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课时作业
试卷更新日期:2023-08-24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曾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西湖不仅是杭州的西湖,更是中国的西湖、世界的西湖。 B、“我也不知道这道题怎么解?你还是去问问郭老师吧。”小明鼓励他说:“郭老师对提问的同学从来都是很耐心的。” C、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 D、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几幅画是他的早期作品,自是不能和他现在的创作_________。
②作者笔下钗黛这两个姑娘,常常是被人_________加以评比的。
③文学批评中,不应把形式的模仿和内容的抄袭_________。
④后来列国纷纷称王,周王室更是日渐式微,至多能和宋鲁等小国君主_________罢了。
A、相提并论 等量齐观 同日而语 混为一谈 B、等量齐观 混为一谈 相提并论 同日而语 C、同日而语 相提并论 混为一谈 等量齐观 D、混为一谈 同日而语 等量齐观 相提并论二、小阅读-课内
-
3. 孟子和卢梭都主张人性本善,其核心思想一样吗?请你分析。4. 文章围绕“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核心论点,是怎样一步步展开论述的?5. 如何理解卢梭所说的“怜悯”?结合本文和课外搜集的资料分析一下。6.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你认为“修辞立其诚”对我们有哪些方面的启发?7. 《修辞立其诚》一文多处运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试举例并说明其作用。8. 在《怜悯是人的天性》一文中引用诗句有何作用?9. 你认为本文最突出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请举例分析。《怜悯是人的天性》10. 霍布斯的“人天生是恶人”观点错在何处?卢梭认为正确的结论是什么?请填写下面表格。《怜悯是人的天性》
观点
错因
结论
人天生是恶人;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
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
11. 《修辞立其诚》一文多次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手法,试找出并分析其作用。引用内容
引用作用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用“真”字的是道家。《庄子》说:“道恶乎隐而有真伪?”以真伪对举,始于庄子。)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
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管子》书中的《心术上》提出所谓“静因之道”。《心术上》说:“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这是说,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物有所损益,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列宁论“辩证法的要素”,举出十六条,第一条是“观察的客观性”,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
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应该承认,“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唯物主义肯定事实,肯定客观真理。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敢于把自己的思想见解亮出来。虽然在今天的世界上唯心主义比较流行,我还是相信,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真实基础。
(摘编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所说的“诚”就是现代所说的“真”,但在中国哲学史上,最先提出“真”字的是道家。 B、言行一致包含深、浅两个层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体现了学说理论和社会实践一致。 C、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二者相互作用,加深对世界的认识是改造世界的根本目的。 D、今天在强调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学术语境下,“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亮明观点,根据《易传》原文“修辞立其诚”来说明发言著论写文章要坚持真实性原则。 B、文章在阐释和论证“立其诚”的含义时,是以总分的结构和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展开的。 