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3.2《上图书馆》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08-25 类型:同步测试

一、

  • 1.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这两个月我在家中闭门读书,深居潭府不问外界之事,竟不知出了这样的变故。 B、虽然只是绵薄之力,但是你能在我们落难之时伸出援手,已是难得,我们应该感谢你。 C、外交部发言人称:“中国政府历来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地区间的矛盾,不能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儿,就动刀动枪的。” D、毕业之后,学生对恩师甚是思念。值此新春佳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 2.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一带一路”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 B、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 C、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洪水猛兽般地袭击全球,导致150多个国家受灾,我国也有近3万家机构的计算机受到影响。 D、我国企业在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主动强化环保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带动了东道国在观念上弯道超车。
  •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

    ②幼年丧母、青年丧夫、善良孝顺的窦娥一直与婆婆和睦相处,真可谓举案齐眉

    ③这个大厅也是建筑华美,气象万千 , 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

    ④我和几个老同学迷失了方向,当时天色渐晚,路况不清,又难以求田问舍 , 所以被困在山上。

    ⑤如果人情消费超过了实际承受能力,甚至到了举债的地步,那显然超出了礼尚往来的范围。

    ⑥也许是生搬硬套吧,但这也说明独拥书城自吟啸固是一乐,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二、语言表达

  •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微阅读,是一种借短消息、网文和短文体生存的阅读方式。。口袋书、手机报、微博,都体现了这一特征。对很多人来说,微阅读就是浅阅读,就是浪费时间消费段子。。因为即便是微小,它也有自己存在的逻辑,不仅如此,微小,也能见证大千世界。一些阅读达人号召不要迷恋微阅读,说那是“伤不起的快餐文化”。这样的态度,背后隐藏的不是对阅读文化的不同理解, 

  • 5. 下面是某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查阅系统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 6.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有一次梁启超讲《桃花扇》,讲到投入处,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到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 , 很多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不管是学生还是自己的孩子, , 让他们远离劣等欲望的牵制,不要活成提线木偶。

    有一次,他给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读书的女儿梁思庄写信说,现代生物学是中国目前的空白,建议选择这个专业。没想到,梁思庄的志趣不在生物学,进入这个专业以后,学起来很吃力,苦恼万分。了解到的自己想法影响了女儿的选择,梁启超非常后悔,马上写信纠正说:“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式,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不必泥定爹爹的话。”这让梁思庄得到了鼓励, , 选择了图书馆学重新开始,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

  • 7. 下面是某大学图书馆的图书借阅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化为一段文字说明,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

  • 8. 当下,复兴传统文化渐成社会共识,各种各样的国学班纷纷出现,国学教育鱼龙混杂,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段文字发表你的见解,注意写出针对性,不少于300字。

三、选择题组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经百年鼎革方有今日恢宏人文气象的清华大学校园,早已跻身全球最美校园之列,这是数代清华人____、孜孜营建的心血成果,在对清华校园做出卓越贡献的建筑家中,论作品数量之盛、规划筹谋之妙、设计淬治之精,关肇邺院士的功劳____。

    作为一校文脉之所系,大学的图书馆往往成为校国人文景观中最令人瞩目的文化地标,标示出一所大学的思想深度与视野广度,是大学精神的守护者,1982年,清华大学图书馆三期扩建工程启动,这个重担落到了刚刚从美国访学归国的关肇邺的肩上,面对重重考验,关肇邺近乎完美地完成了图书馆三期的设计,建设时间跨度将近百年的清华大学图书馆与庄严肃穆的中央主楼、雄伟壮观的新天文台等众多建筑作品,以令人惊叹的手法精心组成整体群落,____,实显出清华学术传统的延绵启承与博大精深。

