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同步练习(培优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9-05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lǜ) 怀(miǎn) 初(zhōng) 气势礴(páng) B、赖(dǐ) 念(dào) 改(cuàn) 振聋发(kuì) C、语(yì) 卫(hàn) 宝(dǐng) 惨绝人(yuán) D、形(dùn) 志(shǐ) 国(shāng) 丑百出(tāi)
  • 2.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书籍 真相 警惕 理事会 B、妄图 摧残 悠久 图书馆 C、辱没 议式 变迁 公祭日 D、灵魂 颠倒 隆重 纪念碑
  • 3.  下列短语的结构类型不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隆重的仪式 南京的历史 人类的记忆 B、侵华日军  集会广场  事实真相 C、讲述史实  辱没良知  篡改教材 D、死难同胞  野蛮侵入  警钟长鸣
  • 4.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但人们也看到,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____。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____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____事实真相;在美国旧金山市议会2017年9月一致通过设立“慰安妇日”的议案后,属于日本右翼的大阪市市长却表示,要____大阪市与旧金山市的姐妹城市关系。

    A、顽固 篡改 追寻 解除 B、顽强 篡改 寻找 解除 C、顽固 窜改 寻找 解决 D、顽强 窜改 追寻 解决
  • 5.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老人鞋”种类繁多,款式各异,价格参差不齐 , 高者可达3000元,低者仅需19元。 B、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的文艺才能更好地发展繁荣起来。 C、“嫦娥四号”选择月球背面登陆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并且可以说是一种别有用心的选择。 D、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写下一篇篇宛若投枪和匕首的文章,至今读来依旧振聋发聩
  • 6.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____,你遇到什么事,人家才肯帮助你。

    ①这样的人不需要考虑何时会露出马脚,自己的内心会一直很踏实。

    ②同时,因为你人前、人后脸孔合一,别人与你相处,内心也更加踏实。

    ③人前、人后脸孔一致的人,更有机会走向人生的远方。

    ④一个人内心踏实,想干点正经事就放得开手脚,假以时日,就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就。

    ⑤别人的内心踏实了,自然也就愿意向你交出心来。

    A、③④②①⑤ B、③①④②⑤ C、④③①②⑤ D、⑤②①③④
  • 7.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记者在一些家庭中采访,不少家长反映:孩子作业多,做作业时间长,有时做到深夜。 B、“在考场上千万别慌,”老师再三嘱咐说:“做题前一定要认真读题,看清题目要求。” C、2021年12月13日,老师带学生们观看《南京!南京》等影片,一同重温那段历史。 D、能写到作文里的事,还应该是有趣的、有意义的或者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
  • 8.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由于安倍政府对历史的严重歪曲,使日本和东亚各国的关系不断恶化。 B、12月13日上午,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出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日。 C、中国军人身上所展现的家国情怀与赤胆忠诚,早已超越了西方叙事中的个人英雄主义,蕴含着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大爱与大义。 D、1937年12月13日,日寇侵我南京,杀我百姓,今日我们不能忘记这一屈辱。
  • 9. 下面有关新闻评论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新闻评论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 B、新闻评论是议论文体裁中重要的一类,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 C、新闻评论代表一定的机构、组织对当前重要问题和事件的态度、观点、看法,可以指导受众的意见走向、行为走向。 D、新闻评论在舆论监督中处于一种显要的地位,在弘扬先进思想和精神的同时,还要不断揭露和抨击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对不良之风和现象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二、填空题

  • 10. 从“家祭”到“国祭”,中国近代史上最沉痛的一页,正不断加固于整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中。以下是网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而创作的三副楹联,请你依据下面三个选项,将其补充完整。
    金陵响警钟,声声震耳, , 莫再坑前空拭泪

    历史遗棱镜,面面揪心,对百年屈辱,宜从蹄底永铭殇

    悼冤魂,恨日寇猖狂,我族积弱

    铭国耻, , 吾辈图强


    , 积怨难消,万众同悲国耻事

    枕戈而待旦,除倭务尽,千秋不怠警钟声

    A欣中华复兴
    B祭卅万亡灵
    C抚泪以追昔
  • 11. 文学常识填空。

    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的范畴。新闻评论一般具有、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和思想性的特点。

三、语言表达

  • 12. 从“家祭”到“国祭”,中国近代史上最沉痛的一页,正不断加固于整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中。以下是网友为纪念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而创作的四副楹联,请你依据四个选项,将其补充完整。

