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综合检测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8-1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中国儒家认为“百行孝为先”,而日本武士道在形成之际就将“忠"凌驾于“孝"之上,还强调“义”“仁”“勇”“克己”等武士品质。这说明日本武士道的出现(   )
    A、适应了日本政治发展态势 B、否定了中国的儒家文化 C、意在阻滞中华文化的传播 D、冲击了神道教信仰体系
  • 2. 歌手组合“SHE”在《中国话》中唱到“伦敦玛丽莲买了旗袍送妈妈,莫斯科的人也爱上牛肉面疙瘩,各种颜色的皮肤,各种颜色的头发,嘴里念的说的开始流行中国话……太古里的外国人说的也是四川话,汉语又练了几遍,坚持了才会发现,原来这是地球上最美丽的一门语言,在全世界的大街小巷都会传遍。”材料反映了(   )
    A、外国人只对说汉语感兴趣 B、汉语是世界流通最广的语言 C、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 D、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很大
  • 3. 1920年3月,甘肃籍旅京学生在北京创办《新陇》月刊。《新陇》发刊词对其创刊缘由介绍道:“人则一日千里,我犹故步自封;人则采摘精华,我犹株守旧物。……输入适用之知识于本省,传播本省之状况于外界。”由此可知,《新陇》月刊的创办(    )
    A、助推新文化运动兴起 B、动员了学生革命力量 C、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 D、推动了社会思想启蒙
  • 4.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                                                                                                                                                                                   


    史实

    结论

    A

    自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后的20年间,平均每年约有150吨白银被运到马尼拉,这些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B

    1607年,外国来华传教士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出版了《几何原本》,对我国的几何学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依赖中西科技交流

    C

    埃及福斯塔特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一共出土了陶瓷六七十万片,来自中国的陶瓷约12000片,时间从唐朝绵延至清朝,其余基本都是中国陶瓷的仿制品

