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综合测试
试卷更新日期:2023-08-1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小,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评价,与此相吻合的是( )A、把西方政治制度介绍到中国 B、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的高潮 C、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觉醒 D、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基础2. 下图为清末知识分子成立政治社团情况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清政府致力于政治社团的组建 B、维新变法激发民族意识的觉醒 C、政治改革的组织基础逐步建立 D、推翻满清统治的革命正在酝酿3. 5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北魏)入主中原后,根据汉地传统钦定流品出身秩序,妥善安置滞留乡梓的汉人士族,依照魏晋惯例广泛吸纳汉人士族步入官场,放宽世资核算的标准,并充分满足其提升门第的利益诉求。北魏这些措施意在( )A、整合民间力量以扩大统治基础 B、推动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 C、强化政治认同以维护鲜卑统治 D、加快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进程4. 1898-1910年,清政府主动开设了30多个商埠,三都澳是其中之一,其发展历程也是清末自开商埠发展的缩影。表中信息反映了( )
清末三都澳贸易统计表(单位:海关两)
年份
贸易总额
进口总额
出口总额
茶叶贸易额所占出口总额比例
1901
1 247 039
30 856
1 216 183
99%
1902
1 520 704
25 841
1 494 863
98%
1903
1 959 159
35 920
1 923 239
98%
1904
1 995 276
53 723
1 941 553
—
1905
2 220 052
37 610
2 182 442
98%
1906
2 290 183
52 303
2 237 880
—
1907
2 275 874
74 836
2 201 038
96%
A、对西方经济侵略的抵制 B、茶叶成为国家外贸支柱 C、民族工业的竞争力增强 D、外贸体系的半殖民地性5. 1901年,慈禧太后发布谕旨:“妇女率多缠足,由来已久,有伤造物之和,嗣后缙绅之家,务当婉切劝导,使之家喻户晓,以期渐除积习。”在这一谕旨下,各地方官员推动风俗改良运动,民间也自发创办不缠足会等组织,解放女性身体的同时为兴女学提供了基础。这反映了当时( )A、不缠足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政府成为清末新政的主导 C、新政改革加快社会风俗改良 D、风俗改革颠覆了国人观念6. 1904年8月,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将清王朝比喻即将倒塌的房屋,有人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使其免于倾倒,并认为这种支撑行为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下列符合“这种支撑行为”的是( )A、洋务运动 B、维新运动 C、清末新政 D、张勋复辟7. 如表是部分法家代表人物的活动经历,这主要反映了( )代表人物
籍贯
游学(从政)国家
改革国家
李悝
卫国
卫国、魏国
魏国
吴起
卫国
卫国、鲁国、魏国、楚国
楚国
商鞅
卫国
卫国、魏国、秦国
秦国
申不害
郑国
郑国、韩国
韩国
李斯
楚国
楚国、齐国、秦国
秦国
A、法家学说是各国的主流思想 B、春秋时期士阶层的进取精神 C、改革者的经历影响改革成败 D、战国呈现“士无定主”的局面8.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联合六位督抚联衔奏请立停科举、以西式教育为国家教育体系,从隋朝开始绵延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就此结束。废除科举制( )A、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B、动摇了旧统治秩序 C、推动了戊成变法的兴起 D、利于改造传统教育9. 1950年,根据全国公粮调拨计划,湖南省运粮司令部协调工商、税务、铁路、公安等部门,发动民船联运社和航业公司,将大量的死角粮、难运粮有序调运出来,在保证本省供给的同时,也有力支援了两广、华东、华北、西北等地。这( )A、加速了抗美援朝的胜利 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C、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 D、推动了计划经济的确立10. 商鞅在变法中提出了“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论功行赏的赐爵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等措施,这些措施( )A、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B、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生 C、强化了基层社会的治理 D、促进了阶级矛盾的缓和11.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他提出了设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并对皇帝负责的设想。这反映了康有为( )A、政治思想开始成熟 B、务实理性妥协的一面 C、认清了中国的国情 D、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12. 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表明( )A、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 B、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 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 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13. 一条鞭法最初在江南地区顺利实施,在北方推行时却遭到抵制。