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1《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后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08-25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知识

  • 1. 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烟涛微茫难求         信:相信 B、迷花倚石忽已          暝:迷茫 C、虎鼓瑟兮鸾车         回:回旋,运转 D、行即骑访名山          须:必须
  • 2. 诗歌的意境有的雄浑开阔,有的细腻缠绵,下面是古人诗词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其中有一句与其他三句的感情基调不同,请指出(    )
    A、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B、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 C、杨柳岸晓风残月 D、唯见江心秋月白
  •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云霞明灭可睹

    ②一食尽粟--石

    B、①我欲之梦吴越

    ②加之以师旅,之以饥馑:

    C、放白鹿青崖间

    ②河汉清浅,相去复几许

    D、①春水碧

    ②取之

  • 4. 高三毕业班的学生给语文老师赠送对联,下面最恰当的一副是(   )
    A、杏林分种逢春茂 桔井挹泉滋蕙香 B、有声画谱描人物 无字文章写古今 C、书味本长宜细索 砚田可种勿抛荒 D、杏坛文章传承远 楼观道德浸润深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
    (3)、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和“”,令人叹为观止。
    (4)、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5)、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
    (6)、《梦游天姥吟留别》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句子是“”。在诗人看来,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
    (7)、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两句写登天姥仙山的所见所闻,只见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苍翠的群山,耳际是山顶的天鸡的叫声。

二、阅读理解

  • 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古风(其十九)

    李 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注 ①卫叔卿:传说中的仙人。据《神仙传》载,仙人卫叔卿曾乘云车,驾百鹿去见汉武帝,但武帝只以臣下相待,于是大失所望,飘然离去。②豺狼:指安禄山及其部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用游仙体的方式写的古诗,反映了作者身在山林而心系国家和社会现实的思想矛盾。 B、全诗明显地分为两部分:前十句为第一部分,写游仙;后四句为第二部分,写现实。 C、开首两句先分别交代游仙之地及山高险峻之态,西岳华山的莲花峰上明星闪烁,高耸云端。 D、“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描绘了诗人飘然进入仙境的超然忘我,为后文同仙人卫叔卿登天台铺垫。 E、进入仙境后“俯视洛阳川”的景象是当时安史之乱的悲惨现实写照,表达了诗人忧国和爱民情怀。
    (2)、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相比,两首诗的主旨的最大不同是什么?请比较分析。
  • 7.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④行路难。

    [注] 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④“剑歌”:指孟尝君的食客冯谖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事(见《史记·孟尝君列传》)。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头四句乃登临所见之秋景,茫茫天地间,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浩大空洞,苍凉萧索。这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社会冰冷的写照。 B、“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他不顺的际遇是因“白日掩徂辉”所致,自己似“浮云”到处漂泊,居无定所。 D、“鹓鸾”栖枳棘,“燕雀”巢梧桐,各得其所,诗人用反衬的手法诉说黑暗的现实:君子失意,小人得志。 E、结尾诗人唱着陶潜的《归去来兮辞》辞官而去,学冯谖,弹剑高歌,感叹世道艰难。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作简要概括。

三、现代文阅读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永远的李白

    刘雪枫

    农历岁末,一个温暖的冬日,我们以李白的方式纪念李白的1300岁。

    1300年,李白飘逸的身影不仅没有模糊,反而越来越清晰,那是他离我们越来越近的缘故吗?

    1300年,李白的诗篇于我们不仅没有隔世绝代之感,反而越来越生动鲜活,内涵丰富,那是因为我们有了音乐的李白吗?

    李白是中国的,李白同时也是世界的。这种观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意义。100年前,以李白诗为代表的中国诗被译成法文和德文,分别以《美玉集》和《中国之笛》这样浪漫的名字在西方结集出版。对于大诗人庞德用英文翻译的李白的诗歌,艾略特认为“是对英语诗歌进程持久的、决定性的贡献”。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无疑是作曲家马勒根据《中国之笛》中四首李白的诗谱写的大型声乐交响曲《大地之歌》(又叫《尘世之歌》)。李白诞辰1300周年同时也是马勒去世90周年,欧美的乐团大多数都上演了《大地之歌》,同时纪念东西方的两位文化名人。

    唐诗是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的顶峰,李白是站在这个顶峰之上的巨人;李白是中国文化中最让人引以自豪的符号,同时也是跳出传统程式的异教,1000多年来,随着他不朽诗篇为人传诵,他狂放飘逸、特立独行的诗人气概也让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他灵动奇丽的诗以及坎坷曲折的人生际遇激活了后代众多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不论是文学、音乐、戏剧,还是绘画、舞蹈、雕塑等,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位大诗人伟岸傲立的身影,也能透过这些作品感受到诗人那份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人文情怀。今天,我们为了纪念李白,不仅有诗的纪念。我们有音乐的纪念,有舞蹈的纪念,有戏剧的纪念,还有书画等艺术作品的纪念,还有李白的英文诗、法文诗、德文诗、日文诗的纪念。这些纪念恰到好处地将“李白与现代”和“李白与世界”两条线索贯穿并交织起来,为我们在这样一个纪念的年代里,展示了一个跨越1300年的李白,一个离我们最近的李白。

    大型现代舞剧《梦白》是广州现代歌舞团为纪念李白诞辰而特意创作的。舞者用现代舞蹈语汇和现代音乐表现了诗人性格的不同方面,他们使李白的形象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不是一个穿长袍束高冠的李白,他是长存人们心中的另一个始终具有现代感的李白。一个衣着、服饰与我们无异的李白。交响音乐会《明月出天山》以郭文景的交响合唱《蜀道难》和周龙的《唐诗四首》为核心内容,又辅之以数首根据李白诗谱写的交响声乐作品。如果说,周龙的《唐诗四首》更多强调的是包括李白《听蜀僧濬弹琴》等在内的诗篇的意境和高雅的文人气质,那么郭文景的《蜀道难》所呈现的便是一种在自由状态下创作的远离古典倾向的自然的情感释放。作曲家根据李白诗歌所提供的绚丽意象,在音乐素材的处理上选取的是更民间化的角度,所释放的是“我”对家乡的感觉。

    诗歌剧场《天地——太白》是本次系列纪念活动的压轴大戏,它不同于一般的诗歌朗诵会,而更多考虑从诗歌艺术本身出发,强调一种视觉、听觉和美学意境的整体设计感。整场演出围绕李白那些脍炙人口的诗篇展开,著名作家韩静霆撰写的剧本将李白的代表作与他的人生品格和命运悲欢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朗诵、交响音乐、歌曲以及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的整体烘托,传递着诗人对人生、自然、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现代人对李白的思考、发问以及对自我的反观。

    李白是说不完道不尽的。李白是永远的。“昔人已乘黄鹤去”,但是李白请留下,每个人心中都有你的位置,“你,需要我们的理解;我们,需要你的表达"。再铸民族魂,弘杨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就从纪念李白开始吧。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以李白的方式纪念李白的1300岁”,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选择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学形式来纪念李白诞辰1300年。 B、诗歌剧场《天地——太白》强调一种视觉、听觉和美学意境的整体设计感,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现代人对李白的思考、发问以及对自我的反观。 C、现代舞剧《梦白》让人们感受到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李白形象,他是长存人们心中的另一个始终具有现代感的李白。 D、文章语言优美而具有感染力,特别是对现代舞剧《梦白》、诗歌剧场《天地——太白》的精心描写,让人们体会到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对李的思念之情。
    (2)、为什么说“李白是中国的,李白同时也是世界的”?
    (3)、从全文看,“李白是永远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