    ①金陵响警钟,声声震耳, , 莫再坑前空拭泪;历史遗棱镜,面面揪心,对百年屈辱,宜从蹄底永铭殇。

    ②悼冤魂,恨日寇猖狂,我族积弱;铭国耻, , 吾辈图强。

    , 积怨难消,万众同悲国耻事;枕戈而待旦,除倭务尽,千秋不怠警钟声。

    ④五千年铁血所凝, , 有谁敢忘? 三十万亡灵且待,看长风更起,催我出征。

    A.欣中华复兴         B.抚泪以追昔      C.问国耻未消   D.祭卅万亡灵

  • 13.   2022年12月13日是第9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为此,班级拟开展“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小航参与国家公祭网网上活动时,发现国家公祭网有以下特点,请概括并将表格填写完整。

    网站介绍

    特点

    由新华网承建,南京大居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负责内容把关

    权威性

    可随时发布相关新闻

    搜集整理各类以日军侵华历史南京大居杀历史为主题的专家言论、名人观点、学术论著

    学术性

    设有专门板块介绍何为公条、为何公祭等国家公祭知识

    针对全球网民,有多种文字版本,并按不同地区设立公祭区域,如欧洲公祭、非洲公祭等

四、语段阅读

  • 14.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日本右翼越顽固,越会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高度警_______ (tì)。2017年11月,日内瓦_______ (cái)军会议取消了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南京大_______ (tú)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1)、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①警 (tì)

    (cái)军

    ③大 (tú)杀

    (2)、给语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赖 (A. lài B. lǎn)

    ②翼 (A. yìB. jì)

  • 15.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语段一“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名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zhāng显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语段二在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yì语,他们大规模cuàn改历史教材,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wàng图辱没人类的良知。

    (1)、语段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铸(zhù)      国殇(chāng) B、兹(zī)        遇难(nàn) C、祀(sì)        抵赖(dǐ) D、鼎(dǐng)    辱没(mò)
    (2)、根据拼音写汉字。

    zhāng(    )显   yì(   )语   cuàn(   )改   wàng(  )图

    (3)、语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4)、结合语境分析可知,“初衷”的意思是

五、现代文阅读

  • 16. 阅读下面内容,回答问题。

    ①新华社南京12月13日电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13日上午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吸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②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对我同胞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议,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③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纪念馆集会广场布置得庄严肃穆。现场国旗下半旗。广场西侧巨大的“灾难墙”,灰黑的底色映衬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14个白色大字。一万名各界代表胸前佩戴白花,静静肃立。

    ④9时56分,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步入现场,站立在群众方阵前。18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兵齐步行进至公祭台两侧,持枪伫立。

    ⑤10时整,公祭仪式开始。军乐团奏响《义勇军进行曲》,全场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嘹亮的歌声响彻云霄。国歌唱毕,全场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公祭现场拉响了防空警报。同一时间,南京全城警报响起,汽车、火车、轮船汽笛齐鸣。

    ⑥默哀持续一分钟。军乐团奏响低回空灵的《安魂曲》,16名礼兵抬起8个巨大的花圈,缓步走上公祭台,将花圈安放在“灾难墙”前。77名南京市青少年饱含深情地宣读《和平宣言》。

    ⑦随后,习近平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85岁的夏淑琴老人和一名少先队员一起,缓步走上公祭台,为国家公祭鼎揭幕。

    ⑧古之以鼎记事,今之铸鼎铭史。这尊高1.65米、重2014公斤的三足圆形铜鼎将永久设立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160字铭文记叙了南京大屠杀史实和国家公祭日的设立。

    ⑨习近平在讲话中表示,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表达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宣示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

    (有删改)

    (1)、给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
    (2)、第①段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有什么作用?
    (3)、第②段在结构上属于新闻的哪一部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 第④~⑧段中,作者运用精确的时间和准确的数字的用意是什么?
  • 1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美丽墓园

    刘月新

    ①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我见到了有生以来所见过的最美的坟墓。

    ②最美的坟墓,不是一座,而是一个墓园。

    ③跃上47级台阶,跨过大门,镶嵌在纪念馆血红色外墙上似乎还带着声响的弹壳,加上大炮和坦克,以及征战的雕塑,构成了一部沉甸甸的史书封面,迫不及待地要帮你解读此次战役的惊心动魄。