    中华文化影响了当时埃及人民的审美

    D

    1756年,伏尔泰在《风俗论》中借用中国儒家思想对当时法国的专制制度进行了批判

    启蒙思想的源头是儒家思想

    A、A B、B C、C D、D
  • 5. 在汉代,朝鲜半岛官方曾邀请中国医生前去讲学,也有半岛人主动到中国学习中医,朝鲜半岛传统医学著作《东医宝鉴》就是在中国医学典籍《素问》《伤寒论》等的基础上编撰形成的。这反映了(   )
    A、中医发展形成了体系 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互鉴的密切 C、东亚文化具有同源性 D、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力
  • 6. 有人评价新文化运动时指出;启蒙思想家们简单地看待传统,进而企图以一种“浪漫主义”化的“科学"和“民主”来覆盖中国的文明特性,将之作为解决现代化和文化认同的途径,这种取向显然是忽视了制度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观点(       )
    A、揭示了东西方文明的本质差距 B、引发了国民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C、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是对新文化运动进行理性反思
  • 7. 明末清初,“西学东渐”肇始,以利玛窦、龙华民、汤若望等为代表的大批耶稣会十相继来华传教,将“西学”传入我国,与我国传统文化发生碰撞与交融。对“碰撞与交融”解读正确的是(   )
    A、丰富国人看世界的视角 B、实现中国科技的现代转型 C、淡化了国人的民族意识 D、推动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
  • 8.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渗透儒家“仁”的思想,他把“仁”与“人”糅合为一体,指出“人之所以为人者,仁也”。“仁”就是爱护百姓民众,把人摆在“天理”王法之上。康有为旨在(   )
    A、继承传统儒家以民为本思想 B、借助儒家思想宣传维新思想 C、推动儒家思想重新焕发生机 D、极力批判程朱理学虚假说教
  • 9.  秦汉时期,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向外进行着辐射和传播,下列史实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
    A、造纸术逐渐传入西亚、欧洲等地 B、大宗出口商品瓷器畅销北非 C、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 D、景福宫的样式参照中国皇宫
  • 10. 传说东晋名僧慧远法师隐居庐山三十年,送客时从不过虎溪,一日道士陆修景和文人陶渊明来访,三人谈禅论道,语洽道合,慧远送客时仍谈论不已,不觉送过了虎溪,待三人反应过来相顾大笑,这便是有名的“虎溪三笑”典故。这一典故反映出当时(   )
    A、佛道两教社会影响力增强 B、思想文化领域多元而融合 C、佛教吸收了道家避世理念 D、儒学主流意识地位的动摇
  • 11. 孙中山所解读的人权,重点不在于个体的自由,而在于作为平民对国家政权的“共有”。他认为,天赋人权,就是人民对政权有“共有”的权力。依靠“不良之政府”的改革,逐渐获取人权的想法,是根本实现不了的“谬想”。可见,孙中山的民权思想(   )
    A、吸收了西方人权理论普世的价值观 B、增强了其民权理论基础的深刻性 C、重视唤醒民众进行革命的价值取向 D、凸显了西方文明人性解放的意义
  • 12. 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猛烈批判旧史学,“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提出“历史者,叙述人类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学为“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文章甫一面世即获巨大影响,响应者极为广泛。梁启超的史学思想( )
    A、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B、顺应了社会变革的时代要求 C、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意识 D、奠定了维新运动的理论基础
  • 13.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美国影视公司拍摄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影片一时风靡全球,以致“中国人在电影院花钱看老外拍的中国故事”。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国文化的世界性影响 B、得益于美国资本对外扩张 C、中国经济的影响力提高 D、反映了区域经济量全消除
  • 14. 下表所示为古代越南部分王朝的一些做法。这反映出当时越南(   )
    (1) 在李朝(1009~1225 年)李圣宗和李仁宗相继创建文庙和国子监,用以祭祀孔子并作为皇太子和文职官员学习儒学的场所
    (2) 在陈朝(1225-1400 年),陈顺宗建立路、府、州、县地方官学制度还出现了一些退隐儒士为传播儒学而创办的私学机构
    A、儒学成为社会教化的主要途径 B、文化成就的创新发展 C、官方教育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 D、教育资源的下移趋势
  • 15. 7世纪中叶,东亚某国仿唐建制,实行二官八省、租庸调制、班田制等,建立了中央集权,走上了封建道路。该国是(   )
    A、朝鲜 B、日本 C、越南 D、泰国
  • 16. 18世纪,法国的伏尔泰、英国的奥利弗·哥尔德史密斯、德国的莱布尼茨等都在自己的不同著作中介绍中国儒家的仁政和德治,宣扬仁政和德治下君主专制权力实施的榜样,倡导君主不以君权神授而要以道德和民生为准绳。据此可见(   )
    A、启蒙思想以儒学为借鉴寻求欧洲现代精神 B、仁政和德治均具有超越时空的文化生命力 C、儒家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 D、中华古老文明蕴含着理性与宽厚包容精神
  • 17. 在古代朝鲜和日本有许多使用汉字的诗人,他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如:

    《长安旅舍与于慎微长官接邻》

    朝鲜  崔致远

    上国羁栖久,多惭万里人。

    那堪颜氏巷,得接孟家邻。

    守道惟稽古,交情岂惮贫。

    他乡少知己,莫厌访君频。

    《读汉高帝纪》

    日本  那波守之

    汉业乃公三尺剑,昭陵无骨一杯羹。

    元勋尽供菹醢肉,史册虚传带砺盟。

    久见中原争逐鹿,谁教四海始休兵。

    腐儒未解英雄志,却恨鸿沟不用谑。

    据此可知(    )

