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对联等文化文学常识
试卷更新日期:2023-09-03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B、江右,古时以面朝北为准,右为东,左为西。因此,古人把长江之西称为“江左”,长江之东称为“江右”。 C、年号用于纪年,开始于汉武帝,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明清两代,一个皇帝(明英宗、皇太极除外)只能有一个年号。 D、三鼓,即三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三鼓,是指23点至次日1点。2.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君子:本是对古代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文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金:特指金子。“金就砺则利”中的“金”指古代的金银铜一类的钱。 C、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D、《荀子》是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3. 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如李密的《陈情表》等。 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职之意,而“除”也是授予官职之意。“东宫”指代太子,因为太子居于东宫,故称。 C、“孝廉”“是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从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人,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D、“期功”是古代丧服的名称。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七个月。服丧时间的长短可表明亲属关系的远近。4. 将下列选项中的人物填入图中的①②③④处,正确的一项是( )A、①王安石;②秦观;③欧阳修;④司马光 B、①欧阳修;②司马光;③秦观;④王安石 C、①秦观;②欧阳修;③司马光;④王安石 D、①司马光;②王安石;③欧阳修;④秦观
二、文言文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信侯出走,与司空马之赵,赵以为守相。秦下甲而攻赵。司空马曰:“大王裂赵之半以赂秦,秦不接刃而得赵之半,秦必悦。内恶赵之守, 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 , 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臣请大王约从。 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赵王曰:“前日秦下甲攻赵,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今又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司空马曰:“臣少为秦刀笔 , 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将。司空马曰:“臣效愚计,大王不用,是臣无以事大王,愿自请。”司空马去赵,渡平原。平原津令郭遗劳而问:“秦兵下赵,上客从赵来,赵事何如?”司空马言其为赵王计而弗用,赵必亡。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赵何时亡?”司空马曰:“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韩仓果恶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使韩仓数之曰:“将军战胜,王觞将军。将军为寿于前而捍匕首,当死。”武安君曰:“繓病病钩,身大臂短,不能及地,起居不敬,恐惧死罪于前,故使工人为木材以接手。上若不信,缀请以出示。”出之袖中,以示韩仓,状如振相,缠之以布。“愿公入明之。”韩仓曰:“受命于王,赐将军死,不赦。臣不敢言。”武安君北面再拜赐死,缩剑将自诛。衔剑征之于柱以自刺。武安君死,五月赵亡。平原令见诸公,必为言之曰:“嗟嗌乎,司空马!” 又以为司空马逐于秦,非不知也;去赵,非不肖也。赵去司空马而国亡。国亡者,非无贤人,不能用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外恐诸侯之A救B秦C必受D之E秦受地F而却兵G赵H守半国I以自存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A、刀笔,指刀笔吏,即主办文案的官吏。古代记事于案策,谬误用刀削除,故称“刀笔”。 B、“赵王不能将”的“将”和“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的“将”含义相同,指以……为将军。 