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册语文《峨日朵雪峰之侧》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08-17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词语中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粗犷(kuàng)    踌躇(chú)    量体裁衣(liàng)   卷帙浩繁(zhì) B、埋怨(mán)      载体(zài)     暴殄天物(tiǎn)   戛然而止(jiá) C、锈蚀(shí)      应届(yìng)  恪守不渝(kè)    擢发难数(zhuó) D、熨帖(yùn)      赐予(yǔ)      相形见绌(chù)    徇私枉法(xùn)
  •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熔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 B、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 C、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 D、傩戏本来都以神话开头的,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贴近了大地,贴近了沧生。
  • 3. 下列对《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凝练,“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 B、落日跃入山海,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视听结合,使落日景象更显壮观。 C、小心地探出前额,指关节揳入巨石罅隙,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血滴,作者用白描手法描绘出登山者处境的艰难。 D、岩壁上没有雄鹰或雪豹,只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因而我攀在雪峰之侧,默享着这大自然的赐予,也有些失落。
  •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内涵丰富,阅读时要注意发挥想象,体味“雪峰”、“太阳”、“蜘蛛”等意象营造出的凝重而又壮美的氛围,感受其中蕴含的谦卑而强劲的生命力量。 B、“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C、《论语》之后又出了《道德经》《庄子》《孟子》《吕氏春秋》和《中国民间童话》。 D、打陀螺讲求技巧,用力小了,陀螺旋转不起来,用力大了,陀螺又容易“栽跟头”, 用力匀称,陀螺才能平衡而快速地旋转。
  •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在每年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举办,是各经济体领导人与工商界开展对话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工商界活动。 B、昌耀的诗总有一股旁人难以企及的壮硕的艺术精神。似乎不屑于浅斟低唱的一己情愫,而是要将土地的全部丰富性展示出来。 C、主题课堂教学模式是这所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关乎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设计,而且关乎课堂教学的效率。 D、截至去年底,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已突破10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1万公里、在建规模1.2万公里,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规模最大的国家。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

    生命中有许多不能承受的痛,那是人生不想直接面对的现实。当那一刻来临的时候,我们会哭泣,我们会伤心,我们会逃避。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去面对。父母在,我们就永远是小孩。在外面遇到了种种的困难和挫折,我们会下意识地到父母那里去寻求安慰,寻找关爱,然后再带着从父母那里吸取到的勇气和信心,去面对外面的一切,父母那里好像有我们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直到有一天爸爸突发心肌梗塞病倒了,我们这才发觉白发和皱纹已经爬上了父母的额头,岁月斑驳的阴影已经剥蚀了他们红润的面颊。那一刻,心头漾起的,就是那不能承受的痛。

    爸爸是文革前最后一批完成学业的大学生,爱好运动的他在学校就通过了运动健将的标准,毕业至今一直从事体育工作。他的身体特别棒,好多人至今还记得他年轻时在寒冬腊月脱光了衣服用冰雪摩擦身体的情景,不要说这种独特的“洗澡”方式很少有人见过,单是那身在冰雪下闪着光亮的一块块隆起的肌肉,就足以使人惊异得瞪大眼睛,小青年们对他则更是顶礼膜拜。“力大为王”一向是民间不成文的法则,更何况他还是一位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有文化有知识的“大王”。然而,那天这位“大王”就那样躺倒在医院的急救室里,任医生护士在他身上插着各种各样的管子和针头。他的脸越来越黄,他的手脚也越来越凉,生命的热力似乎正从他的身上慢慢扩散和消遁。那一刻,我痛,我的心近乎绝望般的痛。

    我用自己的双手,一遍又一遍地摩擦着爸爸冰冷的双脚,我要把我的信念,把我的激情,把我原本就是从他那里得来的生命活力通过我的手心贯穿到他的脚心,再通过他的脚心传递到他整个的身心。我要他坚强,我要他勇敢,我要他回来——像以前一样回到我的身边来。

    爸爸他真的回来了!生命之花重新在他身上绽放。心脏中一下子装上了四个支架的他,也被医生视为医学界的奇迹。

    不错,他的起死回生,缘于当今高超的医学技术和先进的仪器设备,缘于他自己一向良好的体质和坚韧不拔的男子汉气质。然而在潜意识里,我认为这一奇迹的出现,还缘于爸爸在身处临界的那一刻,读懂了女儿通过手掌传递给他的语言。

