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语文《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年中国抗疫记》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08-18 类型:同步测试
一、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浩浩长江水,巍巍黄鹤楼。
2020,岁在庚子,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荆楚大地,蔓延波及全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4亿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灾难虽巨大,但压不垮英勇的中国人民。
寒冬再漫长,也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
经过艰苦努力,付出巨大牺牲,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2020年的中国抗疫,在中华民族史册、人类发展史册上写下悲壮雄浑的篇章。
(三)
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这股劲,就是中国人的精气神,就是永恒不灭的民族魂。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
抗疫时期的一幕幕感人场景,积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
(四)
4月26日,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数字清零。经过近百天艰苦努力,湖北重症及危重症病例从最高峰时的超万例实现清零,成功治愈3600余名80岁以上患者。
每一个生命奇迹,都源于永不放弃的努力。所有的“重生”,都在诠释一个理念:生命至上、人民至上。
(五)
疫病,一次次重创人类,也磨砺了人类向死而生的韧劲。对抗疫魔,人类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
回顾中国抗击疫情的实践,“科学防治”贯穿始终。面对充满未知数的新型冠状病毒,面对布满艰难险阻的战“疫”,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是我们克难攻坚的重要一招。
从加强病毒溯源、传播力、传播机理等研究,到跟踪病毒变异情况及时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从多学科力量联手进行药品和疫苗研发,到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从“健康码”“云办公”等助力防疫,到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科学防治,才能看清病毒的“样子”、找到对症的“方子”、走对防控的“路子”。
(摘自钟华论《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材料二:
当前,全国疫情仍然呈现出“点多、面广”的特点,国内还有一批中高风险区,防控任务艰巨繁重。越是这样的时候,越要深刻认识到“动态清零”可持续而且必须坚持,继续科学精准抓好疫情防控工作。
疫情是一场大考。疫情防得住,经济才能稳得住,人民生活才能平平安安,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平稳健康。必须清醒看到,我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加上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总量不足,放松防控势必令易感人群感染风险加大,一旦形成规模性反弹,疫情蔓延势必会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冲击,最终付出的代价会更高,损失会更大。
坚持动态清零,较好地平衡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能够让我们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从实践来看,正是因为坚持动态清零,我们才保证了极低的发病率、死亡率和住院率,以及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如果算总账,我们的防疫措施是最经济的、效果最好的。实践充分证明,我国疫情防控有良好的成本效益比,动态清零是综合社会成本最低的抗疫策略,是现阶段我国及时控制疫情的最佳选择。
衡量一种病毒是否严重,将传播率和致病率两者相乘,是一个重要指标。奥密克戎的传播力远大于流感和此前的新冠病毒毒株,且部分奥密克戎变异株亚分支的免疫逃逸能力出现明显增强,对老年人和基础病人群仍具较大威胁。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67亿,老年人群体数量多,如果选择“躺平”,疫情蔓延开来势必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更严重损失,其所带来的公共卫生风险难以估量。坚持动态清零,就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最好践行,也是巩固我国来之不易防控成果的最佳选择。