C、“王觞将军”中的“觞”,与“引壶觞以自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觞”含义相同。 D、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文中指武安君向赵王回敬酒。(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A、赵国代理丞相司空马,向赵王献上割让半数国土换秦国撤兵的计策,被赵王以以前贿赂秦国却始终逃不脱秦兵的逼迫为由而断然拒绝。 B、司空马曾经请求获得赵国的兵权,带领赵国全军抗击秦军,但没有获得赵王的允许,司空马感觉自己无用武之地,就向赵王请求离开赵国。 C、司空马向郭遗预言,赵国会因武安君被杀而撑不过半年就灭亡。果然赵王听信谗言,赐死武安君,然后赵国在武安君死后五个月灭亡。 D、武安君面对韩仓的逼迫,先是用患了曲挛之疾,无法行跪拜之礼为自己辩解,接着恳求韩仓能够理解自己,最后以嘴含剑,自刺而死。(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
②又以为司空马逐于秦,非不知也;去赵,非不肖也。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潜斋先生姓应氏,讳撝谦,字嗣寅,仁和人也。
先生生而有文在手为八卦。少即偕同志虞畯民等为狷社。后交沈朗思,称莫逆。母病,服勤数,母怜之曰:“吾为若娶妇以助若!”先生终不肯入私室。母卒除丧 , 始成礼。于遗经皆实践而力行之,终身无疾言遽色。所居仅足蔽风雨,箪瓢(补充﹣﹣箪食壶浆: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屡空,恬如也。
一日,见梁上白蛇堕地;曰:“此兵象也。”奉亲逃之山中。既遭丧乱,自以故国诸生 , 绝志进取,益尽力著书。
康熙戊午,阁学李公天馥、项公景襄以博学鸿儒。先生举床以告有司曰:“某非敢却聘,实病不能行耳。”乃免征。范忠贞公承谟继抚浙,又欲荐之,先生遂称废疾。同里姜御史图南视鹾①归,于故旧皆有馈。尝再致先生不受偶遇诸涂方盛暑先生衣木棉衣蕉萃踯躅。御史归,投以越葛,曰:“雅知先生不受人丝粟;然是戋戋者,非自盗泉来也。”先生谢曰:“笥②尚有絺綌③ , 昨偶感寒,欲其汗耳。”竟还之。
先生坐卧小楼中,一几一榻,书册外,无长物。弟子甚多,因以楼上、楼下为差如马融例。里中一少年使酒,忽扣门求听讲;先生许之。居三日,不胜拘苦去,使酒如故。偶醉,持刀欲击人,汹汹莫能阻。忽有人曰:“应先生来!”其人颇失魄,投刀垂手,汗浃背。先生抚之曰:“一朝之忿,何至此!盍归乎!”其人俯首谢过去。
先生卒于康熙二十六年,春秋六十有九。病革,尚手辑《周忠毅公传》,未竟而卒。平生不喜陆、王之学。其论太极,于程、朱亦不尽同。其所著《周易集解》,皆独具心得之言。他若《诗传翼》、《春秋传考》、《古乐书》、《论孟拾遗》、《朱子集要》凡十余种,各有精义。又撰《教养全书》四十一卷,仿《文献通考》例,而明代事实尤详。平湖陆清献公尝两会先生于武林,与论学术源流甚契,先生亦命二子访清献于西湖寓次。其卒也,清献祭以文。先生歾后,河阳赵公士麟刻其遗集行世。
(节选自李元度《清先正事略选•卷三》,有删改)
【注】①鹺(cuó):盐。②笥(sì):盛饭食或衣物的竹器。③絺綌(chīxì):葛布衣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A、尝再致/先生不受/偶遇/诸涂方盛暑/先生衣棉衣/蕉萃踯躅 B、尝再致先生/不受/偶遇诸涂/方盛暑/先生衣棉衣/蕉萃踯躅 C、尝再致/先生不受/偶遇/诸涂方盛暑/先生衣棉衣蕉萃/踯躅 D、尝再致先生/不受/偶遇诸涂方盛暑/先生衣棉衣蕉萃/踯躅(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除丧:古代在父母去世之后,由守丧时的穿着丧服变为穿着吉服。指守孝期满。 B、箪瓢:指盛饭食的箪和盛饮料的瓢,借指饮食。《论语》有“一箪食,一瓢饮”句。 C、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不含太学生。 D、程朱:指北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二程的学说被朱熹继承,世称“程朱学派”。(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应撝谦所居住的地方只能遮挡风雨,说明他的生活非常贫困,但他能够泰然处之。 B、应先生看到房梁上的白蛇掉到地上,认为这是战争的征象,便侍奉双亲逃到山中。 C、应先生弟子很多,他就像东汉马融一样,以楼上、楼下来区分教学和起居的地方。 D、应先生去世时六十九岁。病情危急时,亲自编辑《周忠毅公传》,完成后就去世了。(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先生抚之曰:“一朝之忿,何至此!盍归乎!”其人俯首谢过去。
②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始吾居乡,有病寒而咳者,问诸医,医以为虫,不治且杀人。取其百金而治之,饮以虫药,攻伐其肾肠,烧灼其体肤,禁切其饮食之美者。期月而百疾作内热恶寒而咳不止累然真虫者也又求于医医以为热授之以寒药旦朝吐之暮夜下之于是始不能食惧而反之,则钟乳、乌喙杂然并进,而漂疽、痈疥、眩瞀之状,无所不至。三易医而疾愈甚。里老父教之曰:“是医之罪,药之过也。子何疾之有!人之生也,以气为主,食为辅。今子终日药不离口,臭味乱于外,而百毒战于内,劳其主,隔其辅,是以病也。子退而休之,谢医却药而进所嗜,气完而食美矣,则夫药之良者,可以一饮而效。”从之,期月而病良已。