    那是用血缘凝结而成的语言,那是用亲情浇灌而成的语言。从手心向他传递过去的那生生不息的气息里,爸爸读懂了我向他表达的情感,感受到我们对他的需要和依恋,感受到我们对他深深的爱。他用顽强的毅力挣脱了病魔,回到了我们身边。

    慢慢从惊恐中恢复过来的我们,逐渐变得又只记得从父母那里去吸取我们所需要的东西了。而父母,则更慷慨地给我们提供着源源不尽的食物、关怀和照顾。

    只是,我们也多少发觉了一些变化。每次到家,总见爸爸在忙着,忙着种花,忙着写稿,忙着练字,忙着裱自己觉得比较满意的作品,说是要给自己的同学每人一张以作纪念,还指给我看哪些是给哥哥的,哪些是给弟弟的,哪些又是给我的……

    爸爸永远也不会知道,他说这些话的时候,已经多么强烈地刺痛了我的心,我一点也不喜欢他的这种像交待后事一般的话语,我拒绝承认某种现实,我甚至自私地认为我们还是一群没有长大的小孩,他应该一如既往地保持年轻和健康,一如既往地宠爱我们……

    从上次发病到现在,才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近来感到身体明显不适的爸爸只得重新到南京医院复查,医生得出的结果是模棱两可的“不容乐观”,说是要作进一步的检查,而最可能的解决方案是再次进行心脏搭桥手术。

    当这些现象突然出现在自己最为至爱的亲人身上时,我们就会下意识地作出自欺欺人的反应。拒绝承认这样的现实,要想逃避这样的现实,不敢碰,不能揭,不愿看……

    这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苦痛,它真的是我们不想面对的现实啊。

    可是,我们又实在无法回避这样的现实;不得不去面对和承受这样的现实。面对了,承受了,我们才会心安,才会有勇气面对人生之路上或许会有的更大的伤痛,也才会真正成为我们自己。

    (1)、本文所说的“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具体指什么事?概括全文内容回答。
    (2)、第二段写爸爸强壮的身体,对下文的描写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方面的作用是;第二方面的作用是
    (3)、爸爸“读懂了女儿通过手掌传递给他的语言”,女儿“语言”的具体含义是?
    (4)、爸爸给自己的同学和家人准备纪念品,为什么“多么强烈地刺痛了我的心”?

三、现代诗歌阅读

  • 7. 阅读下词,完成下面小题。

    悬崖边的树

    曾卓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1)、悬崖边的树的特点是什么?
    (2)、你觉得悬崖边的这棵树指的对象是什么?
    (3)、“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结合诗的第一句,你觉得这“风”除了指自然界的风之外,还可理解成什么?整句诗的大意又该如何理解呢?
    (4)、诗中的“树”为什么要倾听那些喧哗和歌唱?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运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移入这棵树中,使树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 B、在诗中诗人处处是在写树,然而又是处处在写人,处处在写人生战场上的坚强战士。 C、全诗描绘了一棵树,它远离森林,孤独而又寂寞,目的是为了强调个人和集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D、本诗是凝练而含蓄的,这种凝练而含蓄的艺术描写,深化了诗歌的象征意蕴。
    (6)、“城市:草原的一个/壮观的结构。/一个大胆的欲念”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7)、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
  • 8.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河床