C、在论证追求真理时如何处理客观性与主观性中,运用了引用论证和因果论证的方法。 D、文章通过论述唯心主义是不科学的,得出了“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真实基础”的结论。(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虽不是表示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但只要能对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就能感动人心。 B、《心术上》提出的“静因之道”与列宁所说的“观察的客观性”都是在强调认识的客观性。 C、“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中的“曲学阿世”违反了“立其诚”的原则。 D、我们常说的“实事求是”讲求说真话,讲实话,体现了“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13.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曼德维尔已经很清楚地认识到:如果大自然不赋予人类以怜悯心来支持他的理性,那么,人类尽管有种种美德,也终归会成为怪物。但是,曼德维尔没有看到的是,人类的种种社会美德(曼德维尔否认人类有这种美德)全都是从这个品质中派生出来的。的确,人们所说的慷慨、仁慈和人道,如果不是指对弱者、罪人和整个人类怀抱的怜悯心,又指的是什么呢?其实,从深层次的意义上看,人们所说的善意和友谊,无非就是对某一个特定的对象所抱有的持久的怜悯之心而已,因为我们希望某一个人不受苦,不是希望他幸福,又是希望他什么呢?即使说怜悯心真的只不过是使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受苦的人着想的一种感情(这种感情在野蛮人心中不明显,但甚强烈;而在文明人心中虽较明显,但很微弱)。这种说法,除了更加有力地证明我的论点符合真理以外,还能说明什么呢?的确,在旁边观看的动物愈是对受难的动物的痛苦感同身受,它的同情心便愈是强烈。很显然,这种感同身受的程度,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智状态下更真切得多。理智使人产生自爱心;而加强自爱心的,是头脑的思考。自爱心使人汲汲于关心自己,使他远离一切使他感到为难和痛苦的事物。哲学使人孤独,使他在看见一个受难的人时,竟暗自在心中说:你想死就死吧,只要我平安无事就行了。只有整个社会的危难才能惊醒哲学家的沉睡,把他从床上拉起来。即使有人明目张胆地在哲学家的窗前掐另一个人的脖子,他也能若无其事地用手捂着他的耳朵,稍加思索之后,便不让他心中激动的天性使他对那个被杀害的人表示同情。野蛮人绝没有这么高超的本领;由于他缺乏智慧和理智,因此,他总是一往无前地发挥人类天然的感情。在社会动荡不安时,在街头发生争吵时,奔赴现场的总是平民,而行事小心的人却往往避而远之;把打斗的双方拉开,挺身出来阻止诚实的人们互相厮拼的,往往是市井小民和菜市场的妇女。
(1)、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合的一项是( )A、曼德维尔和卢梭都认识到怜悯心的重要性,但曼德维尔对于社会美德和怜悯之心的关系认识存在不足。 B、作者认为怜悯心只不过是使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受苦的人着想的一种感情,这种情感在野蛮人心中更为强烈。 C、在街头争吵中,来阻止厮拼的往往是市井小民和菜市场的妇女,因为他们理智介入较少,且有着更多的天然的同情心。 D、作者连用三个反问句,语气强烈,强调了怜悯的品性对人的美德的影响,更能够引起人们的深入反思。(2)、作者认为“怜悯”的品性与社会美德有何关系?结合文本具体阐发。(3)、为什么在自然状态下,人的同情心更为强烈?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修辞立其诚”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
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管子·心术上》提出所谓“静因之道”,“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已而以物为法者也。”这是说,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物有所损益,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列宁论“辩证法的要素”,举出十六条,第一条是“观察的客观性”,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
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据《汉书·儒林传》记载,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应该承认,“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唯物主义肯定事实,肯定客观真理。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敢于把自己的思想见解亮出来。虽然在今天的世界上唯心主义比较流行,但我还是相信,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真实基础。
