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训练培优卷:3.4 升华和凝华
试卷更新日期:2023-09-02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在北方的冬天,湿度较大的清晨会看到雾凇,形成雾凇的物态变化是( )A、汽化 B、液化 C、凝固 D、凝华2. 2023年3月16日,河南许多地区都出现了雨雪天气,此次雨雪天气对改善土壤墒情、保障小麦生长以及降低森林火险等级非常有利。下列生活现象与雪花形成的过程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A、衣柜里的樟脑丸逐渐变小 B、从冷藏室拿出来的可乐瓶“冒汗” C、阳光下的湿衣服逐渐变干 D、冬天,窗上结了漂亮的冰花3. 寒假里小宁在晨练时观察到以下现象:结冰的湖面上覆盖着薄薄的白雪,公园里的冰雕逐渐变小,回到温暖的室内眼镜片上会有小水珠,对这些现象的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湖面上的冰是凝华形成的,该过程吸热 B、白雪是凝固形成的,该过程吸热 C、冰雕逐渐变小,是升华现象,该过程放热 D、眼镜片上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该过程放热4. 如图所示的各种自然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A、冰雪消融 B、霜打枝头 C、大雾弥漫 D、露珠晶莹5.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伟大成就之一。古人通过观测天体运行,总结出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的规律,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诗句“一朝秋暮露成霜”,描述了“霜降”前后的气温变化。下列对诗句中所涉及的自然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露和霜都是固体 B、露是由霜熔化形成 C、霜是由露凝固形成的 D、霜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6. 二氧化碳气体若被加压、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白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叫干冰。干冰具有很好的制冷作用,可用于人工降雨,分析上面一段描述中物态变化的顺序是( )A、液化、凝固、熔化、汽化、液化 B、凝华、熔化、汽化、液化 C、凝华、升华、液化 D、液化、凝固、升华、液化7. 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关于水在循环中的三态变化分析错误的是( )A、阳光晒暖了海洋,海水吸热蒸发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 B、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固成小冰晶,小冰晶聚集变成雪花飘满大地 C、高空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相互聚集结成大水滴下降成为雨 D、积雪熔化成水,和其他降水一起渗入地下或汇入江河,大部分又流入大海8. “小雪”是24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意思是说,到“小雪”节气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故雪下得次数少,雪量也不大,所以称为小雪。下列现象中与雪的形成过程相同的是( )A、草叶上的露珠 B、美丽的雾凇 C、热水冒白气 D、冰雕变小了9. 题中的知识网络结构,为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呈现甲、乙、丙三种物态间的变化,根据知识网络结构所提供的信息。以下论述正确的是( )A、由乙状态到丙状态变化时,有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两种方式 B、示例中雾凇的形成过程中需要吸热,是凝华现象 C、分析题中所给信息,可知该物质在甲状态时是晶体 D、晨露的形成过程与该物质由甲到乙的变化过程相同10. 运输食品时,为了防止食物腐烂变质,常会放些干冰,这是利用干冰( )A、熔化吸热 B、升华吸热 C、凝固放热 D、液化放热11. 在试管中放少量固态碘,塞紧塞子后放入热水中。当固态的碘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后,将试管从热水中拿出,再放入凉水中,碘蒸气又会变为固态的碘。在上述实验中,碘经历的过程是(已知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约114℃,沸点约184℃。)( )A、熔化和凝固 B、汽化和液化 C、升华和凝华 D、吸热和放热12. 关于下列四幅图中的物态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
A、图甲:灯泡外壳发黑是由钨丝升华后凝固形成的 B、图乙:草叶上的露珠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C、图丙:水烧开时冒出大量的“白气”是由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D、图丁:流水形成的冰锥是由水凝华形成的13. rainbow分子冰淇淋如图所示,它是以现代高科技冷凝技术通过﹣196℃低温液氮急速冷冻锁住营养的方式制成的,关于rainbow分子冰淇淋的制作过程,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冰激凌盒中的牛奶瞬间制成冰激凌,该过程与霜的形成过程一致 B、分子冰激凌周围“烟雾缭绕”,这些“烟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C、将沸点为﹣196℃的液氮倒入容器中,液氮瞬间消失不见,该过程属于升华现象 D、吃到嘴里的冰激凌解暑降温,这个过程需要吸热14. 从疫苗的生产到最后的接种,冷链运输起到了关键作用。如图所示,运输疫苗药品等常用一种装有制冷装置的冷藏车。制冷装置通过液态制冷剂汽化将车内的“热”搬运到外面,实现制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冷藏车厢体应选用导热性好的材料制作 B、车厢内物品表面有一层白霜,是凝固现象 C、液态制冷剂在车厢内汽化吸热 D、放入车厢内的水在凝固过程中温度降低15. 如图是“泼水成冰”的游戏。该游戏需要滚烫的开水在零下30℃以下的极寒环境下才能成功。关于“泼水成冰”的原理说法错误的是( )A、用滚烫的开水而不用冷水是因为开水在短时间内能提供大量的水蒸气 B、图中水蒸气在极寒环境下遇冷放热直接凝华成小冰晶 C、和“泼水成冰”形成原理相同的自然现象还有雾的形成 D、开水提供水蒸气的物态变化过程是汽化,汽化需要吸热二、填空题
