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定位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8-30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水成说”“风成说”等观点争论了100多年。到今天,已故著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先生创立的“新风成说”已基本成为共识。按照新风成说的理论,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与建造一个永久性舞台的过程非常相似。
搭建舞台第一步是选地基。黄土高原选中的地基是鄂尔多斯地块,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地质单元,而且自形成以来就以稳定著称。建造舞台的第二步是在地基之上砌盖主体结构。那么主体结构的材料从何而来呢?青藏高原隆起后,对大气环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导致东亚大陆季风气候开始形成。从距今300万年开始,因为干旱少雨,年温差、日温差都很大,中亚地区地表物质的物理风化非常强烈,导致岩石破碎,逐渐形成面积广袤的戈壁、沙漠,进而产生了大量粒径小于0.25毫米的颗粒物——这就是用来搭建黄土高原的材料。
地基选好了,建筑材料有了,由谁来开始搭建呢?此时季风作为“建筑师”出马了。由于地球自转和地球上太阳辐射的不均匀性,地球上会产生沿纬度分布的风带——南北纬30°和赤道间的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带,南北纬30°到60°之间的西风带。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后,这就迫使西风带分成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以南向东流动,北支沿青藏高原北缘向东流动,并向南扩展到大约北纬30°左右。它首先经过的是比较干旱的地带,一定的气象条件下,风会把地面的颗粒物吹扬起来,沿着山间低地形成的通道直接输送到今黄土高原地区。在到达黄土高原地区时,风力渐渐减弱,于是粗颗粒先被抛撒下来、然后是粒径中等的颗粒、最后是小颗粒物,所以今天黄土高原上粒径由大到小的沙黄土、黄土、黏黄土由西北向东南(与风的方向相吻合)呈明显的带状分布。辛勤的“建筑师”就这样夜以继日、年复一年地搬运着、抛撒着、堆砌着。直到向南遇到秦岭、向东遇到太行时,它才不得不停止工作。最终,在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上,一个土层深厚、宽广辽阔的黄土“大舞台”基本成型。
上苍费尽心力打造的黄土高原,又能给人们提供怎样的生活环境呢?从气候条件上看,黄土高原地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炎热多暴雨,绝对称不上气候宜人。从自然灾害的角度来看,黄土高原上曾发生过地震、山崩、水旱风沙灾害等等,灾害种类之多、频率之高、危害之大在全国各大地理区中都位居前列。在如此条件下,可为什么黄土高原上的人类活动可以一直追溯到200多万年前?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邦国到王国到帝国一直绵延不绝?
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的汤因比,曾提出文明起源于“挑战——应战”的理论。他认为文明不可能在优越的自然条件下自然萌芽,而是在面临外界挑战时的不断应战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这种挑战不能太过微小,否则激发文明反弹的能量和活力也很小,因此某些文明数千年来都处在停滞发展的阶段,比如非洲、澳大利亚等地的原始部落;挑战也不能过于巨大,以至于超过负荷,这样也会导致文明发展中途停滞或夭折。从这个角度来看,黄土高原正是符合“挑战——应战”理论的绝佳之地。
虽然气候谈不上宜人,黄土高原的气候也并非严酷到无法生存。虽然历经自然灾害侵扰,但黄土高原地域面积广大,东西跨度约11个经度,南北跨度约6个纬度。高原之上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虽然并不完全相同,但也不存在无法逾越的地理隔绝,所以在环境变化或发生灾害时,人们总有辗转腾挪的空间。
对黄土高原上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则是农业的起源。在距今约12000~11000多年间,人类文明面临了一场巨大的挑战。当时地球本来处于温暖的间冰期,却猝不及防地发生了一次急剧降温,在短短几十或是十几年间,地球平均气温下降了大约7~8℃。在这种急剧的环境变化下,植物大面积死亡,原有的很多动物或灭绝或向南迁徙了,原始人类可以采集到的果实、种子等食物,可捕猎到的猎物,都大量减少,人类生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靠天吃饭的采集和渔猎已经濒临绝境,不甘心就此灭亡的人类只能另辟蹊径。于是,在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先民们开始驯化粟、黍,原始的旱作农业就此萌芽。
