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铜陵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9-05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人之学是贯穿中华文化数千年发展史的主线之一。在很长时间里,一提到天人关系,人们就会想起“天人合一”,认为它是最恰当的表述。这个看法值得商榷。“天人合一”出自西汉时期董仲舒的著作《春秋繁露》:“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按其思想体系,这种提法其实是“天人感应”论的一种表述,认为天、人之间存在一种神秘的联系,天主宰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动天,这明显带有天命决定论的色彩。

    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天”的认识,大概始于夏、商时期。从西周时起,“天”的概念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天命、天神,一种是自然界的天体。以《周易》的经文为例,其中有些对“天”的理解是指自然界的天体、天象,但多数是关于天命、天神的记载。至于西周时的重要政治文献《尚书》,其中“天命”一词比比皆是。这种状况到春秋时期才发生变化,出现了重人事而轻天道的观点。

    思想上的这种变化,首先见于兵家著作。齐国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首次提出天时、地利、人和的理念。他说的“天时”指阴阳、寒景、四时等自然现象;“地利”指路途远近、面积大小、形势险易、环境利弊等方面;“人和”指得民心、得民力、上下同心同德。《孙子兵法》认为,军事家运用好这三个方面,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国中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认为,天时、地利与人和这三者缺一不可,而人和最为重要。我国古代重人事轻天道的理论来自战争实践,同时又能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予以总结,因此不是思想家们空想的产物。

    孟子之后的大儒荀子提出的天人之学则认为,在天人合一之前先要有天人相分,这和天命决定论大异其趣,将古代的天人之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荀子本着孔子的思路,寻求“和”而否定“同”。“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建立在事物相互区别的基础上;而“同”是排除矛盾的一致,是没有生命力的单一。荀子探讨天人之学的名篇《天论》,把这个道理阐发得深刻而清晰。他认为人在自然面前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他又说,“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如果看不到人的作用,只是祈求天的恩赐,就和天人关系的真实情况相背离。基于上述分析,荀子认为:“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意思是说,只有深刻认识了天人之分的内涵,才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强调人的地位与作用,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色。中华文化以人为核心进行探索,才产生了天人之学、变易之学、为人之学、会通之学,构建了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在这方面,荀子关于天人既相分又相合的理论,在中华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东汉的王充、唐代的刘禹锡和柳宗元等都在这个重大课题上做出了贡献。历史上的宋、元、明、清时期,由于本土和外域文化的交流交锋交融,产生了新的思想课题,但天人之学在此期间并没有失去它的光泽,只是变换了形式。

    (摘编自张岂之《从天人之学看中华文化特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对“天”的认知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到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我国古代“重人事轻天道”理论来自战争实践,不是思想家们空想的产物。 C、与天命决定论大异其趣的是天人相分的观点,这使荀子攀上了当时学术的巅峰。 D、源远流长的天人之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对人们认为“天人合一”是天人关系最恰当的表述的质疑开篇,有其针对性。 B、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以突出天人之学在构建中华文化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C、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古人有关天人之学的观点,通过辩证分析使论证层层深入。 D、文章站在中华文化发展史的高度,阐释了天人之学在古代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天主宰人还是人定胜天,历来被思想家热议,业已成为中华文化赓续的两条路径。 B、如果没有兵家对“天”的概念的再认识,就不可能改变前代有关“天命”的思想。 C、荀子本着孔子的思路,寻求“和”而否定“同”,并在《天论》中对天人之分的内涵进行了深刻而清晰的阐发。 D、天人之学的理论要发展,就必须坚守传统的立场,保持与外来文化交流的态度。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袁隆平出生在战乱年代,1930年的北平。“隆”字辈,于是被起名“隆平”。父亲是国民政府铁路局官员,他从小便与父母、兄弟颠沛流离:北平、江西、湖南、重庆。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做老师。他没有政治身份,家庭历史又“成分”不佳,偏居乡下小城,多的是土地,少的是机遇。

    1956年,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国务院组织制定全国科学发展规划。袁隆平意识到这是让自己发挥长处的机会,他带领学生科研小组做试验,希望能研究出一种高产的作物。当时苏联生物学家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在中国流行,袁隆平就尝试无性嫁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无性杂交不能改变植物的遗传性。1960年全国大饥荒,填肚子只能用双蒸法(米饭蒸两次,看起来更多)。袁隆平曾在路边、桥底、田埂上看见5具饿死的尸体,走出校门就是狼藉一片。湖南农民对他说“施肥不如勤换种”,他就开始用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研究育种,最后在茫茫稻田中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杂交水稻研究。整个60年代,他经历过“文革”的动荡、海南的烈日、云南的地震,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不断实验,寻找最佳的雄蕊败育野生稻。1970年,他的助手李必湖在沼泽里发现了一株完美的雄性不育野稻,40岁的袁隆平惊喜发现这就是他寻找10年之久的目标,并为它起名“野败”。野生败育的稻子成了成功的先锋。“野败”成为杂交稻的第一个母本,从此杂交水稻登上了中国农业舞台的中心。到今天,那一株幸运之稻,已经演化为覆盖全国农田近60%的后代。