(摘编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材料二: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一些个性十足的表达方式在网络上层出不穷,折射出年轻网民活跃多样的思想观念,与他们求新求变的特点互为表里。但近来,一些网络媒体浮夸荒诞的文风,却令不少读者感到不适。
部分媒体行文浮夸,背后是“眼球情结”在作祟。修饰文辞、创新表达无可厚非,但裁剪素材、哗众取宠,则少了一份真诚,也容易助推谣言肆虐。当网络流量与广告收益挂钩,“眼球情结”就与“营销心态”结成了同盟,于是,一些新闻信息产品变成了待价而沽的商品,唯“买家”需求马首是瞻。长此以往,忽视了多方求证、核查事实的基本功,难免出现漏洞;而一旦为了抓眼球不择手段,记录历史、传播价值等媒体责任更无从谈起。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刘勰《文心雕龙》),一个时代的文风与社会风气相互作用。汉初文章质朴畅达、经世致用,折射出开明务实的治世风貌;为扭转晚唐“俪偶章句”的浮靡,古文运动开启了中国散文的又一高峰;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要求文章摆脱空洞抽象,“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全党文风焕然一新。而当下,祛除媒体报道里的浮夸风、标题党,让沾泥土、带露珠的文字喷涌而出,网络环境才会风清气正。
好文风源自好作风,祛除浮夸不单是改文字,也要改思路。一些自媒体写作者乃至媒体从业者不深入生活,闭门敲键,杜撰文章;不掌握情况,标题惊悚,文章空虚。把讲故事当作讲大话,把喜闻乐见等同于耸人听闻,放弃了实事求是的作风,放弃了守正求真的舆论担当,让公信力和权威性受到蚕食。
不管在什么时代,持中守正、推陈出新,都是最重要的文风。一方面,媒体人应转换“声道”,掌握互联网语言,强化互联网思维。近年来,不少主流媒体创新表达语态,迅速“刷屏”“圈粉”无数,靠的正是对互联网规律的洞悉。另一方面,也不要把制造噱头当成传播规律,盲目跟风。用各种招式吸引受众固然重要,但能真正赢得读者的,是权威的信息、理性的观点、真诚的写作。
曾经,读者反感“襄脚布”式的八股文章和“板着脸说话”的态度。现在,一些网络媒体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人热衷故弄玄虚,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人沉迷卖萌八卦,失于轻佻。种种不良文风,需要引起警惕。归根结底,“修辞立其诚”,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才是不可移易的竞争力。
(摘编自石羚《表达当守正,修辞立其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哲学与科学属于理论命题,其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而文学虽与二者有所不同,但也要对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 B、人们只有在正确地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 C、当下一些网络媒体浮夸荒诞的文风,不仅令不少读者感到不适,也使得“眼球情结”与“营销心态”结成了同盟。 D、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年轻网民个性十足的表达方式、活跃多样的思想观念,与“修辞立其诚”的要求格格不入。(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岱年认同“修辞立其诚”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的观点后,指出了“立其诚”所包含的三层含义。 B、人在观察现象时,常带有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而发挥人的主体性时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 C、“修辞立其诚”是不可移易的竞争力,“裹脚布”式的八股文章、热衷故弄玄虚等不良文风,都应该引起人们的警惕。 D、材料二第三段,作者运用举例、引用、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一个时代的文风与社会风气相互作用的道理。(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境非独谓景物也,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 B、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而声名自传于后。(曹丕《典论·论文》) C、当以理为主,理得而辞顺,文章自然出群拔萃。(黄庭坚《与王观复书三首之一》) D、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王国维《人间词话》(4)、张岱年先生认为人们“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其原因。(5)、请结合材料内容和你的理解,简要说明处在新时代的我们“发言著论写文章”时应如何坚守“修辞立其诚”的准则。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埋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兵实思想。
