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语文《五石之瓠》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08-18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之成而实五石          树:栽种 B、能不龟手也              一:一样 C、凿户牖以为室,其无      当:当作 D、以为器,当其无        埴:黏土
  • 2.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聚族谋之曰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B、夫子固拙用大矣    不求闻达诸侯 C、剖之为瓢          作《师说》贻之 D、所用之异也        入无法家拂士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②吴王使之将

    ③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⑤其坚不能自举也        ⑥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A、①③/②⑥/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④/⑥ D、①⑤/②④/③⑥
  •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①何不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②小年不及大年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④客得之,以吴王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⑥ C、②③④⑥ D、①③⑤⑥
  • 5.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名周,是我国战国中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老聃、杨朱的学说,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 B、《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C、《老子》与《庄子》在表达技巧上不同,前者善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后者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 D、斗与石,都是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石也是一种重量单位,比如《汉书•律历志上》中说“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逍遥游》是《庄子》内7篇之首,又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不管《内篇》是否为庄子手订,把《逍遥游》放在首篇,客观上也的确显示了它在整个《庄子》中的突出地位。这足以证明编书者是一位对庄子思想理解极深又有高明见解的人。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思想学说——逍遥哲学——的开创者。“逍遥”一词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但作为哲学概念和对人生心理状态的抽象哲学概念来使用,却始于《庄子》。它的内涵虽然继承了《诗经》中的基本义项,但总体而言又不同于《诗经》中的“逍遥”,而是更丰富了。从《逍遥游》的内容来看,“逍遥”在这里是指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近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思想的庞大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构建起来的,其它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元素无不与这一核心存在着紧密联系。正是在这个基本点上,显示了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质。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追求“逍遥”的“逍遥哲学”。若从“逍遥哲学”这个角度来观察庄子思想的各个部分,我们就会发现,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庄子的社会思想是它产生及形成的心理土壤,庄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它的具体表现和外化形式。

    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们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貌似逍遥的大鹏,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型太大,飞翔时不仅需凭飓风之力来托负,而且还必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才受到小鸟斥鴳的嘲笑。斥鴳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大鹏优越,是最自由的。其实这正反映了它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所带来的局限,因为它无能力到广阔天地中去遨游,形成了目光短浅的习性。这讲的是万物在空间上的局限。

    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朝菌不可能了解一天之外发生的事情,寒蝉不可能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而生命长的冥灵和大椿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后的事。这讲的就是万物在时间上的局限。至于人类,看上去似乎比动、植物自由得多,实际上他们所受的限制也更多,除了名、利、富、贵之外,还有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而且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的精神负担,远远超过其它生物。从受限制这个角度来审视人生,人是世界上所有事物之中最不自由的。所以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是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人,这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逍遥游”也就成了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

    (节选于《智通庄子——游心于物之初》)

    (1)、下面关于庄子及其《逍遥游》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逍遥游》的内容我们可以获知,“逍遥”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几乎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 B、《逍遥游》被放在《庄子》开卷第一篇,客观上显示了《逍遥游》在整部《庄子》中的突出地位。 C、《逍遥游》中的大鹏鸟看似很逍遥,斥鴳看似随心所欲,但它们同样都没有得到真正的逍遥自由。 D、“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它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而是继承于《诗经》,庄子的“逍遥”与《诗经》的“逍遥”相比内涵更加丰富。 B、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庄子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 C、宇宙中的万物都是不能真正逍遥的,因此他们的存在和表现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 D、人虽然被称为万物之灵,但他和其他动植物一样都是深受外界条件限制的,都是不自由的,因此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逍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庄子真正理解了“逍遥”于人生的意义,所以才在妻子死后放声高歌,才在高官厚禄面前自愿躬耕于田间。 B、庄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追求“逍遥”,这也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所有思想的特质。 C、从庄子的《逍遥游》我们可以知道,人要想获得更多的自由,那我们就得回归自然的怀抱,与自然融为一体。 D、“逍遥”是一种不受外界所困的境界,那么只要我们不为功名、红尘所累就可以达到真正的“逍遥”。