有官员认为,“务本者,子立之身,并应租庸;逐末者,不占一役”“地愈多者,苦愈甚。富者贫,贫者逃,而田卒污莱(荒废)”。据此可推知,一条鞭法在当时( )A、具有较强的地域色彩 B、奖励工商加剧贫富分化 C、已彻底废除了人头税 D、征税标准不一激化矛盾14. 1904年,清廷颁布癸卯学制,商务印书馆旋即出版“最新教科书”。最新教科书借鉴日本教科书的体例,在国内首次按课程门类分级分册编写,并配套出版分科分级“教授法”,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套成功的新式教科书,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教科书的发端。这表明,商务印书馆( )A、重视国民科学知识教育 B、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历程 C、是清朝维护统治的工具 D、肩负了开启民智的时代使命15. 如图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给农民的证书,党发放这些证书的共同目的是( )A、打击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基础 B、实现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C、推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 D、贯彻全国土地会议的精神16. 1952年,湖南在领导爱国丰产运动中抓住关键问题,兴修水利、护林、造林,以避免或减少水、旱、风、虫灾害,领导和帮助农民深耕细作、加工施肥、选种除虫、改进耕作技术等,在各项生产建设工作中,都获得了显著成绩。湖南在生产建设工作中获得显著成绩的重要因素是( )A、《中国土地法大纲》使农民在政治经济上获得解放 B、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以及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四个现代化”目标激发了人民建设国家的积极性
17. 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被称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其完成的重要意义是( )A、促进了农业机械化 B、实现了农村城镇化 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加快了农业合作化18. 1072年8月,秦凤路沿边安抚史王韶收复了河、挑、嶼等州,拓地千余里,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这说明( )A、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 B、王安石变法解决了北宋的内部危机 C、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 D、王安石变法使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19. 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主要内容:男丁授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奴婢和耕牛也相应授田。据此可知,均田制( )A、导致了中原地区租佃关系盛行 B、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C、加速了少数民族生产方式转变 D、限制了官僚贵族利益20. 如表是某学者统计的清末新政时期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至宣统四年(1911年)度支部(清代掌管财政事务的机构)官员数量及人员构成。据此推断,清末新政( )A、增加了晚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B、挽救了清朝的统治危机 C、扩大了新学人才的参政渠道 D、造成了严重的冗官现象21. 20世纪初,各省纷纷成立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咨议局。谭延闿作为湖南咨议局议长,坚持“庶政公诸舆论”,并联合其他各省请愿中央,希望加快立宪。“皇族内阁”名单公布后,以谭延闿为代表的众多立宪士绅认为“欲救中国,舍革命无他法”。这表明当时( )A、救亡图存道路上的共识增强 B、民主共和理念借助新政广泛传播 C、清政府的新政措施毫无意义 D、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22. 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在科举改革方面,废除明经诸科,只以进士科取士;规定应试举人不再考诗赋、帖经、墨义,而考经义和策论,经义则以《三经新义》作为考试标准,此书由王安石对《诗》、《书》、《周礼》三部情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而成。王安石这样做旨在( )A、为变法寻找新的理论依据 B、进一步完善发展科举制度 C、确立程朱理学的主流地位 D、与保守派争夺变法主导权23. 迁都洛阳前,北魏壁画中的人物着装多为鲜卑等少数民族服饰。迁都洛阳后,在洛阳龙门石窟《北魏帝王出御图》(见如图)中,北魏帝王、贵族皆着汉人服饰。这种变化说明北魏( )A、正在用武力统一黄河流域 B、境内各民族矛盾已经消失 C、孝文帝改革成效十分明显 D、政权由汉族世家大族控制24. 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教育改革着眼于创办语言、军事技术类型的新式学堂,而19世纪90年代以后,教育改革重点在改革科举制度、建立教育行政机构、广设新式学堂。这一转变缘于( )A、维新变法的成效 B、中体西用的突破 C、经济结构的变动 D、民族危机的加深二、材料分析题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多数人称赞商鞅是善于用兵的军事家,韩非、李斯等称颂商鞅推行法治、富国强兵、移风易俗的治秦功绩。汉代以后,称颂商鞅的少,非难商鞅的多。贾谊驳斥商鞅“遗礼义,弃仁恩,上高告奸”;司马迁认为商鞅不重视道德和教化,其评价亦成为后人关注商鞅的标杆。宋代学者主张效仿上古“王道之政”,期冀重回太平盛世,因此批判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改革秦人风俗习惯的措施,而商鞅军事、耕战、“令出必行”等法律方面的思想在宋代则受到重视。
——摘编自李香玉《变法视野下宋代商鞅评价研究》
