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劝学》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09-04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区别下边各句子里加点的词的用法。 
    (1)、 A.青,取之蓝,而青蓝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2)、A.假舟楫 , 非能水也 B.虽有槁暴,不复挺 , 輮使之然也 
    (3)、A.知明行无过矣  

     B.吾尝终日而a思矣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致千里 

     D.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2. 翻译下面三个句子,要特别注意加点词词义的落实。 
    (1)、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2)、故不积跬步 ,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 
  • 3. 指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殷勤之意。 

    A、非利足也,而千里 B、此人可就见,不可屈 C、罗敷前词:使君一何愚 D、不专心志,则不得也。
  • 4. 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 5. 下列各句中的“疾”与“疾恶如仇”的中“疾”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C、君有疾在腠理 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6. 下列句中的“望”与“望其旗靡”中的“望”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先达德隆望尊 C、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D、适冬日之望日前后
  • 7. 下列句中的“而”与“黑质而白章”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吾尝终日而思矣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二、阅读 

  • 8.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蛙步,无以至千里;不积水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雁荡具体而微者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是这段文字的特点,你认为这段文字的议论中心是( ) 
    A、学习全在积累,细水长流,才能得到逐步提高。 B、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C、慢工出细活,学习上应提倡粗雕细刻,精益求精的精神。 D、逆境才能成才。
    (3)、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君子的性格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有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译文:所以不积累半步,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远的地方。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译文: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步走得快,却能达到千里之外的地方。 

    D、(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螃蟹)没有蛇和鳝鱼的洞就不能寄居托身,这是它用心浮躁的原因啊。 

    (4)、下面是对该文段的分析理解正确的是( )。 
    A、这个文段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这个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这个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并不是决定的因素,关键在于后天的努力。 D、这个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三、课外文段阅读 

  • 9.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之,使子路问焉。长沮曰:“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鲁孔丘与?”曰:“也。”曰:“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世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1]长沮、桀溺,都是当时的隐士。耦(ǒu),古代的一种耕作方法,即两人并耕。[2]以,与。[3]耰(yōu),播种以后,用土盖上。[4]斯人之徙,即世人,人群。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仲由五人。 B、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四人。 C、子路先与长沮对话,又与桀溺对话,最后是与孔子对话。 D、孔子与长沮对话,而后又与子路对话;子路与桀溺对话。
    (2)、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孔子之  使子路问焉  执舆者为谁 

    A、责备 渡口 发语词         B、经过 船夫 那个 C、责备 船夫 发语词         D、经过 渡口 那个
    (3)、对文中的五个“是”字依次作出解释。 
    (4)、对文句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社会纷乱,天下都是这样,你们跟谁去变革 它呢? B、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况且你与其跟随孔子那样躲避正常人群的人,哪比得上跟随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 C、鸟兽不可与同群。——我不能避世隐居,与鸟兽相伴。 D、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若是太平了,我就不同你们一起从事改革的工作了。
    (5)、全文体现了孔子的政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