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七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5月联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8-29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知识付费目前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知识付费让知识的获得者间接向知识的传播者与筛选者给予报酬,而不是让参与知识传播链条的人通过流量或广告等其它方式获得收益。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某种意义上,正是糟糕的免费内容太多、太杂乱,反而增强了人们对精品内容付费的意愿。

    知识付费让知识的接收者为所获得的知识付出金钱,有利于补偿知识传播与筛选的成本,并给予知识产生——筛选——传播链条的参与者以经济报偿,利于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知识的传播过程中。选择太多,用户自己选择的时间成本增加,愿意通过付费来代替个人搜寻选择,这使知识付费成为可能。你没看过《欢乐颂》,但是看过几篇有关《欢乐颂》的文章,你就有了和别人聊天谈话的话语权;你没读过《必然》,但是你买了,遇到这个话题你就可以插嘴聊两句;你没看过《大鱼海棠》,但是看了别人的影评,你就敢像看过一样说这是一部好片。用户愿意为内容买单,内容实际有效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马云、柳传志、雷军推荐了,你看了就会有成功人士的感觉,你和别人聊天就会有话题。

    (摘编自“百度百科”《知识付费时代,你为你的智商交了多少钱?》等)

    材料二:

    大数据分析报告指出,超过五成的网民有过不同形式的知识付费行为。一些人在报刊上撰文疾呼,“不管你是否接受,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

    实际上,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是一个伪命题。将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视为一种新的现象,显然是经不起考量的。人们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论语·述而》曾这样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如果有主动送给孔子十条干肉的,他就愿意收做学生。这里的干肉就可以视为弟子为获得知识而向孔子支付的费用。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获得知识而上学,参加培训、课程、讲座,以及购买图书、报刊资料、音像制品等等,无不属于知识付费的范畴。因此,付费下载论文、付费参加线下和线上培训,只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知识消费的网络延续而已。忽视了这一基本事实,将现实生活中长期存在的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媒体兴起之后的新事物,显然有悖于历史真相与现实经验。

    在新媒体崭露头角的时代,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新媒体新闻的报道者、信息的提供者如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讯,显然是违背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媒体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规范,是对新闻媒体所承担的报道与传播信息责任的背弃。一旦这样,那么媒体的职业伦理与公众的知情权将轰然崩塌。在这股对于知识付费现象讨论中,最为卖力、最有热情的是新媒体这一群体,它们对于话题的炒作与持续推动有着更为内在的利益诉求。

    新媒体技术背后的媒介公司有着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媒介的裹挟力与诱导力也逐渐引起有识之士的警惕。媒介通过制造“社会需要什么”“公众在想什么”的幻觉,引导公众在这一假设的背景下步入其设置后的营销景观。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实质上公众就将自己的思考、理性与政治、经济权利无偿交付给媒介,而这一点正是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

    (摘编自《“知识付费”命题背后的营销焦虑》,有删改。原载《光明日报》)

    材料三:

    获得知识,从不付费到付费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从知识付费到知识产品免费,又代表着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这两个历史阶段在时间上叠合在一起,造成了收费与不收费的两难。

    首先,知识付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知识收费兴起,反映了人们收入结构改变的现实。这个过程刚刚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

    其次,免费经济兴起,知识服务化正成为潮流。知识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而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本质上,是将知识的业态从产品业态升级到服务业态。这说明,知识产品收费只是初级业态,相当于知识制造业;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更高级的业态,相当于知识服务业。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之前的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因落后而不收费与因先进而不收费,叠合在一起。

    在两次浪潮合成一股的特殊国情条件下,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

    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

    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举例来说,下载商业研究报告,不付费是不对的。但只靠版权收费,收的是小钱。如果通过服务附加价值,比如以用户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线,根据用户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持续地提供每一步的研究线索和信息,甚至与咨询服务结合起来,可以收到比版权费更多的服务费。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让在线支付手段更便捷,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开发针对效果付费的打赏制度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

