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2《师说》检测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09-01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类

  • 1.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益圣,益愚”中加点字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不齿 B、学于师 C、食埃土,饮黄泉 D、学而
  •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从师的道理。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读:句子的朗读。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百工:各种工匠。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经传:经书和传记。
  • 3.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前一个“圣”是名词,圣人;后一个“圣”是形容词,圣明)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是故:因此) D、爱其子,择师而之(教:教育)
  • 4. 下列各句中“而”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②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③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④ 蟹六跪而二螯

    ⑤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⑥ 吾从而师之

    ⑦ 吾尝终日而思矣                      ⑧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A、①/②⑧/③⑦/④/⑤⑥ B、①②/③⑦/④/⑤⑥/⑧ C、①/②/③⑦⑧/④/⑤⑥ D、①/②⑧/③④⑦/⑤⑥
  • 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道也

    A、君子学而日参省乎己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 C、非能 D、位卑则足
  • 6. 下列各句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B、韩愈和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C、“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后者。 D、“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 7. 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A、韩愈是中唐散文家、诗人,字退之,以其祖籍,世称韩昌黎;以其官职,世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B、韩愈与同时代的另一散文家白居易一起倡导了著名的古文运动,反对浮夸不实的文风,主张“惟陈言之务去”,倡导先秦古文言之有物的文风。 C、韩愈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又被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代表作除《师说》外,另有《马说》《祭十二郎文》等。 D、韩愈借《师说》告诫学生李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了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斗争精神。

二、文言文阅读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 , 所谓就有道而正。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问而明辨之也。“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节选自刘开《问说》)

    (1)、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当的一项(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        惑:糊涂 B、其能行古道                嘉:赞赏 C、非问无以广识                    广:使……广,增加 D、问而明辨之也                审:审查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B、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C、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D、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韩愈写《师说》赠李蟠,目的是抨击当时“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倡导尊师重道,其思想至今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B、刘开的《问说》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君子之学必好问”,接着进一步分析了问与学的关系,以此强调要真学就要勤问。 C、学与问相辅相成,向“贤于已者”“不如已者”“等于已者”发问都会有所得,同时,“问”也是进德修业的重要条件。 D、《问说》很多方面有模仿韩愈《师说》的痕迹,两文都劝说人们要虚心向各种人学习,语言风格古朴,论述角度一致。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②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5)、根据甲、乙文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从师”和“问”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愈,字退之,南阳人。孤依嫂读书日记数千言通百家贞元八年擢第迁监察御史上疏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有善政改江陵法曹参军元和中,为国子博士、河南令。愈才高难容,累下迁 , 乃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奇其才。召拜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长庆四年卒。公英伟间生,才名冠世,继道德之统,明列圣之心,有冠冕珮玉之气,宫商金石之音,为一代文宗。有诗赋杂文等四十卷,行于世。

    (节选自辛文房《唐才子传•韩愈》)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早孤/依嫂读书/日记数千/言通百家/贞元八年擢第迁/监察御史上疏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有善政/改江陵法曹参军/ B、早孤/依嫂读书/日记数千/言通百家/贞元八年擢第/迁监察御史/上疏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有善政/改江陵法曹参军/ C、早孤/依嫂读书/日记数千言/通百家/贞元八年擢第/迁监察御史/上疏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有善政/改江陵法曹参军/ D、早孤/依嫂读书/日记数千言/通百家/贞元八年擢第迁/监察御史上疏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有善政/改江陵法曹参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B、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有时也为人治病。 C、老聃: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一书,与庄子并称“老庄”。 D、六艺:文中指“六经”,即《诗》《书》《礼》《易》《论语》《春秋》六部儒家典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说》首段先强调从师的必要性,并指出不从师的危害,然后阐明择师的标准是“道”,并非贵贱长少,为下文针砭时弊作了铺垫。 B、《师说》第二段主要通过三方面对比,从不同方面批判当时社会不重师道和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对比形成强烈反差,说服力强 C、《师说》第三段以孔子为例来进一步论证“古之学者必有师”,并概括出师生关系;最后一段赞扬了从师的李蟠,并交代了写作本文的缘由。 D、韩愈才华和名气盖世,继承了道德传统,一心希望成为圣贤,他有王者的气势,精通音律并成为文学宗师,有诗赋杂文流行于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②愈才高难容,累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奇其才。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劝学》)