三、文言文阅读

  • 7.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五石之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不能自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矣。宋人有善为不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 , 吴王使之 ,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坚不能自也          举:拿起 B、吾为其无用而之        掊:击破 C、宋人有善为不手之药者  龟:同“皲”,皮肤冻裂 D、越有 , 吴王使之将      难:困难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之成而实五石 ②吴王使之将 ③夫子固拙于用矣 ④冻风时作,作则砾 ⑤其不能自举也 ⑥泰山之阳,汶水西

    A、①③/②⑥/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④/⑥ D、①⑤/②④/③⑥
  • 8.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二)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罔罟。今夫嫠牛,其大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选自《庄子·五石之瓠》)

    (1)、下列对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之成而实五石   树:种植 B、夫子拙于用大矣   固:坚固 C、之             与:给予 D、裂地而之         封:封赏
    (2)、下列各组词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江湖    子曰:“其‘恕’!” B、其大垂天之云        桑之未落,其叶沃 C、罔罟        古之欲明明德天下者 D、卑身伏        任重道远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 B、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 C、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 D、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为文恣肆,善于驳难。关于如何看待大瓠和大树的两段话,阐述了无用和有用的辩证关系。 B、庄子认为,惠子拙于用大。在惠子眼中无所用处的大葫芦,庄子认为可缚系于腰间作济渡之用。 C、庄子认为,“无用”是事物的外在价值,而“用”是事物的内在价值,无用很可能有大的用处。 D、庄子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悠游自得,他否定大樗无所可用,是源于对逍遥境界的不懈追求。
    (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岂由人乎哉? 

    ②)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③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四、语言运用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读过庄子的《逍遥游》,再来读《齐物论》,就好像忽然从自由自在、适意飞翔的九万里高空掉进了“槁木死灰”般寂静的死穴,不免产生一种____的突兀、困惑之感。尽管《齐物论》开篇有关“地籁”的描写被誉为“大风赋”,是足以引发人无穷的____的“天籁”,甚至成了对音乐最高境界的褒奖之词,而结尾那____的“蝴蝶梦”更在文学史上一次又一次地被演绎,但深究起来,(    )。这不仅是由于庄子《齐物论》的文辞隐晦独特,其中论及的许多概念抽象玄奥,也是由于自魏晋以来,涌现出的众多的解庄注庄者,往往“以庄注我”,各取所需,留下了很多值得商榷的问题。虽然《齐物论》的确读之不易,但此文在《庄子》中的地位、对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影响却不亚于《逍遥游》。如果说《逍遥游》是以寓言、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一系列庄子思想的框架,那么,《齐物论》则主要是以抽象思辨的方式对这一框架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作了补充与说明,两篇文章____ , 构成了庄子思想的完整体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堪言状  联想  脍炙人口  相得益彰 B、不可名状  遐想  脍炙人口  相辅相成 C、不可名状  联想  朗朗上口  相得益彰 D、不堪言状  遐想  朗朗上口  相辅相成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还是十分费解,这《齐物论》究竟说了些什么 B、这《齐物论》究竟要说些什么,十分被人们费解 C、这《齐物论》究竟要说些什么,还是让人感到十分费解 D、不知说了些什么的《齐物论》,十分被人们费解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说《逍遥游》是形象地以一系列寓言、比喻勾画出了庄子思想的框架 B、《逍遥游》以一系列寓言、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庄子思想的框架 C、既然说《逍遇游》形象地勾画出了一系列用了寓言、比喻的庄子思想的框架 D、如果说《逍遥游》是以一系列寓言、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庄子思想的框架

五、语言表达

  • 1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真水无香,大音希声。老子《道德经》中所说“不言之教,无为而治,不争之争,知足之足”等,都告诫我们,不要刻意去获取功德,①  , 刻意地去树碑立言。人生在世,岁月短暂,如果整天满脑子想着去立大德、建伟功、撰巨言,②  , 或者总是感叹命运不济,怨天尤人,③ 

    答: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