昔之为国者亦然。吾观夫秦自孝公以来,至于始皇,立法更制,以镌磨锻炼其民,可谓极矣。萧何、曹参亲见其斫丧之祸,而收其民于百战之余,知其厌苦、憔悴、无聊,而不可与有为也,是以一切与之休息,而天下安。始参为齐相,召长老诸先生问所以安集百姓,而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请之。盖公为言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而舍盖公,用其言而齐大治。其后以其所以治齐者治天下,天下至今称贤焉。
吾为胶西守,知公为邦人也,求其坟墓、子孙而不可得,慨然怀之。师其言,想见其为人,庶几复见如公者。治新寝于黄堂之北,易其弊陋,重门洞开,尽城之南北,相望如引绳 , 名之日盖公堂。时从宾客僚吏游息其间,而不敢居,以待如公者焉。
(节选自苏轼《盖公堂记》,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期月而百疾作内热/恶寒而咳不止/累然真虫者也/又求于医/医以为热/授之以寒药/旦/朝吐之暮/夜下之/于是始不能食/ B、期月而百疾作/内热恶寒/而咳不止/累然真虫者也/又求于医/医以为热/授之以寒药/旦/朝吐之暮/夜下之/于是始不能食/ C、期月而百疾作/内热恶寒/而咳不止/累然真虫者也/又求于医/医以为热/授之以寒药/旦朝吐之/暮夜下之/于是始不能食/ D、期月而百疾作内热/恶寒而咳不止/累然真虫者也/又求于医/医以为热/授之以寒药/旦朝吐之/暮夜下之/于是始不能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乌喙,此处指中药附子,因为其块茎形似乌鸦的嘴而得名。 B、孝公,指秦孝公,贾谊曾在《过秦论》中称赞他重用商鞅,改革内政。 C、是以,文中指因此,与《陈情表》“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的“是以”词义不相同。 D、引绳,特指木工拉墨线,和“巧匠引绳如解玉”的“引绳”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患风寒咳嗽的乡人为治疗自己的病情找了不同的医生,结果身体时好时坏,最终竟然越来越严重了。 B、乡里老人认为药的味道让病人的味觉变得不正常,服用药物后,药物毒性又损坏了他的内脏功能。 C、作者从乡人治病一事中感悟到先贤治国理政的道理,并以曹参治齐和辅佐汉朝受人称赞为例佐证。 D、作者赞美盖公,平时师法他的言论,想象他的为人,并在黄堂的北面整治新的寝室,起名“盖公堂”。(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是医之罪,药之过也。子何疾之有!
②时从宾客僚吏游息其间,而不敢居,以待如公者焉。
(5)、乡里老人建议病人怎样治好自己的病?请简要分析。8. 文言文阅读仁宗洪熙元年春正月壬申朔 , 上御奉天殿,朝群臣,命礼部、鸿胪寺不作乐。先是,礼部尚书吕震请 于上,宜受贺作乐如朝仪,上不从。震固请之,大学士杨士奇、杨荣、黄淮、金幼孜皆言陛下言是。震曰: “四方万国之人,远朝新主,皆欲一观天颜,圣上固孝诚至,亦宜勉徇下情。”上顾士奇等曰:“礼过矣。” 对曰:“诚如圣谕,必欲俯徇舆情,亦不宜备礼。 ”上从之。明日,召士奇等谕曰:“为君以受直言为明, 为臣以能直言为忠。 自今朕行有未当,但直言之,毋以不从为虑。 ”各赐钞文币。颁诏天下,罢山场、 园 林、湖池、坑冶,听民采取,悉照洪武年间例办纳。大理寺少卿戈谦言事过激, 吕震等交奏其沽名,上颇 厌之,杨士奇以主圣臣直,从容为上言之,且曰: “谦虽昧于大体,盖亦感恩图报耳。 ”上遂待谦如初,
命百官毋以谦为戒, 已而召谦为副都御史。时有中官采木四川扰民者,召谦谕曰:“ 尔素清直,其为朕穷 治之,勿怀疑畏。 ”夏四月,有至自南京者,言徐淮、山东民多乏食,而有司催科方急。上命杨士奇草诏 蠲恤,士奇言: “不可不令户部、工部与闻。 ”上曰: “姑徐之,救民如拯溺,不可须臾缓。有司虑国用 不足,必持不决。 ”因命中官给笔札,士奇就西角门草诏。上览毕,即遣使赍行。顾士奇曰:“卿今可语 部臣,朕悉免之矣。”左右或言宜有分别,庶不滥恩。上曰:“恤民宁过厚,为天下主,可与民较锱铢耶! ” 时近臣有进言太平之政者,杨士奇进曰:“流徙未归,疮痍未复,远近犹有艰食之民,须休养数年,庶几 人得其所。 ”上嘉纳之,复谕蹇义等曰:“曩与卿‘绳愆纠谬'银章,惟士奇封入五疏,余皆无有, 岂朝政 果无阙,生民果皆安乎? ”诸臣顿首谢。每边将陛辞,辄戒曰:“ 民力罢矣毋贪功脱扰塞下驱之而已。 ”用法尚宽厚,然深恶赃吏,每戒法司曰:“ 国家恤民,必自去赃吏始。 ”在位仅十月,而百政具举云。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宣致治》)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出这三处的字母。民 A 力 B 罢 C 矣 D 毋 E 贪 F 功 G 脱 H 扰 I 塞 J 下 K 驱 L 之 M 而 N 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月壬申朔 ”和“戊申晦,五鼓 ”(《登泰山记》 )中的“朔 ”和“晦 ”分别指农历每月初一和最后一天。 B、“诚如圣谕 ”与“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子路、 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的“如 ”不同。 C、“上颇厌之 ”与“ 山不厌高 ”(《短歌行》)的“厌 ”相同,与“暴秦之欲无厌 ”(《六国论》)的“厌 ”不同。
