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试卷更新日期:2023-08-29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辣,我们都不陌生,很多人无辣不欢甚至吃辣上瘾,这是因为辣椒素等辣味物质刺激舌头、口腔的神经末梢时,会在大脑中形成类似灼烧的感觉,机体就反射性地出现心跳加速、唾液及汗液分泌增多等现象,___________,内啡肽又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能在短时间内令人高度兴奋,带来“辣椒素快感”,慢慢地我们吃辣就上瘾了。

    A、大脑在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下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B、内啡肽因这些兴奋性的刺激而被大脑释放出来 C、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释放出内啡肽 D、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 2. 下列选项中,全都得体的一项是( )

    邱明是小有名气的画家,朋友郭东迁新居后,请他为客厅背景画一幅画,邱明画好后,在画上落款:“……郭东先生 ____。”(①指教②惠存③雅正)

    高三16班蒋同学表现优秀,成绩突出。蒋同学受年级邀请,在大会上为全年级同学交流学习经验,在发言结束时,蒋同学致谢说:“谢谢大家____ 。”(④倾听⑤聆听⑥垂听)

    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者向人询问时,最恰当的表达是:____。(⑦赏光⑧借光⑨沾光)

    A、①⑤⑦ B、③⑤⑨ C、②⑥⑧ D、①④⑦

二、现代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夜雨漂流的回忆

    叶紫

    十六年——一九二七——底冬初十月,因为父亲和姊姊的遭难,我单身从故乡流亡出来,到长沙天心阁侧面的一家小客栈中搭住了。那时我心里的悲伤和愤慨,是很难形容出来的。因为贪图便宜,客栈的主人便给了我一间非常阴暗的、潮霉的屋子,那屋子后面的窗门,靠着天心阁的城垣,终年不能望见一丝天空和日月,我一进去,就像埋在活的墓场中似的,一连埋了八个整天。

    天老下着雨。因为不能出去,除吃饭外,我就只能终天地伴着一盏小洋油灯过日子。窗外的雨点,从古旧的城墙砖上滴下来,均匀地敲打着。狂风呼啸着,盘旋着,不时从城墙的狭巷里偷偷地爬进来,使室内更加增加了阴森、寒冷的气息。

    一到夜间,我就几乎惊惧得不能成梦,我记得最厉害的是第七夜——那刚刚是我父亲死难的百日(也许还是什么其他的乡俗节气吧),通宵我都不曾合一合眼睛。我望着灯光的一跳一跳的火焰,听着隔壁的钟声,呼吸着那刺心的、阴寒的空气,心中战栗着!并且想着父亲和姊姊临难时的悲惨的情形,我不知道如何是好!……而尤其是——自己的路途呢?交叉着在我的面前的,应该走哪一条呢?……母亲呢?……其他的家中人又都漂流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窗外的狭巷中的风雨,趁着夜的沉静而更加疯狂起来,灯光从垂死的挣扎中摇晃着,放射着最后的一线光芒,而终于幻灭了!屋子里突然地伸手看不见自己的拳头,我偷偷地爬起来了,摸着穿着鞋子,伤心地在黑暗中来回地走动着。一阵沙声的,战栗的夜的叫卖,夹杂于风雨声中,波传过来了。听着——那就像一种耐不住饥寒的凄苦的创痛的哀号一般。

    “结……麻花……哪!……”

    “油炸……豆……腐啊!……”

    随后,我站着靠着床边,怀着一种哀怜的、焦灼的心情,听了一会。突然地,我的隔壁一家药店,又开始喧腾起来了!

    时钟高声地敲了一下。

    我不能忍耐地再躺将下来,横身将被窝蒙住着。我想,我或者已经得了病了,因为我的头痛得厉害,而且还看见屋子里有许多灿烂的金光!

    隔壁的人声渐渐地由喧腾而鼎沸!钟声、风雨的呼声和夜的叫卖,都被他的喧声遮拦着。

    我打了一个翻身,闭上眼睛,耳朵便更加听得清楚了。

    “拍!呜唉唉……呜唉唉……拍——拍……”

    一种突然的鞭声和畜类的悲鸣将我惊悸着!我想,人们一定是在鞭赶牲畜工作或进牢笼吧!然而我错了,那鞭声并不只一声两声,而悲鸣也渐渐地变成锐声的号叫!

