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08-18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消息即狭义的新闻,是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实事的一种文体,它是报纸、广播、电视新闻中使用得最广泛的一种新闻体裁。 B、真实性、时效性、文字少及篇幅短是消息的基本特征,行文简洁明了是消息写作的风格。消息写作中允许有较多的直接议论。 C、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消息的结构一般体现为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并可在文中穿插背景。 D、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在这一方面堪称典范。
  •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瞩目   冰凌   盐碱地   欺软怕硬 B、嘱托   陵墓   百页箱   铺天盖地 C、缄默   斑痕   白内障   来龙去脉 D、箴言   暮蔼   趵突泉   自力更生
  • 3.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是(       )
    A、近日,习总书记考查兰考,寄言广大干部,要以焦裕禄为榜样,不负众望 , 做一个对得住历史的好官。 B、孟子说的“毋忘”“毋助”,表达了一种成事态度:一方面要知道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挥而就的,另一方面要有笃定不移的毅力。 C、江西婺源既是一个合乎现代背景下城市人乡村情怀的秀美之乡,也是一处承载了中国共产党光荣传统的革命胜地 D、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集上网收发邮件看电影听音乐等功能为一身,真可谓无所不为
  • 4.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走进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那古朴庄严的阅览大厅,任何—个参观者都会不由自主地放轻脚步,甚至屏住呼吸,以免__公众专注的阅读。

    ②过去我国军工企业生产的机种——米格型歼击机是__苏联的,如今我们自己研制的超过音速三倍的歼击机已骄傲地翱翔在祖国的蓝天。

    ③2015年10月5日晚,我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乃__。

    A、妨害 仿造 名副其实 B、妨碍 仿造 名副其实 C、妨害 仿照 实至名归 D、妨碍 仿照 实至名归
  • 5. 下列各项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C、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D、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6.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1982年起,英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就香港前途问题谈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鉴于香港岛、九龙少有平地,水、食物等物资多由新界或中国大陆供应,难以自给自足,而香港整体也没有因三条条约而特别分开发展,英国政府决定将香港的主权移交给中国,但同时极力争取维持英国在香港的利益。

    ①只承认香港受英国管理

    ②并要求英国将香港岛和九龙连同新界一并交还

    ③虽然《南京条约》与《北京条约》皆指香港岛及鸭脷洲与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及昂船洲永久割予英国

    ④而非英国属地

    ⑤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拒绝承认《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所有相关不平等条约

    A、⑤③④①② B、③⑤①④② C、③⑤④①② D、③④②⑤①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

    新华社香港 1997年7月1日电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是这一次不同:永远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港督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金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将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 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亲王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香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的两个“最后”强调米字旗再也不会升起,宣告英国对香港150多年统治的终结,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B、文中把“不列颠尼亚”号英国皇家游轮和巨幅紫荆花图案联系起来作为告别仪式的背景,暗示了英帝国主义的没落。 C、文章在新闻事件的叙述中引入相关的背景资料,引导读者体会香港回归的历史内涵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意义。 D、最后一段陈述了香港殖民统治开始和结束的时间。“156年5个月零4天”,表现了中国人民对回归的期盼,直接抒发了胜利的自豪之情。
    (2)、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香港回归这一重大的历史时刻,字里行间流露出强烈的自豪感,文章中港督府的沧桑巨变暗示了香港的百年变迁,也反映出中国的日益强大。 B、“‘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描写出王子和末任港督乘船驶离香港的情形,暗示这艘船及船上的人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C、彭定康“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这“最后一次”既回答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复香港的兴奋和英国失去香港的失落。 D、文章中英国的告别仪式之所以被称为“日落仪式”,是因为“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发生的时间是在“晚6时15分”。
    (3)、人们评价本新闻以“别了,不列颠尼亚”为标题非常巧妙,你同意吗?请简要赏析。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醒来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北京中轴线北端,承载着百年大党峥嵘记忆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巍然矗立。创设“一国两制”、恢复对港澳行使主权的展览,吸引无数参观者驻足沉思。

    从1842年到1898年,英帝国主义通过《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三个强盗条约,攫取了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在内的1092平方公里中国领土。

    在长达一个半世纪多的时间里,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香港,曾是这样一幅不堪的图景:

    港督权力无边,28任港督任命从不征求港人意见,施政无须向香港民众负责,彭定康更是企图把过去殖民150多年、从未讲过民主的香港,变成以英式代议制为招牌的独立或半独立的政治实体;制定歧视华人法律,以“盗贼横行为由”限制华人夜间行走,肆虐50多年后才被废止;自诩文明先进,但在香港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实施免费小学教育、才使用社会保障的名称,比英国晚了差不多一个世纪。殖民统治下的香港,占人口98%的华人是名副其实的二等公民。

    母子分离,割不断血脉相连。150多年间,备受煎热的香港民众从未忘却祖国,从未冷却炽热的爱国之情。

    铮铮铁骨,可歌可泣。英帝国主义铁蹄刚踏上“新界”土地的1899年,就遭10万乡民奋起抗争。存放在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吉庆围大铁门,见证了这一惨烈壮举。

    红色血脉,奔涌流淌。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与香港民众奋起抗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突破严密封锁,成功营救出何香凝、邹韬奋、茅盾、梅兰芳、蔡楚生等数百名文化人士,被誉为“最伟大的抢救工作”,传诵至今。

    拳拳之心,天地可鉴。在朝鲜战争艰难岁月,香港爱国商人冒着巨大风险,大义凛然向祖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霍英东、曾宪梓、王宽诚等被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