农业起源了,但只有土层足够深厚,才能让诞生于其上的农耕活动持续进行下去。如果土层太薄,在耕种了几季之后,就会触到基岩层,无法再进行农耕活动。在黄土高原上,这根本不成问题。黄土高原上黄土一般堆积厚度在80至120米,最大厚度超过400米。黄土还具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特性,即“自肥性”。20世纪初美国地质学家庞波里在考察过我国的黄土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在中国辽阔的黄土带,几千年来农作物几乎不靠人工施肥就可以年复一年地种植。正是在这类土壤之上,稠密的人口继续不断地生长到它强大支持生命能力的极限。”
就这样,黄土高原地区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从新石器时代到周秦汉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里人口稠密,农牧业与手工业发达,是政治和文化的中心。陕西西安和其附近的咸阳是西周、秦、西汉、隋、唐五朝的国都所在。但在中华文明的创建过程中,黄土高原从来都不是舒适安逸的“伊甸园”,也不是隔绝一切危机和挑战的“庇护所”,它更像是一个广阔而坚实的“舞台”,让历代以来无数的中华儿女登上它,在一次次面对挑战的过程中,不断激发活力、积极应战,并锤炼出与众不同的适应能力,最终创造出了世界文明史中独一无二、经久不衰、文明载体始终如一的中华文明!
(摘编自《黄土高原,上苍为中国人特制的舞台》)
(1)、下列对材料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风成说”是一种理论假设,认为风在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B、“建筑师”在文中指南北纬30°到60°之间,由西向东流动,风力逐渐减弱的季风。 C、“另辟蹊径”在文中是指先民们驯化粟、黍,以农耕作为应对生存挑战的新思路。 D、“自肥性”指黄土高原堆积的黄土几乎不靠人工施肥就可保证农作物营养的特性。(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青藏高原的隆起影响了大气环流方向和季风行进方向,再加上中亚地表物理风化严重,这些都影响了黄土高原地基的稳定。 B、季风将中亚地区戈壁、沙漠中的地表颗粒物不断输送到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上,经过漫长岁月堆积,最终形成了黄土高原。 C、因为风力逐渐减弱,颗粒物按粒径大小被先后抛撒到地面,所以黄土高原土层的底层为大粒径的沙黄土而表层为小粒径的黏黄土。 D、虽然黄土高原气候不佳、地质灾害频繁,自然条件很差,但人类文明依然在此得到发展并绵延不绝,原因在于地域空间广阔。(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秦岭、太行山在南边和东边的阻挡,黄土高原的面积会更加宽广,土层会更加深厚,依托土地的农耕文明也会更加发达。 B、黄土高原上持续的农业活动为人口繁衍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因此作者强调农业的起源对黄土高原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作用。 C、材料最后一段使用“伊甸园”“庇护所”“舞台”等词,突出了黄土高原对于中华文明的意义,形象化的语言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D、材料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涉及人类文明演进状况,说明揭示自然对人类的影响是《中国国家地理》自然类文章的选题特色之一。(4)、作者指出“黄土高原正是符合‘挑战——应战’理论绝佳之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一说法的依据。(5)、材料摘编自《黄土高原,上苍为中国人特制的舞台》一文,作者为什么要强调“特制”一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
蓝眼
冯骥才
古玩行中有对天敌,就是造假画的和看假画的。造假画的,费尽心机,用尽绝招,为的是骗过看假画的那双又尖又刁的眼;看假画的,却凭这双眼识破天机,看破诡计,捏着这造假的家伙没藏好的尾巴尖儿,打一堆画里把它抻出来,晾在光天化日底下。
这看假画的名叫蓝眼。在天津卫锅店街裕成公古玩铺做事,专看画。蓝眼是他的外号,来.源于他的近视镜,镜片厚得赛瓶底,颜色发蓝,看上去真赛一双蓝眼。而这蓝眼的关键还是在他的眼上。据说他看假画,双眼无神;看真画,一道蓝光。
这天,有个人来到铺子里,手拿一轴画,外边的题签上写着“大涤子湖天春色图”。蓝眼看似没看,刷地一拉,疾如闪电,露出半尺画心。这便是蓝眼出名的“半尺活”,他看画无论大小,只看半尺。是真是假,全拿这半尺画说话。蓝眼面对半尺画,眼镜片刷地闪过一道蓝光,他抬起头问来者:
“你打算卖多少钱?”