    “野败”之后,时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的华国锋在1970年的湖南省农业科技大会上将袁隆平请上主席台,他说:“一些人囿于认识的局限和世俗的眼光,对袁隆平这样一个安江农校的普通教员及其杂交水稻研究,还抱有种种成见,袁隆平面临着仅仅靠他们自身努力根本无法克服的困难。”

    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了几万株“野败”;1975年,升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华国锋,提出在南方13个省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决定;第二年多事之秋的中国在粮食上却迎来了大丰收——这一年全国试种208万亩杂交水稻,增产幅度在20%以上。跨入80年代,杂交水稻迎来了最辉煌的10年,袁隆平在1981年菲律宾召开的国际水稻研究科研会议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996年,在成功突破“两系法”后,袁隆平主动请缨立项“超级杂交稻”,4年后,他的稻种已经能在每亩土地上收获700公斤的粮食,轰动世界。2006年,在袁隆平提出超级稻后的第十年,联合国停止对华的粮食援助,标志着中国26年粮食受捐赠历史画上了句号。

    “失败那么多次,消耗那么多时间,是什么支撑着你?”记者问。他说:“讲大道理的话,就是为人民服务。但我觉得还有一方面是我的好胜心,有个内在的动力,我就是还想争取新的东西。”

    这便是科学家的本心,他们天然对获得答案有着强烈渴望。为了这种渴望,袁隆平错过了母亲的弥留之际,错过了儿子的成长,70年代里唯一一次请假还是妻子突发病毒性脑炎的时候。一连10天在医院照顾妻子,那是他在中年时代与妻子最长的一次独处:在病床前为她念诗、唱歌、讲故事……等妻子醒来,他又踏上了前往田野的道路。

    科学家、富豪,袁隆平对这些称呼都不太满意,他喜欢说自己是“种田人”。为了那亩田,他其实愿意放弃很多东西。80年代他最盛名时,湖南省组织部请他出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正厅级。他拒绝说:“我不适合,当院长,意味着我要离开杂交水稻的研究岗位。”

    他说:“我们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如果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些事情,我们也要勇于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袁隆平之所以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是因为他受到1960年全国大饥荒的巨大震撼。他曾在路边、田梗上看到5具饿死的尸体,心情沉痛。 B、袁隆平1996年成功突破“两系法”后,主动承担“超级杂交稻”的研究项目。4年后取得轰动世界的成就,于是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C、袁隆平谦逊低调,对自己定位清晰,他认为自己不适合当院长,即使他是做科研的,也不希望被叫做“科学家”,只是自谦为“种田人”。 D、袁隆平秉持科学家的本心,对获得答案有着强烈的渴望。为此,他没因家事耽误工作一天,无法尽到孝敬父母、关爱儿子、照顾妻子的义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交待袁隆平的家庭背景与社会地位,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凸显他辉煌的事业成就与人格魅力作了铺垫。 B、文章为了凸显培育杂交水稻的艰难,描述了袁隆平从培养出自然界并不存在的杂交水稻,到种出亩产700公斤粮食的过程。 C、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对我国的粮食增产有巨大的推进作用,他大大推动了我国结束粮食受联合国援助这一时刻的到来。 D、文章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袁隆平突破技术研究、客观条件、世俗认知等困境,促使杂交水稻登上中国农业舞台中心的故事。
    (3)、袁隆平为什么会达到如此高的科学成就?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 叔 春 荆

    郑振铎

    ①祖母生了好几个男孩子,父亲最大,五叔春荆最小。

    ②当五叔夭死时,我还不到七岁。到了现在,自然已记不得他是如何的一个样子了。可不知怎的,这位不大认识的叔父,却时时系住了我的心,成为我心中最忆念的人。

    ③这个忆念,祖母至今还时常叹息着把我挑动。她每每微叹着说,五叔是你几个叔父中最听话的,三叔常常挨打,二叔更不用说,只有他,从小起,便不曾给她打过骂过。五叔读书又用功,常常几个哥哥都出去玩了,他还独坐在书房里看书,一定要等到天黑了,方才肯放下书本。也写得一手好楷书,那些字,个个工整异常,他记账也是这个样子的,慢慢的一笔笔的写下来,从没有写过一个潦草的字,也没有做过一件潦草的事。那个时候,家里的杂事,没人管,要不是五叔在家,她真是对付不了。二叔有时还打丫头,三叔也偶有生气的时候,只有五叔从没有对丫头、对老妈子、对当差的说过一句粗重的话,他对他们都是一副笑笑的脸儿。在他死时,家里哪一个人不伤心,连小丫头也落泪了。唉,你这样好的五叔,可惜死得太早!每当回忆起伤心的情景,祖母总是默默的不言一会儿,沉着脸,似乎心里很凄楚。

