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时作业

试卷更新日期:2023-08-14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晋书·食货志》记载: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二年“罢五铢钱,使百姓谷帛为市”。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以物易物成为魏晋时期主要的交换手段。其主要原因是(   )
    A、封建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 B、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C、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D、朝代更替频繁和社会动荡
  • 2. 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某-历史时段的朝代更迭,对该时段典型特征表述不正确的是(    )

    220年

    263年

    266年

    280年

    316年

    317年

    4世纪下

    420年

    439年

    曹丕

    建魏

    曹魏

    灭蜀

    司马炎

    建立晋

    西晋

    灭吴

    匈奴

    灭晋

    司马睿

    建东晋

    氐族

    统一北方

    南朝

    开始

    北魏

    统一北方

    A、战火不断,文化枯竭 B、政权更迭,民族交融 C、北方动荡,南方开发 D、四分五裂,局部统一
  • 3. 据晋朝的史料记载,一些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   )
    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 B、晋朝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 C、内迁民族全部实行封建化 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 4. 《晋书》卷六十《张辅传》载:“梁州刺史杨欣有姊丧,未经旬,车骑长史韩预强聘其女为妻。辅为中正,贬预以清风俗,论者称之。”这体现了(  )
    A、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而无法真正选出人才  B、魏晋时期官员选拔制度非常重视个人品德  C、当时选拔人才的制度具有一定时代局限性  D、魏晋时期中央集权制被破坏地方势力加强
  • 5. 东晋时“晋王虽有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南朝(宋)刘裕代晋自立为帝后,开始整顿吏治,重用寒士。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门阀士族地位动摇 B、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C、科举制度开始推行 D、宦官外戚交替执政
  • 6. 首先是魏晋时期文人向往清静无为、回归自然;另一方面是汉末形成的“处士横议”之风,在魏晋之际演变为清议,并内化为文士的一种生活方式。影响魏晋士人言行的主要因素是(   )
    A、儒家思想的重陶 B、佛教思想的传入 C、社会动荡的刺激 D、统治者的提倡
  • 7. 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这一现象说明(  )
    A、王氏家族人才辈出,被国家重用 B、高门士族控制朝政 C、庶族地主崛起,平等意识增强 D、东晋皇帝昏庸无能
  • 8. 据如表能够推断出魏晋南朝(    )

    记述

    出处

    “自今远近荐献,务存节俭,不得出界营求,相高奢丽。”

    《南齐书·武帝纪》

    “善牧守宰,或有荐献,事非任土,严加禁断。”

    《南齐书·明帝纪》

    “断诸郡县献奉二宫。惟诸州及会稽,职惟岳牧,许荐任土,若非地产,亦不得贡。”

    《梁书·武帝纪》

    “前后刺史皆营私蓄,方物之貢.少登天府。自(萧)励在州,岁中数献,军国所须,相继不绝。”

    《南史·萧景传萧励附传》

    A、地方官员需进献特产 B、禁止地方官员进献特产 C、地方官员皆中饱私囊 D、提倡地方官员廉洁奉公
  • 9.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宋、魏以降,南、北分治,各有国史,互相排黜,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出现上述现象的时代背景是(    )
    A、门网士族处于兴盛时期 B、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对峙 C、民族交融遭到严重削弱 D、王朝正统之争异常激烈
  •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汉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夏政权,“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鲜卑人拓跋什翼健建立代国,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
    A、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B、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 C、战乱频繁导致国家分裂 D、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
  • 11. 汉朝与匈奴和亲,部分公主的后裔改从母姓,逐渐形成匈奴刘氏。308年,匈奴人刘渊称帝,建国号为大汉,追尊蜀汉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代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刘渊旨在(   )
    A、复兴刘氏汉朝政权的统治 B、借鉴汉族先进的制度 C、实现汉与匈奴民族的平等 D、争取汉人对政权认同
  • 12. 《北史・李大师传》载:“大师少有著述之志,常以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南北分隔,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又各以其本国周悉,书别国并不能备,亦往往失实。常欲改正将拟《吴越春秋》,编年以备南北。”由此可知,《北史》编撰者意在突出(    )
    A、国家统一 B、民族交融 C、区域发展 D、政权更迭
  • 13.  十六国时期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一些北方政权的君主普遍具有很高的汉文化造诣,例如:匈奴政权前赵的刘渊“《史记》、《汉书》、诸子,无不综览”,鲜卑政权前燕的慕容觥“尚经学,善天文”,氐人政权前秦的苻坚“博学多才艺”等。这种现象(   )
    A、有利于巩固儒学的正统 B、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C、导致了九品中正制确立 D、受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
  • 14. 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关键环节。这次迁都前北魏的旧都位于下图(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 15. 485年,孝文帝颁布“罪己诏”:发生灾荒,“百姓无辜,横罹艰毒”,“天之所谴,在予一人”。 诏书从用人、吏治、刑法、赈济、赋役、人口、生产等七个方面对现实政治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了新的要求。此举旨在(    )
    A、巩固儒学地位 B、推进新政实施 C、务求人事周洽 D、标榜改革成效
  • 16. 2009年曹操墓的发现,使曹氏及其家人的故事再次成为热议话题,此正是“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在历史记载和民间话本等诸多材料中,曹操形象犹如川戏之“变脸”。研究发现,曹操在戏台上虽是白脸,实是了不起的人物,几个儿子都才兼文武。曹丕多才多艺,会使剑,在宴席前曾以甘蔗代替,击败对手。反而是号称有八斗之才的曹植,武的方面差。有人则分析指出曹植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带兵打仗,只是始终未能获得准许而已。还有研究者认为,曹植之所以渴望上前线,并非真想立功建业,只不过是想离开牢狱式的“封邑”。这说明(    )
    A、历史事实的考辨,需要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 B、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 C、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 D、历史学家应以探究历史之谜为己任,挖掘史实的全部细节为职业要求
  • 17. 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
    A、皇权旁落 B、相权转移 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
  • 18. “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

    A、东周平王 B、东汉光武帝 C、曹魏文帝 D、北魏孝文帝
  • 19. 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 20. “家天下”时代,常以君主姓氏来称呼朝代,如李唐、朱明,还有(    )
    A、曹魏 B、蜀汉 C、北魏 D、后周

二、非选择题

  • 21.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长期分裂和动荡的时期。

    材料 东汉中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发展,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世家豪族手中,国家对土地的控制已经无能为力,大批“编户齐民”,则成了世家豪族的依附农民……他们把依附于他们的农民组成私人家兵(所谓“部曲制”),从而形成了一股颠覆旧王朝的强大力量。如曹操“散家财、合义兵”,组织私人部曲五千人参加讨卓战争,地方豪强率部曲归附曹操的先后有李典、许褚、任竣等人。……西晋末的大混战,豪强世族不仅没有受到多大冲击,反而以北方陆续逃来的大量农民扩大了自己的经济、政治实力。

    ——摘编自尹辰《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成因及其后果》

    (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的原因,并举例说明。
    (2)、 有学者称魏晋南北朝时期动乱分裂为后来隋唐的再统一孕育着条件。请归纳这一时期孕育了哪些统一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