    ④穿过纪念馆的大门向里走,是一片松树林。棵棵松树挺拔峭立,整齐排列,一丝不苟,像列队整装待发的士兵。树下静静地卧着一排排的坟墓。一个个刚离起地面的小土堆,用水泥抹了周边,上面覆盖一块小长方形大理石卧碑,碑面中央镶着一颗醒目的五星。没有墓志铭,甚至没有名字。

    ⑤这些数不清的大理石板下面,躺着孟良崮战役中为国捐躯的战士的躯体。他们远离尘嚣,静静地躺在林荫里。这些墓冢只是一个个小长方形的土堆而已。坟墓周围,开满了小小的叫不出名字的鲜花。放眼望去,空旷辽阔,庄严肃穆,青松翠柏掩映的五星点点,点点五星就像一颗颗天上的星辰,每一颗都是一个永垂不朽的英灵。

    ⑥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了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你禁不住要屏住呼吸,不敢大声,怕惊扰了这些栖息的灵魂。风抚摸着一座座无名者之墓,树林飒飒作响,几只蜂蝶在林中嬉戏。整个墓园透出一种大美、凄美和壮美,一种少有的朴素之美。

    ⑦6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那场血战,彻底扭转了华东战局,成为解放战争中振聋发聩的经典之战。然而扭转战局是要付出代价的。在孟良崮纪念馆的烈士墓园,在苍松翠柏间,就安葬着此次战役中牺牲的我军壮士的忠骨,共有2865名。

    ⑧“青松挺拔,可是我战友的身姿?”

    ⑨“烈士灵前我默默伫立。”

    ⑩这是参加过孟良崮战役的一位将军说的两句话。然而将军要伫立的陵墓其实不过是眼前的一个个土丘。他们原本是一个个热血男儿,他们的英雄壮举,成就了当年惊天动地的功绩,而战争的惨烈致使他们成为一个个无名烈士,据说安葬于此的2865名烈士中人与名对上号的只有138名。

    ⑪来这里朝拜的人很多,男女老幼都有。不论是什么时候来到这儿,人们都会想象得到,这每一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里,都安眠着一个最可爱的人,尽管你不知道他们的姓名。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那些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他们是为人民的安宁幸福而死,虽死犹生;他们虽然没有豪华坟墓和高大墓碑,可他们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诗人臧克家的著名诗句最能代表此刻的心声: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⑫从这个墓区向左跨出几步远,又有几座坟墓,给人的感觉同样是震撼人心。站在墓前,当地朋友问我,你可知中国最小的烈士有多大?有多大?出生10天。10天?啊!刚刚学会吃奶,刚刚睁开蒙眬的眼睛来看世界。当时的世界山河破碎,狼烟四起,抗战的硝烟正浓。在她来到这个世界第10天时,母亲行刑的时日到了。母亲抱过她说,儿啊,你生下来就没吃过妈一口奶,临走了,就喝妈一口血吧。她瞅定女儿,毅然咬破手指,刹那,仿佛给满腔热血找到了奔突的出口,鲜血一滴一滴滴到了小烈士口中……这是何等的壮举?又是何等的惨烈?人世间有多少豪华的坟墓能装得下这种悲壮与豪情?又有多大的石碑能述说得尽他们的英勇与伟大?

    ⑬又一阵风吹过,在苍松翠柏间留下一丝清凉,就像烈士的英灵在轻语。静静地站在这个墓园里,心,从未有过的平静,从未有过的澎湃。这些整齐排列的小土堆,构成了最宏伟、最感人的风景,成为被后代怀着敬仰之情朝拜的庄严圣地。见过很多伟人和富豪的陵墓,都不曾给过我如此至纯至美的感觉,都没有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这样能剧烈震撼人内心深藏的感情。

    ⑭走出烈士墓园,再次看到门前那棵合欢树,美美地静静地站立在那里。它撑起巨大的扇面形树冠,是想用绿荫和清凉来庇护装点这本沉甸甸的史书?还是想陪伴抚慰长眠在这里的先烈们的英魂?

    (选自《人民日报》2011年7月9日,有删改)

    (1)、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2)、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分析。
    (3)、第⑫段为什么要交代抗战时期烈士母女临刑前的场景?
    (4)、赏析第⑭段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