    时光的磨洗没有使关肇邺设计的建筑____,相反,他对清华园空间文化的“结构性创造”与“基因级贡献”被时间擦拭得愈加清晰、明亮。关肇设计了清华建筑,不单是清华人心灵故乡中一代最珍贵的记忆背景,更成为推广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建设的文化标尺。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千方百计    一枝独秀    相得益彰    黯然失色 B、殚精竭虑    一枝独秀    珠联璧合    相形见绌 C、殚精竭虑    首屈一指    珠联璧合    黯然失色 D、千方百计    首屈一指    相得益彰    相形见绌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关肇邺设计的清华建筑,不单是一代代清华人心灵故乡中最珍贵的记忆背景,更成为推广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建设的文化标尺。 B、关肇邺设计了清华建筑,不单是清华人心灵故乡中一代代最珍贵的记忆背景,更是量度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建设的文化标尺。 C、关肇邺设计的清华建筑,不单是量度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建设的文化标尺,更是代代清华人心灵故乡中最珍贵的记忆背景。 D、关肇邺设计的清华建筑,不单是一代代清华人心灵故乡中最珍贵的记忆背景,更成为衡量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建设的文化标尺。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您的大作收悉,语言隽永,弟自愧不如,我冒昧地做了一点雅正,谨供参考。 B、学生看望多年未见的班主任,紧握老师双手说:“老师,久仰了,很是想念。” C、喜闻敝校五十周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诚表歉意。 D、今日家父古稀之庆,承蒙各位亲友光临,特略备薄酒,以敬答厚意。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政府取消奥赛加分政策以及校外培训机构举办与中小学生升学挂钧的竞赛,其目的是为了治理“全民奥赛热”,给奥赛学习的功利化降温。奥赛为升学加分的政策导致众多学校和千千万万家庭授入到奥赛中去。很多孩子对奥赛不感兴趣,甚至视奥赛训练为痛苦,部分家庭也因负担过重而苦不堪言,但家长仍然,不计成本地把孩子送进奥赛培训班。地方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为奥赛热降温,也____。

    取消奥赛加分,让奥赛和升学脱钩,并不意味着奥赛不重要、不用学。随着高校自主招生权限的扩大,( )。顶尖高校重视学生学科竞赛的经历,与高考取消臭赛加分是否矛盾呢?并不矛盾。以前的高考奥赛加分是全国通用的,是一种普适性加分,任何高校、任何专业都必须对之。而自主招生对在学科竞赛中获奖的学生降低分数线,只是针对特定高校,且局限于该校的特定专业。与过去加分权限掌握在行政部门手中不同,这实际上是将加分权限过渡给高校,让高校拥有更多自主权,可以通过多元评价的方式录取学生。自主招生的初衷在于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创新能力的学生,重视奥赛成绩,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奋不顾身 无力回天 等量齐观 无可厚非 B、全力以赴 无济于事 一视同仁 无可非议 C、奋不顾身 无济于事 一视同仁 无可厚非 D、全力以赴 无力回天 等量齐观 无可非议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政府取消奥赛加分政策以及校外培训机构举办与中小学生升学挂钩的竞赛,其目的是治理“全民奥赛热”,给奥赛学习的功利化降温。 B、政府取消奥赛加分政策以及严禁校外培训机构举办与中小学生升学挂钩的竞赛,是为了治理“全民奥赛热”,给奥赛学习的功利化降温。 C、政府取消奥赛加分政策以及严禁校外培训机构举办与中小学生升学挂钩的竞赛,其目的是治理“全民奥赛热”,给功利化的奥赛学习降温。 D、政府取消奥赛加分政策以及举办校外培训机构与中小学生升学挂钩的竞赛,其目的是为了治理“全民奥赛热”,给功利化的奥赛学习降温。
    (3)、下列在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很多顶尖高校非常看重学生的奥赛成绩,不过是在进行自主招生资格审核时 B、很多顶尖高校非常看重学生的奥赛成绩,尤其是在进行自主招生资格审核时 C、学生的奥赛成绩在进行自主招生资格审核时,被很多顶尖高校非常看重 D、很多顶尖高校在进行自主招生资格审核时,都非常看重学生的奥赛成绩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0天时间,拥有1000张床位的火神山医院建成;4万多名医护人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在短时间内齐降江城;捐赠的新鲜蔬菜水果一车车运抵武汉……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以这样的方式展现自己。时间是最客观的____者。几十个日夜,见证了什么是“人民至上”,什么是“全国一盘棋”,什么是“大爱无疆”。在这场生死____中,中国速度赢得赞誉,中国效率令人叹服,中国精神____,中国力量震惊世界。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迅速部署应对措施。举国振奋的是,经历几十个日夜的艰苦奋斗,疫情防控形势正在向着积极有利的方向发展。实践证明,中央对疫情形势的判断是准确的,各项工作部署是及时的,采取的举措是有力有效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采取了坚决有力的防控,展现了出色的领导能力、应对能力、组织动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是其他国家做不到的。当前,好消息频传,但还远不是可以松劲歇脚的时候,我们要继续用好战“疫”中的制胜密码。唯有付出更多的努力,(  ),确保脱贫攻坚如期全面收官。我们有足够的信心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而这场战争所催生的一切,也必将让伟大的中华民族以更坚强的身躯____于天地间。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记录 竞赛 惊天动地 挺立 B、知情 竞赛 感天动地 矗立 C、知情 竞速 惊天动地 矗立 D、记录 竞速 感天动地 挺立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采取了坚决有力的防控措施,展现了出色的领导能力、应对能力、组织动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是其他国家做不到的。 B、中国采取的坚决有力的防控措施,展现的出色的领导能力、应对能力、组织动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是其他国家做不到的。 C、中国采取的坚决有力的防控,展现的出色的领导能力、应对能力、组织动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是其他国家做不到的。 D、中国采取了坚决有力的防控,展现了出色的贯彻执行能力、领导能力、组织动员能力、应对能力,是其他国家做不到的。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方能夺回失去的时间,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B、方能夺回我们失去的时间,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才能实现 C、我们方能夺回失去的时间,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才能实现 D、我们失去的时间方能夺回,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四、选择 简答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院始于唐,兴于宋,被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和载体"。究其因,千百年来,不仅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还在文明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一席之地。 

