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2《登泰山记》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08-28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山麓(lù) 雕砌(qiè) 山巅(diān) B、悬崖(yá) 石磴(dèng) 须臾(yú) C、戊申(wù) 岱祠(cí) 姚鼐(lài) D、膝盖(qī) 石罅(xià) 绛皓(hào)2. 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漫:弥漫 B、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烛:照 C、是日观道中石刻 是:判断动词 D、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磨灭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而不知其所止 客喜而笑 C、哀吾生之须臾 不知东方之既白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知不可乎骤得4. 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②击空明兮溯流光(顺流而上)
③纵一苇之所如(往)
④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稍微)
⑤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到,前往)
⑥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二、文言文阅读
-
5. 阅读《登泰山记》,完成下列小题。
登泰山记
泰山之阳 , 汶水西流;其阴 , 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 , 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下列对《登泰山记》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郭: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指城市。 C、晦:农历每月的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桐城:“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作者所属的文学流派。(2)、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课文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 B、课文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出一幅泰山日出变化迅速的画面。 C、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 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全文不到五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②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 , 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辛,越中岭,复循西谷,逐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 , 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浸。稍见云中白若摴䈬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目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浸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姚葡《登泰山记》)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级七千有余。 ②其皆出于此乎 B、①古谓之天门溪水 ②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C、①或曰,此东海也 ②或异二者之为 D、①余始循以人 ②皆以美于徐公(2)、下列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京师乘风雪乘。 趁:趁,冒着。 B、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停留。 C、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漫:模糊或缺失。 D、僻不当道者 僻:偏僻。(3)、下列对文中划横线词语相关的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乾隆,清高宗的年号。古代皇帝即位常立年号用来纪年,有的皇帝不只一个年号。 B、丁未,干支纪日。古代常用天干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成干支,用来纪年、纪日。 C、晦,农历每月的第一天。这时月亮是看不见的,“晦”也就有了“黑暗”的意思。 D、行宫,古代帝王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善于取舍,将小细节与大印象结合,叙事与写景简洁、明快,充分展示了雪后登泰山的别样情趣。 B、这篇游记叙述了登泰山的全过程,从秦山南麓经中谷,越中岭,循西谷,至山巅,登山路线交代很清晰。 C、这篇游记中写观看日出的段落极其精彩,大风扬雪、云漫足下、极天异色、红光动摇的奇伟景观令人神往。 D、这篇游记除了记叙与描写,还兼用精当的议论、抒情语句深化主题,它是姚葡“清真雅正”文风的典例。(5)、将下列课本中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盖将自其变者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苏轼《赤壁赋》)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7.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登 泰 山 记
姚 鼐
泰山之阳 , 汶水西流;其阴 , 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 , 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 ,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 , 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B、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C、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D、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未”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44个。前一位是丙午,后一位是戊申。 B、城郭,古时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的一道为“城”,外面的一道为“郭”。 C、农历每月初一为“晦”,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朔”。 D、阳、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 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出一幅泰山日出变化迅速的画面。 C、本文巧妙运用侧面描写,如表现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半山居雾”和“足下皆云漫”的图景加以烘托。 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4)、翻译画横线的句子①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②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节选自《赤壁赋》)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节选自《登泰山记》)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绝如缕 绝:断 B、自京师乘风雪 乘:冒 C、余始循以入 循:顺着 D、苍山负雪 负:遭受(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舞幽壑之潜蛟 舞:用作动词,跳舞。 B、汶水西流 西:用作状语,向西。 C、崖限当道者 限:名词用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D、明烛天南 烛:用作动词,照亮。(3)、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A、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B、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C、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D、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4)、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是一种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讲究文采、韵律的古代文体,其滥觞于先秦。 B、泰山,又名岱山、岱宗、东岳、泰岳,古代泰山封禅是国运昌盛的重要标志。 C、阳,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如辽阳位于小辽水之南,衡阳位于衡山之北。 D、丁未,干支纪日,古人还常以天干和地支纪年,如“壬戌之秋”中的“壬戌”。(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文本一:
自余为僇人① , 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酔。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其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②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注]①僇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作者因永贞革新失败,被眨为永州司马,故自称僇人。②培塿:本作“部娄”,小土丘。
文本二:
