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08-25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lù)    雕(qiè)    山(diān) B、(yá)    石(dèng)    须(yú) C、申(wù)    岱(cí)    姚(lài) D、盖(qī)    石(xià)    绛(hào)
  • 2. 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漫:弥漫 B、苍山负雪,明天南      烛:照 C、日观道中石刻        是:判断动词 D、其远古刻尽失        漫:磨灭
  • 3.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B、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C、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②今所经中岭山巅

    ③亭东自足下皆云

    ④其远古刻尽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 5.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四十五里,皆砌石为磴 B、少半,越中岭 C、古时登山,循东谷人,有天门 D、是日观中石刻
  •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的雄奇景象。 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出一幅泰山日出变化迅速的画面。 C、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居雾若带然”和在日观亭时“自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 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
  • 7. 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郭,古时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 C、晦,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桐城,“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即桐城派。
  •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语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至于泰安 B、须臾成五采 C、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D、平方 , 少圜
  •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泰山之阳,汶水西 B、月明星稀,乌鹊 C、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D、顺流而
  •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师乘风雪       自:自己 B、穿泰山西北谷       穿:穿过 C、余始以入         循:顺着 D、不可登          几:几乎
  •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月出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B、扣舷歌之                    侣鱼虾友麋鹿 C、浩浩如冯虚御风              相与枕藉舟中 D、渺沧海一粟                  越长城

二、情景默写

  • 1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姚鼐《登泰山记》中写山顶雪景的句子是“”。
    (2)、姚鼐《登泰山记》中“”三句写作者在山顶远望所见的景色。
    (3)、姚鼐《登泰山记》中“”两句生动地展示了日出前风扬积雪、云雾弥漫的环境。
    (4)、姚鼐《登泰山记》中写日出时云彩的色彩变化的句子是“”。
  • 13. 《登泰山记》: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泰山南北两条河流的流向相反,南面“”,北面“”。
    (2)、文中写泰山南北的溪水各有归依的句子是“”。
    (3)、横亘在阳谷与阴谷分界处的古长城给泰山增添了雄奇的色彩,文中说明古长城的位置的句子是“”。
    (4)、“”两句点出日观峰的重要地理特征,为后文写登顶看日出埋下伏笔。
    (5)、“”几句,把作者从京师到泰安的路程交代得清清楚楚,充分显示了旅途的艰苦。
    (6)、点明登山的时间、方向及同行人的句子是“
    (7)、“”几句,作者通过写台阶表现了泰山路远山高的特点。
    (8)、作者交代自己登山路线的句子是“”。
    (9)、唐代李白用“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来赞美天门;姚鼐对天门的描述是“”。
    (10)、写登山的情景时,作者用“”两句高度概括了登雪中泰山的困难和艰辛。
  • 14. 《登泰山记》: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泰山雪景不同凡响,登上峰顶后作者看到的景象是“”这两句。
    (2)、作者用“”八个字概括了泰山雪景的特点。
    (3)、“”三句写出了泰安城的夕照美景。
    (4)、写泰山夕照如画,山闲水静,雾若飘带的三句是“”。
    (5)、“”一句写出了日出前山顶的风雪袭人的情况。
    (6)、作者描写泰山日出前风雪交加、云雾弥漫的苦寒环境的两句是“”。
    (7)、用比喻的手法写拔地参天的山峰竟然小如樗蒲的两句是“”。
    (8)、文中写日出之前天边的云霞变化美妙的两句是“”。
    (9)、写泰山日出前,云霞异色,瞬间变幻成五彩的两句是“”。
    (10)、“”两句,通过描摹色彩,把太阳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
  • 15. 《登泰山记》: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作者写日观峰西面的山峰或红或白,像鞠躬的样子的两句是“”。
    (2)、叙述泰山沿途年代久远的石刻的情况的句子是“”。
    (3)、文中写泰山石的特点的句子是“”。
    (4)、文中描写泰山树木生长情况的句子是“”。
    (5)、“”几句,从“有”和“无”的角度写出了深冬腊月时泰山的特征。