D、陛辞,既指朝官离开朝廷,上殿辞别皇帝;也指面见皇帝辞官。文中“ 陛辞 ”指的是前者。(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接受群臣朝拜时,明仁宗要求相关部门取消奏乐,杨士奇等人对此表达了赞同支持;此前吕震坚持认为皇帝受贺时应该奏乐,仁宗拒绝了他。 B、大理寺少卿戈谦说话过激,一度让明仁宗不满;杨士奇劝谏说戈谦识大体且知恩图报,后来仁宗待戈谦像原来一样,还任命他担任副都御史。 C、有近臣进言称当今是太平之政,杨士奇反对这一说法,认为国家灾难未消,还有百姓生活艰难,需要数年的休养生息,才能人人安居乐业。 D、明仁宗曾发给蹇义等人"绳愆纠谬"银章,意在让他们发现并指出朝政之失,但他们无所作为,仁宗对比多次上疏的杨士奇,批评了他们。(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尔素清直,其为朕穷治之,勿怀疑畏。
②恤民宁过厚,为天下主,可与民较锱铢耶!
(5)、文中明朝皇帝的庙号为“仁宗 ”,请简要概括他对百姓“仁 ”的具体表现。9. 文言文阅读孟光字孝裕,河南洛阳人,汉太尉孟郁之族。灵帝末为讲部吏。献帝迁都长安,遂逃入蜀,刘焉父子待以客礼。博物识古,无书不览,尤锐意三史长于汉家旧典好公羊春秋而讥呵左氏每与来敏争此二义光常譊譊讙咋。
先主定益州,拜为议郎,与许慈等并掌制度。后主践阼 , 为符节令、屯骑校尉、长乐少府,迁大司农。延熙九年秋,大赦,光于众中责大将军费祎曰:“夫赦者,偏枯之物,非明世所宜有也。衰弊穷极,必不得已,然后乃可权而行之耳。今主上仁贤,百僚称职,有何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 而数施非常之恩,以惠奸宄之恶乎?又鹰隼始击,而更原宥有罪,上犯天时,下违人理。老夫耄朽,不迭治体,窃谓斯法难以经久,岂具瞻之高美,所望于明德哉!”祎但顾谢踧踖而已。光之指摘痛瘁,多如是类。故执政重臣心不能悦,爵位不登;每直言无所回避,为代所嫌。太常广汉镡承、光禄勋河东裴俊等,年资皆在光后,而登据上列,处光之右,盖以此也。
后进文士秘书郎郤正数从光谘访,光问正太子所习读并其性情好尚,正答曰:“奉亲虔恭,夙夜匪懈,有古世子之风;接待群僚,举动出于仁恕。”光曰:“如君所道,皆家户所有耳;吾今所问,欲知其权略智调何如也。”正曰:“世子之道,在于承志竭欢,既不得妄有所施为,且智调藏于胸怀,权略应时而发,此之有无,焉可豫设也?”光解正慎宜,不为放谈,乃曰:“吾好直言,无所回避,每弹射利病,为世人所讥嫌;省君意亦不甚好吾言,然语有次。今天下未定,智意为先,智意虽有自然,然亦可力强致也。此储君读书,宁当效吾等竭力博识以待访问,如博士探策讲试以求爵位邪!当务其急者。”正深谓光言为然。后光坐事免官, 年九十余卒。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十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尤锐意三史/长于汉家旧典/好公羊春秋而讥呵/左氏每与来敏争此二义/光常譊譊讙咋。 B、尤锐意三史/长于汉家旧典好/公羊春秋而讥呵左氏/每与来敏争此二义/光常譊譊讙咋。 C、尤锐意三史/长于汉家旧典好/公羊春秋而讥呵/左氏每与来敏争此二义/光常譊譊讙咋。 D、尤锐意三史/长于汉家旧典/好公羊春秋而讥呵左氏/每与来敏争此二义/光常譊譊讙咋。(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践祚,即践阼,走上阼阶主位,指皇帝即位、登基。跟“受禅”的意思有区别。 B、倒悬之急,指人被倒挂起来的危急状况。比喻极其困难、危险的处境。文中亦是此意。 C、“祎但顾谢踧踖而已”的“谢”指谢罪,与《孔雀东南飞》中“多谢后世人”的“谢”相同。 D、储君,被指定的君位继承者。 也称储副、储宫。储君不一定是太子。(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孟光博识多知,对历史非常了解,所以在汉灵帝末年被任命为讲部吏,在刘焉父子那里受到礼待,被刘备任命为议郎。 B、延熙九年的秋天,颁布大赦令,孟光却认为:大赦天下,好比半边枯萎的物体,不是盛明之世所应该运用的。 C、孟光“好直言,无所回避”,所以一些执政大臣,心里都不高兴,以致他的官位还不如一些年轻人高。 D、盂光认为太子应该学习智谋,智谋才是太子最需要的东西。而侍候双亲虔诚恭敬,接待百官显示出仁慈宽厚等,是一般人都具有的品质。(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故执政重臣心不能悦,爵位不登;每直言无所回避,为代所嫌。
②且智调藏于胸怀,权略应时而发,此之有无,焉可豫设也?