    昌耀

    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

    白头的雪豹默默卧在鹰的城堡,目送我走向远方。

    但我更是值得骄傲的一个。

    我老远就听到了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

    我轻轻地笑着,并不出声。

    我让那些早早上路的马车,沿着我的堤坡,鱼贯而行。

    那些马车响着刮木,像奏着迎神的喇叭,登上了我的胸脯。

    轮子跳动在我鼓囊囊的肌块。

    那些裹着冬装的唐古特车夫也伴着他们的辕马谨小慎微地举步,随时准备拽紧握在他们手心的刹绳。

    他们说我是巨人般躺倒的河床。

    他们说我是巨人般屹立的河床。

    是的,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我是滋润的河床,

    我是枯干的河床,我是浩荡的河床。

    我的令名如雷贯耳。

    我坚实、宽厚、壮阔,我是发育完备的雄性美。

    我创造,我须臾不停地

    向东方大海排泻我那不竭的精力。

    我刺肤文身,让精心显示的那些图形可被远观而不可近狎。

    我喜欢向霜风透露我体魄之多毛。

    我让万山洞开,好叫钟情的众水投入我博爱的襟怀。

    我是父亲。

    我爱听兀鹰长唳,他有少年的声带,他的目光有少女的媚眼。

    他的翼轮双展之舞可让血流沸腾。

    我称誉在我隘口的深雪潜伏达旦的那个猎人。

    也同等地欣赏那头三条腿的母狼。

    她在长夏的每一次黄昏都要从我的阴影跛向天边的彤云。

    也永远怀念你们——消逝了的黄河象

    我在每一个瞬间都同时看到你们。

    我在每一个瞬间都表现为大千众相。

    我是屈曲的峰峦,是下陷的断层,是切开的地峡,是眩晕的飓风。

    是纵的河床,是横的河床,是总谱的主旋律。

    我一身织锦,一身珠宝,一身黄金。

    我张弛如弓,我拓荒千里。

    我是时间,是古迹,是宇宙洪荒的一片腭骨化石。

    是始皇帝,我是排列成阵的帆樯,是广场,是通都大邑,是展开的景观。

    是不可测度的深渊,是结构力,是驰道,是不可攻克的球门。

    我把龙的形象重新推上世界的前台。

    而现在我仍转向你们白头的巴颜喀拉。

    你们的马车已满载昆山之玉,走向归程。

    你们的麦种在农妇的胝掌准时地亮了。

    你们的团圆月正从我的脐蒂升起。

    我答应过你们,我说潮汛即刻到来,

    而潮汛已经到来……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把“我”幻想成河床,在这一节中,更是在河床中渗进了“我”的感情、情绪和思考。 B、诗人爱用短促的句子,但对分行似乎没有太多的强调,每个诗行,有长有短。 C、诗中的意象“兀鹰”“母狼”“黄河象”等,都是带有原始色彩的血性动物,容易唤起人们对旺盛生命力的渴望与想象。 D、这首诗不仅讲究韵律、押韵,也注重内在的节奏,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2)、下列关于《河床》艺术手法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河床》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写,诗人传达出神秘而雄性的河床给人的奇异感觉,显示出母亲河的精神生命。 B、当我们读诗的第一行时,便从审美心理上与河床融为一体了,这正是诗人巧妙的抒情手法的成功之处。 C、该诗的内在节奏通过奇崛的长短句式来实现,并将现代汉语与文言词语和句式相交错。 D、这首诗的意象构成也是十分独特的,有实有虚,虚实相生,显得既不拥塞又不空洞。如“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即为虚的意象。
    (3)、这首诗歌在意象的应用上有什么特点?是怎样通过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4)、诗歌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四、选择题组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绝非____,而是有着翔实的数据支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也令人____: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一年级,中国学生的近视比例上升了50%以上。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原因诸多,电子产品的伤害,学习负担过重,缺少户外运动……防控孩子近视,已____,不容丝毫延宕。其中,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据调查,孩子近视,一些家长____,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显然,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当然,不独防治近视,让孩子身心健康,茁壮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同以往的是,相关制度设计已提出,将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只要这一制度发力发威,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一定能够得到遏制并扭转。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混淆视听  触目惊心  刻不容缓  不以为然 B、危言耸听  触目惊心  迫在眉睫  不以为意 C、危言耸听  惊心动魄  迫在眉睫  不以为然 D、混淆视听  惊心动魄  刻不容缓  不以为意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B、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C、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D、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 B、心灵的窗户如果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 C、心灵的窗户如果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 D、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

五、微写作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泪痕也模糊得不分明了/我的生命是艺术/有黄昏时西天的浮云/用残损的手掌祈求”

    这首现代诗的作者不是人类,而是微软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按照微软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李笛的说法,为了拥有写诗技能,小冰“学习”了自1920年以来519位中国诗人的现代诗,被训练了近10000次,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偏好和行文技巧”。有人说这比中国作家协会的人写的强多了,强烈建议取缔中国作家协会,装一部机器人就够了。

    对上述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与酷爱写诗的朋友做一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