    (摘编自《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早在孔子时代,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因此,今天说“知识付费时代到来”是一个伪命题。 B、知识付费指知识的接收者为阅览知识和接受服务付出资金的现象,它客观上有利于知识的传播。 C、民众面对新媒体营造的舆论环境,逐渐失去感知与思考的理性,最终沦为媒介公司的赚钱工具。 D、当前知识付费和知识免费同时存在,但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这是由其本质特点决定的。
    (2)、依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识付费现象的出现,一部分原因是当下互联网免费内容多而杂乱,人们更愿意为精品内容付费。 B、如果公众付费购买的信息真的更加可靠,那么媒体从业人员就有可能违背了最基本的职业规范。 C、“靠软件卖钱,赚的钱越来越少;软件不收钱靠服务收钱,赚的钱越来越多”可以作为材料三的论据。 D、有些新媒体混淆概念,将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事物来宣传,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
    (3)、下列选项中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针对“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这一命题,文章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进行了反驳,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B、文章以批判为主,在分析了知识付费的历史和现实之后尖锐指出:所谓“新趋势”不过是新媒体的营销策略。 C、文章注意论述的严谨性,如第三段在探讨相关问题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和“往往”等限制性词语。 D、文章引用孔子的话,说明知识付费这一现象在我国历史悠久,并非新媒体时代的产物。
    (4)、有几篇流行于一些新媒体的文章:《从小镇青年到月入10万》《我如何通过朋友圈月入5万》《快速读懂一本书》《普通人如何用3个月时间逆袭》。结合材料二的内容,指出这类文章的错误与危害。
    (5)、身处知识付费时代,我们个人如何做才能健康、良性地发展?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法律门前

    [奥地利]卡夫卡

    法律门前站着一名卫士。一天来了个乡下人,请求卫士放他进法律的门里去。可是卫士回答说,他现在不能允许他这样做。乡下人考虑了一下又问:他等一等是否可以进去呢?

    “有可能,”卫士回答,“但现在不成。”

    由于法律的大门始终都敞开着,这当儿卫士又退到一边去了,乡下人便弯着腰,往门里瞧。卫士发现了大笑道:“要是你很想进去,就不妨试试,把我的禁止当耳边风好了。不过得记住:我可是很厉害的。再说我还仅仅是最低一级的卫士哩。从一座厅堂到另一座厅堂,每一道门前面都站着一个卫士,而且一个比一个厉害。就说第三座厅堂前的那位吧,连我都不敢正眼瞧他呐。”

    乡下人没料到会碰见这么多困难。人家可是说法律之门人人都可以进,随时都可以进啊,他想。不过,当他现在仔细打量过那位穿皮大衣的卫士,看了看他那又大又尖的鼻子,又长又密又黑的鞑靼人似的胡须以后,他觉得还是等一等,到人家允许他进去时再进去好一些。卫士给他一只小矮凳,让他坐在大门旁边。于是他便坐在那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间他做过多次尝试,请求人家放他进去,搞得卫士也厌烦起来。时不时地,卫士也向他提出些简短的询问,问他的家乡和其他许多情况;不过,这些都是那类大人物提的不关痛痒的问题,临了卫士还是对他讲,他还不能放他进去。乡下人为旅行到这儿来原本是准备了许多东西的,如今可全都花光了;为了讨好卫士,花再多也该啊。那位尽管什么都收了,却对他讲:“我收的目的,仅仅是使你别以为自己有什么礼数不周到。”