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
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管子》书的《心术上》提出所谓“静因之道”。《心术上》说:“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这是说,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物有所损益,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列宁论“辩证法的要素”,举出十六条,第一条是“观察的客观性”,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
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摘编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材料二
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问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去年六月二十二日,苏联进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战争,斯大林在七月三日发表了一篇演说,还只有我们《解放日报》一篇社论那样长。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现在是在战争的时期,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延安虽然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唤工作忙,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欢写长报告。他们辛辛苦苦地写了,送来了,其目的是要我们看的。可是怎么敢看呢?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哀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或者有人要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吗?那又怎么办?这是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演说也是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
(摘编自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修辞立其诚”在当今仍有价值,“诚”则是指真,“立具诚”则是要坚持真实性。 B、人类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中又能加深对世界的认识。 C、党八股文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主要和首先的任务是禁绝一切空话。 D、文章的长短不是一定的,而是服务内容的需要,就如俗语说的:“看菜吃饭,量体裁衣。(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强调为文要真,材料二强调为文要言之有物,都从为文的道理引申到做人的道理。 B、哲学和科学都能揭示客观规律,文学不表现客观规律,所以文学不符合名实一致的要求。 C、“静因之道”与列宁的“辩证法要素”都认为,要彻底避免主观因素对客观世界的干扰。 D、材料二中“懒婆娘的要脚”是表象,结果是群众不想看,危害是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3)、下列对材料有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语言平实,文风质朴。引用大量典籍史料并对其解释说明,让文章没有艰涩之感。 B、材料一逻辑严密,层次清晰。采取递进式论证结构,将“立其诚”的含义深入分析阐述。 C、材料二语言严谨,周密且生动活泼,引用谚语歇后语等群众语言,使文章内容通俗易懂。 D、材料二主要运用对比论证方法,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战争时期需要简短和精粹的文章。(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这是网上一幅关于“标题党”的漫画,请结合文本中的观点分析“标题党”的危害性。
《标题党》
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立其诫”包括三层舍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节选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有删改)
材料二:
古人对祭神非常虔诚,认为诚心可以打动上天,得到庇佑,所以将对神的诚信作为成败的关键,这种由敬畏神灵而产生的诚意上升为一种最高的道德规范,在礼教发展之后,“诫”又成为礼乐活动的伦理要求,由一种原始的宗教心理活动发展为一种社会化的伦理意识。