10. 文言文阅读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久而无成。宣子欲攻之,问于伯华①。伯华曰:“外有军,内有事。赤也,外事也,不敢侵官。且吾子之心有出焉,可征讯也。”问于孙林甫,孙林甫曰:“旅人 , 所以事子也,唯事是待。”问于张老,张老②曰:“老也以军事承子,非戎,则非吾所知也。”问于祁奚,祁奚曰:“公族之不恭,公室之有回,内事之邪,大夫之贪,是吾罪也。若以君官从子之私,惧子之应且憎也。”问于籍偃,籍偃曰偃也以斧钺从于张孟日听命焉若夫子之命也何二之有释夫子而举是反吾子也叔向闻之,见宣子曰:“闻子与和未宁,遍问于大夫,又无决,盍访之訾祐?訾祏实直而博,直能端辨之,博能上下比之,且吾子之家老也。吾闻国家有大事,必顺于典刑,而访谘于耈老,而后行之。”司马侯见,曰:“吾闻子有和之怒,吾以为不信。诸侯皆有二心,是之不忧,而怒和大夫,非子之任也。”祁午见,曰:“晋为诸侯盟主,子为正卿,若能靖端诸侯,使服听命于晋,晋国其谁不为子从,何必和?盍密和,和大以平小乎!”宣子问于訾祏,訾祏对曰:“昔隰叔子违周难于晋国,生子舆为理,以正于朝,朝无奸官;为司空,以正于国,国无败绩。世及武子,佐文、襄为诸侯,诸侯无二心。及为卿,以辅成、景,军无败政。及为成师,居太傅 , 端刑法,缉训典,国无奸民,后之人可则,是以受随、范。及文子成晋、荆之盟,丰兄弟之国,使无有间隙,是以受郇、栎。今吾子嗣位,于朝无奸行,于国无邪民,于是无四方之患,而无外内之忧,赖三子之功而飨其禄位。今既无事矣,而非和,于是加宠,将何治为?”宣子说,乃益和田而与之和。
(节选自《国语·晋语八》)
【注】①伯华:羊舌赤,伯华是他的字。②张老:张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籍偃曰/偃也以斧钺从于张孟/日听命焉/若夫子之命也/何二之有/释夫子而举/是反吾子也 B、籍偃曰/偃也以斧钺从于张孟/日听命焉/若夫子之命也/何二之有/释夫子而举是/反吾子也/ C、籍偃曰/偃也以斧钺从于张孟日听命焉/若夫子之命也/何二之有/释夫子而举是/反吾子也 D、籍偃曰/偃也以斧钺从于张孟日听命焉/若夫子之命也/何二之有/释夫子而举/是反吾子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旅人,古代指客居他乡的人,现指旅行在途的人,奔走在外的人,文中的意思与现在有所不同。 B、公室,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家族,包括国君近亲三代范围之内亲属。同时,也指诸侯王国或政权。 C、家老,家臣室老,指卿大夫家族的家臣中的年长者,也泛指民间家族中的长者,文中指后者。 D、太傅,中国古代官职,是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位列三公之一。(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宣子与和大夫争夺田地,去询问张老,张老认为自己只辅佐军事,如果不是军事方面的问题,自己是不能干涉的。 B、祁奚认为自己是朝廷的官员,不能以公谋私,如果为范宣子办理私事,宣子可能表面上应承,而内心里却是憎恨的。 C、祁午认为范宣子是晋国的正卿,应该把精力放在平定诸侯上,若能使诸侯归顺晋国,就不会有人再违反他的命令了。 D、范武子辅佐文公、襄公称霸诸侯,完成晋、楚的会盟,使诸侯没有二心。等他做卿时,又辅佐成公、景公整饬军队。(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闻子与和未宁,遍问于大夫,又无决,盍访之訾祏?
②今既无事矣,而非和,于是加宠,将何治为?
(5)、对范宣子与和大夫的争执,众人的态度主要集中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简要回答1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 题。(白)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为集贤校理,月中,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 , 且多出宫人。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田布拜魏博节度使,命持节宣谕,布遗五百缣,诏使受之,辞曰:“布父雠国耻未雪,人当以物助之,乃取其财,谊不忍。方谕问旁午,若悉有所赠,则贼未殄,布赀竭矣。”诏听辞饷。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 深州围益急。居易上言,使李光颜将,可径薄贼,开弓高粮路,合下博,解深州之围。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
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文宗立,以秘书监召,封晋阳县.男.。太和初,二李党事兴。
杨虞卿与居易姻家,而善李宗闵,居易恶缘党人斥,乃移病还东都。起为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进冯翊县侯。会昌初,以刑部尚书致仕。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宣宗以诗吊之。遗命薄葬,毋请谥。居易被遇宪宗时,事无不言,多见听可, 然为当路所忌,遂摈斥,所蕴不能施,乃放意文酒。既复用,又皆幼君,偃蹇益不合,