    A、东亚地区在各个方面深受唐文化影响 B、古代朝鲜、日本的社会制度来自唐朝 C、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D、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 18. 在进行现代化的过程中,东亚多国逐渐形成了国家导向的发展主义、反对侵略恃强凌弱,实行国家无大小和睦相处,平等合作共同发展等原则。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西方文化的改头换面 B、儒家文化的推陈出新 C、绝对平均主义的盛行 D、个人自由主义的传播
  • 19. 明清之际曾称耶稣会士传播的西学为“利氏学”,“利”即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史载他先着僧服,后改穿儒服,起中国名字,并试图融入中国社会:“如果你们皇上能看见我现在这样子该多好,我感觉自己已经成为中国人。”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推动三教合一的文化趋势 B、深刻学习中国的儒学文化 C、打开在中国传教的突破口 D、向中国传播西方科技文化
  • 20. 《海国图志》百卷本,除了以《四洲志》为基础外,先后征引了历代史志十四种,中、外古今各家著述七十多种,此外还有各种奏折三十多件和一些亲自了解来的材料。这表明( )
    A、作者力求著述客观真实 B、前代相关研究成果颇丰 C、魏源深受理学思想影响 D、晚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二、材料分析题

  •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被有些学者誉为“小百家争鸣”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贾思勰认为农业科技可以为国家“开其资财之道”,因而发展农业生产对恢复经济和巩固政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晋年间的《孙子算经》在序言中强调数学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与实用性,并认为“向之者富有余;背之者贫且窭(穷)”。魏晋南北朝时期总共编制了23部新历法,这一时期的历法多产与其体现各统治者的权威以及现固其统治地位的实用与功利目的是分不开的。

    ——摘编自杨爱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价值观》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重大科技发明印刷术及火药武器技术等在元代西传,促进了西方国家的科技进步。各种西域药物、医法输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医学宝库。今存明初刻《回回药方》,即为元人所译阿拉伯医书。元代还设有回回司天台,以扎马鲁丁为提点,吸收了不少西域天文学者在其中工作。扎马鲁丁带来的一套西域仪象,包括浑仪、天球仪、地球仪等7种,对郭守敬研制天文仪器启发颇多。波斯、阿拉伯天文历法、数学、医药学、史地等各类书籍也于元时大量传入中国,仅秘书监所存即达百余部,其中包括蒙哥进行研究的欧几里得几何学著作。另外,旭烈兀西征时,曾带去不少中国炮手、天文学家、医生等,这些人后来多留居波斯。

    ——摘编自史仲文等《中国全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价值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价值观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中外科技交流的特征。
  •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有效地切断。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中国人又进一步加强了:他们为了防止凶险可怕的游牧部落入侵,在那里筑了一道长达14000里的长城。这种与世隔绝的意义就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较中东或印度诸民族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定了中国文明的分布范围……中国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书面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各地区的中国人,尽管各自操的方言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与共同的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二千年之久;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征召有才能的人较之西方特有的、进行法律和制度方面的改革,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今,其精华部分仍然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借鉴传承。近年来,“孔子学院”相继在韩国、法国和非洲开办,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材料三  19世纪70年代后,向西方学习,在近代中国逐渐成为一种强劲的时代潮流。这种潮流由初期试探性的、全盘西化式的学习,逐渐发展到选择性的、批判性的学习。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称谓,始由近代初期的“夷学”,发展到“西学”,及至“新学”。通过向西方学习,经过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国文化完成了自己的时代嬗变,形成了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同政治、救亡图存密切结合的,以爱国、革命、革新、开放为特征的近代文化。这是一个无奈的、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必然的、新生的过程。

    ——摘编自王介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能够保持连续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儒家思想依然具有现代价值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4)、综上,谈谈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我们的启示。
  •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认为,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根本吧!

    材料二  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而作为种成熟的制度亦同样成为定型。从此以后,在学术和仕进上,儒家被定为一尊,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

    材料三  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的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四  自17世纪以来,孔子文化及儒家思想在欧洲迅速传播,形成了兴盛百年的“中国文化热”。

    ——引自《光明日报》,熊玢《儒学在美国的故事》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核心思想及其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历史意义如何?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列举宋代理学代表人物(至少两人),并分析理学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的深远影响。
    (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孔子儒家思想对当代世界有何价值?
  •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孔子提倡“仁”“为政以德”。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孟子提出“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等思想主张。《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而对于和的主张,孔孟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材料二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先进的工艺、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这种态度虽然是可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的领先的法则”。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人们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精模。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蕴含了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中华先进传统文化又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指出500年至1500年间中国文明在哪些方面优于世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