古人所谓的修辞更多的是达意传情的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修理文教” 不能包含“修辞”的全部含义了,不仅需要“能说”,更需要“会说"。
到了西汉,刘向在《说苑·善说》中列举前人实例说明修辞是“安国立命”的手段,“夫辞者,人之所以自通也。夫辞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国全性者也。”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也继承了“修辞立诚”中“诚心”的含义,认为修辞不仅需要“会说”,而且要以“诚”为基础进行真实的表达,不能华而不实,言过其实,而需要表达真实情感。宋末元初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说:“修辞立其诚,修其内则为诚,修其外则为巧言。”可见,古人写作是以“诚”为本,“修辞立诫"固然需要雕饰文章,但切勿过于浮华,要从实际出发,回归“诚心”,做到“真实”。
(节选自粲悦《“修辞立其诚”的传统含义及时代内涵》,有劃改)
材料三:
“辞不达则意不至”,修辞是“立言”的必经之途。孔子期盼弟子成为“君子”,更希望弟子能贯彻他的主张,实现他的理想。因此对孔门弟子雨言,修辞是成就功名的重要途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具体实践。换句话说,修辞就是修身!唯其如此,“修辞”必须出于“诚”。
言为心声,它能反映出人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显然,作为道德品质内核的“诚”是内在的,“辞”是外在的;“诚"是第一位的,“辞”是第二位的;“诚”是主导,“辞”以“诚”存,“立诫”之“辞”更有价值和魅力。诚如饶宗颐先生所言:“辞是属于外表的事情,能修辞是能有美的辞令,但必要出于‘诫’。诚是内在的,必须内在充实,才能言之有物。美的辞令必须建筑在诚之上,修辞属于‘美’,‘诚’包括了‘真’和‘善’,有‘真'和‘善’才有‘美’可言,有真和善然后可以立诚。”我们认为,“诚”是“修辞”的前提和基础,“修辞”必须从“诚”出发,服从并服务于“诚”,不能妄加修饰。“修辞立其诫”是指在“诚”的基础上的话语修饰,它涵盖了孔子对言语表达的认识和态度,体现出言简意丰的话语风格。
(节选自丁秀菊《“修辞立其诚”的语义学诠释》,有删改)
(1)、下列有关“诚”的表述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诚”应该包含三个层次的“一致”,即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一致,言与行一致,所说的和所想的一致。 B、“诚”作为一种社会化的伦理意识,追根溯源是由先民敬畏神灵而产生的一种原始宗教心理活动发展而来。 C、“诚”作为道德品质的内核是属于内在的,相对于外在的“辞”而言,处于第一位,在两者中处于主导地位。 D、“诚”是“修醉”的前提和基础,后者必须以前者为出发点,而前者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后者,不能妄加修饰。(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所谓的修辞更多是传情达意的手段,随着发展又认识到修辞不仅要能传递信息,还要能更好地传递信息。 B、西汉时期的刘向通过列举前人的实例来表明修辞对国家和个人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是“安国立命”的手段。 C、宋末元初王应麒认为“修辞立其诚,修其内则为诚,修其外则为巧言”,意即修辞要做到内外兼修,皆有所得。 D、饶宗颐先生认为修辞属于“美”,能修辞,仅有美的言语表达还不够,还应该建立在“真”和“善”的基础上。(3)、下列对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虽然不像理论命题那样显现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但也必须对事物现象的本质有一定的揭示,才能打动受众。 B、文学必须超脱像理论命题那样受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约束,还需要对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感动人心。 C、文学虽然不像哲学和科学命题那样符合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但是也必须揭示出事物现象的本质,才能感动人心。 D、文学可以不像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那样表示事实或客观规律,只需要对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就能够打动受众。(4)、结合以上材料,试列举“修辞立其诚”的具体要求。(5)、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即语言没有修饰,就不能流传很远。此外,他还说过“辞达而已矣”,意即言辞只要达意就行了。这二者是否矛盾呢?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的理解。1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