来者没急着要价,而是说:
“听说西头的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
黄三爷是津门造假画的第一高手。古玩铺里的人全怕他。没想到蓝眼听赛没听,又说一遍:
“我眼里从来没有什么黄三爷。你说你这画打算卖多少钱吧。”
“两条。”来者说。这两条是二十两黄金。
要价不低,也不算太高,两边稍稍地你抬我压,十八两便成交了。
打这天起,津门的古玩铺都说锅店街的裕成公买到一轴大涤子石涛的山水,尤其难得,十年内天津的古玩行就没现过。那时没有报纸,嘴巴就是媒体,愈说愈神,愈传愈广。接二连三总有人来看画,裕成公都快成了绸缎庄了。
大约事过三个月,开始有人说裕成公那幅大涤子靠不住。初看挺唬人,可看上几遍就稀汤寡水,没了精神。真假画的分别是,真画经得住看,假画受不住瞧。这话传开之后,就有新闻冒出来一有人说这画是西头黄三爷一手造的赝品!
蓝眼有根,理也不理。愈是不理,传得愈玄。后来就说得有鼻子有眼儿了。说是有人在针市街一个人家里,看到了这轴画的真品。于是,又是接二连三,不间断有人去裕成公古玩铺看画,但这回是想瞧瞧黃三爷用嘛能耐把蓝眼的眼蒙住的。向来看能人栽跟头都最来神儿!
裕成公的老板佟五爷心里有点发毛,便对蓝眼说:“咱是不是找个人打听打听那画在哪儿。要真有张一模一样的画,就想法把它亮出来,分清楚真假,更显得咱高。”蓝眼听出来老板没底,可是流言闲语谁也没辙,除非就照老板的话办,真假一齐亮出来。人家在暗处闹,自己在明处赢。
佟老板派尤小五去打听,转天有了消息。原来还真的另有一幅大涤子,也叫《湖天春色图》,而且真的就在针市街一个姓崔的人家!佟老板便叫尤小五引着蓝眼去看。蓝眼待到了那家一看,眼镜片刷刷闪过两道蓝光,傻了!
真画原来是这幅。铺子里那幅是假造的!这两幅画的大小、成色、画面,全都一样,连图章也是仿刻的。可就是神气不同——瞧,这幅真的是神气!
他当初怎么打的眼,已经全然不知。此时面对这画,真恨不得钻进地里去。他二十年没错看过一幅。他蓝眼简直成了古玩行里的神。他说真必真,说假准假,没人不信。可这回一走眼,传了出去,那可毁了。
他没出声。回到店铺跟老板讲了实话。裕成公和蓝眼是连在一块的,要裁全栽。佟老板想了一夜,有了主意,决定把崔家那轴大涤子买过来。两幅画都攥在手里,哪真哪假就全由自己说了。但办这事他们决不能露面,便另外花钱请个人,假装买主,跟随尤小五到崔家去买那轴画。谁料人家姓崔的开口就是天价。不然就自己留着不卖了。买东西就怕一边非买,一边非不卖。可是去装买主这人心里有底,因为来时佟老板对他有话“就是砸了我铺子,你也得把画给我买来”。这便一再让步,最后竟花了七条金子才买到手,反比先前买的那轴多花了三倍的钱还多。
待把这轴画拿到裕成公,佟老板舒口大气,叫伙计们把两轴画并排挂在墙上,彻底看个心明眼亮。等画挂好,蓝眼上前一瞧,眼镜片刷刷刷闪过三道蓝光。人竞赛根棍子立在那里。万事大吉下的怪事就在眼前——原来还是先前那幅是真的,刚买回来的这幅反倒是假的!
