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9-04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 1. 有人评价,秦朝与隋朝是两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朝代,它们就像两颗耀眼的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瑰丽绚烂,照亮了夜空。这两个王朝的共同点是( )
    A、都是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王朝 B、都在长安定都 C、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实现了统一 D、都实行科举制
  • 2. 如图这条河深深影响到以后各个王朝的命运,并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下列对其说法正确的是( )

    A、沟通南北,加强统治 B、北抵余杭,南至涿郡 C、通达东西,防卫长安 D、抵御匈奴,严守边疆
  • 3. 《旧唐书•李密传》中这样描述隋炀帝:“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之所以这样说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 )
    A、开凿运河 B、设进士科 C、厉行节俭 D、统治残暴
  • 4.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唐太宗则有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他们主张的相似之处是( )
    A、中央集权 B、以民为本 C、君贵民轻 D、虚心纳谏
  • 5. 如图是某小组制定的唐朝的折线图,其中①②处应填写的是( )

    A、唐朝建立开元盛世 B、隋朝灭亡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贞观之治 D、开皇之治开元盛世
  • 6. 据记载,这种农具“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这说明这种农具的动力来源是( )
    A、人力 B、风力 C、水力 D、畜力
  • 7. 《新全球史》中记述:“唐朝初期,绝大多数官员都出身贵族。然而到唐朝后期,教育机会广泛存在,官员们更多地来自普通人家。”据此可知唐朝( )
    A、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B、选拔人才更加公平 C、社会风气日益开放 D、贵族官员备受打压
  • 8. 著名学者吕思勉认为“唐代天宝之乱,原因孔多,边兵之重,要为其大者”。据此判断该学者认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A、边关将领军权太重 B、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C、天宝朝政日趋腐败 D、君主专制遭到削弱
  • 9. 如图中的人物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下列对其说法正确的是( )

    A、开元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最终到达天竺 B、携带大量佛经回国,亲自撰写《大唐西域记》 C、曾在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D、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 10. 某著名学者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流冕,披流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该帝王建立的政权是( )
    A、西夏 B、大辽 C、南宋 D、北宋
  • 11. 此后宋辽两国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这里的“此后”是指( )
    A、宋金议和后 B、宋夏议和后 C、宋元议和后 D、澶渊之盟后
  • 12. 景德镇陶瓷大学是全国唯一一所以陶瓷命名的多科性大学,是全国首批31所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之一。制瓷业在该地的兴起可以追溯到( )
    A、唐朝时期 B、五代时期 C、北宋时期 D、南宋时期
  • 13. 唐代孙思邈的著作中有用2两硫磺、2两硝石分别研细再加上3个碳化皂角子,即能点燃起火的记载。该记载近似于一种化学配方,利用它可以制作出( )
    A、纸张 B、泥活字 C、火药 D、指南针
  • 14. 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材料表明元朝为加强辽阔疆域内的联系设置了( )
    A、科举制 B、驿站 C、行省制 D、刺史
  • 15. 1271年,他发布《建国号诏》,正式定国号为大元,取自于《易经•乾篇》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这句话。下列关于该王朝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确定国号的是成吉思汗 B、山东属于当时的行省 C、推行了重文轻武的政策 D、回族在这一时期形成
  • 16. 如图档案中的人物经历坎坷,但是最终造反成功,统一全国。下列关于该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人物档案

    外号:朱重八

    性别:男

    民族:汉

    职业:皇帝

    主要经历:1328年-1344年放牛

    1344年-1347年做和尚

    1352年-1368年造反

    A、攻占元大都后他将都城定在应天府 B、他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 C、他委派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 D、他联合清军在山海关打败了李自成
  • 17.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宋应星1352年-1368年撰写的《天工开物》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以上著作的共同点是( )
    A、都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 B、都注重实用性和总结性 C、促进了古代手工业发展 D、促进了古代商业的发展
  • 18. 明代长城的修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挖壕筑墙省工省料,以一道或多道绵延伸展的墙体为干线,构建了多层次、纵深的防御体系。这体现了长城是(    )
    A、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B、地区交流的重要通道 C、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 D、商品贸易的主要场所
  • 19. 毛泽东评价一位农民起义领袖:“当时陕北大饥,自成乘机而起,……后被三桂引清兵入关,迫至无路可走。这可见李自成是代表农民利益的。不过他们的举动,多为暴动,是其失败之主要原因也。”据此判断毛泽东认为( )
    A、当时起义的导火线是朝政腐败 B、李自成代表了农民利益 C、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 D、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骄傲
  • 20. 楹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是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第一副艺术独创。右边两组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共同之处是( )                                                                  