    今天,我们走近书院,不只是重温其昔日荣光,也不只是向先贤致敬,而且是感受氤氲其中的文化气质,聆听弦歌不辍的历史建音,挖掘意蕴深刻的时代价值。这不是简单的回望,而是具有深意的梳理;也不是走马观花式的巡视,而是与历史对话,与时代同行。 

    走近书院,有益于增进文化认同。书院曾是高等学府与图书馆的象征,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是文化与学术的标志。走进书院,能真正懂得书院所体现出的价值关怀的人文精神、知识追求的学术精神以及价值关怀与知识追求的统一精神,正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文化精神的灵魂所在。 

    (   )。当我们走进书院,深情抚摸书院文化,会油然而生自豪之情,从浩如烟海的卷帙中发现丰富的文化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先贤思想中赞叹我国人才辈出。文化自信从何处来?不是来自抽象的宣教,也不是来自盲目的自大,而是来自肥沃的文化土壤、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内容。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走近书院,有益于感受文化底蕴 B、当我们走近书院,有益于增强文化自信 C、走近书院,有益于增强文化自信 D、当我们走近书院,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C、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公书林”还帮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即看英文杂志。我就是在它的期刊室里第一次接触到一些美国杂志的,如《星期六晚邮刊》《全国地理》《美丽的屋子》等,当然也主要是翻着图画看看,这样也就部分地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

    后来我上大学进了清华。(   )它比“公书林”更神气: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钢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十九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就是在这个“指定参考书阅览室”里,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十六七世纪诗剧等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全灭了。

    ——摘编自王佐良《上图书馆》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项是(   )
    A、“好香的菜——你们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说道。 B、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周——总——理——”。 C、24小时时间变得没有意义——一天中太阳会升起15次。 D、你不能如此对待一个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的人。
    (2)、下列在文中括号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 B、给我教益极多的清华,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 C、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 D、清华给了我极多的教益,这当中我的一大恩师是它的图书馆。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一片灿烂的新世界。”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五、小阅读-课内

  • 14. 读《上图书馆》,回答问题。
    (1)、《上图书馆》第8段中“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2)、《上图书馆》第7段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真实的世界”指什么?
    (3)、《上图书馆》第1段引用西蒙·德波伏娃的话有什么用意?
    (4)、如何理解文中“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这句话的含意?《上图书馆》
    (5)、《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这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提倡读书,对于读书,有人主张“精”读,也有人强调开卷有益,也就是所谓的“博”读,你认为精读好,还是博读好?

    我的思考:

    (6)、下列对两篇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中,作者以个人的阅读体验为例,说明经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复阅读,可以不断地有所感悟,有所发现。 B、《读书:目的和前提》第3段具体分析了阅读杰作对我们的人生的作用。 C、《上图书馆》第1段借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引起了自己对过去图书馆读书生活的回忆。 D、在《上图书馆》一文中,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回忆了在文华图书馆、清华图书馆、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和圆形图书馆的读书生活。
    (7)、通读《上图书馆》一文,回答:在武昌读中学期间,“公书林”给了作者哪些抹不去的记忆?
    (8)、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有句名言:“如果有天堂,那应是图书馆的模样。”社会在发展,我们的图书馆也应该与时俱进,你认为我们的图书馆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上图书馆(王佐良)》)
    (9)、作者写自己上图书馆之乐,感情基调是愉悦的。可是,作者却选择自己在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情景来写,加之国内战乱、亲人音信全无,作者当时的心境可想而知。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上图书馆》
  • 15.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不能否认,中国人对读书的观念过于隆重;而美国人视读书为一件平常至极的事情,其平常有如搔头和抓耳朵一般。我曾见过一个美国青年,靠在大球场的铁丝网上,金鸡独立般仅是一脚着地,读一本书,读上两个钟头,没有变换位置,直到他的书读完以后才走开。