居官辄病去,遂无立功名意。与弟行简、从祖弟敏中友爱。东都所居履道里,疏沼种树,构石楼香山,凿八节滩,自号醉吟先生,为之传。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当时士人争传。其始生七月能展书,九岁暗识声.律.。其笃于才章,盖天禀然。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卷四十四》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拔萃,唐代一种选官制度。选官期限未满,试判三条,合格授官的叫“拔萃”。 B、县男,唐朝设立的一种爵位的名称,从五品。后文的中“县侯”也是爵位名称。 C、从祖弟,从,堂房亲属。同一曾祖但不同祖父的同辈人之间,互称为从祖兄弟。 D、声律,既指诗赋的声韵格律,也是五声六律音乐的总称。本文中所指是后者。(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才华横溢。他的诗歌被当时士人争相传诵;著名诗人顾况自恃才华,很少推崇他人,但见到居易的文章后,也对他赞许有加。 B、白居易直言不讳。李师道献私款为魏征的孙子赎回故宅,白居易认为李师道是人臣,直言陛下“不宜掠美”,应成就李师道的美名。 C、白居易关心民生。杭州刺史任内,他修堤蓄水泄洪以利灌溉,舒缓旱灾之害,疏浚当地的六口水井,帮助解决杭州百姓的饮水问题。 D、白居易淡泊名利。他受命持节前去向田布宣布谕旨时,田布赠送他五百匹细绢,他予以拒绝。临死前,他遗命薄葬,也不必请谥号。(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
②布父雠国耻未雪,人当以物助之,乃取其财,谊不忍。
(4)、白居易做官入则直言进谏,出则造福一方,最终却“无立功名意”。结合文本简析他无意功名的原因。12. 文言文阅读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C、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D、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是古代帝王的谥号,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 B、“疏”是奏文的一种,是古代官员向皇帝进言以使下情上达的进谏文书。“疏”用途广泛,论谏、劝请、陈乞、待罪、推辞、辞官等,均可用“疏”。 C、“神器”指帝位,古人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D、“豫游”意为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游为“豫”,春天出游为“游”。(3)、下列对原文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提出全文的论点: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B、第二段重点论述历代元首“善始者繁”“克终者寡”的现象。 C、第三段提出人君必须做到“十思”,才能做到“垂拱而治”。 D、本文骈散结合,既有骈句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4)、请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①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②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13. 文言文阅读甲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侣鱼虾而友麋鹿 ,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前赤壁赋》)
乙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虫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余矣;而乃以赋鄙之 , 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
(节选自苏轼《答谢民师①书》
[注]①谢民师,名举廉,新淦(江西新干县)人,宋神宗元丰八年进士。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苏轼从海南遇赦北归,谢民师正在广东做官,曾带着信和旧作去拜见苏轼。这是苏轼的回信。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求物A之妙B如系风C捕影D能使是物了然E于心者F盖千万人G而不一遇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德"是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字,“周郎”是三国时东吴名将周瑜,“孟德之困于周郎”是指周瑜在赤壁击溃曹操一事。 B、“逝者如斯”的典故出自《论语·子罕》,“斯”指代“水”,“未尝往”意思是江水虽然在不断奔流,但前者去后者来,始终滔滔不绝,如同没有流去。 C、“是之谓辞达”中“达”与《促织》“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中的“达”都是动词,且两者含,义相同。
