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前预测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9-04 类型:一轮复习

一、选择题: 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自由的第一个高峰。但大家只注重了“争”的一面,却忽视了“融”的一面。几十年来陆续出土的战国简帛印证了“诸家杂糅”相融相合的现实。郭店简中,可以看到儒家与道家混同;上博简中,可以看到儒家与墨家混同;马王堆帛书中,可以看到道家与法家混同。“德”不为孔孟独享,“道”不为老庄专有,“法”不由商韩把持。这些共通之处(  )
    A、得益于共同的文化基础 B、得到了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C、消除了诸子百家之间的争论 D、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大一统
  • 2. 晋代以来,文人墨客对石榴传入中原一事有颇多艺术想象,如唐代沈亚之说石榴曾是瑶池台下陪伴西王母(传说中统治昆仑山一带古国的君主)的神树,“逢波逐浪送张骞”,宋人王禹偁也戏称:“王母庭中亲见栽,张骞偷得下天来。”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唐宋时石榴被推广种植 B、物种交流丰富文化素材 C、汉武帝征服了天山南北 D、唐宋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 3. 唐代寒食节的蹴鞠活动非常盛行,宫内宫外、皇帝大臣都喜爱蹴鞠。唐人康骈在《剧谈录》中记述:“曾过胜业坊北街,时春雨初霁,有三鬟女子,可年十七八,衣装褴褛,穿木屐,于道侧槐树下。值军中少年蹴鞠,接而送之,直高数丈。于是观者渐众,超独异焉。”据此可知,唐代( )
    A、诗歌以写节日活动为主 B、都市流行高雅的娱乐活动 C、社会生活风气相对开放 D、统治者好恶决定蹴鞠兴衰
  • 4. 1258年蒙古南侵,南宋财政亏空加大,政府滥发纸币导致通胀恶化。为解决以上问题,贾似道推行公田法(低价购买民间,尤其是官员手中超限的部分土地),结果激起民怨,加剧恶性通胀循环。1262年面对拜占庭帝国的军事进攻,为解决财政压力,威尼斯授权政府发行国债(以税收作为定期利息),被称为13世纪最伟大的金融创新。对以上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战争促进了金融体制的创新 B、反映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差异 C、政府垄断严重破坏金融秩序 D、金融手段并不适合古代中国文明
  • 5. 明清时期,西南土司的承袭方式有两种:一是“赴京告袭”,即土司亲自或遣人赴京请求承袭,其显著特点是将承袭与朝贡结合;二是“就彼冠带”,即土司在地方请求承袭,但土司承袭时需按品秩向中央纳粮。到清康熙时期,“就彼冠带”被正式确立为土司的承袭方式。雍正年间,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变化反映出( )
    A、边疆地区经济得到稳定的发展 B、西南地区土司权力逐步扩大 C、中央对西南土司的管控不断加强 D、西南地区开始实行“编户齐民”政策
  • 6. 1862年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的创办资本中华商占60%~70%。买办或买办化商人与洋商的结合使“华商避捐,洋商得利”。一些洋务派官僚提出试办航运企业的想法,他们认为“若由官设立商局招徕,则各商所有轮船股本,必渐归并官局。各厂造成商船亦得随时租领,庶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其关系于国计民生者,实非浅鲜”。这表明( )
    A、自强目标被求富方针取代 B、洋务派官僚秉持富国增收经济思想 C、商战救国成为社会的共识 D、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投资设厂限制
  • 7. 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吴玉章在回顾自己思想转变时说,“社会主义书籍中描绘的人人平等、消灭贫富的远大理想大大地鼓舞了我,使我想起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精神。”下列选项不能说明吴玉章的观点应有之义的是(   )
    A、三民主义要消灭贫富,实现人人平等 B、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相通的 C、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是传统文化理想 D、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渊源于传统文化
  • 8.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下表是同年3月份天津工商业复业情况统计。                                                                                                                                                                                                                                      

    行业

    磨坊业

    百货业

    货栈业

    五金业

    煤业

    工商户总数

    236

    731

    124

    200

    1342

    复工户数

    171

    589

    114

    194

    1323

    复工占比

    72%

    80%

    92%

    97%

    98%

    ——张文广,靳天《解放初期的天津商业》

    上述统计材料说明( )

