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芣苢》课后即时训练
试卷更新日期:2023-08-28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知识
-
1. 多义词(1)、薄
①薄言采之
②日薄西山
③妄自菲薄
(2)、言①薄言采之
②凡六百一十六言
③焚百家之言
④载笑载言
(3)、比①一竿晴日舞比邻
②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③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4)、陈①欲收新麦继陈谷
②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③恐惧不敢自陈
2. 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薄言采之(说话) B、薄言有之(取得,获得) C、薄言掇之(拾取,摘取) D、薄言袺之(提起衣襟兜东西)3. 下列对《芣苢》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 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地表现了采摘野菜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D、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4. 下列对本课两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中的“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之”是代词,代指芣苢。 B、《茉苢》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其中只有动词的变化,其他并没有什么不同。 C、《插秧歌》的颔联通过对环境的刻画,写出了劳动的紧张与艰辛。 D、《插秧歌》的尾联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写出了农事的繁杂与农家的勤劳。5. 下列对《芣苢》一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亦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B、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从一棵一棵地拾到一把一把地捋,可谓辛劳,反映出当时的劳动妇女身负沉重的压迫。 C、由“薄言袺之”到“薄言襭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 D、《芣苢》一诗,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从节奏、意境、韵味等方面,显示出相当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6. 下面对《芣苢》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诗歌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时的情景。 B、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地表现了采摘野菜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C、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美。 D、诗中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7.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B、《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称为《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 C、“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的“六艺”。 D、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号“诚斋”,人称“诚斋先生”。8.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五经”之一。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9.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街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毛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
①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②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③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
④《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
⑤《诗经》是按“风”“雅”“颂”三部分编辑的
⑥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
A、①⑥②⑤③④ B、②④①⑥⑤③ C、③④①⑤②⑥ D、④①②③⑤⑥二、语言表达
-
10. 填空。(1)、《芣》是《》中的一篇,是当时人们时所唱的歌谣。(2)、《芣苢》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诗采用的手法,仅仅只变换了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表现了劳动的。(3)、《》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源头。(4)、《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作者是代(姓名),他与父亲、兄长齐名,合称“三苏”。11. 按照要求对下联。平仄可不论,注意得体。(1)、给学校劳动基地写一下联。
上联:流汗方知拓荒苦
下联:
(2)、一位大学生即将毕业参加工作,请你为他写一下联。上联:干事创业爱岗敬业业业出奇迹
下联:
12. 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可以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凌晨闻布谷,先日见春耕。①”田垄在农人的阵阵吆喝声中苏醒了。越冬的稻种再也耐不住寂寞,在温水的日夜浸泡、_________________下,身子变得丰满而结实,露出尖头和嫩芽。此刻,父亲神情专注,______________地捧起这些可爱的小精灵——②那眼神就像过去看着儿时蹒跚学步的我——然后将它们一一挥洒在平整均匀的秧田里。
收成好不好,关键看秧苗。在农人眼里,长势喜人的秧苗象征着生机勃勃的希望,孕育着丰收的梦想。插秧,乡下人又称“栽田”③。大清早,人们三三两两聚集在田头,高高地卷起裤脚,_________________地下田拔育好的秧苗。稻草如绳,一拉一扯,秧苗就在农人的手中迅速成堆结把,不一会儿就铺满了整个秧田。
该插秧了。听!④那一声声欢快豪放的秧歌响彻山谷,荡漾出发自心底的喜悦。农人渴望用辛勤和执着感动上苍,祈祷______________,—起呵护秧苗茁壮成长。