    ④每到夜晚,祖母便在烟铺上坐着,慢慢的烧着烟,嗤、嗤、嗤的吸着。她是最喜欢我在这时陪伴着她的。在烟兴半酣时,她有了一点感触,又对我说起五叔的事来。

    ⑤祖母道:“唉,你不晓得你五叔当初怎样的疼爱你!他常常把你抱着,在天井里打圈子,他抱得又稳又有姿势。你那时也很喜欢他呢,见了你五叔走来,便从奶娘的身上伸出一双小小的又肥又白的手来。叫道‘五叔,抱,抱’,你五叔便接了你过来抱着。你在他怀抱里从不曾哭过。我们都说他比奶娘还会哄孩子呢。像你二叔,他未抱你上手,你便先哭起来了。全家都说,你和你五叔缘分特别的好。有一年,你出天花,你五叔真是着急,书也无心念了,天天拜菩萨,请医生,取药,就是煎药,也亲自动手。你现在都不记得了罢?”

    ⑥真的,我如今是再也回想不起五叔的面貌和态度了,然而祖母屡次的叙述,却使我依稀认识了一位温厚仁爱的叔父。

    ⑦祖母曾把五叔病死的原因,很详细的告诉过我们,而且不止告诉过一次。她凄楚地述说着,我们也黯然的静听着。夜间悄悄无声,如豆的烟灯,在床上放着微光。

    ⑧那一年,祖母回故乡,五叔跟随着。她在家里住了几个月。恰好祖姨新死了丈夫,心里郁郁不快。祖母怕她生出病来,便劝她搬到我们家里来同住。她踌躇了几时,便同意了。她把房子和重笨的器具卖掉,然而随身带着的还有好几十只皮箱。这样多的行李,当然不能由旱路走。五叔便专雇了一只闽船,护送着祖姨从水路走。祖母则由五老爹伴随着从旱路走。哪想到,那条船途中触了礁。祖姨只得带了些重要的细软,和五叔上了舢板。不想岸边沙滩上水很浅,舢板靠不上岸。五叔便把长衫卷了起来,脱了鞋袜,负着祖姨,在水中走上了岸。

    ⑨五叔身体本来很细弱,自涉水上岸之后,便觉得不大舒服,时时在夜间发热,但他怕祖母担心,一句话也不敢说。病一天天的加重,以至于卧床不能起。祖母忙请医生给他诊看,这病已是一个不治的症候了。临死时,他除了说自己辜负了养育的深恩而不能报,劝祖母不要为他悲愁,一句别的吩咐也没有。他平安而镇定的死去。在五叔安静的躺在床上、微微的断了最后的一口呼吸时,祖母的心碎了!她整整地哭了好几天。到了一年两年后,想起来还是哭。到了如今,已经二十多年了,还是常说:“唉,你五叔,可惜死得太早!”

    ⑩前几年,我和三叔归到故乡扫墓,我们立在阴沉沉的松柏林下,面前是一个圆形墓,墓石上的字,已为风雨所磨损,但还依稀的认得出是“亡儿春荆之墓”几个大字。我黯然的站在那里,山中无比的寂静,乌鸦呀呀的由这株树飞到那株树上去。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段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二叔、三叔的不好,再写五叔的好,初步呈现了五叔的形象。 B、文中先后两次写到祖母说五叔“可惜死得太早”,表现了祖母对五叔的怀念,也流露出祖母对五叔早逝的伤感。 C、五叔夭死,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怕祖母担心而延误了治疗,当然也有体质较弱、涉水受寒以及操劳过度等因素。 D、文章选取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叙述舒缓,语言平实,有助于刻画五叔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的形象。
    (2)、从文中看,五叔的“温厚仁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3)、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 , 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凤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 , 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面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驮醍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官、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问》,《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节选自《谏逐客书》有删改)