    A、中国共产党城市工作措施得力 B、新生政权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 C、新生政权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 D、人民当家作主的物质条件成熟
  • 9. 全面抗战时期,我国东部沿海工业企业大规模向大西南等大后方迁移。20世纪60年代,中共中央作出大规模三线建设的战略,将发展的重点放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大量工业企业和高校西迁。上述两次企业大规模西迁的共同点是(   )
    A、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 B、都伴随着政治中心的西迁 C、都有利于改善我国工业布局 D、都使我国国防工业取得突破性成果
  • 10. 1983年,湖南龙山县政府组织了上万人参加的摆手舞比赛活动,此后,该县每年举行一次,邻近市县也派摆手舞队参加。1984年,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成功举办,“放风筝”这一民间习俗演绎成一场体育盛会,产业化进程加速。风筝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近年来“泼水节”“赛龙舟”“村BA”等也深受民众喜欢。这些民俗文体活动的开展( )
    A、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 B、得益于全方位外交的战略 C、激发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活力德 D、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 11. 古巴比伦王国颁布正义敕令原本只是应对经济社会危机的临时举措,在古巴比伦王国中后期发展成为国王登基后的第一要务。正义敕令减轻了部分人员和机构的负担,然而它仅仅惠及部分与王室关系密切的人员和机构。这一举措( )
    A、成为应对危机的一贯做法 B、旨在笼络人心和巩固政权 C、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D、缓和了巴比伦的阶级矛盾
  • 12. 环法自行车赛是法国独具一格的体育比赛。有人曾评价其“虽与商业利益直接相联系,但环法自行车赛自始至终所蕴含的意识形态背景则给予它比体育竞赛更重要的地位。”这一观点旨在说明环法自行车赛( )
    A、推动了报刊传媒业的发展 B、包含了人文主义的价值追求 C、为法国带来诸多经济效益 D、蕴含着启蒙运动的政治理念
  • 13. 19世纪60年代,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用铝质餐具来宴请最尊贵的客人,至于那些二等客人,就只能用黄金的刀叉来凑合。到了19世纪末,化学家发现了能够大量、廉价提炼铝的方法。铝被做成抛弃式铝箔,用来包三明治、带剩菜,用完就丢。这主要说明( )
    A、铝的价格一度超过黄金 B、科技突破影响社会生活 C、全新原料被发现和使用 D、市场需求推动技术革命
  • 14. 出身于富有的土生白人家庭的玻利瓦尔在《牙买加来信》中指出,“我们既非印第安人,又非欧洲人,而是介于美洲的合法的主人和西班牙征服者之间的人。总之,按出生地来说,我们是美洲人,但我们的权利是在欧洲”。玻利瓦尔对殖民地社会复杂的阶级和种族关系的分析( )
    A、获得了国际舆论的广泛支持 B、推动了土生白人为推翻殖民统治而斗争 C、摧毁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D、加强了拉丁美洲国家团结反抗外来侵略
  • 15. 如图为苏俄国家瓷器厂于1921年绘制的“俄国革命瓷盘”,用于纪念俄国十月革命。瓷盘正面绘有红色工厂和手拿锤子的工人图案,但是瓷盘背面同时绘有沙皇尼古拉二世标志与苏俄的镰刀锤子标志。因为保有尼古拉二世标志能让瓷盘在国外卖出更高价格,缓和外汇紧张的情势。由此可知,新生苏维埃政权( )
    A、采取新经济政策并取得初步成果 B、在帝国历史与现实政治之间妥协 C、注重提高艺术品的意识形态价值 D、经济实力增强但外汇储量备不足
  • 16. 1932年10月,美国纽约市卫生局报告,该市公立学校中小学生有20%营养不良。在俄亥俄州、西弗吉尼亚州、伊利诺伊州、肯塔基州和宾夕法尼亚州的矿区,营养不良的儿童有时达90%。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大量普通家庭失去收入来源 B、基础教育经费多年严重不足 C、国家健康保健系统急需完善 D、农业生产遭遇严重自然灾害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20题为必考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法者,编著于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摘录自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后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尊崇儒家,包括:在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在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在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人学儒家经典。……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2000余年之久。

    ——王永祥《董仲舒评传》

    材料三

    思想界一直有一个关于文化与政治之关系的争论,说到底是文化优先论,还是制度优先论。我认为如果纯粹从抽象逻辑上探讨,就是“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两者可能都同样重要,没法分清孰轻孰重。

    ——高全喜:“究竟什么是共和国?”