    中国人能这样读书的,我似乎还未见过。中国有一点钱的人家,都有一间专为读书而设的书房,较次的,也会在自己的卧室里设一张书桌。这一种豪华的设置,一般美国人是没有的。美国人家中有书桌的,百中无一,美国人要读书,都在吃饭的桌子上边。美国人不见得家家都有饭厅,没有饭厅的人,吃饭的桌子就在厨房内,因此,厨房就是美国人的书房。书籍放在什么地方呢?书籍放在车房壁上的架上边。把新书买回来,就放到车房去。

    (节选自梁厚甫《美国人的读书态度》,有删改)

    语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16. 阅读《上图书馆》第八段,思考:此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

    此后若干年,我发现自己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一间名叫“亨福莱公爵室”的古籍阅览室是我常去之地,那里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去名人画像,也是华美的建筑,然而照明相当差。当时还有一些古本是用链子锁在书架上的,把它们拉下来摊在桌上看也看得吃力。在这里,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已无音讯,虽然在做着功课,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论文已经做完,口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

  • 17. 阅读文本《上图书馆》第四部分(8段),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此段主要内容。

    此后若干年,我发现自己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一间名叫“亨福莱公爵室”的古籍阅览室是我常去之地,那里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去名人画像,也是华美的建筑,然而照明相当差。当时还有一些古本是用链子锁在书架上的,把它们拉下来摊在桌上看也看得吃力。在这里,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已无音讯,虽然在做着功课,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论文已经做完,口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

  • 18. 阅读《上图书馆》第九段,思考:此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

    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还去过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这就是过去马克思常去的地方。这个大厅也是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 19. 概括《上图书馆》第三部分内容。

    后来我上大学进了清华。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大恩师。 它比“公书林”更神气: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就是在这个“指定参考书阆阅览室”里,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剧,等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

  • 20. 概括分析《读书:目的和前提》第6段内容。

    少年时代,我唯一熟悉并可以利用的是我祖父的巨大藏书室。在它数以千计的卷帙里面,绝大多数我一点不感兴趣,也永远不会再感兴趣。可是就在这故书堆中,渐渐地,我也发现了另一类东西。一开始吸引我的只是不多的那么几本书;但正是它们,促使我慢慢地将这显得如此无聊的藏书整个翻了一遍,并且终于发掘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那不过是一部配有格兰威尔引人入胜插图的《鲁滨逊漂流记》,以及两巨册1830年出版的四开的《一千零一夜》的德译本,同样配有插图。这两部书告诉我,在灰色的大海里也可以捞到珍珠。从此我便孜孜不倦地搜寻大厅中那一个个高高的书架,经常在扶梯顶上一坐就是几个钟头,要不便趴在地板上,让周围一摞一摞的书将自己围起来。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第一次读到了巴尔扎克的名字。书架上有几册还是他生前出版的十六开蓝色硬纸面的德译本。我没有忘记,我怎样第一次翻开他的作品,却几乎不懂他说些什么。主人公的财务状况竟描写得如此详尽,每个月入息多少,从母亲方面得到的遗产是多少,还有希望得到多少遗产,以及欠债多少,等等。我大失所望。我所期待的是充满狂热与纠葛的故事,是前往陌生国度的旅行,或者是甜蜜而冒险的艳遇;谁知没有这一切,却要我去操心一个年轻人,一个还完全陌生的年轻人的钱包!我厌烦地将那本蓝色小书放回原处,从此许多许多年都没再读巴尔扎克,直至很久很久之后重新发现他;这次才是认认真真的发现,一劳永逸的发现。

六、判断题

  • 21. 判断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
    (1)、现在全国各地许多所谓的名人故居、历史遗迹等,其实都是以旅游开发为目的,牵强附会 , 捕风捉影,圈地收费才是根本。
    (2)、在海边,他看到那波涛汹涌的海水不断击打着礁石而望洋兴叹 , 感叹这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3)、在“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中,无论是袁隆平还是屠呦呦,无论是于敏还是黄旭华,抑或是其他受勋享誉者,无不是将生命献给了人民的事业,无不是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地为人民事业孜孜不倦地贡献着。
    (4)、听了公安人员的解释,他才豁然开朗 , 发现自己原来是上了坏人的当。

七、填空题

  • 22. 根据拼音写汉字。

    斩关夺(ài)

    (yì)美之词

    (shì)号     自(yì)

    好整以(xiá)

    久(jiǎ)不归

    (xiá)不掩瑜

    闻名(xiá)

    卷(zhì)浩繁

    (yì)

    (yì)

    高潮(dié)

    点(zhuì)

    笔耕不(chuò)

    (chuò)

    拾(duo)

    怀瑾握(yú)

    (yú)

    (zhàng)

    (zhàng)

    为虎作(ch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