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1《芣苢》课时作业

试卷更新日期:2023-08-25 类型:同步测试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话说《诗经》之“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这或许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而这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草随风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诗经》中的“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D、在自然界中,因为大气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大地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不是先考虑符不符合法律法规。 B、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所有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C、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只有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D、而今,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的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其目的是更好地生存。 B、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解与世界和平。 C、《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句话是指两国距离甚远,而非各自的风俗文化不同。 D、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

  •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阊门外登溪船五首(其一)

    杨万里

    步下新船试水初,打头揽载适逢予。

    一椽板屋才经雨,两面油窗好读书。

    剩买春风红芍药,乱篸①棐几竹籧篨②。

    清溪浮取松亭子,赏遍千山不要驴。

    [注] ①篸(zān):通“簪”,插入。②籧篨(qú chú):用竹或苇编的席。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试水初”指刚刚试水,“打头揽载”指才开始招揽船客,由这两处就可见溪船之新。 B、颔联对仗工整,“一椽”“两面”写出溪船之简小,“才”“好”则抒发了诗人对溪船的喜爱之情。 C、颈联中,诗人想用盛开的芍药装点溪船,但溪船太简陋,只能将芍药胡乱地摆放或插在棐几和席上。 D、尾联先描写了乘舟所见的青松山亭伴水而来的景象,后以夸张手法感叹了水路溪行的方便。
    (2)、杨万里的诗被称作“诚斋体”,风格纯朴风趣。请结合本诗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三、选择题

  •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连通西安和成都的西成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以来,旅客发送量节节攀升,开通首月共发送旅客达93万人次,致使高铁车票洛阳纸贵

    ②无论正史还是野史,甚至武侠小说,他都浏览涉猎,有的还进行精读。博学多闻让他的课堂自然而然地生动起来,说起历史故事如数家珍

    ③学者宋恪震的《唐宋词名篇精赏》是近年新成果的结晶,与他的《唐诗名篇精赏》恰巧配套,可谓珠联璧合的姊妹篇。

    ④他的笔下有历史,有中国哲学的智慧,他谈论的是历史上的人与事,但常常枝蔓开去,或联想,或抒情,或状物,天马行空

    ⑤邵飘萍先生不畏国民党言论钳制,在报纸上连篇累牍地发表了许多揭露黑幕、针砭时弊的新闻和社评,显示出国人的勇气和操守。

    ⑥这部抗战题材的电影表达了对抗日英雄的敬仰,充满了正能量,以喜剧的形式带领观众回忆抗战年代的蹉跎岁月 , 提醒观众不忘历史。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 4.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笑载言      载:动词词头,无义 B、以我贿迁     贿:财物 C、女也不     爽:直爽、爽快 D、思之      言:助词,无实义
  • 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我们一般所说的“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B、《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三百七十多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C、刘勰《文心雕龙》称《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D、“乐府双璧”指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和北朝的《木兰诗》两部作品。

四、选择题组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媒体曾就各国小学生每日家务劳动时间披露过这样一组数据: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美国0.6小时,中国0.2小时。中国小学生每天仅有12分钟的家务劳动时间,少得可怜的数据告诉我们:如今的中小学生已经很少主动承担家务。久而久之,劳动教育在全社会的教育观念中就会逐新被忽视和____。如何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成了当下的____问题,家庭劳动应该是劳动教育的首选,从叠被子、打扫卫生到洗衣做饭,看似琐碎的这些生活技能,却是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第一道自我的门槛。孩子们的广阔未来,只有从基础做起,由小及大,生活的“技能包”才能不断充实;由近及远,(           )。如今,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已然成为社会____。让孩子放开手脚、主动体验劳动之乐,教孩子学会合作、尽享劳动之美,____应成为今后家校共同努力的方向。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边缘化    棘手    趋势    不容置喙 B、隔离化    敏感    共识    不容置疑 C、隔离化    敏感    趋势    不容置喙 D、边缘化    棘手    共识    不容置疑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才能一层层夯实成长的基石 B、生活的技能才能不断提高 C、成长的基石才能一层层夯实 D、人生的基础才能一步步夯实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生活技能看似琐碎,却是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自我的第一道门槛。 B、这些生活技能看似琐碎,却能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自我的第一道门槛。 C、这些生活技能能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自我的第一道门槛,尽管都很琐碎。 D、这些生活技能能帮助孩子们第一道跨越锻炼自我的门槛,尽管都很琐碎。

五、语言表达

  • 7. 自从有了《诗经》中的“关关雉鸠,在河之洲”,起兴就成了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以至于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谚语都采用了这种手法,如“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等。请你根据示例,再写出三条。

六、句子默写

  • 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芣苢》一诗出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一首民歌,它的起首句是:
    (2)、《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采采芣苢,”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
    (3)、《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采采芣苢,”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4)、《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中,“”两句写了收麦前的天气状况——久雨忽晴。
    (5)、《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中,苏辙用“”两句写自己做饭备酒数待忙碌辛劳的外孙,表现出对外孙辛劳的疼爱之情。
    (6)、《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中“”两句写麦收结束,自己赋诗赞扬外孙的勤劳能干。

七、微写作

  • 9. 以“我”“夕阳”“河水”“远山”四个意象为必要元素,描写一个场景,表达一种情感。要求:①有心理描写;②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③有意境;④1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