的形成过程属于升华现象 B、②的形成过程与霜的形成过程一致 C、③中看到的“烟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D、④冰激凌在嘴里解暑降温的过程是一个吸热的过程

二、多选题

  • 13. 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B、“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C、“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D、“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三、填空题

  • 14. 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阳光晒暖海洋,海水变成水蒸气上升到空中,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中遇冷(填物态变化名称)变成小冰晶;小冰晶下落过程中热量变成雨滴又注入海洋。
  • 15. 2022年2月4日冬奥会在北京开幕。滑冰比赛时,为了消除冰刀滑行造成的划痕,常需进行“补冰”。“补冰”时,工作人员在冰面上浇水,并向浇水处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迅速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 (选填“吸”、“放”)热,使水 成冰,快速“补冰”。
  • 16. 黄山景色闻名天下,严冬经常会出现“雨淞”现象,如图(甲)所示;这种现象一般是由在朔风里飘扬的雨滴附于树枝、草等物体上形成的冰晶,如图(甲)所示;而松花江畔,严冬却经常出现“雾凇”现象,它是由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并附在树枝叶上形成的冰晶,如图(乙)所示。“雨凇”、“雾凇”形成的物态变化是 的(选填:“相同”或“不同”)。

  • 17. 如图所示,在试管底部放入少量的固态碘,用橡皮塞将试管口塞紧,将试管底端放入热水中加热。观察到的现象是:试管底部的碘减少,同时此橡皮塞及其附近的试管壁上出现了固态的碘,逐渐增多,试管中没有紫色小液滴或液体流动。这说明试管底部的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在此过程中固态碘(选填“吸热”或“放热”)。

  • 18. 据说每一个东北小孩从小都被父母谆谆告诫:冬天千万别用舌头舔铁门!但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几乎每年冬天都能在东北看见小孩舌头被黏在铁门上哇哇乱叫的奇景(如图所示),通过所学知识可知舌头被粘住的原因是舌头上的水遇冷(填物态变化名称)所致,这个过程需要(选填“吸热”或“放热”)。北方冬天有时还会在玻璃窗上看到冰花,冰花出现在玻璃的(选填“内侧”或“外侧”)。

四、实验探究题

  • 19. 实验小组的同学为了验证装在密封试管里的固态碘在受热时能直接变成气态,做了以下实验:甲组同学直接把密封的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如图甲所示;而乙组同学则将密封的试管浸入装有沸水的烧杯中加热,如图乙所示,结果两支试管都出现了紫色的碘蒸气。已知在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是113℃,沸点是184℃;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灯火焰温度约600℃,据此回答下列问题:(实验在标准大气压下进行,假设试管中气压不变)

    (1)、水沸腾后用猛火继续加热,水温 (选填“会”或“不会”)继续上升;
    (2)、沸水中加热的固态碘 (选填“可能”或“不可能”)升温到熔点熔化后,再升温到沸点汽化,原因是
    (3)、酒精灯加热的固态碘 (选填“可能”或“不可能”)升温到熔点熔化后,再升温到沸点汽化;若甲组同学判断实验中碘是升华而不是熔化,则他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 20. 如图所示是电冰箱的工作原理图,制冷剂在电动压缩机的驱使下,在密封的管道内循环运动,将冰箱内的热量带到冰箱外,达到制冷的目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制冷剂会在冷凝器里发生 , 在冷冻室里发生达到搬运热量的目的。(均选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
    (2)、制冷物质在冷凝器里发生的物态变化是通过的方法实现的,这一过程要热。
    (3)、小明发现家里冰箱的冷冻室(温度为-15℃)结有厚厚的霜,铲掉这些霜后不久又有了,但其他同学家的电冰箱并没有这种现象,他通过网上查询得知需要更换冷冻室门上的密封条,以防止外部空气进入,这些霜的形成是水蒸气发生(选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4)、有同学认为,电冰箱既然能够刺冷,那么打开电冰箱的门,让其持续工作就可以像空调一样降低室内温度,你认为这种说法(选填“正确”吠“错误" ).

五、科普阅读题

  • 21. 请你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漫游世界的小水滴

    有了水,万物才能生存。在一定条件下,水变换着自己的形态,从而造就了各种奇特的自然景观。自然界中缥缈的云、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雨、冰雹都是小水滴的“杰作”。

    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液态的水在阳光的照射下不断蒸发成水蒸气。含有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被上升的热气流顶起,形成云。云随风飘荡,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不断变化成水蒸气再变成小冰晶。当冰晶变大到上升的气流无法托起时,它不得不降落。冰晶在下落过程中,或熔化成小水滴形成雨落向地面,或形成雪落向地面。

    “人工降雨”是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时机,用飞机向云中播撒干冰,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以解除或缓解农田干旱,增加水库灌溉量或供水能力,或增加发电水量等。中国最早的人工降雨实验是在1958年,吉林省这年夏季遭受到60年未遇的大旱,人工降雨获得成功。

    (1)、自然界中的雾、露、霜、雪、冰雹,其中形成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水是万物生存的必需品,请你说出一条节约用水的措施:
    (2)、请你说明利用干冰“人工降雨”的原理:
  • 22.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雪的形成

    雪是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雪花形态的固体水,它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和其聚合物(雪团)组成.在水蒸气弥漫的云层里,雪最先以肉眼看不到的一颗微尘粒子形状存在,叫做晶核,通常会在低于零下10℃的环境下形成,晶核周围的水蒸气分子在冷空气作用下,围着晶核开始凝华,使晶核逐渐变大,成为雪晶.当雪晶增大到能够克服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水蒸气的多少和温度的高低造成了雪花多少、大小和形状的差异.

    降雪要满足三个气象条件:一是云层中含有较冷的晶核;二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三是云层下面气温低于0℃,接近地面的气温一般不能低于4℃.当靠近地面的空气在0℃以上,但是这层空气不厚,温度也不很高,会使雪花没有来得及完全融化就落到了地面.这叫做降“湿雪”,或“雨雪并降”.这种现象在气象学里叫“雨夹雪”.

    受强冷空气影响,2019年1月9日盐城部分地区迎来了首场降雪.为了应对下雪可能对交通的影响,交警和路政部门提前布局,做好了向路面撒盐除雪,并出动铲雪车进行铲雪作业的准备预案.

    (1)、晶核周围的水蒸气围绕晶核(填物态变化名称)使晶核长大成雪晶,该过程中水蒸气需要(吸热/放热).
    (2)、下列不属于雪的形成条件的是____.
    A、云层中气温较低 B、云层水气充足 C、云层中有较冷的晶核 D、云层下气温较高
    (3)、向路面撒盐除雪的原理是盐水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高/低).
    (4)、收集一定量的干净雪置于室温下,观察雪的熔化现象,测量并作出雪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能反映雪熔化规律的图象是

    (5)、1月9日我市部分地区下的是雨夹雪,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六、简答题

  • 23. 2017年1月,太原市下起了鹅毛大雪,气温骤降,第二天,我们在小红家的窗玻璃上拍到了美丽的“冰花”,如图所示,请你说出美丽的“冰花”是在窗玻璃的哪一侧形成的,并解释其形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