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石河子市2023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8-16 类型:小升初真题
一、积累与运用
-
1. 我会书写两句有关传统节日的古诗 , 再填空。
我写的这两句诗与传统节日 节有关。我还知道的传统节日有:、(至少写两个)2. 我能认真阅读片段并根据拼音写汉字。小时候,每次感到惊huáng 不安时,我们总会紧紧依wēi 在妈 妈怀里,妈妈总会轻轻地抚摸我们zhì 嫩的脸jiá , 我们脆弱的内 心就会渐渐平静下来。长大后,书jí 让我们懂得了许多——明白了“千chuí 万záo 出深山,烈火fén 烧若等闲”的道理;让我们学 会了在面对恐jù 时保持泰然自若的心态;老师润物细无声的教dǎo 让我们知道,无论是遇到挫折还是受到批评,都要分析原因,明确目标,直面困难。
3. 我能先将词语补充完整,然后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①空见
②见 知
③头 气
④焉 非
⑤心 气
⑥别出
⑴遇到困难或打击,我学会了乐观,因为“塞翁失马,”,暂时不好的事情在一定时候可能会变成好事情。
⑵回顾过去六年的小学生活,我明白了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躁,要学会 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4. 我会查字典。(1)、我认识汉字“渺”,所以查字义,我会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 , 再查音节 。“渺”在字典中的释义有:①大水辽阔无边;②深远、遥远;③模糊不清或难以预测;④微小。请根据字典中的释义,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1)渺小
2)音信渺茫
3)浩渺
(2)、如果我不认识“柘”这个字,我可以运用 查字法,查到它的读音和释义。5. 我能按要求写句子。(1)、石河子 143 团的桃花很香。(改为夸张句)(2)、在校门口,我们跟班主任见了面。(调整语序,保持句意不变)(3)、爸爸对小亮说:“放学后,我来接你。”(改成转述句)(4)、观察例句加点部分的特点,再从下面的字词中选择一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例句:他大吼一声,大山都抖了三抖。
字词: 着急 盼望 热 安静 饿
6. 我能根据所学内容填空。(1)、在古诗中,诗人常常运用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的特点。李贺的《马诗》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是“ , ”。宋代词人王观把山水比作眉眼,“ , ”,令景物也有了几分惜别之意。(2)、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改革,他说“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这和我们学过《周易》中的名言“ , , 通则久。”所蕴含的道理一样。(3)、汉乐府《长歌行》中,“ , 老大徒伤悲。”提醒我们人生短暂,要珍惜时间,用功读书。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少年,我们更要从小奋发图强。(4)、柳与“留”谐音,《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开创了借柳书写离别的先河。二、综合实践能力
-
7. 口语交际。
本学期,学校将劳动课纳入评价体系,并组织举办了一场劳动技能大赛。
(1)、劳动技能大赛快开始了,但是主持人刘园未能按时到达现场,你需要临时找王丽担任主持人,你会怎样劝说王丽答应此事?(2)、针对将劳动课纳入评价体系,有的同学支持,有的同学反对,对此你怎么看?请写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8. 我是阅读小达人。《鲁滨逊漂流记》是 (国别)作家 写的一部巨著。全书的精华部分是主人公在荒岛上的经历,他在荒岛上救下了一个野人,给他取名为 。后来,这个野人成为他忠实的仆人和朋友。读完整本书,我觉得主人公是一个 的人,我从他身上学到了 。
三、我会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下列题目。
-
9. 阅读理解
【材料一】
戏曲是中国的传统戏剧形式,历史悠久。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种数以万计。比较流行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等五十多个,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布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材料二】
中国的年画色彩鲜艳,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春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在门上张贴年画,借此寄托人们对风调雨顺、家和人兴的祈盼。
【材料三】
剪纸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它题材广泛,造型生动活泼,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项瑰宝。剪纸往往选择福禄寿禧、五谷丰登等题材,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阅读三则材料,做出判断,对的画“√”,错的画“×”。①戏曲历史悠久,尤以越剧流行最广,遍布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②春节在门上张贴年画,寄托着人们对风调雨顺、家和人兴的祈盼。
③剪纸选择福禄寿禧、五谷丰登等题材,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除了文中提到的中国民间艺术,你还知道哪些中国民间艺术?请写出两个。10. 我能仔细阅读文本,完成相应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①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②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1)、与“见微知著”的意思最接近的成语是( )A、一叶障目 B、古为今用 C、以小见大 D、一知半解(2)、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懂得了要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为了证明“有志者事竟成”的观点,下列事例不适合的一项是( )A、司马迁忍辱负重,写成《史记》。 B、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 C、孔子虚心好学,不耻下问。 D、李时珍尝遍百草,终成《本草纲目》。(3)、第②段告诉我们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来自哪里?请从本段中找出两个关键词来概括,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文中“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这句话是否能改成“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够发现真理”?为什么?11. 阅读理解妈妈,稻子熟了(节选)
文/袁隆平
①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②本来想一个人静静地陪您说会儿话,安江的乡亲们实在是太热情了,天这么热,他们还一直陪着,谢谢他们了。
③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个地方。
④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生活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还记得吗?1953 年,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我说:“我年轻,我会拉小提琴。”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
⑤安江是我的一切,我却忘了,对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 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
⑥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组织者,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⑦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时间,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试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
⑧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着和鼓励,我怎么能够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遨游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⑨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隔着 21 年的时光啊,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噼啪作响,水田在夕晒下泛出橙黄的颜色。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⑩妈妈,稻子熟了,我想您了!
(1)、下列有关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母亲为了帮袁隆平带小孩,从大都市来到安江,最终在安江去世。 B、“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这句话中的“种子”指的是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的种子。 C、“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这粒种子”有更深刻的含义,指的是母亲在袁隆平心里种下的理想和信念。 D、这封信是袁隆平在母亲生前写下的。(2)、“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同样是抒发情感,文章采用了不同的方法,第④段的表达方式是 , 第⑦段的表达方式是 。(填序号)A.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
B.把感情融入具体事件
(3)、整篇文章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作者“树欲静而风不止,”的痛楚。(4)、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四、语言表达能力
-
12. 习作
“心怀感恩,所遇皆温柔。”在六年小学生活中,一定有一些事让你感动,有一些人值得你感谢。请从“感恩”“感动”或“感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习作,不少于450字。温馨小贴士:⑴不要忘记写题目哟!⑵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