    黑暗的,阴森的空气,骤然紧张了起来,人们的粗暴而凶残的叫骂和鞭挞,骡子(那时候我不知道是怎样确定那被打的是一头骡子)的垂死的挣扎和哀号,一阵阵的,都由风声中传开去。

    全客栈的人们大部分被惊醒了,发出一种喃喃的梦呓似的骂詈。有的已经爬起来,不安地在室中来回地走动!……

    我死死地用被窝包蒙着头颅很久很久,一直到这些声音都逐渐地消沉之后。于是,旧有的焦愁和悲愤,又都重新涌了上来,房子里——黑暗;外边——黑暗!骡子大概已经被他们鞭死了,而风雨却仍然在悲号,流眼泪!……我深深地感到:展开在我的面前的艰难的前路,就恰如这黑暗的怕人的长夜一般:马上,我就要变成——甚至还不如——一个饥寒无归宿的,深宵的叫卖者,或者一头无代价地牺牲的骡子。要是自己不马上振作起来,不迅速地提起向人生搏战的巨大的勇气——从这黑暗的长夜中冲锋出去,我将会得到一个怎样的结果呢?

    父亲和姊姊临难时的悲惨的情形,又重新显现出来了,从窗外的狭巷的雨声之中,透过来了一丝丝黎明的光亮。我沉痛地咬着牙关地想,并且决定:

    “天明,我就要离开这里——这黑暗的阴森的长夜!并且要提起更大的勇气来,搏战地,去踏上父亲和姊姊们曾经走过的艰难的棘途,去追寻和开拓那新的光明的道路!……”

    (有删改)

    【注】①叶紫(1910—1939),中国革命文学作家,湖南益阳人。代表作有《丰收》《火》。②1927年6月大革命失败后,叶紫的父亲和姊姊未能及时转移,两人在县农会附近的余家宗祠不幸被捕,惨遭杀害。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紧扣题目,交代了“我”孤身“漂流”的原因、时间以及流亡所到之地——长沙天心阁侧面的客栈。 B、“我”想起惨死的父亲和姊姊,想起自己渺茫的前途以及逃难在外、生死不明的亲人,彻夜难眠。 C、文中写深夜的叫卖者,展现民众生活凄苦;写驱赶牲畜之人被客栈里的人“骂詈”,揭示阶级矛盾尖锐。 D、为了摆脱目前压抑的状况,为自己找到新生之路,“我”最终决定继承父亲和姊姊的遗志,振作起来抗争。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就像埋在活的墓场中似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我”所住房间的阴暗和潮霉。 B、“不时从城墙的狭巷里偷偷地爬进来”,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幽默诙谐,写出了风之大、屋之冷。 C、本文讲究气氛的渲染、场面的描写和细节的刻画,这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生动性和吸引力。 D、“搭住”“老下着雨”“小洋油灯”等方言俗语的运用,使文章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和独特的时代气息。
    (3)、“第七夜”里“我”的心理有着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简要分析。
    (4)、鲁迅先生评价叶紫的文学作品时说过,作者已经尽了当前的任务,也是对于压迫者的答复:文学是战斗的!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表现“我”的战斗性的。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文本一:

    补    天

    鲁    迅

    女娲似乎是从梦中惊醒的。伊揉一揉自己的眼睛。

    粉红的天空中,曲曲折折的漂着许多条石绿色的浮云,天边的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地上都嫩绿了,便是不很换叶的松柏也显得格外的娇嫩。桃红和青白色的斗大的杂花,在眼前还分明,到远处可就成为斑斓的烟霭了。

    伊猛然间站立起来了,擎上那非常圆满而精力洋溢的臂膊,向天打一个欠伸,天空便突然失了色,化为神异的肉红。伊在这肉红色的天地间走到海边,全身的曲线都消融在淡玫瑰似的光海里。波涛都惊异,起伏得很有秩序了,然而浪花溅在伊身上。这纯白的影子在海水里动摇,仿佛全体都正在四面八方的迸散。但伊自己并没有见,只是不由地跪下一足,伸手掬起带水的软泥来,同时又揉捏几回,便有一个和自己差不多的小东西在两手里。

    “阿,阿!”伊固然以为是自己做的,但也疑心这东西就白薯似的原在泥土里,禁不住很诧异了。然而这诧异使伊喜欢,以未曾有的勇往和愉快继续着伊的事业,呼吸吹嘘着,汗混和着……

