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卷】第一单元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章末检测—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试卷更新日期:2023-08-20 类型:单元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 1. 以下各项属于影响小麦生活的生物因素的是( )
    A、阳光 B、空气 C、小麦周边的杂草 D、三项都是
  • 2. 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有(  )
    A、只是光、温度、水和空气 B、是指所有的非生物因素 C、是指所有的生物因素 D、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 3. “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这句农谚描述的影响稻谷生长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温度 B、水分 C、阳光 D、土壤
  • 4.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想一想,产生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土壤 B、空气 C、温度 D、阳光
  • 5.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描述的是生物之间的哪种关系?(    )
    A、捕食 B、竞争 C、合作 D、食物网
  • 6. 在草原上悠然吃草的牛和羊,它们之间的关系属于(  )
    A、合作 B、竞争 C、共生 D、捕食
  • 7. 枯叶蝶的形态和体色与周围落叶的颜色基本一致,这种体色能保护自己远离敌害。这体现了(    )
    A、生物影响环境 B、环境影响生物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与环境互相影响
  • 8. 仙人掌的叶变成刺,这是(  )
    A、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一种反应 B、其他生物影响的结果 C、对沙漠干旱环境的适应 D、对干旱环境的影响
  • 9. 沙棘能保持水土、绿化沙漠。这说明:(  )
    A、环境能影响生物 B、环境能适应生物 C、生物能适应环境 D、生物能影响环境
  • 10. 下列古诗文或俗语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向阳花木早逢春 B、大树底下好乘凉 C、“鱼儿离不开水” D、朵朵葵花向太阳
  • 11. 生物圈是指(   )
    A、地球上的全部生物 B、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C、地球上的全部环境 D、地球的整个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 12. 秋天来了,汾河两岸,层林尽染;秋风吹过,无边落木萧萧而下!从生物学意义上讲,秋天树木落叶的现象说明(   )
    A、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D、生物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 13. 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环境能影响生物,生物只能适应环境 B、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只有合作关系 C、阳光、温度和水属于非生物因素 D、生物的生存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
  • 14. 为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下列对照实验变量设计不正确的是(   )
    A、有空气和无空气 B、有光和无光 C、20℃和40℃ D、温度和湿度
  • 15. 在探究“鼠妇的生活是否受土壤湿度的影响”实验中,实验变量是(   )
    A、光照 B、土壤湿度 C、土壤温度 D、土壤中的无机盐
  • 16. 下列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草原上所有的植物 B、草原上所有的微生物 C、草原上所有的动物 D、草原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 17. 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一片农田 B、一条河流 C、生物圈 D、草原上的所有牛羊
  • 18. 在生物圈中扮演“清洁工”,清理动植物的遗体、残落物、排泄物的生物主要是(  )
    A、植物 B、细菌、真菌 C、动物 D、人类
  • 19. 在生态系统中,人和动物属于(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劳动者 D、分解者
  • 20. 生态系统的组成正确的是(   )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生产者、消费者、非生物成分 C、生产者、分解者、非生物成分 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成分
  • 21. 下列四个选项中,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
    A、阳光→草→兔→鹰 B、草→兔→鹰 C、鹰→蛇→蛙→昆虫→草 D、草→兔→鹰→细菌
  • 22. 食物链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关系是(   )
    A、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B、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C、各自独立,互不相干 D、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 23. 2021年4月,日本正式批准了福岛核废水排海计划。核废水中含有某些无法被生物分解排出的放射性物质,一旦排入海中,会对海洋生物乃至整个生物圈造成巨大危害。在食物链“浮游藻类→毛虾→带鱼→人”中,放射性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
    A、浮游藻类 B、毛虾 C、带鱼 D、
  • 24. 下图为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该食物链中的生物,体内积累有毒物质最多的是(  )

    A、大鱼 B、小鱼 C、水蚤 D、蜻蜓的幼虫
  • 25. 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农田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城市生态系统
  • 26. 要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下列方法中最有效的是(  )
    A、减少分解者的数量 B、增加消费者的数量 C、增加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D、减少生产者的数量
  • 27. 陆生生物的“立足点”是(   )
    A、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 D、大气圈
  • 28. 生物圈的圈层厚度约为(   )
    A、20千米 B、10千米 C、150米 D、300米
  • 29. 在调节气候、蓄洪防洪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的生态系统是(  )
    A、草原生态系统 B、湿地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 D、池塘生态系统
  • 30. 下列具有净化水源、蓄洪防洪作用的生态系统是(   )
    A、草原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 C、沙漠生态系统 D、湿地生态系统

二、实验探究题(共14分)

  • 31. 某生物社团同学想探究水分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取一个长方体纸盒,以横轴中线为界,左侧铺上干燥土壤,右侧铺上潮湿土壤,两边土壤高度平齐。将10只鼠妇放入纸盒内,置于暗室。10分钟后,用一小纸板沿横轴中线将纸盒隔开再取出,分别统计两侧鼠妇个数,重复实验5次,统计干燥土壤侧和潮湿土壤侧的鼠妇数量,将5次的平均值分别记为A和B。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变量是
    (2)、该实验中设置干燥土壤侧和潮湿土壤侧的目的是
    (3)、实验重复5次,并且取平均值,目的是
    (4)、如果A明显大于B,说明;如果A明显小于B,说明

三、读图理解题(共6分)

  • 32. 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据图回答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 , 能量是沿着逐级传递的。
    (2)、图中草能通过制造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的
    (3)、既有竞争又有捕食关系的生物是
    (4)、若图中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的生物外,还需要补充的部分是

四、资料分析题(共3题,共20分)

  • 33.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蚯蚓的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

    (1)、材料中影响蚯蚓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说出两个因素)。
    (2)、材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能环境。
  • 34.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蹿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是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描写的身边的生物世界,请分析资料,回答问题:
    (1)、在百草园中说到的动物有:
    (2)、黄蜂的体色与菜花的颜色相似,这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3)、在“树→蝉→云雀”这条食物链中,生产者是 , 云雀和蝉之间是关系。
    (4)、在此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除了有动物和植物之外,还应该有 , 它们作为生态系统的
  • 35.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区域内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朱鹮等,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鸳鸯等。这些鸟类以鱼为食,鱼以虾为食,而虾则以植物为食,给湿地生态系统带来了勃勃生机。

    (1)、湿地生态系统素有“”之称,有和蓄洪抗旱的作用。
    (2)、写出上述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
    (3)、从生态系统的组成看,湿地中的植物属于 , 鱼、虾属于 , 蘑菇属于。该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此湿地生态系统受到污染,一些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质会在的体内积累最多。
    (5)、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其中最大的生态系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