    第一副

    荐热血拼身守土,龙船震鼓鼙,敢令重洋倭寇灭;

    展素心无意封侯,虎胆卫家国,但求万里海波平。

    第二副

    东海望澎台,风景不殊,举目由河山之意;

    南天留祀宇,雄途虽渺,称名则妇孺皆知。

    A、捍卫了国家的主权 B、加强了明朝对外交往 C、抗击了西方的侵略 D、打破了闭关锁国限制
  • 21. 1686年,康熙帝命前方将领晓谕俄军:“尔罗刹外国人,贪利弃命,扰我边疆,今大兵复至,当速降,如不降则尽诛之”。与康熙帝的这次“晓谕”密切相关的军事行动是( )
    A、雅克萨之战 B、漠北之战 C、平定噶尔丹叛乱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 22. 清朝前期,出现的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吴江盛泽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城市汉口、以及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的苏州的情况,反映了当时( )
    A、城市街道拥挤不堪 B、农业生产受到制约 C、清朝前期商业发达 D、地方人口增长迅速
  • 23. 清朝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雍正帝因此将其革职,又派人查他的诗集,以诽谤朝廷的罪名将其治罪。这反映清朝前期(    ) 
    A、大兴文字狱 B、实行八股取士 C、建立厂卫制度 D、推行闭关锁国
  • 24. 《葬花吟》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这部小说是(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 25. 如图展示了两幅经典京剧脸谱及说明,据此可知,京剧脸谱所具有的特点是( )                                                                  

    包拯:因民间传说他能夜下阴曹,故而在其额头画一弯月,寓意清正廉明。

    秦桧:在眉间印堂部位画一红色圆球附以黑色皱纹,表现其“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的特点,喻其奸诈。

    A、暗含人物褒贬 B、表现人物地位 C、注重写实表达 D、描绘手法从简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0分)

  •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太祖认为元朝的中央体制很不理想,特别是中书省的丞相权力过大,“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容易使皇权旁落。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权力太重。……因此,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目的就是集中皇权,使“权不专于一司”“事皆朝廷总之”。

    ——宁欣《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个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

    ——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材料三: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于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雍正帝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明太祖实行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太祖在中央改革的措施有哪些?
    (2)、材料二体现了明朝的哪一举措?当时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称什么?如果你是当时的命题考官,按规定你拟定的考试题目必须出自哪些经典?
    (3)、材料三中的“中枢权力机关”是?其职能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它的设置产生了什么影响?
  •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当时,正值明朝国势蓬勃上升的重要时期,经济实力十分壮大。造船业的空前发达,航海技术的长足进步,罗盘针的广泛用于航海。成祖朱棣,为宣扬国威,于是决定派使臣率船队出海远航。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三:                                                                   

    中外科技发明成果比较表

    时期

    科技发明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公元1-1500年

    157

    98

    59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53

    (1)、材料一所示是哪一航海路线图?这次远航最远到达哪里?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这一远航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这次远航开创了哪一海上交通线?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现象?清朝时期这一现象犹为突出,主要因为清朝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4)、综合以上信息,你得到什么启示?
  • 28.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如表是中国古代部分朝代民族交往的部分史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古代部分朝代民族交往的史实                                                  

    时间

    事件

    641年

    文成公主嫁到吐蕃

    1281年

    设置澎湖巡检司

    1288年

    总制院改称宣政院

    1653年

    顺治帝册封“达赖喇嘛”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3年

    清军统一台湾

    1684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

    1713年

    康熙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1727年

    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

    1885年

    台湾正式建省

    (1)、我国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设置的行政机构是什么?该机构何时设立?明朝时哪一殖民国家入侵了台湾?
    (2)、任意选择大事年表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观点,加以阐述或者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