    选文二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令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令秦王锨蚕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面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与禽兽无异。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节逸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 B、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 C、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 D、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戎,我国古代对西部各少数民族的称呼。夷,我国古代常用来指称北部的少数民族。 B、公室,即王室。指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家族,也指国君的家庭成员。文中是指秦国的王室。 C、下陈,古代殿堂下放置礼品、站列婢妾的地方。如《战国策·齐策》中“美人充下陈”。 D、不肖,谓子不似父,以称不孝之子。旧时读书人常常用来表示自谦。文中意思是不成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斯列举大量历史事实证明来自他国的客卿曾对秦国的富强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不能驱逐客卿。 B、李斯极力铺陈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表面是赞美秦国富足,实则是批评秦王声色误国。 C、李斯主张人应该积极有为。他观仓中鼠而悟出人生哲学,认为一个人有无出息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 D、李斯年轻时胸怀大志,跟随荀子学习帝王的治世之道;学成后,去游说秦王,以此实现人生抱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②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 5. 诗歌鉴赏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①岳阳楼:在今湖南岳阳境内洞庭湖岸。②吴楚:吴地和楚地。③乾坤:天地。④戎马:军事。⑤凭:倚。⑥轩:楼窗。⑦涕泪:眼泪。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6. 请按提示填写出下列古诗文中的句子。
    (1)、 《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以诚待人与轻视他人的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2)、 《阿房宫赋》,反问与比对相结合,批判秦人寻财不爱惜的句子是“?”
    (3)、在《谏逐客书》中,作者以事实为依据,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善于接纳外来人才的君主为例,并用假设的语气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

  • 7. 语言文字运用Ⅰ

    2019年8月1日,“90后”古风美食博主李子柒____由成都文旅局a授予的“成都非遗推广大使”称号。有媒体报道称,她在国外社交媒体的粉丝超过700万。李子柒的海外走红,( )文化输出似乎带有预设的目的和动机,而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不太可能b担复着“文化输出”的重任。当然,从结果上看,李子柒的作品的确很好地向海外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____和对话,c避免陷入文化上各说各话、____的窘境?这首先需要真正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在李子柒视频表现出来的仁爱勤劳、与自然d和谐相处等人类共同价值理念中,是她能够广泛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李子染的视频中,一个不经意的小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她将捕获的小龙虾中还没长出大钳子的扔回池塘。细节之处见用心,短视频内容创业者千军万马,她能从中____,想来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如说是一种文化输出。 B、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输出,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 C、不仅是一种文化输出,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D、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化输出。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荣膺 交融 孤芳自赏 脱颖而出 B、荣获 交互 孤芳自赏 崭露头角 C、荣膺 交互 自怨自艾 崭露头角 D、荣获 交融 自怨自艾 脱颖而出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李子柒的视频表现出了仁爱、勤劳、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人类共同价值理念,这是她能够受到广泛欢迎的重要原因。 B、在李子柒的视频中,表现出了仁爱、勤劳、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人类共同价值理念,是她能够受到广泛欢迎的重要原因。 C、在李子柒的视频中,表现出来的仁爱、勤劳、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人类共同价值理念,这是她能够广泛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 D、李子柒的视频表现出了仁爱、勤劳、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人类共同价值理念,是她能够广泛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
    (4)、加点词语abcd中有一处书写错误是( )
    A、A B、b C、c D、d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喝粥能养胃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所以很多人家喜欢煲粥,尤其是广东地区。遇到消化道问题,比如胃肠炎拉肚子,①_,说是可以休养肠胃帮助恢复。这样说,大概是认为粥是一种半流质食物,不怎么咀嚼就可以吞下,粥到了胃里,也不需要肠胃怎么工作,就能很轻易地被消化吸收,肠胃于是得到了休养。

    ②_。事实上,人是杂食动物,人的消化道能消化很多种食物,只要不是不能消化、不耐受、过敏、过量的食物,对肠胃来说就不能算是额外的负担。粥作为一种半流质食物,相比于米饭、面包、水果、蔬菜这些固体食物,被胃排空的时间更短,是可以更快被消化掉,但这并不等于它对肠胃就更友好。

    这是因为,消化道和肌肉一样,存在“用进废退”的问题。就像一个肌肉强壮的大人,本可以自己行走或奔跑,但如果整天坐在轮椅上,③____,运动能力反而会减弱。有的孩子由于某些疾病,完全不能吃东西,只能依靠输注营养液来维持生命。在这期间,消化道就处于休养状态,但这不会令消化道或身体更健康。相反,闲置状态的胃肠道,反而容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小肠绒毛萎缩、胆汁淤积等问题。

    (1)、下列句子中的“人家”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人家”,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杨夫人对张氏说:“女儿大了,你也该考虑给她找个人家了。” B、小苗说:“原来是你呀,半夜三更的,差点儿没把人家吓死!” C、人家不像个人家,吃饭连张桌子也没有,一家人都捧着碗吃。 D、陈熠拿起笔暗自思忖:“人家是人,我也是人,我就学不会?”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继续奋斗、继续拼搏。如果我活着拼不上去,我死了大家继续往前拼!”近日,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播出的《亲历非凡2020》特别节目里,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桂梅的一段采访让人泪目,她坚毅的目光、铿锵的誓言给人奋力向前、拼搏进取的无穷力量。

    拼,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斗争精神。面对艰难险阻,是迎难而上、敢于拼搏,还是屈服命运、不战而降,张桂梅用有力的行动作出回答。

    根据材料,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字迹工整,②卷面整洁,③思想健康,④感情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