D、“升堂”的典故出自《论语·先进》,后世常用“升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升堂”指学问或技能已经达到一定境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客”举曹操之例,表述英雄人物不能与天地共存,于是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这些感慨为下文苏子心志的表白作了铺垫。 B、甲文苏子与客“主客问答”,苏子以“水”“月”设喻,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去理解人生的价值,其实体现了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C、乙文苏轼引用孔子的相关言语主要是为了阐明他的文章观:语言讲究文采的,才能流传开来;真正能做到“辞达”的也是有文采的。 D、乙文苏轼认为扬雄喜欢用艰深的文辞,来掩饰本来很浅近的道理,这正是“雕虫篆刻”之类的文章,而他的《太玄》《法言》已经有很大改变,因此可以被称为“经”。(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②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
(5)、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总结了自己的写作主张,文章要“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前赤璧赋》的写法符合他的主张吗?请简要分析。1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李商隐传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曾祖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祖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父嗣。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 , 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 , 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 , 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 , 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节选自《旧唐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B、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C、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D、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多与“名”的涵义相近或相辅,与“名”相表里,所以也称“表字”。 B、古代男子15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后泛指男子15岁左右的年纪。 C、古代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自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多以年号纪年。如文中的“开成二年”“会昌二年”“大中初”均采用帝王年号纪年法。 D、“迁”是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的词语之一,指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左迁”指降级。(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做了朝廷命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还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任职,又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B、李商隐幸得贵人助:令狐楚因为商隐是少年俊才而深加礼敬,使其与读书人交游;王茂元爱惜义山的才华,把女儿许配给他。 C、李商隐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又恰恰因为二人的党派之争陷入了困境,被令狐绹视为忘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 D、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进入令狐楚的幕府后才开始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他文思清丽,尤其擅写诔文和奠文。(4)、将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
②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