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4.17 昆明的雨 同步练习(培优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9-06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选出下列加点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A、鲜谀(yú) 篱笆(lí) 辟邪(bì) B、苔痕(tái) 菌子(jūn) 乍看(zhà) C、格调(diào) 扳尖(bān) 鸡枞(zōng) D、绿釉(yòu) 炽红(chì) 净(zé)2.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副:右上角(juě)画了一片倒(dào)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 B、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bì)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rùn)。 C、颜色深褐(hè)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jìng)、松毛,乱七八糟! D、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chì)红的火碳!一点都不酸(suān)!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只见群山起伏,连绵不断 , 峰峦簇拥,怪石危立,宛若凝固的惊涛骇浪。 B、面对如此精彩的舞狮表演,观众张目结舌 , 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C、昆明人家门头悬挂的仙人掌不但能存活,还能开花,栩栩如生 , 甚是可爱。 D、轻率和疏忽所造成的祸患不相上下 , 有许多青年人之所以失败,就是败在做事轻率这一点上。4.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昆明的雨季是____、____,使人____。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____。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A、明亮的丰满的动情的浓绿的 B、明亮的动情的丰满的浓绿的 C、动情的明亮的丰满的浓绿的 D、丰满的动情的明亮的浓绿的5. 阅读下面文段,四个空格处的标点符号运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场雨后,种子就疯长开了 阡陌上,屋舍后,草篱前,万木争荣。桃花 蔷薇竞放,十里花香 千里春光。乡村便在蒙蒙水雾中,渐渐洇上了文人雅士的山水画卷。江南不就是半角白墙、几重瓦檐、一束桃花、两三春鸭、一蓑烟雨吗
(节选自王建中《耕织记》,有删改)
A、; ! , —— B、! , 、 ? C、。 、 , ? D、, 。 ; ……6. 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在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下,已经阶段性取得了成果。(语序不当:应把“阶段性”调到“取得了”之后) B、为了提高市民的文明素养,市教育局策划开展了“读传统经典,建文明城市”。(成分残缺:把“市教育局”调到“为了”之前) C、我们在学习上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绝不能骄傲自满。(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把“即使”改为“虽然”,或把“但”改为“也”) D、考试前是否充分备考,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前后两面失衡:在“取得”之前加上“能否”)7. 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晓丽在网课学习期间没有耽误一节语文课。”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晓丽耽误课”。 B、“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 C、“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作‘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句中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D、文章花了很多笔墨写仙人掌、菌子、杨梅等,从侧面烘托了昆明雨季时间长、雨水充足的特点。8. 下列关于课文的理解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没有长篇大论地描写昆明的雨景,而是通过写昆明雨季中的菌子、仙人掌、杨梅、缅桂花来烘托昆明雨季的明亮、丰满而颇具柔情。 B、描绘昆明雨季的特点时,作者用了“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这典雅别致的诗句,描绘出昆明雨季水分充足、植被繁茂的特点。 C、结尾处的诗画龙点睛,描绘出作者与朋友雨中喝酒的情景,表现出因雨所致的百无聊赖,表达了淡淡的焦虑、哀愁。 D、质朴简练的语言,有趣逗人的典故引用,深化了文章的意境;行云流水的结构,不拘一格,看似平淡,却充满着诗情画意。二、填空题
-
9. 填空题(1)、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2)、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
一声。
(3)、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4)、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10. 下面一段话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写出修改意见。①电信诈骗的泛滥和滋生使许多人成为受害者。②电信诈骗不仅损害了公民权益,而且扰乱了社会秩序。③开展防电信诈骗进校园,是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
(1)、第句,修改意见:。(2)、第句,修改意见:。11. 下面一段文字是刘倩同学所整理的有关作者的档案,阅读后回答问题。汪曾祺(1920-1997),江苏________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汪曾祺在昆明生活了七年,他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都非常理解 , 对昆明有着很深的情结。
(1)、在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2)、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你的修改意见。三、语言表达
-
12. 【语言仿写】
一字一句读,突出鲜明特点
课文示例: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现场训练
13. 课文示例: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现场训练
四、综合题
-
14.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曾预言:当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这个预言是可怕的,它意味着当商业化开始无底线地消解传统,更多地替代节日的传统内涵时,许多传统节日及其习俗就会陷入过度的物质化,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将不断被淡化、被遗忘甚至被异化。面对传统节日文化日渐被商业化、娱乐化褒挟,被所谓“文化创新”绑架时,我们该拿什么拯救传统文化?