    终于,腰腿的酸痛使得伊站立起来,信手一拉,拔起一株从山上长到天边的紫藤,伊一挥,那藤便横搭在地面上,遍地散满了半紫半白的花瓣。伊接着一摆手,紫藤便在泥和水里一翻身,同时也溅出拌着水的泥土来,待到落在地上,就成了许多伊先前做过了一般的小东西。伊夹着恶作剧的将手只是抡,愈抡愈飞速了,那藤便拖泥带水的在地上滚,像一条给沸水烫伤了的赤练蛇。泥点也就暴雨似的从藤身上飞溅开来,还在空中便成了哇哇地啼哭的小东西,爬来爬去的撒得满地。

    但是不独腰腿痛,连两条臂膊也都乏了力,伊于是不由的蹲下身子去,将头靠着高山,头发漆黑的搭在山顶上,喘息一回之后,叹一口气,两眼就合上了。紫藤从伊的手里落了下来,也困顿不堪似的懒洋洋的躺在地面上。

    轰!!!

    在这天崩地塌的声音中,女娲猛然醒来,同时也就向东南方直溜下去了。伊伸了脚想踏住,然而什么也踹不到,连忙一舒臂揪住了山峰,这才没有再向下滑的形势。

    但伊又觉得水和沙石都从背后向伊头上和身边滚泼过去了,略一回头,便灌了一口和两耳朵的水,伊赶紧低了头,又只见地面不住的动摇。幸而这动摇也似乎平静下去了,伊向后一移,坐稳了身子,这才挪出手来拭去额角上和眼睛边的水,细看是怎样的情形。情形很不清楚,遍地是瀑布般的流水;大概是海里罢,有几处更站起很尖的波浪来。

    伊正向海上看,只见几座山奔流过来,一面又在波浪堆里打旋子。伊恐怕那些山碰了自己的脚,便伸手将他们撮住,望那山坳里,还伏着许多未曾见过的东西。伊将手一缩,拉近山来仔细的看,只见那些东西旁边的地上吐得很狼藉,似乎是金玉的粉末,又夹杂些嚼碎的松柏叶。他们也慢慢的陆续抬起头来了,女娲圆睁了眼睛,好容易才省悟到这便是自己先前所做的小东西——先前用泥造的人,只是怪模怪样的已经都用什么包了身子,有几个还在脸的下半截长着雪白的毛毛了,虽然被海水粘得像一片尖尖的白杨叶。

    “上真救命……”一个脸的下半截长着白毛的昂了头,一面呕吐,一面断断续续地说,“救命……臣等……是学仙的。谁料坏劫到来,天地分崩了……现在幸而……遇到上真……请救蚁命……并赐仙……仙药……”他于是将头一起一落的做出异样的举动。伊都茫然,只得又说,“什么?”他们中的许多也都开口了,一样的是一面呕吐,一面“上真上真”的只是嚷,接着又都做出异样的举动。伊无法可想的向四处看,便看见有一队巨鳌正在海面上游玩,伊不由得喜出望外了,立刻将那些山都搁在他们的脊梁上,嘱咐道:“给我驼到平稳点的地方去罢!”巨鳌们似乎点一点头,成群结队的驼远了。

    伊嘘一口气,心里较为轻松了,再转过眼光来看自己的身边,流水已经退得不少,处处也露出广阔的土石,伊又仰了脸去看天。天上一条大裂纹,非常深,也非常阔。伊站起来,用指甲去一弹,一点不清脆,竟和破碗的声音相差无几了。伊皱着眉心,向四面察看一番,又想了一会,便拧去头发里的水,分开了搭在左右肩膀上,打起精神来向各处拔芦柴:伊已经打定了“修补起来再说”的主意了。

    伊从此日日夜夜堆芦柴,柴堆高多少,伊也就瘦多少。芦柴堆到裂口,伊才去寻青石头。当初本想用和天一色的纯青石的,然而地上没有这么多,大山又舍不得用,有时到热闹处所去寻些零碎,看见的又冷笑,痛骂,或者抢回去,甚而至于还咬伊的手。伊于是只好掺些白石,再不够,便凑上些红黄的和灰黑的,后来总算将就的填满了裂口,只要一点火,一熔化,事情便完成,然而伊也累得眼花耳响,支持不住了。

    这时昆仑山上的古森林的大火还没有熄,西边的天际都通红。伊向西一瞟,决计从那里拿过一株带火的大树来点芦柴垛。伊回手便从火树林里抽出一株烧着的大树来,要向芦柴堆上去点火。

    伊就去点上火,而且不止一地方。

    火势并不旺,那芦柴是没有干透的,但居然也烘烘的响,很久很久,终于伸出无数火焰的舌头来,一伸一缩的向上舔,又很久,便合成火焰的重台花,又成了火焰的柱,赫赫的压倒了昆仑山上的红光。大风忽地起来,火柱旋转着发吼,青的和杂色的石块都一色通红了,饴糖似的流布在裂缝中间,像一条不灭的闪电。

