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9-04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 1. 《孔子家语·王言解第三》篇中,曾子请教何为不劳民伤财,孔子指出“若乃十一而税,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入山泽以其时而无征,关讥市鄽(chán)皆不收税。”由此可见孔子思想的基本要义是( ) 
    A、克己复礼 B、天下为公 C、中庸之道 D、以民为本
  • 2. 下图是地处中原的龙门石窟,它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土壤并收纳佛教理念,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完整体系的集中表现。据此可知,这种雕塑艺术( )
    A、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B、转化为中国传统主流文化 C、融通了中西宗教文化内涵 D、消除了南北文化对峙隔阂
  • 3. 下表是宋代话本中关于茶事的记载,可以反映出( )                                                                        

    茶艺

    《红白蜘蛛》

    和尚同至方丈叙礼,分宾主坐定,点茶吃罢·······

    《快嘴李翠莲》

    待我留些整齐的,三朝点茶请姨娘。

    茶礼

    《宋四公大闹禁魂张》

    只见一个人背系带,砖顶头巾,也着上一领紫衫,道:

    “观察拜茶。”

    《勘靴儿》

    拜毕,左右两廊游遍,庙官献茶。

    茶坊

    《简帖和尚》

    去枣朔巷口,一个小小底茶坊。茶坊的主人唤作王二。

    《赵旭遇仁宗传》

    店对过有座茶坊,与店中朋友同会茶之间,·······

    A、茶叶种植已经推广全国 B、经济发展改变生活方式 C、文人生活理念逐渐普及 D、粮食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 4. 康熙《嘉定县志》说:“今楚豫诸种艺(种植),反以其货,连舻捆载而下,市于江南。”这说明当时(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江南成为经济重心 C、区域长途贸易兴盛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5. 京杭大运河不仅是许多王朝赖以生存的南粮北运的大动脉,也是传统漕运的主要交通渠道和可靠保障,更是我国古代经济交流的生命线。由此可知,京杭大运河( ) 
    A、成为古代唯一交通运输形式 B、旨在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服务于民生和军事战争需要 D、方便了货物运输和经济交流
  • 6. 洋务运动时期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它与旧部院比起来在管理方式上吸收了一些西方管理理念,如机构精简、分工办事、人有专责、禁止捐官、厉行节约、奖惩分明、严格考核、激励勤勉、杜绝奢靡等。材料表明( ) 
    A、当时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B、近代国人对外观念转型 C、清廷主权意识逐渐成熟 D、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 7. 严复自由主义思想包含两个主体的自由,一个是个体的自由,这与西方自由主义是一致的,另一个是国家、民族为代表的群体自由。“政治问题曰国家。凡是国家,必有治权。而治权以政府为之器,故天下无无政府之国家。”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旨在( ) 
    A、传播西方科学知识 B、彻底革除国民守旧观念 C、激发民族主义意识 D、寻找皇权存续理论依据
  • 8. 民国时期,伴随着西医东渐的日益加剧,中医药界的有识之士为了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创办了自己的中医社团。据《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记载,1912年至1947年,全国各地方创办的学会、研究会、医药改进会及中医公会等组织大约有240多个。这一现象( ) 
    A、有利于弘扬传统医学思想 B、促成了医疗服务体系建立 C、体现出政府主导民间参与 D、改变了人们对中医的态度
  • 9. 抗日战争时期的标语和口号是抗日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为了动员群众积极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万万火急,全国同胞们,形势万分紧急了”、“中国同胞联合起来”、“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等口号。这些口号( )
    A、推动边区军民文化知识的普及 B、加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表达人民驱逐日寇的强烈愿望 D、促成了抗日反蒋的第二条战线
  • 10. 下图为俞微波创作于1963年的年画《劳模会上的好姐妹》,该作品( )

