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 同步分层训练培优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3-08-30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A、氢、氧元素 B、氧分子 C、氢分子 D、水分子
  • 2. 下图是给自行车车胎或皮球加气的打气筒,打气筒把空气打进车胎中是因为 ( )

    A、分子间隔变小了 B、分子体积变大了 C、分子运动加快了 D、分子变成了原子
  • 3. 从分子、原子角度对下列现象和变化进行微观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
    A、柳絮纷飞——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热胀冷缩——温度变化时,分子或原子的大小发生改变 C、滴水成冰——温度降低时,分子间隔变小并停止运动 D、食物变质——分子种类发生变化,其性质也发生变化
  • 4. 小张将一滴红墨水滴入一杯水中,一会儿后,杯中水都变红了,小张判断这是因为①分子在不断运动 ②分子之间有间隔 ③分子由原子构成,其中完全正确的是(   )
    A、 B、 C、①② D、①②③
  • 5. 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下列有关现象和结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

    A、①和④中无明显现象 B、③中酚酞溶液比②中先变红 C、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D、①中无明显现象,④中迅速变红
  • 6. 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红磷燃烧时玻璃管上套着的气球会胀大。下列对此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锥形瓶内气体分子的数目增多 B、锥形瓶内气体分子的间隔变大 C、锥形瓶内气体分子的种类发生变化 D、锥形瓶内气体分子的大小发生变化
  • 7. 某同学按图所示进行了实验探究。下列有关分析中,不合理的是(   )

    A、浓氨水和酚酞都具有挥发性 B、小烧杯B起参照对比作用 C、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 D、该实验能证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 8. 如图所示,分别同时在双连试管中滴入2~3滴浓氨水和浓盐酸,2~3秒钟后即观察到滴入浓盐酸的试管中产生白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氨气和氯化氢接触后有新物质生成 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氯化氢分子运动速率比氨气分子运动速率快 D、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
  • 9. 造成非吸烟者在公共场所吸食“二手烟”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的体积很小 C、分子的质量很小 D、分子之间有间隔
  • 10. 用三朵喷有酚酞溶液的白色纸花进行如下实验:①第一朵纸花……;②第二朵纸花上喷浓氨水;③第三朵纸花固定在小塑料瓶中,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第一朵纸花上喷蒸馏水 B、实验③能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C、实验中发生的都是物理变化 D、实验②中的纸花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红色会变浅

二、填空题

  • 1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填空。

    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金属汞的构成粒子是

  • 12. 向容积为250mL的细颈玻璃仪器A中加水至虚线处,再滴几滴红墨水,一段时间后,A中的现象是 , 说明

  • 13. 某兴趣小组做下图实验探究粒子的运动。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浓氨水极易挥发,产生难闻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氨气密度小于空气)

    用胶头滴管吸取少许浓氨水,将其滴入T形三通管的细弯管处,然后用橡皮帽封闭管口。一会儿,观察到(填“ba”或“bc”)段纱布条先变成红色,该实验验证分子的性质:

三、综合题

  • 14. 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各自挥发出的HCl气体和NH3相遇时会反应生成白色固体NH4Cl,据如图实验回答:

    (1)、该实验说明分子
    (2)、白烟出现在玻璃管的右侧,说明氯化氢分子的运动速率比氨分子的(选填“快”或“慢”)。
    (3)、从环保角度分析:此实验的一个突出优点是

四、实验探究题

  • 15. 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I是课本中的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烧杯甲中可观察到的现象 , 此实验说明了分子
    (2)、老师对图I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II所示),并进行了下列操作:

    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的长条形滤纸放入洁净的试管中,试管口塞一团滴有几滴浓氨水的脱脂棉;

    ③再在试管口塞一个橡皮塞,几分钟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3)、改进后图II所示装置的主要优点是
    (4)、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滤纸条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5)、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I和图II所示装置虽能够证明分子的性质,但无法证明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图Ⅲ和图Ⅳ所示装置。按图Ⅲ和图Ⅳ所示装置操作,几分钟后烧杯B中溶液现象有何不同。对比图Ⅲ和图Ⅳ的实验现象,说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