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孟子》三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08-15 类型:同步测试
一、理解性默写
-
1.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 。2. 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3. 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 , 。”哪句话。4. 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 。5. 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 , 。”。6. 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之势。(用《孟子》三章中两句话填写)7. 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8. “战必胜”的条件是;“”。
二、选择题
-
9. 下列各组加横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 自云先是闻秦时乱 B、地利不如人和 至若春和景明 C、环二攻之而不胜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池非不深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10. 依据全文对“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只要有规定的边疆界线,有限要的山河,有强大的武力,就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巩固国防,威慑天下。 B、使人们定居下来保证他们不迁徙,靠划定边界是不行的;巩固国防靠山河的险峻是不行的;威慑天下靠武力强大是不行的。1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三里之城 亲戚畔之 B、环而攻之 环环相扣 C、兵革之利 天时地利 D、委而去之 相委而去12. 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
理解:孟子认为,在战争中,好的天气、时令等因素不如地理条件优越;而地理条件优越,又不如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的力量大。所以,战争胜利的最重要条件是“人和”。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翻译: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间溪流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士兵的勇猛。
理解:孟子认为划定边疆界限,有险要的山河、强大的武力,都不能使人民安居、国家稳定。
C、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理解:可见孟子期待战争,认为只要君主施行仁政,战争就一定能胜利。
13. 下列加横线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池非不深也 池:护城河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地域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受苦14. 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属予作文以记之 B、环而攻之而不胜 多助之至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曹操比于袁绍 D、夫环而攻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15. 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阐述思路是,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更清楚。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1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17. 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18. 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9. 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课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20. 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池非不深也 园林池沼宽畅 B、兵革非不坚利也 可汗大点兵 C、然而不胜者 不以木为之者 D、攻亲戚之所畔 辍耕之垄上21. 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②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③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④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
⑤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22. “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 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23.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三、填空题
-
24. 文中“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25.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