残酷的倾向,似乎不是某一民族所特有的,它是像盲肠一样由原始时代遗留下来的劣根性,还没有被文化洗刷净尽。小孩们大半欢喜虐害昆虫和其它小动物,踏死一堆蚂蚁,满不在意。用生人做陪葬者或是祭典中的牺牲,似不仅限于野蛮民族。罗马人让人和兽相斗相杀,西班牙人让牛和牛相斗相杀,作为一种娱乐来看……这类事实引起一部分哲学家,如中国的荀子和英国的霍布斯,推演出“性恶”这样一个结论。
有些学者对于幸灾乐祸的心理,不以性恶为最终解释而另求原因。最早的学说是自觉安全说。拉丁诗人卢克莱修说:“狂风在起波浪时,站在岸上看别人在苦难中挣扎,是一件愉快的事。”卢克莱修以为使我们愉快的并非看见别人的灾祸,而是庆幸自己的安全。霍布斯的学说也很类似。他以为别人痛苦而自己安全,就足见自己比别人高一层,心中有一种光荣之感。苏格兰派哲学家如培恩(Bain)之流以为幸灾乐祸的心理基于权力欲。能给苦痛让别人受,就足显出自己的权力。这几种学说都有一个公同点:就是都假定幸灾乐祸时有一种人我比较,比较之后见出我比人安全,比别人高一层,比别人有权力,所以高兴。
这种比较也许是有的,但是比较的结果也可以发生与幸灾乐祸相反的念头。比如我们在岸上看翻船,也可以忘却自己处在较幸运的地位,而假想自己在船上碰着那些危险的境遇,心中是如何惶恐、焦急、绝望、悲痛。将己心比人心,人的痛苦就变成自己的痛苦。痛苦的程度也许随人而异,而心中总不免有一点不安,一点感动和一点援助的动机。有生之物都有一种同类情感。对于生命都想留恋和维护,凡遇到危害生命的事情都不免恻然感动,无论那生命是否属于自己。
从此可知遇着旁人受苦难时,心中或是发生幸灾乐祸的心理,或是发生恻隐之心,全在一念之差。一念向此,或一念向彼,都很自然,但在动念的关头,差以毫厘便谬以千里。念头转向幸灾乐祸的一方面去,充类至尽,便欺诈凌虐,屠杀吞并,刀下不留情,睁眼看旁人受苦不伸手援助,甚至落井下石,这样一来,世界便变成冤气弥漫、黑暗无人道的场所;念头转向恻隐一方面去,充类至尽,则四海兄弟,一视同仁,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老有所养,幼有所归,鳏寡孤独者亦可各得其所,这样一来,世界便变成一团和气、其乐融融的场所。野蛮与文化,恶与善,祸与福,生存与死灭的歧路全在这一转念上面,所以这一转念是不能苟且的。
这一转念关系如许重大,而转好转坏又全系在一个刀锋似的关头上,好转与坏转有同样的自然而容易,所以古今中外大思想家和大宗教家,都紧握住这个关头。各派伦理思想尽管在侧轻侧重上有差别,各派宗教尽管在信条仪式上互相悬殊,都着重一个基本德行。孔孟所谓“仁”,释氏所谓“慈悲”,耶稣所谓“爱”,都全从人类固有的一点恻隐之心出发。他们都看出在临到同类受苦受难的关头上,一着走错,全盘皆输,丢开那一点恻隐之心不去培养,一切道德都无基础,人类社会无法维持,而人也就丧失其所以为人的本性。这是人类智慧的一个极平凡而亦极伟大的发现,一切伦理思想,一切宗教,都基于这点发现。这也就是说,恻隐之心是人类文化的泉源。
(摘编自朱光潜《谈恻隐之心》)
材料二:
霍布斯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我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这一点,就连对人类的美德大加贬抑的人也是不得不承认的,因此,我不怕任何人提出反对的意见。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且不说母兽对幼兽的温情和在危险时刻不惜牺牲性命保护它们,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一个动物在它的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总是感到不安的;有些动物甚至还以某种方式掩埋它们死去的同类。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表明它们对所看到的恐怖情景是感同身受的。
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在剧院中,我们每天都可看到被剧中的不幸者的苦难遭遇感动得伤心流泪的观众,尽管他们当中有那么一个人身为暴君,屡屡对敌人滥施酷刑。如嗜血成性的苏拉,对不是由他造成的痛苦,也是很伤感的;又如菲尔的暴君亚历山大,尽管他每天听见被他下令杀害的许多公民的叫声无动于衷,但他从来不敢到剧院去看悲剧,因为他害怕人们看见他同剧中的昂朵玛克和普里亚姆一起叹息。
(摘编自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残酷的倾向,是普遍人性的弱点,中西方都有哲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推演出“性恶”这个结论。 B、卢克莱修、霍布斯对幸灾乐祸的解读类似,认为人在比较中因安全而高兴、光荣,是“性恶”表现。 C、“野蛮与文化,恶与善,祸与福”等二元关系的表述,体现了作者是在矛盾变化中看待事物的发展。 D、恻隐之心生发出“仁”“慈悲”“爱”,是伦理思想和宗教的基础,所以恻隐之心成了人类文化的泉源。(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人们天生就有一种不愿看见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因而他能够克制他的自尊心或自爱心。 B、柔弱和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比其他人更应该具备怜悯心,而这也是人类唯一具有的美德。 C、怜悯是纯粹的天性的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怜悯心的自然性在动物身上有着较充分的体现。 