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08-11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云梦秦简《置吏律》中规定:任用吏或尉,在已正式任命以后,才能令他行使职权和派往就任;如有不应任用而敢先行使职权,以及私相谋划而派往就任的,依法论处。这一规定旨在 ( )A、强调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 B、提升基层官吏的责任意识 C、加强对官吏的监督和管理 D、防止结党营私在地方出现2. 下表为西汉能确定家世的孝廉人数(共184人)。据表可知,当时 ( )
出身
人数
占比
官僚贵族
128
69.57%
富豪家庭
11
5.98%
平民家庭
29
15.76%
贫民
16
8.70%
——据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整理
A、社会流动性有所增强 B、官职世袭现象普遍 C、世家大族垄断政权 D、选官标准执行不一3. 汉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掌考课、监察、弹劾百官的权力。汉武帝时,设丞相司直,协助丞相纠察百官的不法行为。这说明汉代( )A、中枢权力结构混乱 B、行政职责分工合作 C、廉政建设不断加强 D、监察体制日趋完善4. 《后汉书·种暠传》记载,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尔助我求之。”材料表明当时( )A、选官制度看重出身门第 B、有识士人失去为官报国之出路 C、人才选拔机制名存实亡 D、地方官员拥有一定人才选拔权5. 征辟是一项由汉武帝创立的,皇帝直接从民间征召名士为官的制度。东汉时期,公卿大夫往往以受征辟为荣,二千石长吏(郡太守级)皆自辟曹掾(分治具体事务的属吏),渐成风习。东汉时征辟制的发展 ( )A、得益于世家大族的迅速崛起 B、成为九品中正制的渊源 C、反映了地方权力的失控趋势 D、是朋党政治形成的原因6. 九品中正制将举官察吏的标准定在品行情操上,而衡量其高下的唯一尺度是儒学的仁义忠孝。于是“家训”“家诫”的家学教育便适时而兴盛起来。由此可见 ( )A、九品中正制全面严格举荐人才 B、曹魏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C、九品中正制导致世族势力扩张 D、九品中正制推动了儒学的发展7. 唐朝中后期,看重文章词华的进士科地位超越了明经科,许多寒庶子弟因而置身高官,而一些擅长儒家旧学经术的山东士族“转成孤寒之族”。由此可知,唐朝中后期( )A、儒家思想受到佛道冲击 B、选官取士标准不够合理 C、士族子弟的仕途被阻断 D、科举制有助于阶层流动8. 唐代官员无论高低贵贱,都要接受相应的考课。基本上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小考评定官员的等第,而大考通过年年的累积而进行奖罚。这表明唐代 ( )A、官员文化素质较高 B、官员管理制度严格 C、看重官员行政能力 D、官员升迁需要资历9. 宋仁宗时,以“宰相自用台官,则宰相过失无敢言者矣”为理由,收回了宰相对台谏官的举荐权,使谏官的监管对象扩大到包括宰相在内的公卿百官。宋仁宗此举( )A、使监察权得以超越行政权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有利于监察机构行使职权 D、提高了行政效率10. 梁启超说:“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梁启超所说的“此法” ( )A、正式形成于隋文帝时期 B、唐朝时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C、宋朝时“取士不问家世” D、明清分初考、再考与通考11. 宋代科举考试实行封弥和誊录制度,前者是将考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封贴,使考官无法得知考生身份,后者是将原卷封存,另抄副卷交考官批阅,以防考官辨认考生笔迹。这些制度 ( )A、造成了选官制度日趋僵化 B、强化了门第出身观念 C、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公正性 D、杜绝了科场舞弊现象12. 据《明史》列传等资料统计,明代监察御史209人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有29人。而非进士者中,举人又占了多数。这反映出明代监察官员 ( )A、文化素养较高 B、选拔标准降低 C、出身分布失衡 D、道德水平提升13. 清朝考核制度规定:凡京察三品以上官员和各省督抚,先行自陈,然后经吏部、都察院查实,题列引见,以备敕裁;大计自最基层的州县起,经抚道司到督抚,最后呈交吏部。这说明清朝考核制度( )A、注重道德评判 B、流程相对严密 C、彰显政府职能 D、便于人才选拔14. 1651年,顺治帝批准了由都察院制定的“条议巡方事宜”,要求巡按官员须亲自察访,到达巡察地的3天内,需将他关于巡防工作的敕谕刊刻,并发放道府县,向城里乡绅士人公布。如不刊刻,不遍发,经都察院察究,就要以违旨论处。这一规定旨在 ( )A、规范地方政府行政行为 B、促进中央政令的畅通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避免地方政治的腐败二、非选择题
-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社会是以士为中心的社会,而在中国秦以下的传统政府可以理解为士人的政府。所谓士,该是一群立志达道的人。
我们在思考中国历史中之社会变迁时,实应以各时期士的动态作为探求的中心,在某一时期中,士在何等地位中产生和占有何等地位,士以何种方式参与政权、操控政权,这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若依此观念来作为中国社会分期的基准,来说明中国历史中社会的任何演变,将感觉比较容易。
——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请你依据以上观点完成中国古代历史社会分期表格。
将下列基准特征:①门第社会、②封建社会、③游士社会、④科举社会填到“基准特征”一列的相应位置(只填数字代码)。选择其中任意3个时期对所填写的“基准特征”作出解释说明。
时期
基准特征
解释说明
西周、春秋
战国
两汉
郎吏社会
西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实行察举制选拔孝廉人才,在太学等各级学校中设五经博士教授儒学,这一制度实行于两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
唐以后
注:太学毕业成绩优秀者分派到中央部门作为“郎”,成绩较次者派遣到地方政府作为“吏”。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汉统一国家形成后,中央设有御史大夫主管监察,下设御史中丞及各类御史专掌监察。在地方上,由秦以来的御史监郡制,逐渐过渡到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巡视监察。东汉,御史大夫不再是监察官,御史中永掌管的御史台成为专门监察机构,从御史大夫到御史台,从御史监郡到刺史巡视,这是秦汉监察制度在向组织独立化、机构化演变。特别是西汉开始,地方监察与行政不再合署办公,是监察脱离行政干预的标志。但是,这时的监察组织仍有很强的依附性,职能交叉明显。例如,西汉御史大夫府与丞相府在职能上还有重叠,东汉御史台隶属少府,少府属于皇帝的私人机构,其依附又十分明显。
——摘编自 卜宪群《谈我古代的监察制度》
材料二 唐朝建立了稳定的一台三制的监察体制,御史台下分设台院、殿院、院,统辖诸御史,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掌,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掌以刑;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台院,设侍御史主要职掌纠弹中央百官,参加大理寺审判推鞠由皇帝制敕交付的案件。殿院,设殿侍御史,职掌朝会时百官仪态行止、言行阝 5+3列,以维护朝仪的秩序和尊严,并负责推狱讼,监察和巡视京城内外及驻屯京师的读卫和禁军。察院,设监察御史。武德初年负责巡按地方,纠视刑狱,并监察百官和京的所有中央机关的工作和簿案。
——摘编自李青《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演变及其改革的经验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监察体系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到唐朝监察体系的变化,说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作用及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