真假不放在一起比一比,根本分不出真假——这才是人家造假画的本事,也是最高超的本事!
可是蓝眼长的一双是嘛眼?肚脐眼?
蓝眼差点一口气闭过去。转过三天,他把前前后后的事情捋了一遍,这才明白,原来这一切都是黄三爷在暗处做的圈套,一步步叫你钻进来。人家真画卖得不吃亏,假画卖得比天高。他忽然想起,最早来卖画的那个人,不是对他说过“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吗?人家有话在先,早就说明白这幅画有真有假。再看打了眼怨谁?看来,这位黄三爷不单冲着钱来的,干脆说是冲着自己来的。人家叫你手里攒着真画,再去买他造的假画。多绝!等到他明白了这一层,才算明白到家,认栽到底!打这儿起,蓝眼卷起被袱卷儿离开了裕成公。
(选自《俗世奇人》,有删减)
文本二:
冯骥才坚持小说家的语言一不管写的时候多么激情澎湃,小说的语言最终应该是精当的。“这也是中国文学的传统,在中国文学史上,最先成熟的是诗,然后是散文,而诗歌给文学最大的影响就是语言。写《俗世奇人》的时候,我写得很快,但改的遍数很多,语言不行,我不敢放手。”
(选自蒋肖斌《冯骥才:在绘画与写作间甜蜜往返》)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在开头大加渲染蓝眼的看画本领,为后文蓝眼一步步走进黄三爷设下的圈套埋下伏笔。 B、卖画人说“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是故布疑云,他想用黄三爷的名头来刺激蓝眼,以期蓝眼能够花高价买下画作。 C、蓝眼第一次买画之后,关于人们接二连三地去看画的情节有两处,前一处人们是好奇,后一处人们则是想看笑话。 D、小说善用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如作者在塑造佟五爷的形象时,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2)、关于文本一中蓝眼的眼镜片闪过蓝光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蓝眼只拉开了半尺画,眼镜片就闪过一道蓝光,说明蓝眼名不虚传,他的“半尺活”确实厉害。 B、蓝眼在崔家看到另一幅《湖天春色图》时,眼镜片闪过两道蓝光,此时他的心里既吃惊又羞愧。 C、对蓝眼的眼镜片三次闪过蓝光的描写,不仅照应了小说的标题,也暗示了蓝眼的心理变化过程。 D、两轴画对照看时,蓝眼的眼镜片闪过三道蓝光,此处的三道光与最初买画时的一道光形成对比。(3)、文本一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文本二中冯骥才认为“小说的语言最终应该是精当的”,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苏洵《六国论》,有删改)
材料二: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选自苏辙《六国论》,有删改)
材料三: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故隳名城杀豪杰 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选自苏轼《六国论》,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既A并B天C下D则E以F客G为H无I用J故K隳L名M城N杀O豪P杰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家”,《史记》记载诸侯王的传记。“六国世家”,即六国诸侯王的传记。 B、“山东”,始于战国时期的地理区域名,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C、“速”文中指迅速,与苏洵的《六国论》中“始速祸焉”的“速”意思相同。 D、“是”指这样,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意思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先用双重否定,既而又自为设问,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严谨周密。 B、材料二结尾对六国的贪利忘义、不顾大局终取灭亡提出尖锐批评,并表示了痛惜之情,对强大秦国发动侵略战争表示了愤怒指责。 C、苏轼认为六国之君对老百姓的暴虐程度不比秦始皇、秦二世轻,然而当时百姓无一人造反,是因为百姓中的俊杰多数成为宾客,各有职分。 D、苏轼写《六国论》的目的,意在提醒统治者要依据当时的社会实际来制定选拔制度,使百姓中那些优秀杰出的人参与到对社会的治理中来。(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5)、三则材料都关涉六国灭亡的史事,但观点不同,请简要说明。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节选)
李 白
晨趋紫禁中,夕待金门诏。
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
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
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
严光①桐庐溪,谢客②临海峤。
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
