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真题分类汇编:02 秦汉时期
试卷更新日期:2023-09-05 类型:二轮复习
一、选择题
-
1.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A、分封制度的终结 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宗法制度的湮灭 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2. 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 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 “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如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这一发现说明,汉朝( )
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
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
④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4. 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 )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 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5. 司马迁认为,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而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唐代史家刘知几则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 )A、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 B、正统观念的左右 C、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 D、情感倾向的影响6. 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土地兼并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人口自然增长 D、移民流入数量7. 关于“历史事实”,学界有多种见解。有学者将"历史事实”范畴区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确实发生过的历史事实(圆圈甲);史料中的历史事实,即历史本体的残存和遗迹(圆圈乙);史书中的历史事实(圆圈丙),并据此绘制了表示“历史事实”不同构成的示意图。下列各项中,对图示中网格部分的“历史事实”,解读正确的是( )A、客观发生过,且留有史料,但尚未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B、客观发生过,有确实的史料留存,又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C、客观发生过,却未留存史料,依靠类比推论等方法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D、未曾发生过,却错误地记载于史料之中,又被错误地当作历史真实而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二、非选择题
-
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
角度
内涵
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多民族的交融
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来看就是多民族不断交融、共同创造的历史。
外来文明的吸收
中华文明不断与域外异质文明接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雅与俗的互动
中华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与俗的互相转化中得以发展。
以复古为革新
中华文明实现变革的一种常见方式是以复古为革新,即借复古之名行革新之实。
——摘编自袁行需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华古代文明史进行分期,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新民说》,认为要使我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赖“民德”的培育。民德分为私德与公德,“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他将春秋以来的“民德”按优劣分为第一至第六共6个等级,认为东汉儒学最盛,士人崇尚气节,民德最优。其所作《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如下:
——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