    A、表明了新中国已实现男女地位的平等 B、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C、反映了生产关系变革带来的喜悦心情 D、体现了 “一五时期”工农业上的成就
  • 11. 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中二、三产业产值合计增加到3472亿元,这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115%,首次超过了农业的总产值。到2007年,乡镇企业增加值已占农村社会增加值的64.6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52%,成为撑起农村经济的最坚实支柱。这从侧面反映出(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 B、改革重点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企业活力 D、消除了农村收入贫富差距现象
  • 12. 公元前1世纪,罗马一跃成为囊括地中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贸易商将东方的货物从印度半岛西海岸运送到地中海,印度洋作为连接东西方海上贸易最为重要的水域,见证了罗马帝国同东方的海上贸易辉煌。罗马帝国印度洋贸易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帝国拓展海上贸易需求扩大 B、海上丝绸之路创造贸易条件 C、航海知识丰富利于远洋航行 D、打败阿拉伯帝国夺取制海权
  • 13. 殖民地时期命名的美国地名主要以印第安名称为主,反映了他们族人、居住环境和生活,以及他们与殖民者之间的接触摩擦。在美国50个州,超过25个州都是以印第安命名,而欧洲起源的州名,大约占40%。材料表明( ) 
    A、多元融合的特色文化 B、殖民主义的历史遗留 C、美利坚民族国家形成 D、印第安文化得以保存
  • 14. 与天主教教堂不同的是,加尔文教派的教堂建筑,在法国有意识地不将它们称作教堂而称作神庙。从严格意义上说,不是“上帝居住的殿堂”,它更多的是一个中性的、“依数学规则设计的、用来在星期天做礼拜的外壳”。这反映了加尔文教派( )
    A、增强了教会经济实力 B、崇尚神秘主义的建筑思想 C、颠覆了天主教价值观 D、适应了欧洲社会转型需求
  • 15. 下表是日本战后就业人口变动情况统计表,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份 就业人口数(千人) 产业别就业人口比例(%)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50 17478 7838 10671 48.5 21.8 29.6
    1960 14389 12804 16841 32.7 29.1 38.2
    1970 10146 17897 24511 19.3 34.0 46.6
    1980 6102 18737 30911 10.9 33.6 55.4
    1990 4391 20548 36421 7.1 33.3 59.0
    2000 3173 18571 40485 5.0 29.5 64.3
    资料来源:《人口统计资料集》,2005年,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
    A、国家经济结构畸形 B、经济结构重大调整与完善 C、农业发展日趋衰退 D、城市化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 16. 截至到2019年7月,俄罗斯共有18项文化遗产和11项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数量上排名世界第9位。俄罗斯从2008年开始发行“世界文化遗产”系列邮票(部分见图)。这组邮票( ) 

    A、保留罗马帝国历史文化遗产 B、提高民众对文物收藏的关注 C、见证遗产保护领先世界各国 D、彰显了艺术气息与民族传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第17题~第20题,满分52分,请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模式以《周礼·考工记》为发端,至曹魏邺城和汉魏雒(luò)阳城而初具轴线布局之雏形,到隋唐长安城始成规矩方正、中轴对称的城市模式;迨及元明清三代之都城-北京城,特别是中轴线,从城南门永定门向北,经正阳门、天安门、故宫、景山一直到钟鼓楼的城市中轴线,同时也包括了故宫前面的左祖右社(太庙与社稷坛)和中轴线南端两侧的天坛、先农坛等祭祀设施,是古代中国儒家礼仪制度的城市载体。全城以紫禁城为核心,形成纵贯南北的中轴线,作为皇权象征的紫禁城,背依景山、前亘金水;百官处事的皇城,左崇文、右宣武。

    ——摘编自姜波《具有东方神韵的城市遗产》

    材料二:19世纪中叶之前,德国还是邦国林立、藩镇割据之地,各个邦国各自为政,大多形成了各自的经济中心。统一后的德国,开始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进程。自20世纪60年代起,德国开始规划与建设互补共生的区域城市圈,城市圈内部以大城市为龙头,以中小城市为主体,其中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只有柏林、汉堡、慕尼黑,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也不过80个。目前,德国全境共形成了莱茵-鲁尔区、柏林-勃兰登堡区等11个城市圈均匀分布于德国各个地区,涵盖了国内所有的商业、文化和政治中心,聚集了德国70%的人口,并解决了国内70%的就业。城市化率超过了90%,但却很少受到诸如交通拥堵、高房价、垃圾围城等“城市病”的困扰。