    风和火势卷得伊的头发都四散而且旋转,汗水如瀑布一般奔流,大光焰烘托了伊的身躯,使宇宙间现出最后的肉红色。

    火柱逐渐上升了,只留下一堆芦柴灰。伊待到天上一色青碧的时候,才伸手去一摸,指面上却觉得还很有些参差。

    “养回了力气,再来罢……”伊自己想。

    伊于是弯腰去捧芦灰了,一捧一捧的填在地上的大水里,芦灰还未冷透,蒸得水澌澌的沸涌,灰水泼满了伊的周身。大风又不肯停,夹着灰扑来,使伊成了灰土的颜色。

    “吁!”伊吐出最后的呼吸来。这时候,伊以自己用尽了自己一切的躯壳,便在这中间躺倒,而且不再呼吸了。

    有一日,天气很寒冷,却听到一点喧嚣,那是禁军终于杀到了。他们左边一柄黄斧头,右边一柄黑斧头,后面一柄极大极古的大纛[] , 躲躲闪闪的攻到女娲死尸的旁边,却并不见有什么动静。他们就在死尸的肚皮上扎了寨,因为这一处最膏腴,他们检选这些事是很伶俐的。同时也就改换了大纛旗上的字,写道“女娲氏之肠”,说惟有他们是女娲的嫡派。

    (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注】大纛(dào):古代军队里的大旗。

    文本二:

    这一本很小的集子,从开手写起到编成,经过的日子却可以算得很长久了:足足有十三年。

    第一篇《补天》原先题作《不周山》还是一九二二年的冬天写成的。那时的意见,是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不周山》便是取了“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动手试作的第一篇。当编印《呐喊》时,便将它附在卷末,算是一个开始,也就是一个收场。

    ……

    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而且因为自己的对于古人,不及对于今人的诚敬,所以仍不免时有油滑之处。过了十三年,依然并无长进,看起来真也是“无非《不周山》之流”;不过并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 , 却也许暂时还有存在的余地的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鲁迅

    (节选自《故事新编(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女娲第一次“似乎是从梦中惊醒”后,看到了“粉红的天空”“地上都嫩绿了”“桃红和青白色的斗大的杂花”等景象。此时的世界是一个五彩的美好世界。 B、第二次因“轰”声而“猛然”醒来后,女娲发现她原先造的人已经有了分化。有吞食金玉粉末、咀嚼松柏叶以求长生不老的道士,也有四处征战的禁军武士。 C、女娲为了人类炼石补天,到热闹处去寻找和天一色的纯青色的石头。然而有些人看见了又是冷笑,又是痛骂,还咬女娲的手。这都写出了人类的自私与狭隘。 D、文本一中写到:禁军“改换了大纛旗上的字”,宣称“惟有他们是女娲的嫡派”。这展现了禁军这一派人对女娲的尊重,他们感恩并铭记着女娲补天的恩情。
    (2)、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女娲一舒臂揪住了山峰,一伸手撮住那些山,回头从火树林里抽出一株大树,这些情节想象大胆,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B、文本一中有许多生动的场景描写,天崩地塌之后,天地之间地动山摇、洪水横流,人们狼狈不堪,与小说开头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C、文本一写女娲恐怕山碰了自己的脚,炼石补天疲惫不堪,甚至最后劳累而死,表明女娲作为上古大神,也有人类脆弱的特点。 D、文本二中提到的“油滑”是亦庄亦谐的调侃和幽默。将人物有意识的世俗化,以达到古人揶揄今人的目的,这是喜剧艺术的鲜明特点。
    (3)、作者自评“并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请分析鲁迅笔下的女娲有着哪些鲜活的特点。
    (4)、请结合文本二,分析《补天》的创作背景及小说主题。