材料二:中国传统节日受重视程度调查统计表
认为需要重视
随便过过,没有,特殊准备
并不期待
比较喜欢“洋节”
19%
39%
22%
20%
(1)、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2)、概括材料二的调查统计表反映的信息。(不能出现数字)五、现代文阅读
-
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的家乡
汪曾祺
①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②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我读的小学的西面是一片菜园,穿过菜园就是河堤。我的大姑妈的家,出门西望,就看见爬上河堤的石级。这段河堤有石级,因此地名“御码头”,康熙或乾隆曾在此泊舟登岸。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堤下的地面高,据说河堤和墙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街道房屋。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们脚下飘。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过来,我们看到的是鸽子的背。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堤,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
③我们看船。运河里有大船。上水的大船多撑篙。弄船的脱光了上身,使劲把篙子梢头顶上肩窝处,在船侧窄窄的舷板上,从船头一步一步走到船尾,然后拖着篙子走回船头,欻的一声把篙子投进水里,扎到河底,又顶着篙子,一步一步走向船尾,如是往复不停。大船上用的船篙甚长而极粗,篙头如饭碗大,有锋利的铁尖。使篙的通常是两个人,船左右舷各一个;有时只一个人,在一边。这条船的水程,实际上是他们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种船多是重载,船帮吃水甚低,几乎要漫到船上来。这些撑篙男人都极精壮,浑身作古铜色。他们是不说话的,大都眉棱很高,眉毛很重。因为长年注视着流动的水,故目光清明坚定。
④看打鱼。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一般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有时也会有三条、四条,排成阵势。a鱼鹰栖在木架上 , 精神抖擞 , 如同临战状态。打鱼人把篙子一挥 , 这些鱼鹰就劈劈啪啪 , 纷纷跃进水里。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 , 眨眼工夫 , 有的就叼了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打鱼人解开鱼鹰脖子上的金属的箍(鱼鹰脖子上都有一道箍,否则它就会把逮到的鱼吞下去),把鳜鱼扔进船里,奖给它一条小鱼,它就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转身又跳进水里去了。有时两只鱼鹰合力抬起一条大鳜鱼上来,鳜鱼还在挣蹦,打鱼人已经一手捞住了。这条鳜鱼够四斤!这真是一个热闹的场面。看打鱼的,看鱼鹰的,都很兴奋激动。倒是打鱼人显得十分冷静,不动声色。
⑤我们有时到西堤去玩。我们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湖通常是平静的,透明的。b黄昏了 , 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橘黄 , 又渐渐变成紫色 , 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
⑥闻到一阵阵炊烟的香味,停泊在御码头一带的船上正在烧饭。一个女人高亮而悠长的声音:“二丫头——回来吃晚饭来——”
⑦像我的老师沈从文常爱说的那样,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
(选自《汪曾祺经典作品》,有删改)