    (乙)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 ,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师说》)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圣人               士大夫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或师焉,或不 C、輮以为轮,曲中规     皆出于此乎 D、吾尝终日思矣         则群聚笑之
    (2)、下列句子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舆,象形字,车的周围有四只手,形成合力造车的样子。多指车厢,一车中装载东西的部分,后泛指车。 B、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的短暂停顿为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读。 C、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占卜、祝祷等为主,也为人治病。 D、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4)、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5)、结合《师说》全文,分析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有哪些?
  • 11. 阅读《师说》(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也远矣/其皆于此乎 B、犹且从而问焉/择而教之 C、句读不知/巫医乐师百工 D、下圣人也亦远矣/可怪也欤
    (2)、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韩愈,世称韩昌黎,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B、语段以感慨发端,批判不重师道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尽吐不平之气。 C、语段连用三组对比分层揭示“耻学于师”的错误,批判之意直接而鲜明。 D、语段整句和散句相结合,感叹、反问语气和设问句式增添了论证的气势。
  • 12.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其智反不能及                         乃:却,竟然 B、或师焉,或焉                            不:通“否”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齿:同“耻” D、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过一般人
    (2)、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闻道也固先乎吾

    A、皆出于此乎? B、吾未见明也 C、可怪也欤 D、为惑也
    (3)、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于其身也,耻师焉/群聚而笑之 B、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
    (4)、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何陋之有 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不拘于时,学于余
    (5)、下列对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习气。 B、语段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C、语段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D、语段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
    (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1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师  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圣人,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问焉;今之众人 ,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求学的人 B、道也亦先乎吾 闻:知道,懂得 C、今之众人  众人:很多人 D、不及孔子  贤:才德优秀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耻学师   转徙江湖间 B、犹且从师问焉     寒于水 C、出人也远矣  远古石刻尽漫失 D、圣人  泛舟游于赤壁
    (3)、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先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接着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B、第2段用了三个对比: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 C、第4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从而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D、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论证,并辅之以感叹句来加强说服力。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气势磅礴,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语言推理严谨,风格诙谐幽默,遗憾的是举例不够。
    (4)、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1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选自韩愈《师说》)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之众人 ,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很多人 B、师焉,不焉                或:有的人 C、今其智反不能及              乃:竟然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必:不一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古之学者必有           ②吾道也 B、①犹且从师而问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 C、皆出于此乎             ②可怪也欤 D、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C、而今安在哉? D、不拘于时
  • 1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 ,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议。”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虽有嘉肴,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敩学半。”其此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之。不善学者,师勤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答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敩xiāo,教导,使觉悟。后作“教”。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B、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C、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D、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2)、下列各项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则群聚笑之          而:连词,表顺承

    师勤功半              而:连词,表转折

    B、士大夫族            之:指示代词,意为这些

    其此谓乎              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C、则耻师焉,矣         惑:迷惑

    以解                 说:通“悦”,愉悦

    D、焉                否:通“否”

    又从而之               庸:酬谢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B、北面,即北面称臣,古代君主面见臣子时坐北朝南,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朝拜。与之相反的词是南面,即南面称王。 C、六艺经传:“六艺”指儒家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儒家经典。现今《乐》已遗失,“六经”便成了“四书五经”中的“五经”。 D、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中国古代文章中没有标点符号,诵读时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4)、下列对两则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用三组对比,分别从今人错误的态度、父母错误的认识和士大夫荒唐的行为三方面说明当时不从师的坏风气,行文呈递进关系,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 B、《礼记·学记》提到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学与教相互促进。通过学习,丰富学识,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发现不足,又会促进自己深入学习。 C、《礼记·学记》将“善学者”与“不善学者”进行对比,强调了善学者借助师长的重要性;以设喻的方式,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D、《师说》选文第一段将对比重心放在批判对象上,从反面说明从师的必要性,《学记》选文第三段则将对比重心放在善于学道者上,从正面解说增进学问的方式。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②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三、非选择类

  • 16.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四、小阅读-课内

  • 17. 我们今天应如何看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

五、情景默写

  • 1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一句写出了往日不寻常的日子繁多;而“”一句则写出了作者对大军阀、大官僚的鄙视。

    ②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③《师说》在阐述师生关系时,以“”两句来说明掌握学识有早晚且各有所长的师生观。

六、混合默写

  • 19. 填空:

    ①韩愈,字 , 世称 , 作品集有《》。他是唐代“”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

    ②用课文原文回答:老师的职能是什么?

    ③用课文原文回答: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

    ④用课文原文回答: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