    曾经,风起香江,歌动中国。1984年的央视春晚,香港歌手张明敏一首《我的中国心》,唱出对祖国的无限挚爱。此前此后,《万里长城永不倒》《勇敢的中国人》《东方之珠》等一大批爱国歌曲,经几代香港演艺人士倾心演绎,被无数华夏儿女接力传唱,唱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家国情怀。

    曾经,一抹红色,感动中国。1949年10月1日,几乎与新中国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同步,远在千里之外的香港培侨中学,也升起了五星红旗。自此以后每年的10月1日,学校都会举行相应国庆活动。

    一首首爱国歌曲、一次次爱国升国旗仪式,折射出香港社会爱国情缘从未间断、游子盼归的渴望始终强烈。

    (选自2022年7月3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习近平主席强调:“在中央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香港已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正处在由治及兴的关键时期。”砥砺奋进廿五载,携手再上新征程。在“一国两制”下,香港发展有着坚实基础。

    被网友誉为“护国歌校长”的香港专业进修学校校长陈卓禧,不久前在香港报纸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咖啡往上流》的文章,讲述年轻人经营一间咖啡小店,“虽然忙得天昏地暗,心里却是阳光满溢”。“咖啡往上流”,也是“青年朝前走”,更是“一起向未来”。站上历史新起点的香港凝心聚力再出发,充满“往上”“朝前”“向未来”的能量。正如习近平主席强调的:“香港同胞所拥有的爱国爱港、自强不息、拼搏向上、灵活应变的精神,是香港成功的关键所在。”

    25年来,在中央支持下,香港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国际金融危机、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在“一国两制”下,资本自由流动、人才资源丰富、法治环境良好,依托祖国、面向世界、益以新创、联通内地与全球的独特地位愈加突出。“一国两制”政策使香港具有特殊地位,香港作为世界领先城市,体现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软实力。

    形势在变化,时代在前进,“一国两制”的制度体系也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应对新变化,化解新挑战,这个过程也是彰显“一国两制”强大生命力和制度韧性的过程。

    走过25年不平凡的历程,这座欣欣向荣的城市,正在新时代续写狮子山下发展新故事、繁荣新传奇。我们“相信自己、相信香港、相信国家”!

    (选自2022年6月30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香港回归意义重大,它不仅意味着香港结束了一百五十多年屈辱的殖民地生活,更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B、英国政府革故鼎新,在香港推行政治改革,建立了新的政治实体,让香港民众享有了公民基本权利。 C、经营咖啡小店的年轻人,自强不息、拼搏向上,传递着香港青年“阳光满溢”“一起向未来”的正能量。 D、自回归祖国以来,香港依托祖国、面向世界、益以新创,不断抵御风浪、战胜挑战,越发光华璀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香港民众备受煎熬,可他们从未冷却炽热的爱国之情。 B、如果中国没有实行“一国两制”,如果香港没有回归,香港很难具有今天的特殊地位,成为世界领先城市。 C、香港走出困境、实现由乱到治再到兴的事实说明,“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生命力,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D、有繁荣昌盛的祖国做后盾,有25年打下的坚实基础,有香港同胞的团结奋斗,香港的未来必定充满希望。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主题歌曲《前》,唱出了香港市民历经风雨见彩虹、携手同心向前进的共同心声。 B、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深圳和香港青年在深圳仙湖植物园,按照中国版图的轮廓种下1997棵土沉香树以志纪念。 C、建筑设计师严迅奇说:“我认为香港最大的魅力不在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而在于城市的体态、密集和便利性。” D、一法安香江,香港国安法就像阳光驱散了黑暗,成为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的“守护神”,给香港带来朗朗晴空。
    (4)、材料一与《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着独特的写作视角,请分别概括其视角特点。
    (5)、两则材料“既有政治高度,又写出了人民心声”,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四、语言运用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00多年前,中国大地____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以磅礴之力____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心,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中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多地体现为“家国情怀”,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____,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   )。五四时代的青年们心怀天下,为济世救民,不惜____,慷慨赴难。秉承五四精神,家国同构,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和奋斗动力 , 最终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这才是五四精神最大的当代价值,也才是我们对五四运动100周年最好的纪念。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爆发 鼓舞 挺身而出 舍身取义 B、暴发 鼓动 挺身而出 舍身取义 C、爆发 鼓动 临危受命 夙夜在公。 D、暴发 鼓舞 临危受命 夙夜在公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家国情怀的精髓,乃是担当和责任 B、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 C、责任和担当,家国情怀的精髓就体现在里面 D、家国情怀的精髓,就体现在担当和责任里面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家国同构,秉承五四精神,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和奋斗动力 B、秉承五四精神,家国同构,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加快当代青年的奋斗动力 C、家国同构,秉承五四精神,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奋斗动力和精神支撑 D、秉承五四精神,家国同构,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增强当代青年的奋斗动力

五、语言表达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最近,“报复性熬夜”一词风靡网络。它的意思是,大家白天太忙,晚上明明困得厉害,还要吃夜宵、刷手机、玩游戏,非熬到两三点才睡觉。虽说熬夜很伤身体,还要迎接第二天更严重的疲惫困倦,但奇怪的是,大家依然乐此不疲,这是为什么?“报复性熬夜”的快感其实来自一种“补偿心理”,按照个体心理学开创者阿德勒的说法,当人们因生理或心理问题感到受挫,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其他方式来弥补感到受挫,缓解焦虑。寻求“补偿”自然是有好处的,但是“过度补偿”无法给人真正的安慰,还可能造成“睡眠和相位后移综合征”(一种慢性睡眠紊乱症状)。

    “报复性熬夜”折射出当下怎样的社会现状?对此,你有什么更好的“补偿”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