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23 《孟子》三章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09-07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过关全练
-
1. 下列加点词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寡(guǎ) 胶鬲(gé) 空乏其身(kōng) B、衍(yǎn) 妾妇(qiè) 丈夫之冠(guàn) C、粟(sù) 畎亩(quǎn) 法家拂士(bì) D、奚(xī) 傅说(yuè) 富贵不能淫(yín)2.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文言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曾益其所不能
A、贫贱不能移 B、往之女家 C、管夷吾举于士 D、人恒过3.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怒而诸侯惧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立天下之正位 亲戚畔之 D、入则无法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4.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当的一项是( )A、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B、必先/苦其心志 C、人/恒过,然后/能改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5. 根据内容默写。(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三要素的句子是: , 。(2)、《富贵不能淫》通过写景春与孟子对“大丈夫”的理解,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要“ , , ”的观点。(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经受磨炼的好处,最后得出了“”的中心论点。二、能力提升全练
-
6. 阅读《<孟子>三章》中的《富贵不能淫》,完成各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 , 与民由之;不得志 , 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词句中加点的“居”与“居天下之广居”中加点的“居”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面山而居 B、后来居上 C、居功自傲 D、居心不良(2)、下面与文中画线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表达意思相同的一句是。[甲]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乙]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丙]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3)、请依据下面两位同学的对话,补全横线处内容。同学甲:“富贵不能淫”这个题目是编者加的。我认为这个题目不合适,不如改为“此之谓大丈夫”。
同学乙:为什么这样说呢?
同学甲:
同学乙:我认为你的分析有道理。
(4)、请结合文中孟子的观点和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大丈夫之道”在何易于和张骞身上是如何体现的。[材料一]何易于为益昌令。盐铁官榷取茶利① , 诏下,所在②毋敢隐。易于视诏书曰:“益昌人不征茶且不可活,矧③厚赋④毒之乎?”命吏阁诏⑤ , 吏曰:“天子诏何敢拒?吏坐死,公得免窜⑥邪?”对曰:“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尔曹⑦。”即自焚之。观察使素贤之,不劾也。
(取材于《新唐书·何易于传》)
[材料二]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⑧。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⑨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
(取材于《汉书》,有删改)
[注] ①榷(què)取茶利:通过对茶实行专管专卖而谋利。②所在:这里指盛产茶叶的地方。③矧(shěn):况且,何况。④赋:赋税。⑤阁诏:搁置诏书。⑥窜:这里指被流放。⑦尔曹:你们。⑧郎:郎官,一种官职。⑨甘父:张骞的随从,匈奴人。
7.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①兵革非不坚利也
②追者反曰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勿以善小而不为 B、以钱覆其口 C、夫以老者之智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5)、[乙]文中“”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8.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各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 衡于虑 , 而后作;征于色 , 发于声 ,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三章)
[乙]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余,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王若重币卑辞以请籴②于吴,则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不出三年,夫差③为禽④。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 ①范蠡(lǐ):人名,越国大臣。②籴(dí):买进谷物。③夫差:吴国君主。④禽:通“擒”,捉住。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A、生于忧患 而王何患 不思后患 敌国外患 B、举棋不定 举于鱼盐 举国上下 不胜枚举 C、智寡才轻 郁郁寡欢 鳏寡孤独 轻诺寡信 D、请食于吴 丰衣足食 食不果腹 锦衣玉食(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以议论为主,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严密。 B、乙文叙写“夫差为禽”的故事说明居安思危的重要性,突出越王的知人善任,吴王的智寡才轻、不思后患。 C、甲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D、乙文详写了“请食”前勾践与范蠡之间的人物对话,略写了“请食”的经过,详略得当,突出主旨。(4)、有人认为“艰苦的环境有利于成才”,也有人认为“优越的环境有利于成才”,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加以阐述。三、素养探究全练
-
9. 学会品读,助力成才。请你进入品读环节,完成下面的任务。(1)、下面是《孟子》中关于治国的语录,阅读后用一个词语概括孟子的治国思想。
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②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③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孟子的治国思想:。
(2)、下面是“书信人生”语文活动中,同学们推荐的一封书信。书信中梁启超向儿子梁思成推荐《论语》《孟子》和《左传》《战国策》,他的意图分别是什么?父示思成:
吾欲汝以在院两月中取《论语》《孟子》,温习暗诵,务能略举其辞,尤于其中有益修身之文句,细加玩味。次则将《左传》《战国策》全部浏览一遍,可益神智,且助文采也。更有余日读《荀子》则益善。《荀子》颇有训诂难通者,宜读王先谦《荀子集解》。
(选自《梁启超[注]家书》,有删改)
[注] 梁启超,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