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9-04 类型:中考真卷
一、选择题(共24分,每小题1分)
-
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言必行,行必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上言论来自(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2. 范文澜《中国通史》:“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属于秦朝创建的制度有( )A、分封制 B、皇帝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3. 下图为汉代画像砖《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汉武帝把这样的办学经验推向全国。图文信息反映汉武帝时( )A、推崇诸子百家学说 B、禁锢人们思想言行 C、利用考试选拔官员 D、重视儒学人才培养4.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国家实现统一 B、南方条件优越 C、对外交往发达 D、北方人民南迁5. 《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魏主改革的措施是( )A、说汉话 B、改汉姓 C、通婚姻 D、易汉服6. (唐)杜佑《通典》记载:“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材料反映大运河的开通( )A、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B、有利于中外经济往来 C、加强了南北地区联系 D、维护了社会秩序安定7. 下图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图中②处出现的我国古代盛世局面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8. 《东京梦华录》记载:自州桥南去,当街水饭、干脯。梅家、鹿家鹅鸭鸡兔、肚肺、鳝鱼等,每个不过十五文。至朱雀门,白肠、红丝、辣萝卜……各类小吃不计其数,丰富多彩。材料反映宋朝( )A、商品经济繁荣 B、市民生活富裕 C、奢靡之风盛行 D、社会阶层分化9.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澎湖巡检司的朝代是( )A、西汉 B、唐朝 C、元朝 D、清朝10. 为缓解因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压力,明清时期从美洲引进并推广了高产农作物。主要有( )
①马铃薯 ②占城稻 ③玉米 ④胡豆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11. “它设立于雍正年间,为清代所独创,它直接听命于皇帝,随时承旨,随时草诏办理。”材料反映了清朝( )A、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B、军机处拥有最高决定权 C、雍正弱化了君主权力 D、对外实行“闭关锁国”12.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幅挽联哀悼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 )A、林则徐 B、左宗棠 C、邓世昌 D、谭嗣同13. 下图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下列描述最准确的是( )A、高歌猛进 B、奄奄一息 C、朝气蓬勃 D、夹缝求生14. 1950年8月,泰州人柳溥庆所在的北京人民印钞厂接到印制“国家名片”的紧急任务,在没有相应印制设备的情况下,他带领工人改造印制机器,创新工艺流程,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因此,他当年获评新中国第一届全国劳模。这一事件折射出( )A、新政权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 B、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顺应民心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顺利实施15. 1984年7月,为打破经营困境,北京天桥百货商场进行股份制改革。首批发行的300万元股票,很快被认购一空。股份制改革后,商场有了资金,有了经营自主权,经营规模和效益都大幅提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行 C、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影响 D、区域地理位置相对优越16. 于建芳回忆说:“我们的态度很坚决,必须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零时零分零秒准时奏响中国国歌。我们已经等了一百多年了,一秒钟都不能再等了。”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开国大典 B、香港回归 C、澳门回归 D、北京奥运17.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伟大的红色精神,共同构成我们党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下列时代精神,按照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红船精神 ②特区精神 ③长征精神 ④“铁人”精神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①③④② D、③②①④18. 学习历史要基于史实得出客观的结论。下列结论与史实相符的是( )A、《汉谟拉比法典》——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B、《十二铜表法》——完全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C、《拿破仑法典》——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 19世纪中期,对工人阶级的问题做出下列回答的是( )工人阶级的问题
回答
社会不公平的根源是什么
生产资料私有制
如何改变不公平的现状
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
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1787年宪法》 D、《共产党宣言》20. 下图取材于某学生创作的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漫画。对农奴获得“如此自由”理解正确的是( )A、共同分享土地、权力和财富 B、受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反对 C、是通过自下而上方式实现的 D、仅仅指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21. “如果这个国家可以分裂为两个,就可以分裂成3个、4个、6个、12个,林肯政府发动战争的理由是,南方违背了国家的统一,违背了宪法和多数人统治的原则。”这段话表明美国南北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废除黑人奴隶制 B、维护国家统一 C、为缓和南北矛盾 D、建立世界霸权22. 《震撼世界的十天》一书是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里德在亲历十月革命后写成的纪实作品,被誉为“研究十月革命的经典文本”。十月革命带给当时世界最大的“震撼”是社会主义( )A、由理想变成现实 B、工业化成功实现 C、计划经济的形成 D、从暴力走向和平23. 某班进行历史主题学习,列出了如下学习内容。请你在下列选项中选出一个合适的主题( )主题:____
内容:①欧洲的联合
②日本的崛起
③美国“新经济”的出现
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A、一战后初期的世界 B、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C、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D、经济全球化面临严峻挑战24. 2023年博鳌亚洲论坛以“不确定的世界:团结合作迎挑战,开放包容促发展”为主题,共商疫情后亚洲与全球的发展大计,促进国际团结与合作。材料表明当今世界( )A、国际政治新秩序已形成 B、美国失去世界霸主的地位 C、发展中国家起主导作用 D、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二、非选择题(共26分)
-
25. 科技创新是国家强盛之基、民族进步之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 造纸工艺流程图(部分) 图2 泥活字版
材料二
材料三 整体而言,计划经济时期的技术引进,以自主研发为主体、以快速实现技术追赶并建立完整工业体系为目标。中国在这一时期所选择的是一条植根于独立自主的技术进步路线,在一些高精尖技术领域进行了艰难的研发和攻关。
——摘编自王丹莉《新中国技术引进的历史检视》
材料四 随着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企业的崛起,美国开始了对华科技企业的种种打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随着我国科技强国的加快建设,美国正不断调整对华科技政策。中美科技的竞争仍在继续,智慧应对是我们的不二选择。
——摘编自陈淑梅《中美科技竞争的态势与前景》
(1)、中国古代有很多对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科技成就。写出图1造纸术的改进者和图2科技的发明者。(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科学在近代中国传播的方式并分析原因。(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技术发展的特点。举出20世纪六七十年中国在“高精尖技术领域”的一例非凡成就。(4)、根据材料四,中国如何应对中美之间的科技竞争?26. 对比同类历史事件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图1江南制造总局 图2上海轮船招商局 图3明治政府扶植的八幡制铁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摘自《李鸿章致总理衙门书》
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军事;大学归功于美国。
——《资本的年代》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创办近代企业时提出的口号。(2)、根据材料二,比较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3)、“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是德相俾斯麦在19世纪60年代初,对中日未来发展的预测。你赞同吗?请说明理由。27. 某班历史探究小组绘制了一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世界与中国”时间轴。材料
世界史发展进程
(部分大事记)
中国抗战进程
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1933年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1936年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
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
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
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
1945年5月德国战败
1945年8月,美国投放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
1935年8月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
1938年3-4月台儿庄战役
1938年5-6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1940年下半年百团大战
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
1945年4-6月中共七大
1945年8月中国战场反攻
(1)、从中国抗战进程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作用,并举一例进行实证。(2)、从世界史发展进程看,经济大危机是怎样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3)、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事件,围绕“合作”拟定一个观点,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