三、文言文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试题。

    范成大,字至能,吴郡人。绍兴二十四年,擢进士第。隆兴元年,累迁著作佐郎,除吏部郎官,言者论其超躐,罢。起知处州。处民以争役嚣讼,成大为创义役。随家贫富输金买田,助当役者,甲乙轮第至二十年,民便之。其后入奏,言及此,诏颁其法于诸。处多山田,梁天监中作通济堰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灌有序民食其利。隆兴再讲和,失定受书之礼 , 上尝悔之。迁成大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充金祈请国信使。国书专求陵寝。上面谕受书事,成大并载书中,不从。至燕山,密草奏,具言受书式,怀之入。初进国书,词气慷慨,金君臣方倾听,成大忽奏曰:“两朝既为叔侄,而受书礼未称,臣有疏。”搢笏出之。金主大骇,曰:“此岂献书处耶?”左右以笏标起之,成大屹不动,必欲书达。既而归馆所,金主遣伴使宣旨取奏。成大之未起也,金庭纷然,太子欲杀成大,越王止之,竟得全节而归。知静江府。广西窘匮,专藉盐利,漕臣尽取之,于是属邑有增价抑配之敝,诏复行钞盐,漕司拘钞钱均给所部,而钱不时至,成大入境,曰:“利害有大于此乎?”奏疏谓:“能裁抑漕司强取之数,以宽郡县,则科抑可禁。”上从之。数年,广州盐商上书,乞复令客贩,宰相可其说,大出银钱助之。人多以为非,下有司议,卒不易成大说。除四川制置使,凡人才可用者,悉致下,用所长,不拘小节,其杰然者章荐之,往往显于朝,位至二。除端明殿学士,寻帅金陵。会岁旱,奏移军储米二十万振饥民,减租米五万。绍熙三年,加大学士。四年薨。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自号石湖,有《石湖集》行于世。

    (选自《宋史·范成大传》,有删改)

    【注】①受书之礼:继“绍兴和议”后,隆兴二年(1164)宋金再订和约,改“君臣之国”为“叔侄之国”,宋递交金国文书改“奉表”为“国书”,却没有改“受书之礼”(宋国起立受金国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B、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C、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D、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两宋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最初是用来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逐渐带有行政区域和军区的性质。 B、漕司,即“漕运司”,是宋代独有的管理催征税赋、办理漕运等事务的官署或官员。 C、幕,即“幕府”。古代将帅或地方军政长官设立府署招致人才帮助自己处理事务。 D、二府,是宋代最高国务机关。西府“枢密院”主管军务,东府“政事堂”主管政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成大迁升提拔很快,受到指责。绍兴二十四年,范成大登进士第,后来连续升迁至著作佐郎、吏部郎官,谏官指责他越级升职,随即被免。 B、范成大奉诏出使金国,不辱使命。在金人朝廷上,范成大借进献国书之机,呈上要求修改受书礼的奏疏,面对威逼毫不退缩,最终全节而归。 C、范成大整饬地方盐政,兴利除弊。针对广西盐政弊端,范成大上书朝廷,建议合理分配盐利,活跃两广盐市交易,这获得宰相的认可和资助。 D、范成大选用地方人才,不拘一格。任四川制置使时,范成大重视人才,把可用之才招致幕下;并向朝廷推荐杰出人才,使之发挥重要作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面谕受书事,成大乞并载书中,不从。

    ②人多以为非,下有司议,卒不易成大说。

    (5)、范成大在处州做官时,为解决百姓的争端创立了义役法,请简要说说具体做法。
  •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遭母忧弃官行丧服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时李膺为青州刺史 , 名有威政,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悬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稍迁,拜尚书。性方峻,不接宾客,士民亦畏其高。征为尚书令,送者不出郭门。

    延熹六年,车驾幸广成校猎。蕃上疏谏曰:“夫安平之时,尚宜有节,况当今之世,兵戎未戢,四方离散,是陛下焦心毁颜,坐以待旦之时也。又秋前多雨,民始种麦。今失其劝种之时,而令给驱禽除路之役,非贤圣恤民之意也。”书奏不纳。自蕃为光禄勋,与五官中郎将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谮诉,坐免归。顷之,征为尚书仆射。八年,代杨秉为太尉。蕃让曰:“齐七政 , 训五典,臣不如议郎王畅。聪明亮达,文武兼姿,臣不如弛刑徒李膺。”帝不许。中常侍苏康、管霸等复被任用,遂排陷忠良,共相阿媚。大司农刘祐、河南尹李膺,皆以忤旨,为之抵罪。因朝会,固理等,请加原宥,升之任。言及反复,诚辞恳切。帝不听,因流涕而起。

    窦后临朝,蕃与后父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征用名贤,共参政事,天下之士,莫不延颈想望太平。而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常疾之,志中官,会窦武亦有谋,因与窦武谋之。及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遂令收蕃,即日害之。

    曰:桓、灵之世,若陈蕃之徒,咸能树立风声,抗论惛俗。而驱驰崄厄之中,与刑人腐夫同朝争衡,终取灭亡之祸者,彼非不能洁情志也。愍夫世士以离俗为高,而人伦莫相恤也。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