应该看到,动态清零并不是追求完全零感染,而是发现一起、扑灭一起,既不让新冠病毒在疫情发生地流行,也防止病毒传播扩散到其他区域。这意味着,一方面我们不能放松防控,搞“一放了之”;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警惕过度防疫,坚决防止简单化、“一刀切”和层层加码等现象。坚持动态清零,必须不断提高科学防控、精准防控水平。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有的地方优化布局核酸采样点,设立电子地图,让群众方便查询和就近采样;有的地方根据流调结果,科学划定中高风险地区和管控风险人群;有的地方建立“1+N”群众诉求排忧解难平台专班工作机制,第一时间回应解决群众诉求……各地实践启示我们,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防控工作才是真正有力度,也才会更有成效。
与疫情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是实力的较量,也是意志的比拼。当前,全球疫情仍起伏反复,我国外防输入压力不断增大。毫不动摇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因时因地因势不断优化防控政策措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这既是秉承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基本要求,也是遵循科学规律、保障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选择。
《摘编自仲音《“动态清零”可持续而且必须坚持》,《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1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动态清零”是疫情防控的总方针,是指当出现本土病例时,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快速扑灭疫情,防止向其他区域扩散。 B、我国自2020年“武汉保卫战”开始,就毫不动摇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策略及“动态清零”的总方针。 C、从2020年至今,我国因时因地因势不断优化调整防控措施,这也是“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的具体体现。 D、材料一“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与材料二最后一段的相关内容,都强调了抗疫战争中意志的重要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前形势下,经济稳定、人民平安、社会发展平稳健康,疫情防控有效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B、限于我国现有条件,疫情反弹势必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冲击,因此,坚持动态清零是十分必要的。 C、传播率和致病率两者相乘,是衡量病毒是否严重的重要指标,目前奥密克戎的传播力增强,它比以前的新冠病毒更严重。 D、相对于青年人来说,病毒免疫逃逸能力在老年人身上更强,保障老年人生命健康,也是坚持“生命至上”的体现。(3)、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针对当前疫情点多、面广的特点及任务艰巨的形势提出观点,针对性强。 B、第四段针对当前疫情防控的形势,用事实论据论证了“动态清零”的现实意义。 C、文章用“放松防控”与“过度防疫”正反对比,强调疫情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 D、文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尾强调毫不动摇地执行政策的态度,顺理成章。(4)、两则材料,材料一是通讯,材料二是新闻评论,请比较两者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5)、两则材料都围绕“抗疫”展开,但写作意图有明显差异,请加以分析。2.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与疫病的抗争贯穿着人类文明进程。黑死病、霍乱、疟疾、流感、登革热、非典、埃博拉……在漫长而悲壮的缠斗中,多少生灵惨遭涂炭,多少文明因此毁灭。“家家有僵尸之痛,家家有号泣之哀”“送葬的钟声几乎没有停止过哀鸣”……不同时空中,人类的悲伤与呐喊从未停息。学者卡尔·齐默在《病毒星球》一书中写下这样的感悟:我们生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病毒史。
疫病,一次次重创人类,也磨砺了人类向死而生的韧劲。对抗疫魔,人类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