    (1)、概括材料一中所涉及到的几种政治思想,指出它们的共同点。
    (2)、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就“思想文化与政治制度之关系”谈谈你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 18. 近代戏剧改良。

    近代戏剧改良运动是近代文学改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代剧坛上一次涉及到戏剧观念、戏剧创作和若干重要剧种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戏剧运动。

    材料一

    近代戏剧改良运动兴起的时间是1902年,最初的倡导者是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在各种新型传奇杂剧剧本创作大量出现的同时,一些地方剧种的改良活动也陆续起步。最早感风气之先的是川剧。1904年,成都设立了川戏改良公会。它以“改良戏曲、辅助教育”为宗旨,不仅集资修建了一个叫做“悦来茶园”的较新式的戏园供演出用,而且邀集了黄吉安、赵熙等熟谙川剧艺术特点的文人改编旧戏本,创作新剧目,同时规定了较具体的有关演出和考核、奖惩伶工的办法,以提高演员的演艺和从艺的事业心、责任感。这不仅使近代川剧产生了一大批由文人创作或改写的具有较强的艺术生命力的新剧本,如《柴市节》《闹齐宫》《情探》等,而且使川戏的表演艺术有了迅速提高。

    ——张俊才:《近代戏剧改良运动始末及意义》

    材料二

    话剧的出现为戏剧改良注入了新动力。1920年代初,一些地方知识分子支持在悦来茶馆演话剧。1920年12月,四川全省学生联合会以万春茶园为舞台演“新剧”,并联合各新剧团到成都各校演出,推动社会教育。联合会宣称其目的是“启发民智”,而非谋利,要求警察在当前“军事戒严期间”帮助维持秩序。因为演出收入用于“公益”,联合会要求免除当时必须征收的“伤兵捐款”和维持秩序的“弹压费”。1931年,摩登剧社在大舞台戏园演出反对日本侵略的剧目《山河泪》,吸引大批观众,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剧社相信在“九一八”事变后,这个剧能够激励人民“同仇敌忾”。

    ——王迪:《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

    (1)、材料一中“川戏改良公会”成立的中外背景是什么?
    (2)、材料二中,20世纪30年代的戏剧演出与20年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3)、综合材料及所学,你如何认识近代社会变迁与戏剧改良的关系?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的农业现代化始于19世纪50年代后期。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3个对美国农业和农业教育的发展有着决定意义的法案,即《农业组织部法》、《宅地法》和《莫里尔法案》。1884年,联邦政府颁布了关于阻止在牲畜中蔓延传染病的法令;1887年,国会通过《哈奇法》,开创了合作的试验站制度,即由农业部、各州农学院和农业试验站分工协作,共同承担农业科学研究任务。虽然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美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受到了影响,但是由于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农业和鼓励农业科学研究的重要措施,并设立了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所以美国农业发展的进程并未遭到很大的挫折,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到1940年,美国基本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在此基础上,美国用了50余年的时间,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摘编自孙鸿志《美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与政策分析及启示》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党的八大召开这一时期,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准备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国提出了农业现代化问题,并通过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制度变迁方式来促进农业现代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由于片面地强调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上的“大”和“公”,忽视了社会主义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实质内容,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因此遭到严重挫折。“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农业发展呈现出缓慢增长和波动的态势。这一时期,国家从降低农业税、增强农业贷款力度等方面加大对农业的扶持,使得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受“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以及国民经济中对工业的重视和倾斜等因素影响,农业发展出现较大波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农业现代化进入全面建设和快速发展时期。在经历了准备时期和初步实践时期之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变革了原有生产经营体制,建立了新的组织形式。以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业经营体制和组织方式的变革,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提高了农业产量,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摘编自王国敏、赵波《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演进:1949—201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农业现代化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美国相比,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美农业现代化的历史启示。
  • 20. 以下为某学习小组研究中世纪的西欧搜集到的部分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中世纪西欧资料夹


    15世纪欧洲大学分布
    图1


    封君封臣制度
    图2


    中世纪封建庄园
    图3

    材料一

    在中世纪,所有的西方基督教徒都属于天主教会,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使用拉丁语;欧洲人没有效忠国家的概念,他们首先认为自己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威尼斯的居民,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德意志人。

    ——摘编自刘成《英国现代转型与工党重铸》

    材料二

    据记载,11世纪末到12世纪初,法国东北通过武装斗争获得自治权的城市有40多个……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中世纪欧洲大部分城市均获得了自治权,城市的管理者不再是封建领主,而是由城市居民选举产生,各个城市均有独立的议会、法庭等。

    ——摘编自杨志卿《欧洲中世纪城市与大学关系研究》

    材料三

    从12、13世纪开始的西欧王权的加强,以及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运动,到15、16世纪大体完成。这一漫长过程的结束,终结了教会在中古盛期所确立的“万流归宗”的地位,王权的加强、民族国家的胜利必然意味着教皇势力的衰落。

    ——摘编自《欧洲中世纪的双剑论》

    结合资料夹中的材料,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