泰山之阳 , 汶水西流;其阴 , 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 , 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B、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C、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D、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箕踞,古人席地而坐,两腿前伸,呈簸箕状,是一种庄重而守礼的坐法。 B、造物,古人以为天造万物,因此用以称天,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大自然”。 C、阳、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为“阴”。 D、城郭,古时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篇写以前对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意在突出游赏的愉悦之情,以此作为铺垫引出下文的西山之游乐。 B、文本一第二段连用“过”“缘”“斫”“焚”“穷”等五个动词,表达了作者迫切想要登上西山观景的心情。 C、文本二以“其级七千有余”“半山居雾若带然”等细节特征的刻画侧面烘托泰山的高峻,这与文本一第二段异曲同工。 D、文本二语言简洁明快,先是粗笔勾勒泰山的概貌,后再写登山的过程和山顶之所见,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②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5)、柳宗元为何说以前未真正游过,真正的游赏是从西山开始的?请结合文本一简要说明。10. 阅读游灵岩记
姚 鼐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叠石为城墉 , 高千余雉① , 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②云。
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返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
(选自《惜抱轩诗文集》,有删改)
[注|①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②政和:宋徽宗的年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 B、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 C、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 D、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五岳之首,即中岳,位于山东泰安境内。古代帝王多在此封禅,以祭告天地。 B、乾隆,年号,是一种纪年的方式。如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康熙是清圣祖的年号。 C、正月,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也叫阴历。 D、城墉,即城墙,古代建筑在城市四周作防守用的墙。(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详细写了作者从泰安出发游览灵岩的过程,并介绍了朗公谷、朗公石名字的由来。 B、最初作者是与朱子颍相约来游览灵岩的,但朱子颍恰有公事,他就让泰安人聂剑光同作者同游,朱子颍是后来才来灵岩游玩的。 C、相传晋代名僧佛图澄的弟子竺僧朗时常到灵岩寺讲经,而灵岩寺自宋以后庙宇修建更加兴盛。 D、作者在文章最后明确指出此次游灵岩有个遗憾,即更加幽邃的琨瑞山没来得及前往。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 , 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 , 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 , 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B、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C、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D、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未”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44个。前一位是丙午,后一位是戊申。 B、城郭,古时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的一道为“城”,外面的一道为“郭”。 C、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 D、农历每月初一为“晦”,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朔”。(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借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奇景象。 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了泰山日出变化迅速的画面。 C、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居雾若带然”和在日观亭时“自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 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泰山的特殊情趣。(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5)、作者在文中描绘了泰山日出的壮观场面,运用了多种写景方法和修辞手法,请对文中第四段画横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三、非选择类
-
12. 请将下面一句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四、古代诗歌阅读
-
13.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泰山(其六)
李 白
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关。
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
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
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
寂静娱清晖,玉真连翠微。
想象鸾凤舞,飘飖龙虎衣。
扪天摘匏瓜,恍惚不忆归。
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
【注释】①玉真:仙子名。②匏瓜:星宿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朝饮”“暝投”两句,表现出诗人登山时间之长,也引人想见泰山景色之雄奇。 B、在泰山静美的夜色中,李白独自一人抚琴、赏月、听松,借以排解仕途失意的痛苦。 C、诗中“想象鸾凤舞,飘欣龙虎衣”等句与“霓为衣兮风为马”几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D、此诗表达了诗人登临泰山的愉悦之情,也流露出他在泰山仙境消失后的遗憾之意。(2)、李白《游泰山》(其六)描写泰山景色,将实景与幻境融合,请结合诗句赏析这一艺术特色。(3)、李白的《游泰山》(其六)与姚鼐的《登泰山记》(选段)都描写了奇幻的色彩,简析两位作家笔下色彩描写的不同。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五、情景默写
-
1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处。(1)、在《登泰山记》中,“ , ”这两句写出登泰山时天气的恶劣以及登山的艰难。(2)、文中“ , ”两句,作者不言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3)、太阳将出时的景色是“ , ”。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霎时间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样子。(4)、“ , , ”描写了太阳正出来,赤红赤红的像丹砂一样,下面有晃动着的红光承托着。(5)、最后一段写泰山上石头的颜色、形状的句子:“ , , 。”
六、语言表达
-
15. 依照下面一段话的语言形式(连用两个比喻且动词生动活泼,如飘过,掠过),在下面的横线处写两句话,使句意前后贯通。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好比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门楣上挂了一串风铃, , , 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温馨家园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16.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答。泰山封禅是帝王向天地报功,展示国泰民安的重要仪式。“刻石纪号”,著己之功绩是封禅的重要内容。唐玄宗就曾亲自撰写《纪泰山铭》一文,勒碑于岱顶大观峰。但八次封禅泰山的汉武帝却在泰山之巅树立一块无字碑,引发后人无数猜测。
常言道:“树碑立传,是寻常;树碑无传,则非常。”汉武帝为什么树立无字碑?请合理推测,概括两点理由。
七、简答题组
-
1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仰望泰山,普普通通,比起任何你随处可见的俗山,并不更雄伟或更壮丽或更神奇或更险峻或更潇洒飘逸”(王蒙),但世世代代的人们依然乐此不疲地登泰山,写泰山。
泰山只有1545米,但登起来需要费一番大功夫。登泰山,如① , “从岱宗坊起步,先是沿巨人脚面而行,红门宫以上登其小股,胡天阁以上跨其大股,至中天门则如入巨人怀中。然后登十八盘,才是攀巨人之体,上南天门等于搂住了巨人的脖子,游玉皇顶恰如摩巨人之顶”(孙荪)。② , “第二天几乎起不来了,浑身酸痛,双腿尤甚。每抬脚动步,就会情不自禁地呲牙咧嘴皱眉头”(蒋子龙)。
泰山吸引人不是自然景观,还有色彩斑斓的历史文化。③ , “泰山上有1300多处石刻,每一处石刻既是书法妙品,又是文学佳作。文字的结构和所表达的意境,与风景、历史文物、游人心境极为和谐贴切,和泰山精神、泰山气象融为一体”(蒋子龙)。让汪曾祺记忆最深的是经石峪的石刻,他甚至说:“泰山即使没有别的东西,没有碧霞元君祠,没有南天门,只有一个经石峪,也还是值得来看看的。”
泰山魅力无穷,它是“经得住读、经得住写、经得住说的山”(蒋子龙)。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请简要分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和效果。(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