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过秦论》课时作业
试卷更新日期:2023-08-24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氓( méng)隶 万乘( shèng) 锄耰( yōu)棘矜( qín) B、鞭笞( chī) 从( zòng)散约败 瓮牖( yǒu)绳枢 C、隳( huī)名城 蹑足行( háng)伍 度( dù)长絜(jié)大 D、以窥( kuī)周室 逡( qūn)巡 亡矢( shǐ)遗镞(zú)2. 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孝公既没(méi) 召(shào)滑 俯首系(jì)颈 践华(huà)为城 B、墨翟(zhái) 行(háng)伍 将(jiāng)数百之众 度(duó)长絜大 C、一夫作难(nàn) 万乘(shèng)之势 朝(cháo)同列 窥伺(kuī) D、丰腴 (yú) 陈轸 (zhēn) 箭镞(cú) 鞭笞(chī)3.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三个错误的一项是( )A、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崤山以东) 因遗策(由于) 东割膏腴之地(肥沃) 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以致天下之士(招纳)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困乏,疲惫) B、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毁坏) 然秦以区区之地(极小) 追亡逐北 , 伏尸百万(北边的军队) 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从事、致力于)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衡量) 会盟而谋弱秦(削弱) 非及向时之士也(先前) 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开) 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攻打) 秦人开关延敌(迎击) 却匈奴七百余里 (后退) 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锋利) 奋六世之余烈(驾驭、统治) D、序八州而朝同列(安置,使有序)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形容毫不费力) 非抗于九国之师 (抵抗)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赵奢之伦制其兵 (统领、统率) 委命下吏(交付、交给)4. 下列对加点字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举先王之政 ②杀人如不能举 ③冀君实或见恕也 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5. 下列各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B、“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黔,黑色。秦朝百姓用黑色头巾包头,故称。而“氓隶”是指下层百姓。 C、“万乘”,古时指天子。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故称天子为“万乘”。 D、“七庙”,古代诸侯的宗庙。“七庙隳”,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庙制规定不同的等级有宗庙数量不同,以此区分亲疏贵贱。二、文言文阅读
-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 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B、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C、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D、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B、会盟,是古代诸侯间会面和结盟的仪式,如历史上秦国与赵国的“渑池会盟”等。 C、庄襄王,名异人,庄襄王是后人依始自西周的传统,评定生平事迹后给予的庙号。 D、百越,源于先秦古籍对南方沿海一带古越部族的泛称,因为部族众多纷杂而得名。(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突出秦王朝的崛起,总写秦孝公的功业,强调他为秦统一奠定坚实的基础,语言极尽铺陈夸张,是以赋之手法说理的典范。 B、第二段写秦王朝势力的进一步扩展,主要是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的功业,语言多用排比和对偶,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C、第三段写秦始皇的功业,突出秦始皇统一全国,创立了万世基业。文段从正、反两面将秦始皇的野心与实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D、选段按照时间顺序写秦国从崛起、发展至统一的过程,以叙事来说理,有详有略,突出秦统一全国的必然性。(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②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7. 阅读两文,完成各题。甲 过秦论(节选)
〔汉〕贾 谊
①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②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乙 六国论(节选)
〔清〕李 桢
①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②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1)、乙文第①段□中应填入的虚词是( )A、也 B、者 C、矣 D、焉(2)、下列有关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认为,六国有不少有利条件,破灭的主要原因在于赂秦。 B、甲文认为,秦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自身,而非陈涉才能出众。 C、乙文认为,六国崇尚武力和权谋,和秦国没有本质差别。 D、乙文认为,秦灭六国的原因除了有利的形势,还有“天命”之助。(3)、钱钟书《管锥编》评《过秦论》,认为“贾谊此文犯了词肥意瘠之病”,你是否认同?请结合甲文两处画线句阐释你的理由。(4)、两文都围绕“仁义”论国家兴亡之事,但观点有所差异,请分别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加以分析。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1)、对下列文段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A、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B、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C、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D、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使用残暴的方式进行统治,声威传遍天下,以致死后,边远的地方还能感受到他的余威。 B、秦始皇认为愚民、弱民、防民能确保自己的子孙后代万世称帝。 C、“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D、强大的秦朝迅速土崩瓦解,引发读者思考。作品结尾也道明了秦朝灭亡根本上还是因为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太行山以东,指东方诸国。“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秦以外其他六国都在山东。 B、“六合”,指天地和东西南北四方,与《孔雀东南飞》中“六合正相应”意义相同。 C、“七庙”,古代天子的宗庙,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庶人不准设庙。 D、“八州”指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凉州,六国分居其他八州。(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②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班固《苏武传》)
(5)、最后一段主要从哪几个方面作对比来论证中心论点的,请分条列举。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强凌弱,众暴寡 , 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 , 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 , 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 B、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 C、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 D、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各反其乡里”与“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氓》)两句中的“反”字含义相同。 B、“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与“祸患常积于忽微”(《伶官传序》)两句中的“患”字含义相同。 C、“而以盛德与天下”与“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两句中的“与”字含义不同。 D、“而天下苦之”与“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苏武传》)两句中的“苦”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一统天下后称帝,天下士人顺服,百姓也希望能够安身活命,诚心拥护皇帝;如果秦始皇此时实行仁政,天下可以稳定。 B、秦始皇贪婪卑鄙,抛弃王道,焚毁诗书,实行严刑酷法,以残暴苛政来治理天下。秦二世即位后,天下的百姓期盼他能改变政策。 C、文中对比了秦始皇和秦二世治国策略的不同,指出秦二世不救济贫困,受刑罚的人很多,臣民人人自危,最终导致秦王朝的灭亡。 D、古代圣王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致力于使他们安定,这样即使出现叛逆的臣子,也无人响应,所以说处于安定的人民可行仁义。(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是以诸侯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
②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过秦论》上篇)