[注] ①严光,字子陵,东汉初隐士。②谢客,即谢灵运,南朝时山水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概言自己在宫禁中的生活状态,“晨趋”“夕待”正是诗人入宫以来的形象写照。 B、三、四句写诗人博览群书,深入钻研其中奥妙轻松自如,表达了诗人心情的愉悦。 C、诗人以青蝇比喻那些势利的庸俗小人,而以《白雪》比喻自己的志向情操。 D、这首诗一反李白常有的奔放激情和奇特想象,语言平实却蕴含着复杂的情感。(2)、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离骚(节选)》中,可以证明“既因为屈原佩戴香蕙而遭贬黜,又因为他采集白芷而给他加上罪名”的句子是“ ,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通过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来侧面衬托蜀道难的句子是“ , ”。(3)、在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中,“ , ”两句,诗人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无生命的事物以人所特有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金人发动的这场不义战争的痛恨之情。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瓷作为中国最重大的发明之一,对内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博大,对外架起了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在当今社会与古代中国的发展中皆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的发展时期,中国陶瓷还需深挖文化底蕴、激发文化活力,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生机。
致敬工匠,传承千年窑火。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千年瓷都景德镇曾吸引① 的制瓷工匠,制成的精美器具流向世界各地。可以说景德镇的辉煌成就,既得益于其② 的地理条件,也离不开成千上万陶瓷工匠的心血浇灌。在传承与创新中激发陶瓷文化活力,需要在与传统制瓷工匠的隔空对话中领悟制瓷真谛,需要在致敬传统制瓷工匠中坚守本心、砥砺向前,也需要在弘扬工匠精神中传承千年窑火。
锐意创新,发展文创产业。在③ 的现代社会,发展陶瓷艺术需要做好技艺传承,也需立足时代发展潮流、把握审美趋势,用文化点亮陶瓷艺术,彰显陶瓷生命张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文跃作为手工制瓷技艺粉彩代表性传承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为陶瓷文化注入更多时代思考,跳出固定创作格式,创造性地将粉彩瓷与墨彩瓷相结合,创立了粉墨彩瓷装饰新风格。
(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 B、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 C、“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D、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桂树① , 先秦时期的古籍《山海经》就提到“招摇之山多桂”,《楚辞》中有“援北斗兮酌桂浆”。《吕氏春秋》中盛赞:“物之美者,招摇之桂。”后世咏桂的诗词甚多。可见,桂花自古以来就受到关注和喜爱。
中秋前后,桂花绽放,黄色或白色,香气绝佳。北周庾信《山中》:“涧暗泉偏冷,岩深桂绝香。”再幽深的地方,② , 香气便四处飘溢。其用于食品可③ , 故桂花酒、桂花饼、桂花糖等食物广受欢迎。
我国江南有食用桂花的传统,将桂花收集起来,加盐或糖腌渍封存,煮在酒酿圆子里,或用来制桂花糖藕。清代的《花镜》中说桂花的食用:“花以盐卤浸之,经年色香自在,以糖春作饼,点茶香美。”桂花还可利用散发的芳香素调节人的心理、生理机能,并有杀菌驱虫、净化空气等功效。明代的文震亨以享受生活闻名,他在《长物志》中讲述了在桂花丛中建一亭,一边欣赏桂香,一边以花为食的愿望,浪漫、闲适的情境令人神往。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以“桂花”为主语,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生时代是一个人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有时间,有书香,有朝气,有梦想。今日的莘莘学子也终将成为明日家庭的脊梁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中坚力量。对此,某高中生有一天自问道:“我的学生时代该如何度过?”苦思冥想之后,他(她)竟然从自家房子里找到了所有的答案!
①屋顶:要高瞻远瞩。②空调:要保持冷静。③时钟:要珍惜光阴。④日历:要与时俱进。⑤钱包:要居安思危。⑥镜子:要自我反省。⑦台灯:要照亮别人。⑧墙壁:要善于思过。⑨大床:要敢于梦想。⑩窗户:要拓宽视野。⑪地板:要脚踏实地。⑫楼梯:要步步为营。⑬马桶:要懂得放下。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以其中两点或三点为基础写一篇演讲稿,拟在学校的国旗下面向全校师生演讲。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