-
16. 严寒的冬天,早晨起床时常在卧室的玻璃窗上看到一些因水蒸气凝华而形成的“冰花”,这些“冰花”在玻璃窗的(选填“内侧”、“外侧”或“内、外侧”)。17. 可燃冰是一种新型高效能源,其外观像冰一样面且遇火即可燃烧(如图),它是由甲烷气体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似冰状的结晶物质。在可燃冰的形成过程中,甲烷气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18. 如图所示的是冬天松花江畔的自然美景——雾凇,它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在雪、雾、露、冰雹的形成过程中,与雾凇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19. 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可以产生白雾,达成所需的效果,这种雾气是因为干冰吸热,致使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水滴而形成的。20. 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实验中,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碘颗粒,加热时会看到紫红色气体,这种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物态变化是 ,已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 , 碘的熔点为 , 因为另一种加热方式还可能会出现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21. 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选填“甲”、“乙”或“丙”)为气态,由乙到丙是过程(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三、实验探究题
-
22. 小明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完成了下列实验。(1)、如图甲,把干冰放入水中时,会发现在水面上方会出现大量“白雾”,这种“白雾”其本质是(选填“水蒸气”、“二氧化碳气体”或“小水珠”);(2)、把干冰放入瓶子中,在瓶口套气球(如图乙),气球体积会逐渐变大,是因为干冰发生了(填物态变化名称);(3)、一段时间后,瓶子底部的外壁出现了白霜,白霜的形成是因为靠近瓶子外壁的(选填“空气”或“水蒸气”)(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4)、如图丙,将装有少量碘颗粒的玻璃管放入开水中,仔细观察,碘颗粒发生的物态变化与上题(选填“(2)”或“(3)”)中相同。23. 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
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到霜冻,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 , 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就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1)、霜是由直接变为小冰晶形成的,对应的物态变化是;(2)、小红由短文猜想:“霜”形成的条件是和;(3)、小明为了验证小红的上述猜想,做了如下实验:从冰箱取出一些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 , 你认为该实验选填“能”或“不能”验证上述猜想。理由是:。(4)、小明家把食物放进冰箱时喜欢盖起来或用保鲜膜包起来,因此小明家的冰箱应该更填“容易”或“不容易”产生霜。24. 如图所示,小林做“碘的升华”实验时,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升华管加热,发现碘升华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是升华现象。细心的小玲发现小林在用酒精灯直接加热时,管内有紫色的液态碘出现。小玲查阅资料发现: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0℃,碘的沸点为184.25℃,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根据这些资料,小玲认为小林所做的实验中,由于酒精灯火焰温度高于点的熔点和沸点,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林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如果要证明碘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针对小玲的质疑,请你写出实验改进措施。
四、简答题
-
25. 为加强消防安全,在学校楼道内必须配备消防设备,其中常见的有干冰灭火器。当发生火灾险情时,我们可打开灭火器阀门对准火源根部灭火。请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干冰能快速灭火的原理(字数不超过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