(二)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过秦论》下篇)
(1)、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吝惜。 B、委命下吏 命:命令。 C、才能不及中人 中人:平常的人。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作难:起事、首倡。(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②北收要害之郡
③有宁越……之属为之谋 ④齐明……乐毅之徒通其意
⑤焚百家之言 ⑥沛公引兵之薛 ⑦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A、①②③/⑤⑦/④⑥ B、①③④/⑤⑦/②⑥ C、①②⑤/③⑦/④/⑥ D、①②④/③⑥/⑤⑦(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B、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C、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D、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谪,封建时代把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文中指因有罪而被征调去守边。 B、万乘,指一万辆兵车。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以“万乘”指天子、帝王。 C、海内,是指国境之内,亦指全国。古人认为我们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社稷,土地之神。土地载育万物,为立国之本,故“社稷”也常被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5)、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善用对比论证,把秦与六国对比、秦与陈涉对比、陈涉与山东诸国对比等。 B、秦设置公卿、大夫和士,专门来整治法律,设立刑罚,导致百姓怨恨,天下背版。 C、周朝设置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根本大道,因而传国一千多年不断绝。 D、选文二告诫后人,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就要吸取经验教训,取舍有序,变化适时。(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②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
(7)、秦一统天下,四海归一,但二世而亡,请你根据选文概括秦亡的原因。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胜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胜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上)
[乙]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丙]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下,有删改)
(1)、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序八州而朝同列……
A、单于壮其节 B、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C、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D、逸豫可以亡身(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抗:匹敌,相当 B、此其所以为得也 得:得到,收获。 C、而不委郡邑 委:委托,委命。 D、遂过而不变 过:犯了过错。(3)、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 B、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 C、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 D、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作为地理区域的名称,始于战国,时秦人称崤山以东地区为“山东”,代指东方诸国。秦以外六国都在山东。 B、“七庙”指天子的宗庙,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庶人只能设一庙。 C、“六合”意谓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它与“宇内”“四海”“八荒”,都可指“天下”。 D、“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原意指的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后代亦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从领袖地位、武器装备、军队素质、指挥作战的能力等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进行对比,指出双方实力悬殊,为抒发议论作了有力的铺垫。 B、乙文先写秦朝在统一了全国之后,不分诸侯国而设置了郡县,废除诸侯而任命了郡县长官,再加上它自身地形上的优势,有利于它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C、乙文认为秦王朝不能正确地发挥郡县制的作用,主要是因为残酷的刑罚与繁重的劳役导致了人怨沸腾、官民皆反,这是政治之失,而非郡县制的过错。 D、丙文认为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进献忠言容易被杀戮,因此秦王朝尽管也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却因恐惧而不敢进言纠正主上之过。(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
②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
1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骑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节选自《过秦论》)
乙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帛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成,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侯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询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忍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
(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B、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C、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D、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黔首,是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黔为黑色,秦朝百姓用黑色头巾包头,故称“黔首”。 B、山东,指崤山以东,代指东方诸国,而现在则指山东省。 C、博士,古代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 D、“不中呈不得休息”的“中”意思和《劝学》中的“木直中绳”的“中”意思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以武力统一天下。他奋力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吞并二周,消灭诸侯,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 B、秦始皇钳制百姓思想。统一天下后,他废除先王的治国之道,焚烧各学派的著作,目的就是为了愚化百姓,控制百姓。 C、秦始皇为人残暴。始皇听说侯生、卢生逃走后非常生气,不经查问就把犯禁的四百六十多人全部坑杀在咸阳。 D、秦始皇独断专行。丞相等各位大臣都必须按照皇帝的意志做事,甚至连公子扶苏也因进谏而被调派到北方。(4)、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②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
(5)、侯生、卢生为何不愿为秦始皇求取仙药?1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B、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C、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D、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敲扑是古代的刑具,长的叫“扑”,短的叫“敲”。此处“敲扑”代指严酷的刑罚。 B、“黔首”是先秦时期对百姓的贱称。当时百姓用黑色头巾包头,故称“黔首”。 C、陶朱即范蠡。他因善于做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用“陶朱”来作为富人的代称。 D、万乘即万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万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始皇极力开拓疆域,巩固其地位。气势赫赫,不可一世。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向南向北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 B、秦始皇用武力统一天下,使国势达到极盛;又用暴政统治人民,暴虐也达到极点。反衬下文秦朝灭亡的迅速,也为后文强调“仁义”埋下了伏笔。 C、曾经横扫诸侯国联盟的秦军,面对地位低下,才智不足,缺乏号召力和指挥作战能力的陈涉及其领导的人数不多、武器简陋的起义军,反被一击成溃。 D、作者从领袖地位、作战能力军队素质和装备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对比,指出后者远不如秦的力量强大,结局却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5)、文章极力铺叙了秦始皇为巩固政权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请简要概括。三、语言表达
-
14.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并吞八荒之心 ②北收要害之郡 ③杜赫之属为之谋 ④商君佐之
⑤焚百家之言 ⑥聚之咸阳 ⑦收天下之兵
A、①②③/⑤⑦/④⑥ B、①③④/⑤⑦/②⑥ C、①②⑤⑦/③/④/⑥ D、①②④/③⑥/⑤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