回顾中国抗击疫情的实践,“科学防治”贯穿始终。面对充满未知数的新型冠状病毒,面对布满艰难险阻的战“疫”,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是我们克难攻坚的重要一招。
从加强病毒溯源、传播力、传播机理等研究,到跟踪病毒变异情况及时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从多学科力量联手进行药品和疫苗研发,到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从“健康码”“云办公”等助力防疫,到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科学防治,才能看清病毒的“样子”、找到对症的“方子”、走对防控的“路子”。
大疫出良药,中医显身手。从应用“三药三方”等有效方剂,到采取集中隔离、普遍服中药等防疫做法,中医药为抗击疫情作出重要贡献,尤其是在有效防止患者从轻症转为重症,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方面作用更突出。德国病毒学家奇纳特尔认为:“中医药在防止病毒吸附细胞、病毒复制等方面有明显效果。”
抗疫,让全社会经历一次科学的洗礼。从传统媒体到网络空间,从社区横幅到农村大喇叭,防控知识科普遍地开花、家喻户晓,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等科学常识逐渐变成人们日常习惯。非常时期,钟南山、李兰娟、王辰、张伯礼等专家纷纷发出专业理性的声音,及时解疑释惑,拨开团团迷雾,向社会注入正能量。
爱国斯坦曾说:“科学的不朽的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当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用科学蔚然成风,我们应对风浪侵袭就有了理性的“压舱石”。
(取材于钟华论《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年中国抗疫记》)
材料二
2019年末至今,新冠疫情已流行两年,全球2.65亿人感染病毒,死亡超过500万人。我国占全球人口数19%,累计新冠病例数占全球病例数的0.05%。2021年12月2日,《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发表了“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策略与经验”专辑。
新冠疫情大流行早期,我国希望通过围堵方式,完全阻断病毒传播。在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的情形下,防控的核心“武器”是采取传统公共卫生举措,这也是非药物干预措施。事实证明,如果没有当初武汉的封城措施,一个月内,我国新冠肺炎病例数量将高出67倍。
2020年利用两个多月消除本土感染后,我国继续坚持围堵策略,以应对不断出现的境外输入病例引发的本土疫情,并强化了追踪密接者、核酸检测策略,实施“动态清零”,发现一例灭一例。手机的GPS、WIFI、通讯基站,几乎人人必用的微信、支付宝及内嵌的有关健康码的小程序等,构成了追踪密接者的大数据信息网络。在某人核酸检测呈阳性的1小时内,当地公安和信息等部门能够根据手机位置信息提供感染者的时空轨迹,在4小时内完成流调,确认感染者活动地点、高风险场所和人群,并找到所有密切接触者。随即,当地政府关闭高危场所,限制高危人群流动,马上对区域内人员进行全员核酸检测。虽然“动态清零”会对民众常态生活有影响,但在全国多地应对数十起输入性疫情的过程中,“动态清零”有效控制了局部阶段性疫情。
新冠病毒具有超强的传播力与层出不穷的变异,当前新冠疫情大流行进入新阶段。在实现本土病例清零后,我国整体人群处于易感状态,必须要通过接种疫苗建立起免疫屏障。当前,“国药”“科兴”“康希诺”“安徽智飞”等疫苗投入使用,国内外研究数据证明,这些疫苗对预防感染有一定效果,对预防再传播有明确效果,对预防重症和死亡有显著效果。前不久,张文宏团队发表论文,认为两剂灭活疫苗作为“启动”注射后,第三针重组蛋白苗接种对健康成年人来说是安全的,且具有高度免疫原性。截至12月5日,全国接种新冠疫苗已超过25.5亿剂次,完成全程接种人数超过11亿,依此计算,疫苗全程接种率已超过78%。
在大家盼望建起免疫屏障,取消“动态清零”时,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又面临“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侵袭,初步迹象表明这一毒株传播力更强。专家说目前的疫苗对于“奥密克戎”毒株依然管用,“但效力会大打折扣”。我们要抓紧时间,利用新的科学证据去调整疫苗,提高疫苗的效力,构建免疫屏障,这是走出新冠大流行的关键。
(取材于杜玮《新冠两周年:“动态清零”之路还有多远?》)