    (选自《后汉书·陈蕃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 B、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 C、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 D、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郎中,古代官名。战国始有,职掌侍卫;秦汉沿置,内充侍卫,外从作战。 B、刺史,官名,汉始设,本为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宋元后沿用为一州长官的别称。 C、七政,是中国古代天文术语,说法不一,可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 D、论,也称评、赞、诠、叙、议、述,名称不一;总称论赞,指附在史传后的评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蕃为官清峻,士民敬畏。因政绩清明得到执政威严的青州刺史李膺的赏识和挽留;陈蕃不接待宾客,为人清高,故其升迁后送行者不敢出外城以相送。 B、陈蕃直陈时政,忠君为国。皇上驾临广成苑打猎,陈蕃认为现在非太平之时,且令百姓为打猎驱禽除路,有违圣明君主体恤百姓之意,上疏表示反对。 C、陈蕃敬才礼贤,正直低调。对高洁之士周璆敬重有加,专门为他准备一张床榻;皇上让他担任太尉之职时,陈蕃认为自己才能不如王畅、李膺,予以推辞。 D、陈蕃不避强权,刚正不阿。拒绝大将军梁冀请托,主持人才选拔,不偏袒权富;面对宦官掌权、陷害忠良的局面,陈蕃犯颜直谏、以身试险,直至最后遇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蕃因朝会,固理膺等,请加原宥,升之爵任。

    ②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5)、陈蕃“终取灭亡之祸”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四、默写 

  •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醉翁亭记》中“”两句,描写了滁州老老少少的行人纷纷出游的热闹场面。
    (2)、荀子《劝学》中“”两句以雕刻为喻,说明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最终有所成就。
    (3)、在许多古典诗文中,猿通常以叫声哀婉的形象出现。如“”。

五、语言表达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高度自律产生的高度服从特性,实际上是一种高度的责任心。但是,这样的高度自律,在外人看来只不过是一个优秀的标签而已。通常,自律的人非常____,身边的人早已习惯了他们的默默奉献和付出,而忘记了他们为此做出的努力和牺牲。(        )。

    高度自律的人也很难感受到成就感,很少对积极或消极情绪做出反应,也许因为他们自动____了强烈的感情。他们缺失了正常人的体验感,无法体会到生命的高潮和失落。说到这里,我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些年来恪守自律的习惯,的确有些刻板,也的确让自己____地生活。有时候感觉生活就像是在模子中,____半点的偏离。

    其实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都是一把双刃剑,就看你怎么使用,怎么理解。既然一味地将自律列为自己人生的准则,甚至奉若神明,那么就得心甘情愿地付出吧;如果总是把自律作为一个人是否足够优秀的标准,似乎有些勉强。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优秀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你的自律和他的洒脱都是一种境界,各有各的乐趣。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靠谱  淡化  安分守己  来不得 B、保守  屏蔽  安分守己  容不得 C、保守  淡化  循规蹈矩  来不得 D、靠谱  屏蔽  循规蹈矩  容不得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因而,被忽视的他们总是对周围的人不太满意,认为自己被利用了 B、然而,被忽视的他们总是认为自己被利用了,对周围的人不太满意 C、因而,他们总是认为自己被忽视并被利用了,对周围的人不太满意 D、然而,他们总是对周围的人不太满意,认为自己被忽视并被利用了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既然一味地将自律奉若神明,尤其作为自己人生的准则,那么就得心甘情愿地付出 B、如果一味地将自律奉若神明,甚至作为自己人生的准则,那么就得心甘情愿地付出 C、如果一味地将自律作为自己人生的准则,尤其奉若神明,那么心甘情愿地付出吧 D、既然一味地将自律作为自己人生的准则,甚至奉若神明,那么心甘情愿地付出吧
  • 9. 根据下面两则调查表的内容,完成后面小题。

    表1  寻求心理健康服务的阻碍

                                                                                                                                                      

    问题

    不了解心理问题症状表现

    49.8%

    50.2%

    不了解怎样求助

    54.0%

    46.0%

    不知道求助后会发生什么

    63.3%

    36.7%

    表2  对心理健康服务便利性的看法

                                                                                                                     

    问题

    心理健康服务是否便利

    32.8%

    67.2%

    是否能找到心理咨询资源

    31.0%

    69.0%

    (1)、图表1所反映的问题是:
    (2)、针对图表1、2所反映的问题,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