D、作者认为,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难以摧毁,所以世界上不存在十恶不赦的人。(3)、结合两则材料,下列选项中属于作者所说“恻隐之心”的一项是( )A、“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记念刘和珍君》) B、“格里高尔顿时鲜血淋漓,父亲顺手用手杖一钩,关上了门。”(《变形记》) C、“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祝福》) D、“我的处境这样孤苦伶仃,也就对这家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大卫·科波菲尔》)(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新冠疫情全球肆虐,世界各国疫苗供应紧张。截至2021年11月12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指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对外提供新冠疫苗最多的国家”。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国援助行动的理解。五、填空题
-
18. 解释词语。
曲学阿世:
哗众取宠:
顺风使舵:
错综纷繁:
19. 给加点字注音。①捐弃 ②嗜血成性
③着:着手成春 高着 着火
④晕:头晕目眩 月晕成风
20. 根据注音写汉字。(sī)耳鬓磨 (sī)心裂肺 (sī)声力竭
(jí)绠短深 (jí)登峰造 (jí)负从师 (jí)可危
21. 识记字音、字形损 勋 陨
辩 辫 辨
22. 选词填空。(1)、意象过密会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使诗歌显得板滞。(妨害·妨碍)(2)、某游戏在风靡全国的同时,也暴露出影响学生的学业、历史等多种问题。(曲解 误解)23. 判断正误(1)、他们一味“向卖座看齐”“向流量看齐”,以鼓吹“去价值观”“去思想化”来哗众取宠 , 无底线媚俗,在相声这块文化瑰宝中生生揉进原本已剔除的糟粕。(2)、我家这个孩子啊,基础不太好,读书又无动于衷 , 这样的学习态度,怎能指望他的成绩提高呢?(3)、清晨,我来到天安门广场,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在场的群众自发唱起庄严的国歌,强烈的爱国热情使我感同身受 , 心潮澎湃。(4)、这篇散文把桂林山水描写得形象逼真,读完使人有设身处地的感觉。(5)、我们班的李明同学学习总是很用心,大自习结束的铃声响起,他却充耳不闻 , 继续在草纸上演算着。六、选择题组
-
24. 阅读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____,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率文化,叱咤风云,____,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 他们守的是人类____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____的精神之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赴汤蹈火 指点江山 安居乐业 超世绝伦 B、冲锋陷阵 指点江山 安身立命 超凡脱俗 C、赴汤蹈火 高谈阔论 安身立命 超世绝伦 D、冲锋陷阵 高谈阔论 安居乐业 超凡脱俗(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D、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B、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所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所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七、小阅读-课外
-
2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的天性虽然是隐而不露的,却很难被压抑,更不可能被根绝。即使勉强施以压抑,也只会使它在压力消除后更加猛烈。甚至道德和教育的力量也很难完全将它约束,只有长期养成的习惯才能多少改变一些人的天生气质和性格。
如果你想改变你的某种天性,那么你开始时制定的目标既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目标太大会由于受到挫折而灰心;目标太小则会由于收效缓慢而泄气。在努力中不妨做些能鼓励自己情绪的事情,犹如初学游泳者借助漂筏一样。在取得成效以后,就要从严克制自己,就好比练功的人缚着重物走路一样。其实苦练比实用还难,但其效果却更好。如果某种天性太顽强,太难克服,那么可以考虑以下办法:
一要长时间严格地约束自己。
二一点一滴地逐渐做起。
当然,如果一个人有毅力和决心,能断然强制自己彻底根除不良习性,那是最令人钦佩的——灵魂最自由的人,就是那种一举挣断锁链的人。
此外古人还认为,矫枉不妨过正,用相反的习惯来改造天性,收效也很不错。只是要注意,那另一极端最好不要是又一种不良习惯才好。
