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潜江 天门 仙桃 江汉油田2023年中考历史三模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8-23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
1. 下图反映的是秦朝建立后采取的一项措施。该措施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经济交流 B、巩固国家的统一 C、促使书写更加简便 D、推动书法艺术发展2. 隋朝时期,要将一批牡丹花从洛阳沿运河运到余杭,依次需要经过( )A、邗沟、江南河、通济渠 B、江南河、通济渠、邗沟 C、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D、通济渠、江南河、邗沟3. 公元7世纪,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大化改新”,其主要内容包含( )A、一切私地收归国有 B、推行“殖产兴业” C、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D、提倡“文明开化”4. 某历史教师复习教学时对“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先后做了如下设计: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此教学内容设计的调整旨在( )
A、凸显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B、突出历史事件的时序性 C、揭示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 D、关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5. 下图所示的历史事件是( )A、一•二八事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西安事变6. 下图是1912、1921年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比重的变化。推动这一变化的国内因素是( )A、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 B、官督商办企业得到发展 C、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D、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7. 下图为天津市人民政府第一号布告。它颁布于( )A、1947年 B、1948年 C、1949年 D、1950年8.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记述道:“1971年8月13日,中共中央提出,争取在‘四五’计划期间,在农村普及小学五年教育……1975年‘四五’计划完成时,全国中小学生在校数量出现了一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峰。与1965年相比,1976年小学生人数增加了29.1%,初中生人数增加了4.4倍,高中生人数增加了10.3倍。”该“记述”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A、新中国政权巩固 B、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9.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某作家的小说中讲述了15世纪前后的欧洲,出生于西班牙富商家庭的主人公加西亚,在一次远洋航海途中意外流落荒岛的故事。以下情节的真实性,值得怀疑的是( )A、加西亚受人文主义精神鼓舞热衷航海冒险 B、加西亚曾多次仔细阅读《独立宣言》 C、加西亚和多数西欧人一样渴望黄金、白银 D、加西亚始终相信地圆学说的正确性10.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下列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表述正确的是( )A、《资本论》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巴黎公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第一次成功实践 C、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D、陈独秀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11. 随着欧元的使用,欧盟的普通老百姓从每天都看得见、摸得着的“口袋里的欧洲”中,找到一种休戚与共的感觉,一种做真正欧洲人的感觉。这反映了( )A、欧元加强了欧盟民众的认同感 B、欧洲一体化成为时代主题 C、欧元成为欧洲国家身份的象征 D、欧洲政治一体化不断深入12. 罗斯福在总统就职演说中提出“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地完成这一任务,政府对待这项任务就像对待战争的紧急状态一样”。这表明他准备( )A、调节农业生产和销售 B、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C、增加人们的就业岗位 D、宣布国家进入备战的状态13. 下面是李老师在历史课堂上展示的课件。它反映出( )A、一战前欧洲局势 B、一战后初期国际形势 C、二战前的国际关系 D、二战后世界格局变化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其中14小题7分,15小题9分,16小题11分,17小题7分,共34分)
-
14. 小日记折射大时代,大时代期待新青年。品读日记,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俞秀松的日记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任书记)
九点到(陈)独秀家,将(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交给他,我们谈些译书的事,总该忠实精细。
(1920年6月28日)
万慧芬的日记
(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之一)
(我要)坚持艰苦朴实的生活作风……多开动脑筋,站稳立场,帮助贫雇农彻底翻身,一定要胜利完成土改。
(1951年11月26日)
材料二
于华男的日记
(航天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2008年7月27日,我们接到通知,我们的高精度加速度计组合成为“神八”飞船首选测量装置。由此,我和我的同事们有了这段与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的约定。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飞船飞天成功……很多媒体用“稳”字宣传我们的加速度计组合,我想“稳”的不只有我们的产品,也有我们的团队,我们与中国航天一起成长,愈发沉稳,更有干劲。
(1)、根据材料一中的“俞秀松的日记”,指出影响俞秀松的新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推动这一思想在中国传播的重大历史事件。(2)、阅读材料一中的“万慧芬的日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她参与的历史事件对中国农村社会变革的意义。(3)、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从上述三则日记中可以汲取怎样的精神力量?1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辛亥革命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中国人民思想解放所起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但它以同旧势力妥协告终。它的失败使人们逐渐觉悟到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不可能的,必须另外探索新的道路来求得国家的独立富强和人民的自由幸福。
——摘编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 刚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如果不先推倒祸国殃民的大小军阀及帝国主义,一切美好理想的实现都无从谈起。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2021年版)
材料三 1992年,邓小平发表重要谈话,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为中国改革开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摘编自《新中国70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此后中国人找到了怎样的“新道路”?(2)、依据材料二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怎样的革命纲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邓小平回答了哪些“重大认识问题”。(两点即可)
(4)、从上述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历程中,可以总结得出哪些历史经验?16.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尽管大西洋把英、法、美三国永远地分隔开来,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发生在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最大的公约数是关于“权利”的诉求或“人权”的伸张。
——摘编自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材料二
①
他兵败的根源在于,自由和平等的大革命理念意味着一切民族压迫行为都失去了合法性。被占国的人民先是在他的指引下觉悟到这一点,然后在这位导师的侵略行为背叛了革命原则时转而反抗。
——《大国崛起》
②
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曾邀请十位著名历史学家,投票选举100位美国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结果,林肯因“拯救了国家,再造了美国”的历史功勋而排名第一。
材料三 19世纪中期俄国和日本改革(部分)
俄国
日本
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有权选择职业和拥有财产。地主不得买卖农奴、干预农奴生活,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从事农工商职业的人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允许居住、迁徙、择业、婚姻等自由,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英国资产阶级通过哪部法律文件,实现了“权利’的诉求”?写出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性事件。美国的哪部文献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2)、写出材料二中①处历史人物的名字。根据材料二对“他”的战争行为进行评价。你如何理解林肯“拯救了国家,再造了美国”?(3)、概括材料三中俄国和日本改革的相同点。(4)、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些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两种方式。17. 人类历史的进程反复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面对社会转型,能否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事关兴衰命运。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辛亥革命一度成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大主义已经实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
——摘编自臧运祜《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 从根本上说,英国革命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国王和议会,谁掌握国家主权?通过革命,英国以①对国王的权力进行制约,标志着人类社会由专制转向民主,由人治转向法治。这次革命开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道路,其意义是划时代的。
——摘编自董小燕《西方文明史纲》
材料三
事件
主要内容
俄国农奴制改革
颁布废除农奴制法令
①
颁布《宅地法》、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日本明治维新
政治上,废藩置县;经济上,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开展革命的目的是什么。该革命取得了哪些成果?(答出一点即可)(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写出①处法律文献的名称。拉开该革命序幕的事件是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补充②处的内容。材料三中三个事件的共同影响是什么?(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