材料二 历史现象有时非常有趣,我们现在都说王安石变法,如果不提宋神宗的话,一般大家可能会把宋神宗给忽略掉。这其实是因为南宋以后,人们对王安石变法基本上采取否定的态度,认为他祸国殃民,导致了北宋的灭亡。但王安石改革是经过宋神宗批准的,而中国政治文化中,皇帝是不可能犯错的,所以就需要将皇帝与王安石切割开,把责任都推给王安石。虽然王安石确实是这次改革的主要推动者,但在君主集权体制下,毫无疑问宋神宗才是处于决定性地位的主导者。宋神宗的父亲宋英宗不是宋仁宗的亲儿子,所以神宗对自己皇位继承的合法性有一种焦虑感。为了证明自己即位的合法性、正统性,加强君主专制,宋神宗需要借助一股力量去对抗士大夫的权力。宋神宗有很大的抱负,想要富国强兵,进而收复燕云,但在当时的大臣中,只有王安石支持他。从南宋起,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基本上都处于负面的状态。到了晚清,梁启超第一次用现代理念对王安石做了全面的研究,并对王安石变法给予积极的评价。改革开放以后,受民主思潮和民本思想的影响,发现王安石变法也损害了下层民众的利益,一些宋史学者提出了否定的、商榷性的意见。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宋史学界,这种争论几乎成为一种常态。
——摘编自虞云国、张钰翰《去符号:还原真实的王安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时期人们对商鞅及其变法不同态度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神宗“被忽略掉”及其主导变法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26.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候选郎中陈时政奏请:“日本伊藤(博文)罢相来游中土……查伊藤既为日本维新之臣,必能识新政之纲领,知变法之本原……如才堪任使,即可留之京师,著其参预新政,自于时局更多裨益也。” 翰林院编修黄曾源奏陈:“建议之臣言联英、日以拒俄者,十之八九,而言和俄以疑英、日者,盖百不得一矣……是伊藤之益于新政者,不可知;而其为害于邦交者,已有不可胜言者矣”“为今之计,莫若就此和俄,以疑英、日之局而修补之”。
——据《戊戌变法档案史料》
材料二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向严复询问变法对策。严对曰:“请皇上于未变法之先,可先到外洋一行,以联各国之欢,并到中国各处,纵人民观看,以结百姓之心。”
——据《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陈时政、黄曾源、严复的主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三人的主张进行整体评价。2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面对自汉以来选官的“门望”与“贤才”之争,孝文帝既重事功,也不排斥能力,以皇权调和了二者的关系......孝文帝常以“论考之事,理在不轻,问绩之方,应关朕听”为指导思想,形成对官员考课的定制,在废除原有部落色彩的“领民”、“酋长”等官职的基础上,将鲜卑官名和内朝融入了中原传统的官职中,代之以廷尉、九卿等汉族传统官名,加强了对官僚队伍的管理和控制,大大提高了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荡涤了鲜卑氏族机构的痕迹,扭转了中央、地方胡汉二重体制,统一和协调了北魏政权封建官僚体制。
——摘编自戴卫红《北魏考课制度与官员的选举》
(1)、据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官制改革的特点。(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北魏孝文帝的官制改革。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78年,小岗村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封闭僵化的人民公社体制在包产到户的大潮下迅速解体,农村一度出现了治理真空,影响了基层治理秩序。1980年,广西罗城等地开始了村民自治的自发探索,随着影响力的扩大,引起了中央的关注和肯定。1982年,宪法明确规定村委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1998年,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自治在实践中,形成了“直选”、“海选”、“独立提名”、“两票制”等民主机制。不过,村民自治的实践与制度初衷存在不小的差距,绕不开行政化的影响,村民委员会和村党支部委员会,也会存在矛盾。21世纪,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和城镇化的提速,城乡间的流动性空前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提上议事日程,2001年,农村社区进入自发试点阶段,2007年,民政部发文在全国推广。实践中,农村社区建设逐渐形成“一村一社”、“一村多社”和“多村一社”等发展态势。一定程度上改变广大农民居住分散,基础设施薄弱和公共服务缺乏的现状,重构了新的乡村社会共同体。
——摘编自李春根 罗家为《从动员到统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基层治理的回顾与前瞻》
(1)、据材料,概括新时期中国农村基层治理改革的特点。(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中国农村基层治理改革的影响。29.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隆庆年间,张居正主持了北方边务。他相继起用在东南抗倭立大功的谭纶、戚继光、王祟古、方逢时、李成梁等著名边将、主持蓟镇、宣府、大同、山西和辽东边务。为提高长城防御体系的整体实力,成继光于蓟镇边垣创建1300余座空心敌台加固增设城防,于战略要地加修双城乃至多道城墙,增修辽东边墙,加强对侧翼、纵深和外围间隙地带的防御。张居正针对监军掣肘的局面,奏请明穆宗赋予边将更多主动权,大大提高了战守能力。张居正在加强战守力量的同时,又积极寻求改善蒙汉关系,促成隆庆五年的“隆庆和议”,开放多处互市市场,从此,长城沿线“戎马无南牧之儆,边氓无杀戮之残”。万历初年,张居正担任首辅后,更是加强对边臣的督促,务必使边防军事落之实处,行之有效。在张居正执政以及其后的二三十年间,北部边境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
——据张海瀛《张居正军事改革初探》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居正北方边务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居正北方边务改革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