(1)、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科学是人类对抗疫病的最有力的武器。 B、中国全社会在抗疫中经历了科学洗礼。 C、中国抗疫实践中,科学防治贯穿始终。 D、科学因具有理性而能帮我们应对风浪。(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全球受困于新冠疫情已两年,中国抗疫的策略与经验为世界关注。 B、疫情流行早期,中国只用传统公共卫生举措,便阻断了病毒传播。 C、疫情流行现阶段,中国采用“动态清零”与疫苗接种并行的策略。 D、未来我国防疫取胜的关键,研究疫苗效力,以建起群体免疫屏障。(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公共卫生举措”的一项是( )A、研究病毒溯源、传播力、传播机理。 B、研发药品和疫苗,并分类、对症施治。 C、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 D、利用信息网络追踪、隔离密切接触者。(4)、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动态清零”实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依托多元素构成的大数据信息网络。 B、需要公安和信息等多部门合作配合。 C、追踪到所有密接者并马上隔离治疗。 D、高危区域全员须参加核酸检测排查。(5)、我市正在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加强免疫工作,有些老人还没有参加。请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写一段话,动员身边的一位老人接种新冠疫苗。3. 阅读下面的这篇通讯,完成下面小题。回家(节选)
林天宏
在前往地震重灾区映秀镇的山路上,我第一次遇见了程林祥。
那已经不能称之为“路”了。连日的大雨,把山路变成了沼泽地,每踩一步,大半只脚都会陷进泥浆里。无数从山上滚落的磨盘大的石头,在人们面前堆成一座座小山。
沿途,到处是成群结队从映秀镇逃出来的灾民。他们行色匆匆,脸上多半带着惶恐和悲伤的神情。这时,我看见一个背着人的中年男子,朝我们走来。
这是一个身材瘦小、略有些卷发的男子,面部表情看上去还算平静。背上的人,身材明显要比背他的男子高大,两条腿不时拖在地面上。他头上裹一块薄毯,看不清脸,身上穿着一套干净的白色校服。
同行的一个医生想上去帮忙、但这个男子停住,朝他微微摆了摆手。“不用了。”他说,“他是我儿子,死了。”
在简短的对话中,这个男子告诉我们,他叫程林祥,家在离映秀镇大约25公里的水磨镇上。他背上的人,是他的大儿子程磊,在映秀镇漩口中学读高一。地震后,程林祥赶到学校,扒开废墟,找到了程磊的尸体。于是,他决定把儿子背回去,让他最后在家里过一夜。
紧跟程林祥的,是他的妻子刘志珍。
地震发生的时候,程林祥夫妇都在镇上的工地里干活。一阵地动山摇之后,镇上的一些房子开始垮塌,夫妻俩冒着不断的余震,往家里跑。
家里的房子还算无恙,老人们也没受伤。夫妻俩松了一口气,他们并不清楚刚刚的地震意味着什么。
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夫妻俩忐忑不安地过了一夜,13日早上7时,他们冒着大雨,前往映秀镇的漩口中学,寻找在那里读高一的大儿子程磊。
可呈现在这对满怀希望的夫妻面前的,却是一幅末日景象。
整个镇子变成一片瓦砾场。幸存下来的人们,满脸惊恐的表情,四处奔走呼喊,救人的声音此起彼伏。连夜徒步几十里山路,刚刚赶到的搜救部队,都来不及喝一口水,就投入到了救援中。夫妻俩穿过人群,来到了漩口中学前。逃出来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帮助下搭建了一些简陋的窝棚。他们找遍了窝棚,只遇到程磊班上的十几个同学,他们都没有看见程磊。其中一个同学告诉程林祥,地震前,他还看见程磊在教室里看书。
那一瞬间,夫妻俩觉得好像“天塌了”。
他们发疯一样地冲上了废墟,翻捡起砖块和碎水泥板,用双手挖着废墟上的土,十指鲜血淋漓,残存的楼体上坠落下的砖块,不时砸落在身边,他们却毫无感觉。
夜幕降临,映秀镇依旧下着大雨什么都看不见了。
夫妻俩无法继续搜寻,和程磊班上的孩子们挤在一个窝棚里,懂事的同学们都上来安慰他们,说程磊不会有事的。但夫妻俩什么话都听不进去,一整天,他们粒米未进,一口水也没喝,只是望着棚外大雨中那片废墟发呆。
夜里的气温越来越冷,程林祥只穿了一件短袖衫,刘志珍穿了一件外套,地犹豫了一下,还是把外套递给了学生们,那天晚上,这件外套传遍了窝棚里的每一个孩子。
14日早上,天刚刚亮,彻夜未眠的夫妻俩突然升起一个希望的念头;程磊有可能已经回家,他们只是在路上彼此错过去了。想到此、夫妻俩一刻也呆不下去了,急匆匆步行4个多小时,回到了水磨镇的家中。
可儿子并没有回来。
这天晚上,刘志珍仍是难以入眠。凌晨三四点钟,以前从不沾酒的她,灌下一大口白酒,昏昏睡去。
天快亮的时候,昏睡中的刘志珍突然间听到一个隐约的女人声音:“你的儿子还在里面,明天去找,能找到的!”她一下子从梦中惊醒。
这一夜,程林祥也做了一个梦,他模模糊糊地看到,儿子正一个人坐在教室的角落里看着书,还抬头冲他笑了一下。
于是,天刚刚亮,夫妻俩又抱着一线希望、再往映秀镇。他们随身带了一套干净的校服,和一条布绳,想着要是儿子受伤了,就把他背回来。
但残酷的现实,瞬间打碎了夫妻俩的幻想。
发现程磊的时候,他的尸体,被压在一块巨大的水泥板的缝隙里。
夫妻俩顾不得哭,他们想把程磊的遗体从缝隙中拉出来,可是缝隙太小了。
夫妻俩跑下废墟,向跑来跑去的救援部队求援,刘志珍一次又一次地给经过的人们下跪,把膝盖跪得青紫,可并没有人理会他们。只有一个士兵过来看了看,无奈地说:“现在我们要先救活人,实在顾不上,抱歉。”
程林祥不知从什么地方捡来了一根铁镐,这个父亲用力地砸着那块巨大的水泥板。半个小时后,水泥板逐渐被敲成了碎块,他俯下身去,把找寻了两天的儿子,从废墟中拉了出来。
母亲想给他换上带来的新衣服,但程磊的全身已经僵硬。夫妻俩跪在他的尸体前,抚摸着他的手脚、一遍遍地呼唤他的名字,几分钟后,程磊的四肢竟慢慢地变软,母亲把他身上的脏衣服扯下,为他套上了干净的校服,然后在头上裹上了带来的薄毯。