犁耙水响,秧歌嘹亮,转眼又到了春耕时节。如今,热闹喜人的载田场面也曾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行渐远,古老的耕牛早已被现代化的农机取代。只是当有一天尝试着追寻生命的记忆时,才蓦然发现,那一棵棵小小秧苗在盛满乡愁的田垄里,依旧岁岁常绿,青春不老。
(1)、下列对画框处标点符号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处句号放到双引号的后引号前面表明引用内容的结束。 B、②处破折号标示解释说明,改为冒号也是正确的。 C、③处引号与“‘五四’运动”中“五四”引号用法相同。 D、④处感叹号用在语气强烈的独词句后表示感情强烈。(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催促 小心翼翼 争先恐后 风调雨顺 B、促使 谨小慎微 争先恐后 五谷丰登 C、催促 小心翼翼 奋起直追 五谷丰登 D、促使 谨小慎微 奋起直追 风调雨顺(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热闹喜人的栽田场面也曾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行渐远,古老的耕牛早已被农机的现代化取代。 B、古老的耕牛早已被现代化的农机取代,热闹喜人的栽田场面也曾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行渐远。 C、曾经热闹喜人的栽田场面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行渐远,古老的耕牛早已被现代化的农机取代。 D、古老的耕牛早已被现代化的农机取代,曾经热闹喜人的栽田场面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行渐远。三、诗歌鉴赏
-
14. 诗歌鉴赏
十亩之间①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②兮,行,与子逝③兮。
[注]①选自《诗经·魏风》。②泄泄:舒畅和乐的样子。③逝:往,离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采桑养蚕的工作多由女子承担。她们在采桑之中,收工之时,都要唱着歌儿,这首诗就是一首桑间行乐之歌。
B、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短短几句就勾勒出一幅清新的劳动图景,抒写了采桑人轻松愉快的劳动心情。
C、这首诗不仅写了桑园之大、桑树之多和女子们采桑时的悠闲快乐的情景,还具体描写了采桑的劳动,宛然一幅怡然悦目的图画。 D、这首诗内容简短朴素,语言明白如话,富有民歌风味,但又言浅意深,触及了普通劳动人民真实生活的一面,自然的生活气息浓厚。(2)、本诗无一“乐”字,却处处透露了“桑者”的欢乐,结合文本分析本诗是如何艺术地表现“桑者”之乐的。
15.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无 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章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 B、这首诗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C、或同穿一“袍”,或同穿一“泽”,或同穿一“裳”,这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表达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 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2)、《诗经》主要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其中的哪种手法?其作用是什么?16.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桃夭
桃桃之夭夭① , 灼灼②其华。之子③于归④ , 宜⑤其室家⑥。
桃之夭夭,有蕡⑦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⑧。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子衿
青青子衿⑨ , 悠悠⑩我心。纵我不往,子宁⑪不嗣音⑫?
青青子佩⑬ , 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⑭ , 在城阙⑮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①夭夭:花朵怒放,茂盛美丽,生机勃勃的样子。②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③之子:这位姑娘。④于归:姑娘出嫁。⑤宜:和顺、亲善。⑥室:谓夫妻所居。家:谓一门之内。⑦有蕡(fén):指桃实大而多。⑧蓁(zhēn)蓁:叶子茂密的样子。⑨衿:衣领。⑩悠悠:忧思不断的样子。⑪宁(nìng):岂,难道。⑫嗣(yí)音:寄传音讯。嗣,通“贻”,给、寄的意思。⑬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⑭挑(tiā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挑,也作“佻”。⑮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1)、下列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诗都选自《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的内容分为风、雅、颂,表现手法为赋、比、兴,后人将之合称为《诗经》六义。 B、《子衿》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恋人的服饰借代恋人,自述怀人,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 C、《子衿》描写的是一个男子在等候他的恋人,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方式,刻画了因恋人未到而惆怅幽怨的心情。 D、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艺术形式,其作用是加深印象,深化主旨,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这两首诗都采用了这种形式。(2)、《桃夭》是一首祝贺女子新婚的诗,试简要概括其三章内容。17.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桃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 , 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累累的样子。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的形式。(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四、其他作文
-
18. 我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中的作品,常常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强化感情的抒发,在“国风”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最普遍,而在“颂”和“大雅”,以及“小雅”的政治诗中几乎没有。《诗经》中最典型的例子,如《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阅读下面的《关雎》一诗,试写一段文字,简述其运用重章叠句的妙处。400字左右。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