    许多年来,乡下人差不多一直不停地在观察着这个卫士。他把其他卫士全给忘了;对于他来说,这第一个卫士似乎就是进入法律殿堂的唯一障碍。他诅咒自己机会碰得不巧,头一些年还骂得大声大气,毫无顾忌,到后来人老了,就只能够独自嘟嘟囔囔几句。他甚至变得孩子气起来;在对卫士的多年观察中,他发现这位老兄的大衣毛领里藏着跳蚤,于是也请跳蚤帮助他使那位卫士改变主意。终于,他老眼昏花了,但自己却闹不清楚究竟是周围真的变黑了呢,或者仅仅是眼睛在欺骗他。不过,这当儿在黑暗中,他却清清楚楚看见一道亮光,一道从法律之门中迸射出来的不灭的亮光。此刻他已经生命垂危。弥留之际,他在这整个过程中的经验一下子全涌进脑海,凝聚成了一个迄今他还不曾向卫士提过的问题。他向卫士招了招手;他的身体正在慢慢地僵硬,再也站不起来了。卫士不得不向他俯下身子,他俩的高矮差距已变得对他大大不利。

    “事已至此,你还想知道什么?”卫士问,“你这个人真不知足。”

    “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法律么,”乡下人说,“可怎么在这许多年间,除去我以外就没见有任何人来要求进去呢?”

    卫士看出乡下人已死到临头,为了让他那听力渐渐消失的耳朵能听清楚,便冲他大声吼道:“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它是专为你设下的。现在我可得去把它关起来了。”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下人不安于现状,他恨命运的不公平,多次尝试进入法律之门,生命终结时敢于质问门卫。但是他单纯幼稚,老实忠厚,到死也没有勇气踏入大门。 B、守门人也有自己温和的一面,他善意地警告乡下人门内层层把守的情况,对乡下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有问必答,还提供一条凳子让其等待。 C、乡下人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第一个守门人身上,从而做出了很多无谓的努力和争取,换来的却是失去生命的代价。 D、守门人是一个呆板、守旧的角色,他拥有权力,却不知道变通,永远以自己魁梧凶狠的形象面对世人,使诸多拜访者望而却步。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鉴赏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也使得故事内涵丰富,在人物的举手投足之间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B、本篇小说以乡下人和守门人为主线展开,引出了作者对一系列相关法律问题、公平、正义的思考。 C、本篇小说用变形的手法、荒诞的情节,表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人们的精神困顿。 D、本篇小说的主题可以用“找法”两个字来概括。卡夫卡以抽象的形式,把“法”既看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也看成是人们所追寻的公理和正义。
    (3)、小说结尾有何艺术效果?请简要说明。
    (4)、为了进入法律之门,乡下人付出了所有,苦苦等待了一生也没有进去。请结合文本分析乡下人能否进入法律之门,并联系现实谈谈本篇小说给我们的启示。

二、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贵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 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图圈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节选自司马迁《李斯列传》)

    君子之也,进隐贤;小人之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节选自姚鼐《李斯论》)

    (1)、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 B、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 C、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 D、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帝三王,五帝,《史记》中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文王。 B、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名。含义与布衣、白丁、庶民等相同。 C、宗族,亦称“家族”。“族”,指父系单系亲屈集团,即以一成年男性为中心(称“宗子”或“族长”),按照父子相承的继嗣原则上溯下延,这是宗族的主线。 D、五刑,是指中国古代官府对犯罪者所使用的五种主要刑罚的统称。先秦以前的五刑是指墨、劓、剕、宫、大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斯位高权重,让赵高畏惧,赵高诬陷致使他被捕入狱。李斯与三位忠臣比照后,认为自己死得合乎情理。 B、李斯认为“用客治国”,并着重论述了“逐客”的严重危害:逐客资敌,损民益仇,最终的结果是:“国危”。 C、姚丽严厉批评了“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安享荣乐,祸遗后人”的小人,并对李斯的遭遇充满了同情。 D、姚雅借李斯事秦泛论人臣事君的问题,强调人臣不该为自身富贵而对国君的“悖谬无义”之政比附迎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②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

    (5)、乙文中,李斯两次“叹息”,请分别解释他“叹息”的原因?