程林祥把儿子背到了背上,他停住身,掂了掂儿子身体的重量,走上了回家的路。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对进映秀镇山路的描写,直观展现了汶川大地震巨大的破坏力,也让读者可以想象得到程林祥背儿子回家之路的艰难。 B、文章细致叙述了程林祥夫妇三天两夜寻找儿子的曲折过程,不断出现的希望和希望的不断破灭,写出了他们内心遭受的煎熬。 C、孩子们对程林祥夫妇的安慰以及雨夜中刘志珍那件传遍窝棚里每一个孩子的外套,写出了她根植于内心的善良和困境中人们的互助关爱之情。 D、刘志珍把膝盖跪得青紫也没有人来帮他们把程磊的尸体从废墟中弄出来,是因为太多的伤亡早已让人们内心麻木。(2)、下列对文章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程林祥背着儿子遗体回家时。“面部表情看上去还算平静”,简单真白地说“他是我儿子,死了”,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命运的无常和无从更多表达的悲伤。 B、善于运用众多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比如写夫妇俩发疯一样冲进废墟用双手挖土,“十指鲜血淋漓”;又比如找到程磊后。“夫妻俩跪在他的尸体前,抚摸着他的手脚,一遍遍地呼唤他的名字”,生动地写出了夫妻俩内心的绝望和对儿子的爱。 C、作者采用虚构的笔法、写到昏睡中的刘志珍隐约听到一个女人声音的提示,程林祥也梦到儿子看书时的情景,这种笔法强化了叙事效果。 D、本文作者在叙述时冷静克制,善于将自己的情感不露声色地融入到所讲的故事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3)、这篇通讯有着巨人的情感力量。试从作品、作者和读者三个角度分析它的情感内涵。(4)、灾难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必须直面的一种考验,结合本文与课文《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谈谈如何关怀灾难中的人。4.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4月19日凌晨,在巨大光束投射下,瑞士阿尔卑斯山脉的马特洪峰“披”上了一面五星红旗。夜空沉寂,灯光传递着一个信念——只要心中有光,世界就有希望。
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星球,依然在艰难中煎熬。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截至5月9日,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近390万例,死亡病例近27万例。令人痛心的数字,还在不断攀升。
疫情,以一种残酷的方式,分外真切地警示我们:人类是一个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
大疫当前,更显责任担当。中国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像钉子一样钉在全球抗疫第一线,牢牢守护14亿人的健康安全。如同当年以巨大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一样,中国以沉痛的代价为全世界抗疫摸索了经验、赢得了时间。俄罗斯医学专家谢苗诺夫动情地说:“中国用自己的英勇行为,为全世界遏制疫情扩散争取了一个半月的时间。”
大疫当前,更见患难真情。在中国抗疫最艰难的时刻,100多个国家和数十个国际组织纷纷给予支持和援助。疫情在全球加速蔓延之时,中国将援助物资发往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向伊朗、伊拉克、意大利、塞尔维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家派出医疗专家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互帮互助,“青山一道,同担风雨”的携手前行,不断给各国人民带来温暖与力量。
面对“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危机”,是担当责任、并肩作战,还是一味“甩锅”、撕裂团结?答案关乎各国人民的安危,关乎人类战“疫”的成败。
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发出携手抗疫、共克时艰的中国声音,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共鸣。全球抗疫,命运与共,团结合作是最强的“免疫力”。
一批批中国专家与东盟、欧洲、非洲同行连线交流,多语种的中国诊疗和防控方案及时分享给世界各国;联合国向最不发达国家开通运送医疗物资的“团结航班”;多国合作开展疫苗研发……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说:“我们是团结在一起的全球公民,我们是联合在一起的国家。”
