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五四学制)

试卷更新日期:2023-09-04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 1.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下列哪一图片所示内容是本次会议上决定的?(  )
    A、中国共产党党旗 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2.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始了一个新时代,中国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种根本性变化表现在(    )
    A、民族振兴、国家富强 B、全境解放、祖国统一 C、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D、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 3. 毛泽东说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这是因为它( )
    A、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D、彻底摧毁了我国的封建土地制度
  • 4. 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关联正确的是(    )
    A、新中国成立——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祖国统一 C、抗美援朝——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D、土地改革——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 5. 下列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B、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C、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商业 D、相应地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
  • 6. 法制的本质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新中国成立初期由全国人大制定并有助于实现“民治”的是( )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7. 1953年,毛泽东认为,农业问题、粮食问题已经成了我国工业化道路上的一大障碍,消除这一障碍的办法,就是要尽快引导农民通过合作化走向集体化。这说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
    A、为了变革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 B、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 C、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服务 D、彻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 8. 1961年1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发表讲话,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使1961年成为“实事求是年”。毛泽东发出这一号召主要是因为,当时(    )
    A、  北约华约对峙局面出现 B、国防工业与尖端科技落后 C、西方国家孤立封锁中国 D、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 9. 1956-1966年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 )
    A、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B、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C、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D、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 10. “严寒冻裂金属、风暴卷走帐篷、泥泞陷住车轮……却征服不了石油工人的革命意志。”他们中的典型代表是(   )
    A、雷锋 B、王进喜 C、焦裕禄 D、邓稼先
  • 11. 1980年,邓小平指出:“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逐渐不正常,一言堂、个人决定重大问题、个人崇拜、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一类家长制现象,不断溢长。使中国人民冲破了“个人崇拜”藩篱的历史事件是( )
    A、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D、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 12.   1978年12月,陈云说:“我们不能到处都紧张,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摆稳这头,就是摆稳了大多数,七亿多人稳定了,天下就大定了”。“安稳”农民的主要措施是(    )
    A、农业生产合作社 B、建立经济特区 C、结束“大跃进”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3. 1992年初,中国的改革走到一个关键时期。中国要不要搞市场经济?人们对此争论不休,这一重大问题得不到解决,中国的改革就难以进一步推动。为解决该问题指明方向的是(    )
    A、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B、中共十二大 C、邓小平南方谈话 D、中共十三大
  • 14. 先进的思想始终引领着我们前进的步伐。中共十九大上确立的被称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党的指导思想是( )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15. 如图展示的是1978年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出现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一五”计划的完成 B、改革开放的实行 C、经济特区的设立 D、香港、澳门的回归
  • 16.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提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就是(    )
    A、独立自主 B、改革开放 C、自由平等 D、民族复兴
  •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建设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天宫遨游、蛟龙探海、天眼探空、悟空探秘、墨子传信、大飞机一飞冲天、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这一系列重大成果,主要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的(   )
    A、创新 B、开放 C、协调 D、共享
  • 18. 关于“经济特区”“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享受到了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 B、符合中国国情,且都体现了创新精神 C、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
  • 19. 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性交涉中“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    )
    A、“一国两制”方针 B、八项主张 C、两岸直接“三通” D、“九二共识”
  • 20. “改变,意味着进步与成长;不变,则是对历史与现实的尊重。”下列选项能反映港澳回归所带来的“改变”是(    )
    A、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B、原有的生活方式 C、主权的行使 D、同根同源的血脉
  • 21. 《人民日报》真实记录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下列文章刊登在20世纪70年代《人民日报》上的是( )
    A、《决胜全面小康迈向新的征程》 B、《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出席第二十六届联大会议受到热烈欢迎》
  • 22. 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美两国领导人都认为有必要结束长达20多年的敌对状态。为此,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此举( )
    A、彻底消除了中美两国矛盾 B、使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成为新中国外交的转折点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23. 俄乌冲突的爆发与持续,使国防建设再次成为人们探讨的重要话题。下列国防建设成就中属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是(    )
    A、建立华东军区海军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组建第二炮兵部队 D、“辽宁舰”交接入列
  • 24. 20世纪70年代,体现出中国科研人员传承创新、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是(    )
    A、钱学森组织研制人造卫星 B、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C、焦裕禄治理河南省兰考县 D、屠呦呦领导团队发现青蒿素
  • 25.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电脑键盘打字的流行,汉字书写由持笔变为大部分由电脑完成,造成了国人提笔忘字,汉字书写能力下降,汉字书写也“渐行渐远”。这反映出互联网

    (    )

    A、大大缩小了人类生活空间 B、一定程度上冲击传统文化 C、减少了人类获取知识途径 D、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0分)

  • 26.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和发展新政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面临着严峻的内外形势:外部有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威胁;内部由于多年战乱,经济残破,困难重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①____,开展了②____。

    ——摘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到1957年底,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现代工业骨干企业开始一个个建立起来;一大批能源基地和工业化原料基地的建立,使我国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一大批工矿企业在内地兴建,使旧中国工业过分偏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初步得到改善。“一五”期间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

    ——摘编自《中共党史简明读本(2016年版)》

    材料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为打破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遏制,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条件,开展了积极的外交活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步”实现的时间和标志、“第二步”实现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面对严峻的内外形势,中共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两项重大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两大举措的共同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实施的目的,列举“‘一五’期间工业建设取得的成就”两例。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采取了怎样的外交政策?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哪些重大举措提高了自己的国际地位?
  • 27.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

    材料二:苏联前总理雷日科夫在评价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时说:“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中国正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稳步前进。”

    材料三:“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是“和而不同”文化观念在民族政策中的体现,成为中国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策略。

    材料四:不管大陆还是港,澳、台地区,都只有一个中央人民政府,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下的一级地方政权,它们与中央人民政府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是根据中国国情来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光辉范例。

    ——胡维革、胡晓岩《关于香港回归祖国的思考》

    (1)、材料一中“代表们”参加的是什么会议?哪一制度的确定使“人民有了各项权利”?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这条“正确的道路”指的是什么?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有哪些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新中国实践这一理念的“治国策略”是什么?哪一文献将这一策略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香港回归祖国”的原因有哪些?
  • 2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现代史上,1978年是一个十分微妙和关键的年代……中国的发展主轴已经向经济成长转移。

    ——摘自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材料二:经济特区要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经济特区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是对外经济交流最活跃的地区,也是最能代表改革开放形象的地区。经济特区要继续发挥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作用,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同各国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往来,共建开放性世界经济。

    ——摘自中央文献出版社《论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三:中国经济的腾飞,既有诸多“内因”,也有经济全球化这个“外因”。40年来,中国逐步改变了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由游离其外到积极拥抱。中国的改革开放均以重大历史事件作为起点逐步深入:一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二是邓小平南方谈话;三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四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摘编自苏格《全球化与中国的改革开放》

    材料四: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多场多边会议,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1978年“中国的发展主轴已经向经济成长转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座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根据材料二概括“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中的重要作用。
    (3)、据材料三指出,我国经济腾飞的“外因”是什么?我国对这一“外因”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带来的影响?
    (4)、“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怎样的“外交布局”?根据材料四,谈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有何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