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2《师说》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09-01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子(tán) 六艺经(zuàn) (yí) B、(dòu) 弘(cháng) (rán) C、(yú) 之书(sòu) (fán) D、焉(fǒu) 媚(chǎn) 乎(jiē)
  • 2. 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孰能无(疑难问题)    则耻师焉,矣(疑惑) B、古之学者必有(老师)    吾道也(学习) C、六艺经皆通习之(注释或解释经义的著作)

    师道之不也久矣(流传)

    D、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 3. 下列词语注释正确的—组是( )
    A、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规(合乎)       (磨刀石)        须臾(片刻) B、声非加(快)           学(勉励,鼓励)        贱(无论)      吾道也 (学习) C、步(古代的半步)       驽马(劣马)          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术业(学术技艺) D、(雕刻)                  圣心焉(完备)          (深水)                   风雨兴(起)
  • 4.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读(dòu):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的地方为“读”。 B、不积跬步 , 无以至千里。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C、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及官吏的统称。 D、六艺皆通习之。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传: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 5. 对下面句子的文言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判断句:①非我也,兵也②其皆出于此乎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B、宾语前置: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②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③铸以为金人十二 C、状语后置:①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②锄耰棘矜,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③筋骨之强 D、被动句:①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②为天下笑者, 何也③不拘于时
  • 6. 下列各句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B、韩愈和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C、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范仲淹、苏询、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D、“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二、文言文阅读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节选自韩愈《师说》)

    (二)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 , 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未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是作者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潭州刺史韦彪之孙,元和十四年(819)进士。未中进士时,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教。后来柳宗元不断地对他进行帮助。

    (1)、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 惑:糊涂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齿:并列,排列 C、仆道不 笃:忠诚 D、居长安,炊不熟 暇:空闲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B、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C、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D、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说》是晚唐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师道不传的原因,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 B、《师说》选文第一段连用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 C、柳宗元在文中,说自身条件很差,够不上资格当老师。他那些自谦之词,是对韦中立的“欲相师”婉言谢绝。 D、柳文用谐谑之语,举韩愈之例,批评当世不事师的现象,内里隐含无比的悲凄和沉痛,也隐含着对韩愈的同情理解以及对浮薄世风的愤懑。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②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节选自清·刘开《问说》)

    (乙)

    嗟乎!师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 , 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唐·韩愈《师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B、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C、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就有道而正”与乙文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道”意思一样。 B、甲文中“问焉以资切磋”与乙文中“则耻师焉”中的“焉”意思不一样。 C、《周礼》是儒家经典,是西周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周公旦所著。 D、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与荀子的《劝学》提出观点的方式是一样的,都是开门见山。 B、甲文提倡多问,对低于自己的人,可以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 C、乙文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并评价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 D、甲乙两文对“问”的论述角度不同,甲强调“学必好问”,乙主张“从师而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②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5)、甲文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请举一例进行分析。

三、情景默写

  • 9. 情景默写
    (1)、《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慨叹两句是: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3)、《师说》中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当时的人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对自身:
    (4)、《师说》中概述教师的职能和任务的语句是:
    (5)、《师说》中阐述从师必要性的句子是:
    (6)、《师说》中论述择师标准要不论地位高低,年龄长幼的句子是:
    (7)、《师说》中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是可以教学相长的句子是:
    (8)、《师说》中论述的中心论点是:

四、语言运用

  • 10.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针对教科书中的文言文,(    )持“存”论者,有存在的理由;持“废”论者,也有废除的依据。在此笔者不想讨论孰是孰非。就现行人教版教材而言,总共有9个单元编选的是古文(包括古诗词),占所选编课丈的近一半。仅从分量上就不难看出,编选者对中国古典文化非常重视。这____不过,老师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这其中也不乏一些问题。比如,泥古现象过于明显。今天学习古文,我们是师古而泥古,还是拘泥于古文    显然后者才是正确的选择,____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不拘泥于古文的道理非常简单,由于历史的原因,传承下来的文章,难免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作为教科书,理应取其精华剔除糟粕,____地接受,或直接修正过来。就拿传统名篇《劝学》来说,“蟹六跪而二鳌,非蛇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一句,____有两个知识性的错误。其一,螃蟹是八条腿加两个大钳,而非“六跪而二螯”;其二,螃蟹自己会打洞,无需“蛇缮之穴”寄托,真正不会打洞的恰恰是蛇。

    (1)、下列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教育界曾有过一段存废的大讨论。 B、曾引起教育界一段存废的大讨论。 C、教育界曾有过一段见仁见智的大讨论。 D、曾引起教育界一段见仁见智的大讨论。
    (2)、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无可厚非   是古非今   批驳   至多 B、无可非议   厚古薄今   批驳   至多 C、无可厚非   是古非今   批判   至少 D、无可非议   厚古薄今   批判   至少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今天学习古文,我们是拘泥于古文,还是师古而不泥古? B、今天教授古文,我们是师古而不泥古,还是拘泥于古文? C、今天我们教授古文,是拘泥于古文,还是师古而不泥古? D、今天我们学习古文,是师古而不泥古,还是拘泥于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