(1)、班级举办“汪曾祺作品诵读会”,有同学打算朗诵这篇文章,你觉得应该选用下面哪种风格的配乐? ( )A、热烈奔放 B、慷慨激昂 C、平和舒缓 D、哀婉低沉(2)、汪曾祺认为,作家应该“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欣赏的”,请从④⑤段的画线句中任选一处赏析,说说作者是如何展现生活的美和诗意的。(3)、文章开头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你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所描写的水乡生活谈谈你的看法。(4)、某杂志开设《汪曾祺经典散文欣赏》专栏,有人针对课本中《昆明的雨》写了如下一段简析。请你参照示例,也给《我的家乡》这篇文章写一段简短的评析,100字以内。[示例] 《昆明的雨》一文围绕“雨”的话题,描写了仙人掌、菌子等与昆明雨季有关的事物和风情,展现了一个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表达了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文章形散神聚,情感含蓄动人。
16. 阅读当家园只剩下一个籍贯
①家园是个美好的词,美好到可以独立地被抽象出来,作为游子的乡愁与情感寄托永远存在于内心。
②在农业文明时代及其文学里,充满了此类坚实的叙述。这种叙述基本上成立,田园牧歌式的家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现实安稳,血脉相关,此心安处是吾乡,仅仅是想到那片熟悉的土地,你都是笃定的。中国有不少古话和俗语与此有关:出门靠墙,在家靠娘;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叶落归根;等等。家园乃是身之所系、心之所系、生之所系、根之所系。它是世界上最后一块可靠的厚土。
③但是今天,很多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家园也不能幸免。
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正在失去家园,因为家园正在被迫失去它自己。
④十八岁出门远行,我自认是一个情感上患有严重“古典病”的人,从不相信“家园”有朝一日也能崩塌。祖先的坟墓在那里,父母至今生活在那里,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在那里。判断这世上的一切,我都会以家园为最初也是最终的参照;它是我判别这个世界最重要的标尺。但是这些年,我发现我正在失去这个参照和这把标尺。
⑤从二十多岁的某一年开始,每次回到故乡的村庄,我都会发现它正在被简化。先是少一条河,再是少一条路,接着又少一条河,又少一条路,然后是我能一一叫出名字的庄稼和野草,也在一个种一个科地消失。它的简化源于被篡改。这些年故乡的确出现了很多新东西,它被裹挟在某个不可逆的潮流中,笨拙地执行着“现代化”的规定动作,迅速向那些城镇样板靠拢。它变得和其他所有的城镇与现代村庄一样,横平竖直,条分缕析,板着一张被整过容的制式的脸。“从来如此”不一定就对,但这制式的脸,肯定有问题。
⑥故乡在水泥化、标准化、去泥土化……既是实实在在泥土的减少,也是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故乡正自外向内、从形式到内容、从细节至精神地逐渐变成一个新时代的村庄。物质生活当然变得更好,我不会矫情到无视父老乡亲的幸福生活,但我不得不说,当某一天我从村庄后面的一条路进入故乡,茫然地发现找不到自己家时,我以为走错了地方。当然也不会,不过是我在自己的故乡变成了一个异乡人。从那个时候起,一个最基本最朴素意义上的、古典情感中的家园,开始在我心中一点点溃散和消失。
⑦我这个年龄的人,比我再小一些的年轻人,都在一茬茬地离开故乡,不仅是远离土地,远离修葺一新的房屋,也在远离“家园”。日渐稀薄的认同和归属感,已然经不起格式化般的简化和篡改了。
⑧儿子生在北京,八岁了也没回过老家几次。上一次我带他回去,街坊邻居逗他:你是哪里人呀?他说:北京人。大家又问他:那这是你的什么地方?他认真地答:是我的籍贯。
⑨我悚然一惊。我确曾跟他简要地解释过何为“籍贯”:一般指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长久居住地或出生地。儿子的记忆力很好,回答也不能算太离谱,但答案还是让我心惊,惊的不是小东西胆敢忘了本,而是,他竟部分地说出了我的感受。我在那里出生、成长,我从那里开始认识这个世界,它是我的原点和出发地,是我生根发芽的地方,但这些年我的确无法遏制某种凶猛的感受节节生长:家园于我而言,很可能也只剩下一个籍贯。
(1)、文中所写的家园正在消失的表现有哪些?(2)、“我”自认是一个情感上患有严重“古典病”的人,从不相信“家园”有朝一日也能崩塌。请结合上下文说出藏在作者心中的“家园”的模样。(3)、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它变得和其他所有的城镇与现代村庄一样,横平竖直,条分缕析,板着一张被整过容的制式的脸。
(4)、有人说“散文是一个时代真实的精神生存状态的投射,是醒着的心灵对于世相的观察”。请你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家园的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