团结就是力量,公道自在人心。“拿疫情当政治筹码是玩火”“国家之间应该合作而不是‘甩锅’”“中国行动是对个别国家挑衅行为的响亮回答”……尽管将疫情标签化、政治化和污名化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但合作抗疫始终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推动团结合作的中国理念和中国行动得到各国广泛支持和认同。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将一块折断之后又愈合的股骨称为“人类文明的起点”,因为这意味着人类开始懂得帮助身处困境的同类。疫情终有尽时,挑战层出不穷,“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需要不断作出解答。唯有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团结互助、合作共赢,人类才能跨越重重险阻,共同开创光明的未来。
“当、当、当……”不久前,关闭了近百日的黄鹤楼重新开门迎客,来自各行各业的战“疫”代表一起敲钟祈福。钟声,传递的是信心,是希望,是一座城市渡尽劫波再出发的精气神。
从“九省通衢”武汉看神州大地,马路和街道逐渐变得喧闹,嘈杂市井升腾起熟悉的烟火气,工厂机器再度轰鸣,校园里又响起琅琅的读书声……
一个有声的中国,一个流动的中国,一个重焕生机的中国,令人感慨,也引发深思——
180年前的庚子年,西方的坚船利炮击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
120年前的庚子年,八国联军的铁蹄践踏在紫禁城苍凉的地面上。
100多年的历史记忆,仿佛一部时间简史,告诉我们和我们的子孙: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取材于钟华论《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守护了全国人民的健康安全。 B、在抗疫的艰难时刻,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携手前行,互相带来温暖与力量。 C、将疫情标签化、政治化和污名化,导致合作抗疫始终无法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D、玛格丽特·米德认为“人类文明的起点”在于人类开始懂得帮助身处困境的同类。(2)、选文描写瑞士马特洪峰“披”上五星红旗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3)、选文大量引用中外名言、诗句,有何作用?(4)、选文划线句中,作者以“有声的中国”为主题,描绘了神州大地“渡尽劫波再出发”的生机。请你发挥想象,以“多彩的中国”为主题,仿照作者的句式,描写你期望看到的抗疫胜利景象。100字左右。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白衣天使,欢迎回‘珈’”“春暖花开,英雄归来”。武汉大学举办抗疫医护人员赏樱,邀请来自全国各地支援湖北抗疫医护人员及家属近1.2万余人赴约赏樱。
回想去年,面对疫情,多少医务人员怀揣“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坚定信念,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多少白衣天使立下“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铿锵誓言,请战出征、星夜驰援;多少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胸怀“不负生命之托”的医者仁心,全力救治、奋战到底。正是他们白衣为甲、逆行出征,换来了今天城市车流如织、校园书声琅琅、工厂机器轰鸣的安定与活力。( )从这个角度而言,赏樱活动致敬的是抗疫英雄,凝聚的是前行力量。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的礼遇值得给予,他们的事迹值得被铭记。 B、他们值得受到这样的礼遇,铭记他们的事迹。 C、他们的礼遇值得给予,他们的事迹值得铭记。 D、他们值得受到这样的礼遇,他们的事迹值得被铭记。(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B、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6. 下面是一篇新闻报道的片段,请概括出火神山医院的三个特点。每个特点不超过12个字。作为一所传染病医院,火神山医院对各项防护措施的要求近乎苛刻。院区内设置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及医护人员专用通道和病人专用通道,严格避免交叉感染。病房设计上,专用的隔离防护窗用于物品传递;医院绝大部分房间是内部压力低于外部的负压房间,避免病毒随气流流出。覆盖整个院区的防渗膜确保污染物不会渗透到土壤水体中,雨水、污水经过两次氯气消毒处理达标后才可排放,所有房间空气均经过消毒杀菌及高效过滤达标后才高空排放。
7. 微写作《感动中国》年度颁奖词,被誉为“中国人年度精神史诗”。感动永远不该缺席。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中国——我最崇敬的抗‘疫’人物”评选活动,请从入选的钟南山、李兰娟、韩红、汪勇和李文亮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则颁奖词。要求:符合人物特征,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