三、文言文阅读

  • 1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 , 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其南北者(区分)/余乾隆三十九年(在)/道皆砌石为(台阶)/余始以入(沿着) B、少半(不到一半)/遂至其(山顶)/苍山雪(背,覆盖)/明天南(照亮) C、半山雾若带然(停留)/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渐渐)/皓驳色(黑色)/多平方(平坦方正的石头) D、而皆若(引申为“鞠躬”)/僻不道者(阻挡)/多平方,少(通“圆”)/生石(缝隙)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就是所   说的东岳,五岳之一,在山东省泰安市。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衡山,中岳嵩山,南岳恒山。 B、阴,山北水南为阴;阳,与“阴”相反。阴阳,古代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 C、乾隆,清高宗皇帝的年号。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乾隆皇帝的庙号为“高宗”,而开国君主的庙号一般是“祖”。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帝京”也是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清代桐城人姚鼐所写的一篇登临泰山的游记。姚鼐此行是与知府朱孝纯之子朱颖一同登上泰山之顶的。 B、作者按游踪进行描写。他从中谷登山,但是没有到古人所说的天门溪水即东谷去欣赏景色。 C、作者重点描述了日观峰处的日出景观,通过对山水、风雪、日光的描写,勾画出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同时介绍了此处的历史遗迹。 D、本篇游记的写景角度灵活,做到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得泰山的景色更加形象生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②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5)、第四段写了哪些人文景观?有什么作用?
  • 1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明皇封禅泰山 , 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脯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乃泰山之力也。”

    (段成式《酉阳杂俎》节选)

    (乙)

    同治四年 , 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幕府事于徐州。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盘曲上,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

    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 , 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薛福成《登泰山记》节选)

    (丙)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姚鼐《登泰山记》)

    【注】①大脯:皇帝诏赐大臣聚饮。②曾公:曾国藩。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B、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C、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D、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2)、下列对材料中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泰山,又名岱宗、东岳等。源于“泰山之力”的典故,后人转称妻父为“泰山”“岳父”,称妻母为“泰水”“岳母”。 B、同治四年,是帝王年号纪年。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提到的“戊申晦”干支纪日一样,都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C、四更,在十二时辰的丑时,即凌晨三时至五时,也叫“四鼓”。古代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以打更击鼓报时。 D、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是古代传统的防御建筑。刘禹锡就有“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句。
    (3)、下列对材料有关“泰山”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泰山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泰山就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祭拜游历的名山,其中也寄予了他们的家国情思和人生感怀。 B、泰山景色险峻秀丽。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博大壮美,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C、泰山给人创作灵感。观泰山景抒人文情,薛福成文末自语含意深刻,给人以启迪;姚鼐的描写形象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D、泰山日出气象万千。薛、姚撰文从登山循道到观日写景如出一辙,都写了泰山日出前中后,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的景象。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

    ②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5)、(乙)(丙)二文都描叙泰山之巅观日出,从中你悟出哪些道理?
  • 1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自余为僇人 , 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注]①僇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作者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故自称僇人。②培塿:本作“部娄”,小土丘。

    文本二:

    泰山之 , 汶水西流;其 , 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B、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C、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D、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箕踞,古人席地而坐,两腿前伸,呈簸箕状,是一种庄重而守礼的坐法。 B、造物,古人以为天造万物,因此用以称天,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大自然”。 C、阳、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为“阴”。 D、城郭,古时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开篇写以前对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意在突出游赏的愉悦之情,以此作为铺垫引出下文的西山之游乐。 B、文本一第二段连用“过”“缘”“斫”“焚”“穷”等五个动词,表达了作者迫切想要登上西山观景的心情。 C、文本二以“其级七千有余”“半山居雾若带然”等细节特征的刻画侧面烘托泰山的高峻,这与文本一第二段异曲同工。 D、文本二语言简洁明快,先是粗笔勾勒泰山的概貌,后再写登山的过程和山顶之所见,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5)、柳宗元为何说以前未真正游过,真正的游赏是从西山开始的?请结合文本一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