    ——摘编自王伟波、向明、范红忠《德国的城市化模式》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北京城市规划的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选址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影响。
    (3)、据上述材料,简析明清时期北京城与德国城市圈建设上的主要差异。
  • 18. 阅读某同学的读书卡,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书名

    摘编内容

    胡适《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1922年)

    中学国文的理想标准是:人人能以国语自由发表思想;人人能看平易的古书;人人能做文法通顺的古文;人人有懂得古文文学的机会。

    徐复观《中国人的耻辱,东方人的耻辱》(1961年)

    胡适由过分的自卑心理,发而为狂悖的言论,想用诬蔑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的方法,以掩饰自己的无知,向西方人卖俏,因而得点残羹冷炙,来维持早已掉到厕所里去了的招牌。这未免太脸厚心黑了。

    唐德刚《胡适杂忆》(1996年)

    胡适之先生的了不起之处,便是他原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山宗师,但是经过五十年之考验,他既未流于偏激,亦未落伍。开风气之先,把我们古老的文明,导向现代化之路。熟读近百年中国文化史,群贤互比,胡老师是当代第一人。

    吴根友《简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胡适的“历史观”》(2013年)

    改革开放以来的近40年来,学术界对胡适的整体评价逐渐由负面转向正面,进而更加全面,对其“历史观”学术价值与产生的问题分析,也趋于客观。

    (1)、指出《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的史料类型并评析其价值。
    (2)、指出徐复观、唐德刚、吴根友三位学者对胡适评价的倾向,结合史实简述各自的依据。
    (3)、通过上述研究,该同学初步学会了通过史料研读进行历史解释。试指出史料运用的基本原则。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整体而言,计划经济时期的技术引进,是中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以自主研发为主体、以快速实现技术追赶并建立完整工业体系为目标的技术引进。既包括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工业项目这样系统的、全面的引进-中国从项目选择、设计、建设到设备、技术再到人才培养都进行了全方位的学习,也包括六七十年代所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局部的、为解决某些特定困难而进行的设备引进。然而,总体上是“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中国在这一时期所选择的是一条植根于独立自主的技术进步路线,不论是否具有比较优势,中国都在一些高精尖技术领域进行了艰难的研发和攻

    关,这为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最终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编自王丹莉《新中国技术引进的历史检视》

    材料二:科技领先是美国的核心优势,更是美国霸权的根基。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端于美国,为了维护其科技霸权地位,美国努力限制技术的对外转让。为了跟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步伐,日本推行技术革新,促进了其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因而招致了美国的打压限制。从“广场协议”到结构性改革,作为弱势一方的日本作出了更多的妥协,承担了更多的成本。随着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企业的崛起,美国开始了对华科技企业的种种打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随着我国科技强国的加快建设,美国正不断调整对华科技政策,中美科技的竞争仍在继续,智慧应对是我们的不二选择。

    ——摘编自陈淑梅《中美科技竞争的态势与前景-基于与日美科技争端的比较》

    (1)、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技术引进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科技进步的时代价值以及我国智慧应对中美科技竞争的策略。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附录:

    幽默的欧洲地图(节选):英国愤怒地牵着无法驯服的爱尔兰;西班牙靠在葡萄牙背上;法兰西准备敲打酒醉饭饱的普鲁士;普鲁士一只手压着荷兰,膝头压着奥地利;俄罗斯在挨饿;只有土耳其在水烟筒的烟雾中昏昏欲睡。 图4 19世纪末期武装的和平(《欧洲史》德尼兹·加亚尔、贝尔纳代特·德尚等)

    结合两幅图片与一战前后的欧洲历史,围绕“民族意识”为主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