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时跟踪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08-1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1894年,郑观应完成了《盛世危言》一书,贯穿“富强救国”主题,主张“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郑观应的思想(   )
    A、诞生于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深时 B、尚未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用” 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的传播 D、能够反映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要求
  • 2. “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萧然。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 3.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说孔子假托古圣王尧、舜、禹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这表明他(    )
    A、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 B、坚决维护封建纲常伦理 C、借助传统宣传新思想 D、力主推行尊孔复古思潮
  • 4. 在传统社会中,女子是不宜出来进行公开社交活动的。1901年,薛锦琴女士在拒俄聚会上公开发表演讲,震动海内外。辛亥革命时期,秋瑾等妇女参加了反清运动。据此可知,当时 (    )
    A、西方启蒙思想得到传播 B、妇女政治地位大大提升 C、男女社交礼仪逐渐普及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5. 这是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时期篇幅较大、流传很广的一段揭帖:“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同中原。挑铁道,把线砍,旋再破坏大轮船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下列对此揭帖主旨概括最完整准确的是 (    )
    A、反清灭洋 B、反清复明 C、杀尽洋人 D、扶清灭洋
  • 6. 近代某思想家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某篇文章中明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该文章是 (    )
    A、《新学伪经考》 B、《孔子改制考》 C、《变法议》 D、《天演论》
  • 7. 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没能取得洋务派的支持,甚至不少人加入了反对变法的阵营。地方督府除湖南巡抚陈宝箴等极个别人以外,其余均持观望态度,这反映出 (    )
    A、维新思想不符合时代潮流 B、维新变法不符合各方的利益 C、洋务派思想顽固拒绝西学 D、维新派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
  • 8. 某晚清人士曾说:“西人一天主,一耶稣,教会之名至盈千万……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欲删定六经,而先作《伪经考》,欲搅乱朝政,而又作《改制考》,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此言论主要反映出该人士 (    )
    A、维护传统,政治立场保守 B、古今贯通,力主中西兼容 C、救亡图存,完全排斥西学 D、启迪民智,破除迂腐观念
  • 9.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 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 10. 1901年6月,梁启超发表《立宪法议》认为世界上有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和民主立宪三种政体,并称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者也”。梁启超的根本意图是 (    )
    A、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B、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C、照搬西方政治制度 D、挽救中华民族危亡
  • 11. 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古议院考》,开篇写到“泰西各国何以强?曰:议院哉,议院哉!”他还认为,古代中国“虽无议院之名,却有其实”,《易》《书》《周官》《札记》《孟子》这些儒家经典已经包含了一切。由此可见,他(   )
    A、缺乏对晚清政治体制反思 B、尚未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C、摒弃了清初经世致用学风 D、试图用传统文化改造现实
  • 12. 在这一次战争中,侵略者一开始就明确地表明,他们进军北京并不是与清朝政府为敌,恰恰相反,他们倒是要来拯救这个政府,使他不至于在“暴乱”的人民群众的挟持下继续干自己所并不想干的事情。下列符合这一战争后签订的条约的是(   )
    A、开放五口通商 B、列强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办工厂 C、鸦片贸易合法化 D、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
  • 13. 中国近代某场战争进程中,李鸿章等南方四大总督向列国提出"自保疆土,长江及苏杭内地的外国人生命财产,由各督抚承诺保护,上海租界的中外商民生命财产,则由各国共同保护"的方案,经过对各国公使的游说,最终达成妥协。这场战争后(   )
    A、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 C、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走向公开勾结 D、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14. 严复指出:“物竞者,物争自存也,天择者,存其宜种也。……民民物物,各争有以自存。其始也,种与种争,群与群争,弱者常为强食,愚者常为智役。……此所谓以天演之学言生物之道也。”严复的这一思想旨在(   )
    A、激发国人的竞争意识 B、引入西方进化论思想 C、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 D、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
  • 15. 地图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素有“左图右史”之说。下图为北京某历史时期的地图,该图可以佐证 (    )

    A、开放北京成为通商口岸 B、同意列强在北京开设工厂 C、外国公使开始进驻北京 D、允许各国驻军保护使馆界
  • 16. 《苏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载:“孰意六七月间,生意之坏意有不堪收拾之势。盖因北方乱信传来,人心浮动……及至中秋前后,生意渐有起色,市面亦有转机。”这一场景发生于(   )
    A、鸦片战争时期 B、中日甲午战争时期 C、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D、武昌起义期间

二、材料分析题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梁启超于1901年和1902年先后发表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提出他的“新史学”思想:“盖从来作史者,皆为朝廷上之君若臣而作,曾无有一书为国民而作者也……以此论之,虽谓中国前者未尝有史,殆非为过……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中国之史,长于言事;西国之史,长于言政。言事者之所重,在一朝一姓兴亡之所由,谓之君史;言政者之所重,在一城一乡教养之所起,谓之民史。”“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       

    ——摘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材料二   梁启超:“欲创新史学,不可不先明史学之界说。欲知史学之界说,不可不先明历史之范围。今请析其条理而论述之。第一,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也……第二,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第三,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

    ——梁启超《新史学》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对传统史学的看法,并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新史学”的特点及意图。
    (3)、综合以上材料,梁启超的“新史学”的历史意义。
  • 18. 湘军等新式武装的出现折射出晚清某些领域的统治危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湘军在营以上精心建置了分统、统领和大帅,都由曾国藩信任的助手任职,他们多数是取得低级文官功名的人。曾国藩强调军队质量胜于数量。湘军对兵员的征募、训练和纪律以及按照儒教(程朱理学的伦理要求)治军等的高度重视,使它独具特色。一个普通湘军士兵的薪饷为绿营军最高级别士兵的两倍左右;基于减少贪污和维持斗志的考量,湘军对高级官员更加不吝惜恩赏。曾国藩的私人幕僚和将官班底成为输运行政干部的温床。其中涌现出许多一流的地方官员,他们在19世纪60年代后的一段时间里控制着清政府的军政大权。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 在清代早期和中期,政府高度集权化,朝廷决定着各省的政策;而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中央政府发现有必要与外省大员磋商国是,听取他们的意见。北京的衙门时常征求地方官员的意见,以争取他们支持自己的立场;势力强大的巡抚和总督时时会摆脱中央政府而自行其是,比如在1898年“百日”维新之后,两江总督刘坤一便激烈地反对皇大后“废黜”皇帝;在1900年的义和团事件期间,东南诸省当局拒绝服从慈禧支持义和团的命令,而单独与外国列强缔结了协议,以求“互保”。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曾国藩缔造的湘军的特点。
    (2)、结合材料一、二并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政府统治危机的表现。