三、诗歌鉴赏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下题。

    促织

    杜甫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

    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秋天所作。当时杜甫还在秦州,远离家乡。②放妻:妻子。一说指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③天真:这里指促织自然真切的鸣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正面点明促织,以第一句中的“甚微细”与第二句中的“何动人”构成对比,衬托哀音的不同寻常。 B、颔联写促织在野外草根里、在屋内床底下,总是鸣声不断;而不论在什么地方鸣叫,总和不得意的诗人的心情是互相接近的,表现出不忍远离之意。 C、颔联同颈联在修辞手法上构成了对比,这种手法的使用,用表面上两层意思对比出四层意思,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这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D、这首咏物诗的语言平实,感情丰富,联想自然,音在促织,哀在衷肠;以哀心听之,写出了人民生活的愁苦艰辛。
    (2)、本诗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四、默写题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
    (2)、杜甫《登高》中由高到低,集中体现了夔州秋天典型特征,被古人誉为“古今独步”

    的语句是:“”。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冉有表示,治理一个小国,他用三年的时间,“”;至于礼乐教化则“”。

五、语言表达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鲁迅先生称赞玄奘为“中国的脊梁”,主要是赞誉其披肝沥胆的爱国精神;玄奘身处异国时,本土思渴,未敢留须臾,回国译经是为了弘扬佛法,普度众生,这表明其具有造福人民的爱国精神。(____),从屈原、贾谊、司马迁、杜甫直至以后,爱国精神____、一脉相承。玄奘的爱国情感既受唐代的时代风貌的影响,更受传统文化的所致。唐朝作为当时强盛的大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文化交流的重要中心,其文化远播四方,____;唐代创造的辉耀寰宇的文明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直到现在,外国人还把中国叫作“唐土”,把中国人叫做“唐人”;唐代高度繁荣的文化培养了强固的民族自信心与高昂的民族自豪感,作为唐人,玄奘内心深处涌动着的爱国激情,成就了他____的丰功伟绩。所以王亚荣先生说,玄奘精神是“果”,(____),玄奘精神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之花所结出的丰硕之果。

    “玄奘精神”不仅能给现代人以智慧和启迪,(____)。国人皆可从“玄奘精神”之中,寻找到文明古国的尊严和民族的自信心,也可从中寻找到民族文化中的经典力量。我们应敏锐把握时代的前进方向,用中华民族的典型人物,昭示榜样,催人奋进。促推现代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促进信教与不信教群众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以便共同推进我国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早日实现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复兴。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框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3)、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竹简、扇子、竹伞……行子常被加工制作成各种器物。日前,中国针对迫在眉睫的全球塑料污染治理问题,向世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小到一次性的饮料吸管,大到排水管道,在包装、建筑、运输、化工等众多领域,竹制品正在成为替代塑料制品的环保选择。

    能一举成为塑料替代品,竹子的这些特点功不可没:生长快,分布广泛,规模可观,具备独特的物理力学特性,减碳固碳能力也远超普通林木。虽然竹制品的生产量逐年增加,但“以竹代塑”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认可度还有待提高,竹制品尚未成为塑料替代品的首选。工业制造“保驾护舷”、科技创新点“竹”成金与市场政策的“有形之手”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助力“以竹代塑”的真正实现。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也在中国被誉为“四君子”之一,千百年来,中国人始终对竹子情有独钟。而“以竹代塑”为中华民族悠久深厚的自然情怀增添了新的价值。这种价值不仅包含了促进动能转换、技术更达、消费升级的智慧,还有助推乡村振兴、打造美丽乡村的情怀,更有推动全球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担当。开辟环保新赛道,中国提出好“竹”意。

    (1)、下列各项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没有想到,百团大战中这个小小的“插曲”,四十年后,竟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B、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C、“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D、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
    (2)、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框线句子的表达有特色。

六、材料作文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礼记·中庸》曰:“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知,指智慧、才智;仁,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勇,指勇敢无畏的意志品质。知、仁、勇三者共同推动人的不断成长。

    格致中学各班将举行以“知·仁·勇”为主题的班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思考三者之间的联系,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的认识和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