在建立某种好习惯的过程中,不宜过于紧张,以便有机会可以时时回顾一下努力中的成绩和失误。人不能过分相信可以完全克服一种天性。因为天性是狡猾的,它可以在你警惕时潜伏下来,当你放松时又偷偷溜回来。就像伊索寓言中那只猫一样,虽然变成一个女人,安安静静地坐在餐桌前,但当看到老鼠出现的时候,她就会情不自禁地扑上去。对于一个人来说,应该有意识地避免这种现原形的机会,或者干脆高度警惕地多用这种机会考验自己。
人在独处时要谨慎。只有在面对自我的时候,人的真性才最容易显露出来。因为那时他不必掩饰。在激动的情况下,也易于显露天性,因为激动使人忘记了自制。另外在脱离了所习惯的环境而处于一种不适应的新境遇时,人的真性也可能显露出来。
(摘编自培根《论天性》)
亚里士多德说:“习惯实际上已成为天性的一部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看法。
八、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26. 阅读
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法]卢梭
为了到花园里看日出,我比太阳起得更早;如果这是一个晴天,我最殷切的期望是不要有信件或访者扰乱这一天的宁静。我用上午的时间做各种杂事。每件事都是我乐意完成的,因为这都不是非立即处理不可的急事,然后我匆忙用膳,为的是躲避那些不受欢迎的访者,并且使自己有一个充裕的下午。即使最炎热的日子,在中午一点钟前我就顶着烈日带着小狗芳夏特出发了。由于担心不速之客会使我不能脱身,我加快了步伐。可是,一旦绕过一个拐角,我觉得自己得救了,就激动而愉快地松了口气,自言自语说:“今天下午我是自己的主宰了!”接着,我迈着平静的步伐,到树林中去寻觅一个荒野的角落,一个人迹不至因而没有任何奴役和统治印记的荒野的角落,一个我相信在我之前从未有人到过的幽静的角落,那儿不会有令人厌恶的第三者跑来横隔在大自然和我之间。那儿,大自然在我眼前展开一幅永远清新的华丽的图景。金色的燃料木、紫红的欧石南非常繁茂,给我深刻的印象,使我欣悦;我头上树木的宏伟、我四周灌木的纤丽、我脚下花草的惊人的纷繁使我眼花缭乱,不知道应该观赏还是赞叹:这么多美好的东西竞相吸引我的注意力,使我在它们面前留步,从而助长我懒惰和爱空想的习气,使我常常想:“不,全身辉煌的所罗门也无法同它们当中任何一个相比。”
我的想象不会让如此美好的土地长久渺无人烟。我按自己的意愿在那儿立即安排了居民,我把舆论、偏见和所有虚假的感情远远驱走,使那些配享受如此佳境的人迁进这大自然的乐园。我将把他们组成一个亲切的社会,而我相信自己并非其中不相称的成员。我按照自己的喜好建造一个黄金的世纪,并用那些我经历过的给我留下甜美记忆的情景和我的心灵还在憧憬的情境充实这美好的生活。我多么神往人类真正的快乐,如此甜美、如此纯洁,但如今已经远离人类的快乐。甚至每当念及此,我的眼泪就夺眶而出!啊!这个时刻,如果有关巴黎、我的世纪、我这个作家的卑微的虚荣心的念头扰乱我的遐想,我就怀着无比的轻蔑立即将它们赶走,使我能够专心陶醉于这些充溢我心灵的美妙的感情!然而,在遐想中,我承认,我幻想的虚无有时会突然使我的心灵感到痛苦。甚至即使我所有的梦想变成现实,我也不会感到满足:我还会有新的梦想、新的期望、新的憧憬。我觉得我身上有一种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填满的无法解释的空虚,有一种虽然我无法阐明,但我感到需要的对某种其他快乐的向往。然而,先生,甚至这种向往也是一种快乐,因为我由此充满了一种强烈的感情和一种迷人的感伤——而这都是我不愿意舍弃的东西。
我立即将我的思想从低处升高,转向自然界所有的生命,转向事物普遍的体系,转向主宰一切的不可思议的上帝。此刻我的心灵迷失在大千世界里,我停止思维,我停止冥想,我停止哲学的推理;我怀着快感,感到肩负着宇宙的重压。我陶醉于这些伟大观念的混杂,我喜欢任由我的想象在空间驰骋;我禁锢在生命的疆界内的心灵感到这儿过分狭窄,我在天地间感到窒息,我希望投身到一个无限的世界中去。我相信,如果我能够洞悉大自然所有的奥秘。我也许不会体会这种令人惊异的心醉神迷,而处在一种没有那么甜美的状态里;我的心灵所沉湎的这种出神入化的佳境使我在亢奋激动中有时高声呼唤:“啊,伟大的上帝呀!啊,伟大的上帝呀!”但除此之外,我不能讲出也不能思考任何别的东西。
遗忘,但他们肯定不会把我忘却;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反正他们没有任何办法搅乱我的安宁。摆脱了纷繁的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种种尘世的情欲,我的灵魂就经常神游于这一氛围之上,提前跟天使们亲切交谈,并希望不久就将进入这一行列。我知道,人们将竭力避免把这一处甘美的退隐之所交还给我,他们早就不愿让我待在那里。但是他们却阻止不了我每天振想象之翼飞到那里,一连几个小时重尝我住在那里时的喜悦。我还可以做一件更美妙的事,那就是我可以尽情想象。假如我设想我现在就在岛上,我不是同样可以遐想吗?我甚至还可以更进一步,在抽象的单调的遐想的魅力之外,再添上一些可爱的形象,使得这一遐想更为生动活泼。在我心醉神迷时这些形象所代表的究竟是什么,连我的感官也时常是不甚清楚的;现在遐想越深入,它们也就被勾画得越清晰了。跟我当年真在那里相对比,我现在时常是更融洽地生活在这些形象之中,心情也更加舒畅。不幸的是,随着想象力的衰退,这些形象越难以映入脑际,而且——也不长时间的停留。唉!在一个人开始摆脱他的躯壳时,他的视线却被他的躯壳阻挡得最厉害!
(1)、有人说“自然和社会是对立的,自然和社会又是相通的”结合这篇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感受,谈谈你的理解。(2)、“在遐想中,我承认,我幻想的虚无有时会突然使我的心灵感到痛苦。”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